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原因):以有烟故。
    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
    合(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
    (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是“为知识而知识”。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的探索,把哲学与科学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
    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绝一切个人的和历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觅径,追求创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在古希腊,人们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上的准确性。这种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
    (选自赵发海《西方逻辑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探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分别以东方逻辑和西方逻辑为论题,都指出了各自论题的特点,分析了形成各自特点的独特原因。
    B.材料一认为,邓析、惠施、《墨经》等所涉及的逻辑研究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属于一种应用逻辑学。
    C.材料一认为,与把喻例完全当作是多余的西方逻辑不同,东方逻辑把喻例当作是必不可缺的,这有例可证。
    D.材料二认为,古希腊时,人们没有任何功利、实用的目的,求知被当作本性,推崇抽象与演绎,强调分析。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这与它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有关。
    B.如果西方没有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那么就不会营造出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C.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这使得人们敢于拒绝权威的主张观点,注重理性的完善。
    D.中国注重致用、讲求实效的传统文化精神,使得中国逻辑没能走上西方逻辑发展路。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从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两方面展开,对东方逻辑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
    B.材料二从文化的视角为读者剖析了西方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原因。
    C.材料一末段以“白马非马”为例指出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
    D.材料二末段指出中国逻辑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道路,目的是突出西方逻辑特点。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思想家伯特兰·罗素曾讲过一个有关火鸡的逻辑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只火鸡违背了西方逻辑的哪些观点。(6分)
    在火鸡饲养场里,一只火鸡发现,每天上午9点钟主人给它喂食。它并不马上做出结论,而是慢慢观察,一直收集了有关上午9点给它喂食这一事实的大量观察证据: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各种各样的情况。最后,它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可是,事情并不像它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和乐观:在圣诞节前一天的9点,主人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宰杀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①
    [俄]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她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玛丝洛娃两次打断聂赫留朵夫的话,表现对聂赫留朵夫的主动反击和厌恶。
    B.玛丝洛娃所说的“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中的“我们”应该指她和西蒙松。
    C.“她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指玛丝洛娃让聂赫留朵夫明白自己选择的目的。
    D.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二人相见全过程互称“您”,表现了对彼此的尊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中的环境描写不多,但开头“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的简单描写,却增添了监狱的阴森气氛,烘托了聂赫留朵夫此刻的心境。
    B.选文主要以人物对话的方式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再现人物的性格,这是由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狱中相见的特殊情景决定的。
    C.本选文和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但因所用叙述视角不同,故批判社会现状的力度也不同。
    D.本选文和《复活》的教材选文,都写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狱中相见情景,都透过场面、细节生动细腻地表现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8.从玛丝洛娃进来到离去,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选文是如何表现他的这些心理的?(4分)
    9.选文只写英国人提问题而不写典狱长如何回答问题,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①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其后过李公择②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一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答黄鲁直③书》)
    材料二:
    辙之不肖,何足以求交于鲁直?然家兄子赡与鲁直往还甚久,辙与鲁直舅氏公择相知不疏。读君之文,诵其诗,愿一见者久矣。性拙且懒,终不能奉咫尺之书,致殷勤于左右,乃使鲁直以书先之,其为愧恨,可量也!自废弃以来,颓然自放,顽鄙愈甚。见者往往嗤笑,而鲁直犹有以取之。观鲁直之书所以见爱者,与辙之爱鲁直无异也。然则书之先后,不君则我,未足以为恨也。比闻鲁直吏事之余,独居而蔬食,陶然自得。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渐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时自重!
    (选自苏辙《答黄庭坚书》)
    【注】①孙莘老:孙觉,字莘老,苏轼之友,黄庭坚的岳父。②李公择:李常,字公择,苏轼友人,黄庭坚的舅父。③鲁直:黄庭坚,字鲁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古风》二A首B托物C引类D真得E古诗F人之风G而轼H非其人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逃名,古时实施征辟制来任命官员,不接受任命称逃名,文中则指逃避好的声名。
    B.次韵亦称步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指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C.相知,指相互了解,其中的“知”与《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中的“知”意思不同。
    D.叹,指赞叹,与《桃花源记》“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叹”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先后在黄庭坚的岳父和舅舅家读到黄庭坚的诗文,两人都请苏轼帮忙宣扬一下黄庭坚,后来黄庭坚给苏轼寄来了书信。
    B.苏轼在回信中称赞黄庭坚如精金美玉,别人都想结交他,认为他风度超然脱俗,独立于万物之外,让他别介意自己回信缓慢。
    C.苏辙信中表示,愿意拜读黄庭坚的诗文,钦佩他的为人,早就想与他见面,给他写信,还表示二人今后会通信联系,不论谁先写。
    D.对黄庭坚公务之余独处、吃素食的做法,苏辙很是赞赏,赞赏他不求美色、美味仍精神愉快,已远超他人还要向别人请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2)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于物以自遣。
    14.苏轼、苏辙在收到黄庭坚书信时的心理各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怀仙歌
    李白
    一鹤①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
    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
    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②直可轻。
    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注】①一鹤:古有仙人骑鹤飞行的传说。②嚣嚣:纷扰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骑鹤一路东飞而去,直飞过沧海,任情适性,不去在意到底飞往何处。
    B.诗人一路放歌,飞临仙人所在之处,他们盼望诗人,已攀上仙树等待多时。
    C.诗人借助想象直抒胸臆,直言尧舜之事不足为奇,还要到仙山之巅去走一走。
    D.诗人借仙人、玉树、巨鳌、三山、蓬莱等意象照应标题,表明这是首游仙诗。
    16.有人说,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袍”古代指外衣,“泽”古代指内衣,二者连用指军中的同事,这一说法源于《诗经·秦风·无衣》的“ ”和“ ”。
    (2)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壮举,很多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但苏洵在《六国论》中却借“ , ”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3)小刚是一名入团积极分子,老师引用《<论语>十二章》中“ , ”要他努力向模范看齐,用反面典型对照反省自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在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 ① 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 ② 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得老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我们一会歇,一会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乔家大院是典型的砖木结构建筑,这种建筑结构最大的优点是“墙倒屋不塌”。乔家大院虽已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 ① ,与这种特殊的屋体构造密不可分。
    乔家大院主体建筑的屋架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了斗拱和榫卯等技艺,形成有弹性的整体。榫头与卯眼结合时,构件之间具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 ② ,榫卯结构的建筑主要部件会在晃动之后,依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起到较强的抗震作用。这种抬梁式结构首先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地基或石础上先 ③ ,接着再在立柱上架梁。然后,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加高,构成一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连接立柱的上端,并在各层大梁和屋脊下的平梁之上设置若干横向的檩,檩上排列椽子以承载屋瓦的重量。抬梁式木构架结构复杂,结实牢固,加工细致,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
    20.下列句子中的“一定”和“在一定限度内可有效减少地震对房屋的危害”中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都过去半天了还没来,他一定没赶上车。
    B.这次任务非常紧,你明天一定要来。
    C.我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实施这一计划。
    D.此事不宜宣传,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不能没有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也有人说,板着面孔批评人,不如身体力行教育人。
    “批评他人”和“被他人批评”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对此,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