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2024届等七地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地理试题
2024.1
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秦朝时,朝邑县(图1)建成首座横跨黄河的浮桥,可直通中原地区(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夏朝至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秦朝后期该县商业发展快。至唐朝已是区域商业名城。朝邑县古城区附近的河滩约有40万亩耕地,“早则大丰,涝则大歉”。为储粮备荒、该县在黄土台塬(黄土桌状高地)上修建丰图义仓。据此完成1~2题。
1.秦朝后期朝邑县商业发展快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A.耕地面积大B.建成历史久c.多河交汇D.交通便利
2.丰图义仓的选址主要考虑的是黄土台塬
A.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B.气候温凉,易储藏
C.地势较高,防洪免受潮D.人迹罕至,影响小
青海期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内陆盆地。表1为某年青海湖冰封期内部分天气现象与湖面特征。据此完成3~4题。
表1
3.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青海湖
A.表层湖水温度低 B.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强
C.湖面反射率低 D.白天太阳辐射量大
4.2月18日,青海湖盛行
A.偏东风B.偏西风C.偏南风D.偏北风
冰壶运动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是一种在冰上进行的投掷类体育运动。19世纪,北美的加拿大和欧洲西部的瑞典、挪威等国成为冰壶运动最早的推广地。开展此项运动所使用的冰壶价格极其昂贵,其原料采自甲岛(图2)。甲岛开采的石料需运至位于莫赫林市的一家百年老店,经2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成冰壶。据此完成5~7题。
5.冰壶价格昂贵的原因主要是
A.冰壶加工成本高B.产地距市场远,产品运输费用高
C.冰壶市场需求大D.甲岛气候寒冷,适宜开采时间短
秘鲁马丘比丘古城(13°9'S,72°32'W)建有拴日石(图4)和太阳神庙(图5)。春分日正午时,拴日石的石柱无日影。古印加人通过观测石柱正午影长和朝向的变化确定季节。每年石柱正午影子最长的一天,太阳光才能从朝向东北的梯形小窗投射到太阳神庙内的花岗岩巨石上。据此完成11~13题。
11.拴日石的倾角约为
A.13° B.66° C.77° D.90°
12.与7月1日石柱正午影长和朝向最接近的是
A.1月1日 B.6月13日 C.7月9日 D.12月15日
13.太阳光从梯形小窗投射到花岗岩巨石上的现象出现在
A.6月22日6时前后 B.6月22日10时前后
C.12月22日10时前后 D.12月22日14时前后
拉海纳(图6)年降水量仅380毫米,每年5~9月山火频发。2022年底至2023年8月,毛伊岛所在海区依次受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拉海纳的降水偏少,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则相反。2023年8月8日,拉海纳发生一次大规模山火。据此完成14~16题。
14.由图可知,该岛东、西部山地的西南侧
A.湿度低B.降水多C.蒸发弱D.坡度大
15.拉海纳每年5~9月山火频发,主要是由于
A.地处板块边界,火山喷发多B.表层水温高,陆风强劲
C.盛行东南季风,大风日数多D.下沉气流强,空气干燥
16.2022~2023年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为此次大规模山火形成提供的条件是
A.植物凋落物增多B.高温频次增加
C.空气水汽量减少D.飓风影响减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J镇(图7)位于黔东南地区,境内广泛分布着由森林、水源、村寨、稻田组成的各类梯田景观(图8)。这些梯田历史悠久,先民在稻田里养殖鱼鸭,并以稻米和鱼鸭为食。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口的外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该地梯田规模与种植结构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
(1)解释J镇梯田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原因。(5分)
(2)指出I类和Ⅱ类梯田分布的差异,并据图8说明I类梯田相较于Ⅱ类和Ⅲ类梯田布局的合理性。(7分)
(3)推测近年来该地梯田可能发生的变化。(4分)
(4)为J镇保护当地传统梯田稻作文化提出可行的措施。(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地中海飓风是在地中海地区形成并强烈发展的一种气旋,出现频率低。2023年夏季地中海异常高温,9月4日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形成.9月10日“丹尼尔”在利比亚登陆。造成的暴雨与高含沙洪水使德尔纳(图9)损失惨重。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5分)
(2)分别说明冬夏半年地中海飓风出现频率均较低的原因。(4分)
(3)分析暴雨后德尔纳河形成高含沙洪水的原因。(7分)
(4)分析德尔纳受此次洪水影响大的自然原因。(6分)
1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C县地处南方丘陵红壤区.芒其是当地原生的古老蕨类植物。20#纪70年代以来,该县由于毁林开荒.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上仅能生长芒芷等少数植物:随着环境的持续恶化,芒莫数量日趋减少。为改善这一状况,当地通过种植芒芷等植物进行生态修复。2020年底,C县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恢复至77%~91%。
推测芒萁的生长习性、并简述种植芒萁对维护C县生态安全的意义 (10分)
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
1~2题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材料“秦朝,朝邑县建成首座横跨黄河的浮桥,可直通中原地区”,结合秦朝时期的航运技术(主要依靠摆渡过河),可知在浮桥修建以前,黄河是该地与中原地区之间的天然障碍,而浮桥无异于是该地前往当时“经济中心”的交通要道,因而来往人流量大,久而久之便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2.粮仓的修建需要考虑防潮、防虫鼠等粮食储藏条件。根据材料,黄土台塬为黄土桌状高地,与周边地区(如河滩)相比,地势较高,一方面可免遭洪水泛滥的影响,且积水易向外排出;另一方面也可因远离地下水层,可有效减少地下水所带来的潮气,防止储藏的粮食受潮发霉。综合以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3~4题
【答案】3.C 4.D
【解析】3.由表1可知,2月10日和2月12日青海湖的湖面均已冰封,但2月10日冰面上覆盖的是积雪,而2月12日冰面上覆盖的则是沙尘。因此,与2月10日相比,2月12日青海湖湖面反射率低,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4.2月18日青海湖有大风天气,且南岸出现降雪。根据材料“地处群山环抱的山间内陆盆地”,可知区际水汽传输难以到达青海湖,尤其是在暖湿气流势力较弱的冬季。该日,青海湖冰面出现部分消融,裸露的湖面可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若该日青海湖盛行偏北风,则可在经过湖面时携带水汽,在南岸抬升形成降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5~7题
【答案】5.A 6.B 7.D
【解析】5.根据材料,可知冰壶的制作需要“经20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说明其加工成本高,从而造成冰壶价格极其昂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6.从甲岛的景观图,不难发现该岛是一座无人小岛,缺乏开展加工活动的劳动力、设备等相关产业基础,因而如材料所述“甲岛开采的石料需运至位于莫赫林市的一家百年老店”。与甲岛相比,莫赫林市为城市,满足冰壶加工所需的相关产业基础,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根据材料关于“冰壶运动”的介绍,可知其属冰上运动项目,如推广地全年有较长时间具备天然冰面条件是推广此项活动的有利条件。上述国家与发源地英国,均处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低,户外多天然冰面,即②项正确。根据材料“开展此项运动所使用的冰壶价格极其昂贵”,进一步结合材料所列举的“北美的加拿大,以及欧洲西部的瑞典和挪威”,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可知上述国家均属发达国家之列,经济发展水平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即④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8~10题
【答案】8.C 9.B
10.A
【解析】8.根据卵石层中的鹅卵石“分选性好、磨圆度高”的特征,可知这些物质在形成时期经过长距离的流水搬运。具体原理为:在流水搬运的过程中,水中的砂石不断滚动、相互撞击,原本较明显的棱角逐渐被磨圆,在水动力减弱时鹅卵石沉积在河床上。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9.根据材料“这些平坦面是在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河流下切侵蚀而形成的”,可大致确定题干所要求的“情形”主要围绕区域地壳的升降和气候的变迁。根据典型沉积剖面特征,距今4250~5000年形成的是“河漫滩相泥沙层”,而距今4000~4250年形成的则是“风沙层”。河漫滩相泥沙层是在水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层,而风沙层则是在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层。在“区域地壳抬升”和“区域气候变干”的情形下,该地河流水位降低,平坦面出露并接受风力沉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0.“在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黄河下切侵蚀,在该地形成一级平坦面(即河流阶地)。然而,该地却没有像黄河上游其他河段那样“两岸常有海拔不同的多级平坦面分布”,主要是因为在平坦面形成后,黄河下切侵蚀减弱。倘若黄河下切侵蚀得以持续,将在一级平坦面之下继续发育多级平坦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11~13题
【答案】11.C 12.B 13.B
【解析】11.根据材料“春分日正午时,拴日石的石柱无日影”,绘制简图易得拴日石的倾角即为该地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和当地纬度(13°9'),可求得当地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6°51',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12.与7月1日石柱正午影长和朝向最接近的日期应为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方位最相似的日期,亦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相似的日期。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知与7月1日关于夏至日对称的是6月13日,即7月1日是6月22日后的9天,则6月22日往前推算9天是6月13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3.首先可确定“每年石柱正午影子最长的一天”是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即太阳直射的纬度与该地相距最远的一天,亦即夏至日(6月22日)。根据材料“太阳光才能从朝向东北的梯形小窗投射到太阳神庙内的花岗岩巨石上”,结合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可知此
是应为日出后的上午时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14~16题
【答案】14.A 15.D 16.A
【解析】14.由图可知,毛伊岛的河流多分布在东、西部山地的东北侧,而西南侧河流较少。进一步观察山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河流,发现其流程相近,说明两边地形并无明显差异。因此,东、西部山地的西南侧河流较少的原因可能与其气候条件有关。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一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可知若湿度较小,则降水较少、蒸发较强,使得径流量较小,这就解释了该岛山地西南侧河流少的现象,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15.每年5~9月,夏威夷高压势力强,拉海纳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干燥,为山火的频发提供了燃烧条件。事实上,夏威夷高压中心的实际位置在毛伊岛的北面,使毛伊岛主要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信风在山地迎风一侧产生降水后,西南侧气流下沉增温,进一步加剧拉海纳空气的干热程度,容易诱发山火,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16.根据材料“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拉海纳的降水偏少,而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则相反”,可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拉海纳降水偏多。根据材料“拉海纳年降水量仅380毫米”,可知该地气候干旱,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因此,降水一旦增多,当地植被生长的“短板”被补上以后,植物将旺盛生长,从而为大规模山火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植物凋落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东北部土地面积大,且海拔较低,水稻种植条件优越;山区坡度较大的坡耕地需修建梯田以减轻种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水土流失。
(2)与Ⅱ类梯田相比,I类梯田分布海拔低且密度大。(与Ⅱ类梯田相比,)靠近河流,便于取水,且利于村寨肥水自流灌溉;(与Ⅲ类梯田相比,)地势低平且集中连片,利于耕作。
(3)(随着人口外迁,)耕作收益低的梯田可能出现撂荒、弃耕现象,规模变小;(随着市场需求变化,)种植条件好的梯田可能改种果树、经济作物等。
(4)略。
【解析】第(1)题要求“解释J镇梯田大多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原因”,考查农业的宏观布局。由图可知,J镇东北部土地面积大,且海拔约500~600米,与其南部等地区最大高差可达500米,因而在低海拔处水热条件较好,能够更好地满足水稻生长的要求。此外,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J镇为山区,特别是东北部地区等高线较密集,因而在坡耕地上发展作物种植需要注意避免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第(2)题要求“指出I类和Ⅱ类梯田分布的差异,并据图8说明I类梯田相较于Ⅱ类和Ⅲ类梯田布局的合理性”,考查农业的微观布局。由图7可知,与Ⅱ类梯田相比,I类梯田分布海拔较低且密度较大。这说明I类梯田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更能满足当地农民的耕作需求,方便日常耕作,设问便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I类梯田布局的合理性问题。由图8可知,与Ⅱ类梯田相比,I类梯田分布在海拔较低处,靠近河流,便于取水灌溉;同时,由于梯田在村寨的下方,村寨的肥水可自流灌溉梯田。与Ⅲ类梯田相比,I类梯田集中连片,利于耕作,可提高生产效率。
第(3)题要求“推测近年来该地梯田可能发生的变化”,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根据材料“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之人口的外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该地梯田规模与种植结构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可知由于人口外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足,因而耕作收益低的梯田可能出现撂荒、弃耕现象,梯田规模变小。此外,种植条件好的梯田即便保持其生产功能,但也会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改种果树、经济作物等,甚至发展观光农业、主题旅游等。
第(4)题要求“为J镇保护当地传统梯田稻作文化提出可行的措施”。本题属开放性试题,可结合J镇传统梯田稻作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一方面可从“开发利用”的角度,另一方面可从“保护”的角度,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8.【答案】(1)海拔较低,地势南高北低;中南部以丘陵为主,北部沿海为平原,中部河谷南北纵贯。
(2)夏半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冬半年水温较低,空气不易持续上升。
(3)流域内物理风化作用强,地表多松散碎屑物;地处热带沙漠区和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植被覆盖率低,裸露的碎屑物易受暴雨及其形成的径流冲刷;河床比降大,暴雨形成的洪流携沙能力强。
(4)处于飓风登陆区,降雨量大;位于出山口处,山区洪水汇流水位高;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第(1)题要求“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向地理特征的认识。由图可知,该地海拔多在300米以下,整体海拔较低;其中,南部海拔较高,北部海拔较低,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从地形类型看,中南部为丘陵,北部沿海为平原;此外,根据等高线的走向,以及季节性河流的位置,还可判断该区域中部河谷南北纵贯的突出特征。
第(2)题要求“分别说明冬夏半年地中海飓风出现频率均较低的原因”,指向地理特征的探究。根据材料不难发现,“地中海飓风”与所学的“热带气旋”相近,由此便可迁移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即中心气流上升)进行反向推理。根据地中海地区的纬度位置,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可知夏半年,地中海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抑制了上升气流的产生;冬半年,由于太阳辐射的减弱,以及南下冷空气的影响,此处水温较低,空气不易持续上升。因此,无论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地中海飓风“出现频率均较低”。
第(3)题要求“分析暴雨后德尔纳河形成高含沙洪水的原因”,指向地理过程的探究。高含沙洪水的形成。由图可知,德尔纳河流域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因而物理风化作用强,地表多松散碎屑物,为高含沙洪水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德尔纳河流域属热带沙漠和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干燥、裸露的碎屑物在暴雨及其形成的坡面径流的强烈冲刷下,汇流到德尔纳河干流。根据等高线可知,德尔纳河的河床比降大,暴雨形成的洪流流量大、流速快,具有很强的携沙能力,由此形成高含沙洪水。
第(4)题要求“分析德尔纳受此次洪水影响大的自然原因”,指向地理联系的探究。根据材料“地中海飓风‘丹尼尔’在利比亚登陆”,德尔纳地处沿海,受飓风登陆的影响,形成大量降雨;根据等高线分布,德尔纳位于出山口处,受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水位上涨快。德尔纳地处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加之高含沙洪流在地势平缓处的淤积,造成排水不畅,进一步加剧水位的上涨。
19.【答案】习性:喜暖湿,喜酸性土壤;耐贫瘠,生长迅速。
意义:(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种植芒其可)保持水土,释氧固碳,降低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恢复土地生产力与生态系统,保障资源稳定供给与自然更新。
【解析】根据材料“芒其是当地原生的古老蕨类植物”,可知芒其的生长习性与其原生环境相符。根据材料“C县地处南方丘陵红壤区”,可知该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暖湿,因而芒萁具有喜暖湿的习性。南方红壤为酸性土壤,可推知芒萁具有喜酸性土壤的习性。根据材料“该县由于毁林开荒,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其上仅能生长芒其等少数植物”,可知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养分少的土壤条件下芒其仍可生长,说明其具有耐贫瘠、耐旱的特点。
根据材料“该县水土流失严重”,结合芒其的生长习性,可知当地种植芒其后能迅速提高植被覆盖率,材料中“2020年底,C县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率恢复至77%~91%”亦可支撑这一判断。调用植被的生态效益,可知种植芒其可减少坡面径流的冲刷,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旱涝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同时,还可释氧固碳,净化水土,改良土壤,恢复土地生产力与生态系统,保障资源稳定供给与自然更新,提高生物多样性。
日期
天气现象
湖面特征
2月10日
夜间降雪
积雪覆盖冰面
2月12日
白天大风、沙尘
沙尘覆盖冰面
2月18日
大风、(南岸)降雪
冰面裸露且部分消融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10页。
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四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四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部分地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部分地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文件包含试卷地理pdf、地理试题pdf、地理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