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02980/0-17065122692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02980/0-17065122692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02980/0-170651226929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善始善终见风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1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节选)
张岱年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⑥“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论诚意
朱自清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地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原载1941年1月5日《星期评论》第8期,有删改)
1.填入材料一第⑤段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表里不一致,必然说假话
B.所谓说假话,就是表里不一致
C.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
D.所谓说假话,就是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
2.材料二说“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以下例子不是其证据的一项是( ) (3分)
A.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B.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C.有些人认为“看人,请客,送礼”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D.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地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
3.下面对两则材料论证特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典型的并列式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缜密。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用了对比论证,材料一侧重古今对比,材料二侧重中外对比。
D.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风格不同,材料一更活泼生动,材料二更严肃庄重。
4.材料一中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材料二中说:“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由此来看,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4分)
5.材料二围绕“诚意”展开议论,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废墟上的菜地
晚 乌
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
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①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 白天,她窝在家里, 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 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 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②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③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
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 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 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 用废油桶装清水, 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
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④是土地, 是劳动,成就了她。
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脸, 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
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
C.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 “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忧虑。
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着她的精神渴求。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
B.句子②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
C.句子③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
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8.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般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上问魏徵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徵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上谓侍臣曰:“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夫事无不由小以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逢[注]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上谓魏徵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注】关龙逢,夏桀之臣,桀荒淫无道,遂进谏,桀囚而杀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乙卯,文中以干支来纪日,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乙卯”用法不同。
B.何伤,意为妨碍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何之”表示到哪里去,两者结构相同。
C.造次,意为轻率、随便,与《红楼梦》中“宝玉自知说得造次了”中“造次”意思不同。
D.“小人竞进矣”与“万类霜天竞自由”“念往昔,繁华竞逐”三句中的“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非认为明君使臣下的职事不扰、职责分明,能够各展所长、各立其功,那么就不会争斗角力、互相伤害,从而达到治世的最高境界。
B.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近臣时提到魏徵每次进谏时,太宗如果不听从,魏徵就不应答,魏徵认为臣子不可以当面顺从,背后却说另一套。
C.在讨论国家安危根本所在时,群臣怕忤旨不敢行谏,唯独魏徵直言相谏,指出太宗在贞观初能躬行节俭,近来却渐渐开始大兴土木。
D.太宗希望臣下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再启奏,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关龙逢死谏的忠诚无畏都应彼此念及,这样君臣才能相互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2)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
14.选官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唐太宗与魏徵三者在选官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猛虎行(节选)
李白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茫茫愁杀人。
胡雏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①飞梁尘。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我从此去钓东海②,得鱼笑寄情相亲。
注:①白虻:即《白虻歌》,乐府曲名,为吴地歌舞曲。②《庄子·外物篇》中记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首先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并聚力刻画茫茫杨花,但节选部分整体的感情基调却并不伤感。
B.三到六句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描绘了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诗人与友人饮酒赏乐, 一遣愁绪。
C.七、八句抒情,卒章显志,暗合了诗题中的志向抱负,构思颇具匠心。
D.“猛虎行”为乐府杂曲歌辞,作者拟此作诗,借乐府古辞表现自己“猛虎”之志。
16.本诗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性格特点是借助哪些手法体现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年来,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身着国潮服饰在赛场成就高光时刻;网络平台上,传统服饰爱好者身着汉服化身古人展示传统服饰之美……
服饰往往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历史上大规模的服饰变化大多与文化思潮 ① 。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已形成共识的时代背景下,国潮服饰 ② 。国潮服饰从人们对中华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构建视觉系统,人们的审美被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国潮服饰萃取的文化要素贯穿古今,既有传统要素的转化,也有当代元素的融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无论人文历史还是景观风貌,都是向设计师敞开的宝库,都可以融汇到当时服饰设计中。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潮设计对当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力 ③ 。期待国潮设计继续助推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服饰文化续写新的光彩篇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从古至今,赞美雾凇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①________。首先,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其次,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若是掀开了这床被子,②_________,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③_________,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散的冰品都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20.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桌上的饭都凉了,快吃吧。B.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
C.师傅待我比亲姐姐都好。D.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大家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颇有感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作为研习成果,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检测答案
1.C【解析】联系后文“是最明显的不诚”,可知所写句子应以假设承接前文,得出结论“说假话”;而且内容应与“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相对。C项最合适。
2.D【解析】材料二中朱自清说“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句话可以作为理解“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含意的注解。A、B、C三项都属于“太严格”,将品性和态度混淆;而D项只是在标榜自己的诚恳,没有混淆品性与态度。
3.B【解析】A.材料二不是并列式结构。文章先说明什么是“品性”,什么是“态度”;然后说一般人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再谈自己的看法“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这是递进式结构。C.两则材料都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材料一说“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材料二说“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都不是对比。D.两则材料的语言风格颠倒。材料一引用很多古语,谈端正学风的问题,属于比较严肃庄重的风格;材料二是朱自清从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做人的智慧,语言比较活泼生动。
4.答案:材料一认为,“诚”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应该表里如一,心口一致(2分);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2分)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句在第一段,“‘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然后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三个角度论证。而材料二朱自清则认为“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可见材料二认为,诚意作为一种态度,不一定反映出人的品性,可能是出于处世或社交的必要。
答案:首先提出诚意是品性,也是态度;(1分)接着指出有些貌似虚伪的态度也是有诚意的,有价值的,礼数和过场皆有诚意;(2分)最后得出结论:为了大家好,做戏也有诚意。(2分)
6.C 7.B
8.答案:①种地带来快乐,收获带来的自豪;②对家的挂念; ③住在城里的寂寥与不安;④菜地被毁的担忧。(评分细则:答出任意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2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4分,答出任意四点6分。)
9.甲组答案:①母亲年轻时是插秧能手。农村劳动让母亲得以展示自我、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②母亲来到城里又痴迷种菜,再次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劳动可以使生活充实快乐,可以带来收获的自豪感,可以抚慰寂寥的内心,可以与他人分享劳动果实从而心生欢喜。③劳动不但可以生产物品从而创造财富,更让人实现自身价值,找到归属感,赢得人生意义。 (亦可谈及其他种地人的劳动与价值)(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乙组答案:①土地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抒情意象;②土地成就了年轻时的母亲,为母亲带来了收获的自豪感,使她赢得人生的价值感;③土地是农民的根,抚慰着生活在城市中的母亲,并承载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10.CEH 【解析】句意: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
“宜其能”“胜其官”结构一致,都作“人臣”的谓语,中间C处断开;“而”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E处断开;“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结构一致,中间H处断开。故选CEH。
11.C 【解析】A.正确。文中用来纪日;《江城子》中用来纪年。句意:闰月,乙卯这天。/乙卯年正月二十日记梦。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伤何”,妨碍什么;“之何”,到哪里去。句意:又哪里妨碍什么呢?/为什么心神不宁想要到哪里去呢?C.错误。都是“轻率、随便”。句意:不可轻率随便。/宝玉自知话说得随便了。
D.正确。都是“争”的意思。句意: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故选C。
12.C 【解析】C.“唯独魏徵直言相谏”错,原文“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可见温彦博也敢于直言相谏,不是只有魏徵。故选C。
13.(1)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来接受职务。
(2)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言辞脸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
【评分要点】(1)“治”,太平;“履位”,履行职守;“见”,通“现”,展现。(每个得分点1分,语句通顺1分)(2)“拂意触忌”,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非”,如果不是;“借之辞色”,言辞脸色和悦。(每个得分点1分,语句通顺1分)
14.韩非认为选官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依“法”用人);太宗认为选官择人应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魏徵则认为乱世主要看才能,治世则须才德兼备(因势而变)。(每点1分,共3分)
【解析】由“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可知,韩非认为选官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依“法”用人);由“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可知,太宗认为选官择人应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由“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可知,魏徵则认为乱世主要看才能,治世则须才德兼备(因势而变)。
15. B【解析】“虚实结合”分析有误)
16.性格特点:洒脱、豪放。(2分)①开篇以“愁杀人”的杨花表现离别的感伤,但诗人却饮酒赏乐,洒脱自在,二者形成反差,体现了李白的豪放性格。②用任公子沧海垂钓的典故来寄托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凸显豪迈性格。③通过想象“得鱼笑寄”的情景,表达对自己建功立业的信心,彰显豪迈人格。(任两点即可4分,共6分)
17.(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示例: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8.①息息相关②应运而生③与日俱增(每空1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9.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2分)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2分)(“从……为出发点”句式杂糅,应为“从……出发”或“以……为出发点(且最后一句中途易辙,主语 成了“人们的审美”,与前面主语“国潮服饰”不一致。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0.B( A项,副词、表示“已经”。B项与例句均为副词,表示总括。C项,副词,表示“甚至”,D项,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原因,多含有责备的意思。)
21.①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 ②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 ③大风是雾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①句子通过比喻修辞,把冰雪比作冬天的信使,把雾凇比作信使的精灵。②以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雾凇的通透、灵动的美及冬季的自然美景。(每点2点,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3.例文: 善始敬终长精神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静言思之,那成功的另一半依靠什么呢?应该是抱定成功的信念、始终如一的坚持。唯有以善始敬终的思想规范行动,不论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自古而今、从外而内,不论是个体成长与发展,还是国家的建设与振兴,之所以能够实现“双赢”,离不开运筹帷幄的前期设计、过程的精耕细作和对结果矢志不渝追求的精神。正是从好的起点开启征程,用理想的结果砥砺,才会达成所愿。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征服珠穆朗玛峰者,他们在心中种下把“世界屋脊”踩在脚下的理想种子之后,就一步一个脚印,把双脚钉在山体之中,与各种艰难困苦作斗争。凭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执着与坚韧,在“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的精神的感召下,一点点拉近与天空的距离。因为始终如一的迈好每一步,不懈怠、不气馁,才真正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阔。
登山如此,那些业界翘楚、大国工匠的功成名就,也同样源自他们从起航到落帆,都始终秉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不断的突破的坚定信念。袁隆平自矢志于解除人类的饥饿始,就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杂交水稻,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袁老近乎执拗地在杂交稻的王国里奋战,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换来的是杂交水稻亩产量一次一次地刷新历史。正是凭借着这种善始克终的精神,才让世界上很多还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一日三餐无忧。
欲成大事者,必善始敬终。好的的开始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始终如一的坚持,很难有好的结果。唐明皇成为一朝天子之始,励精图治,中兴大唐。可是,短暂的兴盛冲昏了头脑,他渐渐放弃了自己的初心,贪恋于声色享乐,最终上演了由盛而衰的历史悲剧。试想,如果唐玄宗能够初心不改,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就不会有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帝国的辉煌亦能继续。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要让自己的理想之花绚烂绽放,就要善始敬终,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美好的画卷才能层层展开,美好的憧憬才能在善始敬终的每一步中慢慢变成现实。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关于“始与终”的文句。这三个文句都在强调事情都有始终,坚持到最后才能够成功。《大学之道》的文句认为,做事要知道始终,并且知其先后,这样才近乎道。《谏太宗十思疏》所言的是自古而今,做什么事情开始时能够恪尽职守、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的很多,但是能够从始至终、始终如一者就很少了;而《〈老子〉四章》之语则强调如果做事能够到结尾仍然像开头一样,就不会失败。故此,依据该材料写作时,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如何做到善始敬终,好的起点是不是意味着一定有好的终点,该如何处理好“始”和“终”的关系。这样,这篇文章写作时,可以首先根据材料提炼文章的主旨善始善终、始终如一方能成就一番功业、达成所愿;然后围绕提出的观点结合材料进行理论的分析,不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始终如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继之,联系生活、对接材料阐述始终如一的价值以及如何做到;最后,关联现实,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处理好始与终关系的重要性。
立意:
始终如一方成就大美。2.善始善终见风骨。3.慎始敬终长精神。
参考译文:材料一: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分明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来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息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如同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会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闰月,乙卯这天,太宗在丹霄殿大宴亲近的大臣。太宗说:“魏徵与王珪尽心竭力地侍奉原来的主人,所以我能重用他们。然而魏徵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讲话,他也总是不做应答,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谏阻;陛下不听从谏阻而我如果答话,那么事情便得到施行,所以不敢应答。”太宗说:“暂且应答而后再谏阻,又哪里妨碍什么呢?”答道:“过去舜帝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而背后却说另一套。’如果我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陛下的意见,这正是当面顺从。难道这是稷、契侍奉舜帝的本意吗!”太宗大笑着说:“人们都说魏徵行为举止粗鲁傲慢,我看他更觉得妩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呀!”
太宗问魏徵:“众位大臣的上书多有可取,等到当面对答时则多语无伦次,为什么呢?”魏徵答道:“我观察各部门上奏言事,常常思考几天,等到了陛下的面前,则三分不能道出一分。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言辞脸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于是太宗接见大臣时语言脸色更加温和。
十二月,癸丑,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徵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近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处。”太宗拍掌大笑着说:“确有其事。”
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近来朕裁决事务有时不能够尽依法令,你们认为这是小事,不再固执地启奏。凡事无不因小而致大,这是危亡的先兆。望你们经常为朕考虑到炀帝的灭亡,朕也经常为你们念及关龙逢的死,如此还担心君臣不能相互保全吗?”太宗对魏徵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轻率随便。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充下列名言名句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充下列名言名句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有人评价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