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爱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02899/0-17065048918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爱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02899/0-170650489195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爱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5302899/0-17065048919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爱华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知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北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3.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诗经》《楚辞》等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B唐诗宋词中表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故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
C.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孕妇和牛
铁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
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①“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
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她们一块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孕妇从不骑黑,走快走慢也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②黑一一呀!”。
像往常一样,孕妇从集上空手而归,伙同着黑慢慢走近了那路边的牌楼。孕妇望着牌楼,心想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啊。每回见到牌楼,孕妇都不免感叹她的出嫁。
孕妇的娘家在山里,山里的日子不如山前的平原。孕妇的爹娘一心一意要送这宝贝出山,到富裕的平原去见他们终生也见不着的世面。孕妇终于嫁到了山前,她的婆婆自豪地给她讲解这里的好风水:这地盘本是清朝一个王爷的坟茔,王爷的陵墓就在村北,那白花花的大牌楼就属于那个王爷。这牌楼保佑了这地方的富庶,这就是风水。初到平原,孕妇眼前十分地开阔,住久了平原,孕妇眼里又多了些寂寞。住在山里望不出山去,眼光就短;可平原的尽头又是些什么呢?孕妇走着想着,只觉的她是一辈子也走不到平原的尽头了。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她双手托住肚子直奔躺在路边的那块石碑,好让这肚子歇歇。孕妇在石碑上坐下,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连。
这巨大的石碑也属于那个王爷,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边边沿沿让屁股们磨得很光滑。碑上刻着一些文字,字很大,个个如同海碗。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挪这一挪,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缘故还是出自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
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她的孩子也会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对孩子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她的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觉得这等待持续了很久,她就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开始了她的劳作:她要把这些海碗样的大字抄录在纸上带回村里,请教识字的先生那字的名称,请教那些名称的含义。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孕妇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于她来说十分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在白纸上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代表着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呵。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有遇见过一桩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这活儿好像使尽了她毕生的聪慧,毕生的力。
不知什么时候,黑已从麦地返了回来,卧在了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安然的驯顺,像是守候,像是助威,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字: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地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③“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在平原上结伴而行,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就拿脸蹭着她的手作为回报。
远处的山,近处的树,树上黑帽子样的鸟窝,还有嘈杂的集市,怀孕的母牛,陌生而俊秀的大字,她未来的婴儿,那婴儿的未来……她觉得样样都不可缺少,或者,她一生需要的不过是这几样了。
一股热乎乎的东西在孕妇的心里涌现,弥漫着她的心房。她很想把这突然的热乎乎说给什么人听,她很想对人形容一下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的这一股情绪就叫做感动。
④“黑——呀!”孕妇只在黑暗中小声儿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写于1992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从容徐缓的口吻讲述了一人一牛相互陪伴、相互怜惜的故事,诗意浓郁,文风明快。
B.本文第二段的环境描写,具有宁静、恬淡的特点,为全文营造了温暖、祥和的氛围。
C.文中“多亏我嫁到了这儿呵!”反映孕妇是通过婚姻摆脱贫困生活的,体现她的俗气、功利。
D.文中的物象“石碑”与《哦,香雪》一文中的“铅笔盒”一样,都象征着文明和知识。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是孕妇对“黑”的命令,体现孕妇善良和不爱占便宜的朴素品质。
B.句子②是“沉闷”的氛围使孕妇喊牛,因为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想通过喊声,排解情绪。
C.句子③的呼喊,蕴含了孕妇对“黑”的心心相惜和怜悯,暗含她对“黑”的珍惜和疼爱。
D.句子④的呼喊,体现了孕妇在感动之余流露出有母牛相伴的温情和幸福感。
8.汪曾祺曾评价本文“俊得少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俊”在哪里?(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生命·希冀;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母性·文化。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①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②,区冶③不能以必④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
[注]①埃墨:烟灰。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色。③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④必:判断。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而世主之听眩乎A仲尼B为悦C其言D因E任其身F则G焉得H用无失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B.全,保全,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字用法相同。
C.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中的“形容”完全不同。
D.涂,通“途”,与《齐桓晋文之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的“涂”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子生活贫困,面对鲁君的赏赐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孔子对其所言大加赞赏,认为他可以保全名节。
B.孔子信任颜回,子贡告诉孔子颜回偷吃米饭后,孔子直接向颜回询问事情的原委,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能言善辩的孟卯与马服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比喻说理,通过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形象地阐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14.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有何用意?(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陈介然幽兰翠柏之作(其一)
李纲
翠柏方岁寒,独立群木外。
不为众所知,此理实难会。
惜哉结根浅,未使极高大。
天风动虬枝,萧瑟起清籁。
倘无斤斧残,会拂千丈黛。
空余霄汉志,不逐霜雪改。
委弃老空山,浩荡付元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立群木外”不仅指翠柏外在的形象,也指它内在的禀赋和气质。
B.“倘无”二句表现出对翠柏能成材的确信,更表达了对人才的爱惜。
C.本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借翠柏抒发了内心的深沉慨叹。
D.诗人将翠柏“老空山”说成是因为天道的“浩荡”,流露出无奈之情。
16.诗歌塑造了翠柏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
(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焦虑泛指一种模糊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具有忧虑、惧怕、紧张、苦恼和不安等特点。A,如面对危机时,适度的焦虑反应可以提高大脑和肢体的警觉性和反应速度,激发潜能,有助于应对挑战。
①焦虑就像一棵大树,导致它成长的是多条根。②根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焦虑不像恐惧、愤怒、悲伤等,③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状态,④而且是综合性的情绪,⑤与性格、环境、家庭等因素密切相关,⑥甚至受饮食、营养等因素的间接触动,⑦还可能与脑生理机能的改变有关。⑧只有了解焦虑形成的原因,⑨才能帮助我们改变焦虑的态度,⑩不再预支痛苦。当我们发现自身焦虑到产生手脚冰凉、心跳加快等各种身体不适时,B。其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保持5-7秒,注意肌肉紧张时的感觉,然后让肌肉彻底放松,再次体会放松时肌肉的感觉。每部分肌肉做两遍一张一弛训练,然后依照上述方法,对那些感觉未彻底放松的肌肉再次进行训练即可。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人勤地不懒,出一分劳力就一定能有一分收成。验证不远,不出十天八天,你留心那平整湿润的菜畦吧,就会从那里生长出又绿又嫩又茁壮的瓜菜的新芽哩。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①暮春,中午,踩着畦垅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春,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稠,中耕得深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②夏天,晚上,菜地浇完工,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或者不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谈话间歌的时候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发脉脉的春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擦擦、看看、咯咯罗罗”,请说说它们和“擦、看、咯罗”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能否改为“撒播的行列整齐,点播的万头攒动,条播的傲然不群”,请从语意的角度加以分析。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人格像“牛油果”,当你不断往下挖时,会发现一颗坚硬的内核。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想拥有高质量青春的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B项,"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表述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可见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2.D(D项,"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错误,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
3.D(D项,"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r将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
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唐宋词。(每点2分)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
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
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DF
11.(3分)A
12.(3分)B
13.(8分)(1)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鲁国种地,鲁国国君知道(听说)了这件事,送给他封地,曾子坚决推辞不接受。
(2)用官职来试用他,考核他的功绩(工作成绩),那么平常(一般)的人也不会对他是愚蠢还是聪明感到疑惑了。
14.(3分)材料二写孔子识人之失,是为了证明认识事物或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实践来验证;进而提出选拔官员的见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5.D16.①凌寒不凋,卓越超群:岁寒时节,它仍然青翠,卓然独立于群木。②高雅脱俗,
不同凡响:风吹来,它发出萧瑟的清响,霜雪落下,它也不改变自身。③志向高远,怀才不遇:它有霄汉之志,却被舍弃,老于空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18.A但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B可以尝试一下肌肉放松训练
19.(1)语句②修改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2)语句④修改为:而是综合性的情绪(3)语句⑨修改为:才能帮助我们改变对待焦虑的态度或才能帮助我们改变焦虑的情绪。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20.①“擦擦”与“擦”相比,显得程度要轻,说明额头的汗水不多,劳动的强度不大;
②“看看”与“看”相比,显得更为随意,表现出劳动时的轻松心情;
③“咯咯罗罗”与“咯罗”相比,显得更为热闹,说明交谈时气氛较为活跃。
21.示例一:①
逗号使得“暮春”“中午”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时令的美好和天气的宜人,给人浑身舒畅的愉悦之感,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
示例二:②逗号使得“夏天”“夜晚”成为独立成分,更能突出夏夜的美好凉爽和晚上完成劳动后的轻松心情,②两个逗号使长句变为短句,与整个语段以短句为主的句式特点相符。
22.不能更换位置。
①“条播”是按行列播种,所以行列整齐;
②“撒播”是用均匀撒种的方法播种,下种数量较多,因此发芽后“万头攒动”;
③而“点播”又叫“点种”,隔一定距离挖一个坑,点入种子,所以发芽后长得格外壮,才会“傲然不群”。
23.1.关键句:
牛油果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冲开堤坝,随物赋形,融江入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2.找关系:辩证关系
坚定内心----不管外面风雨飘摇
一泓清水----随物赋形融江入海
3.多角度:
坚定内心----呵护心中净土,找到心灵归宿,不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所侵蚀。
改变自我----求得自我发展,联系外界融合,不被发展变化的世界所抛弃。
4.看整体:
坚守自我与改变自我的融合,个人在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要有所坚守,能够适应变化。
5.写立意:
(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
(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
(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地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22亿, A,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