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36分),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34分),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 文
    (满分 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审美观的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摘编自肖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古典戏曲通过舞台上的角色造型、“唱做念打”和戏曲冲突,促成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B.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同,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C.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D.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有可能避免美丑观混乱等现象等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古典戏曲在产生时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
    B.中华美学精神都地生动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
    C.材料二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
    D.正因在继承精神传统的同时,随时代适时更新美育内涵,戏曲才能一直发挥教化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3分)
    A.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
    B.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强调:“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D.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认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4.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分)
    5.广州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粤剧进校园”专题活动。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粤剧的美育功能。 (3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她在一张从学校帶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廠。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嘩嘩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責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的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其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滿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什么呢子?”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兒的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裏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兒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秃头老崔趕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兒面兒的,别叫面兒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高三答案公众号“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廠,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创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感到苦恼。
    B.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这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以侧面体现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子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8.孙犁的《风云初记》富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4分)
    答:
    9.有人评价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 “取之而 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 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 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 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 ,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 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而 孟柯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 (má n í ) :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 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以盛水浆
    C.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曰余食赘行
    D.利诚乱之始也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 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 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 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 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十二章》 )
    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请从所给材料中所列举的例子来分析论证这个观点。 (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 (其二)
    杜甫
    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
    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观, 日落望乡台。
    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 之情。
    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 窠臼。
    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 之情。
    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 一层。
    16.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20分))
    17.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 , 。”
    (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3)《礼记》中强调,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都要强化自身的修养,这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3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________,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____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源远流长 随波逐流 养家糊口 春风化雨
    B.薪火相传 随声附和 安身立命 惠风和畅
    C.源远流长 随声附和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
    D.薪火相传 随波逐流 安身立命 春风化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作为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
    B.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且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超越庸常。
    C.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且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
    D.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对庸常的超越。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 ;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 ·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 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21.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风格相近。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22.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4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醒。“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①材料一从传统戏曲这一具体的传统艺术形式的角度,阐述了戏曲的陶情功能和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发挥的风化功能。②材料二则从中国传统艺术这一整体的角度,阐述了其丰富的审美形式和审美价值引领所起到的审美功用。
    5.①借助粤剧具有美感的表演要素,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寓教于乐。②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剧目,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③顺乎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索美。
    【答案】6.C(“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错误,言过其实,她只是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烦恼。)
    7.A(“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错误,李佩钟设计“破路计划”只是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8.①蜡烛跳动的火苗,渲染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画面美。②“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运用心理细节描写,展现出蕴藏在人物心灵的微动的诗意。③“像泻下了一摊水银”,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暗夜中明亮的流星斜划过天空的景象,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李佩钟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她是一个竭力摆脱旧意识羁绊而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女干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②小说对她的描写细致入微,既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又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坚决。③李佩钟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同时也是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书写出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战争年代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D 11.A 12.C
    13.①百姓认为(大王)将要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②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4.①周武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高兴就兼并这个国家;②周文王征伐他国,当地百姓不高兴就不兼并这个国家;③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的征伐。
    15.C
    16.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
    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
    17.(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18(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9(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已、弘毅、庶、壹。
    故答案为:(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20.【答案】(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2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2(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已、弘毅、庶、壹。
    故答案为:(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21.都在扬眉带笑;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
    22.因为“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物,所以在此作用下,自然万物具有了人的情态。
    【答案】略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则提出“坚冰”人格,它的特点是内核坚硬,“坚守自我”,拥有“坚定的内心”,三个同一范畴的近义词:坚硬、坚守、坚定。在反复强调中突出了主旨,考生不难把握。
    第二则开头一个“却”字暗示深远,意味着第二则主旨与第一则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的,形成对比。“上善若水。事善能,动善时”取自《道德经》的第八章,考生需要一定的道家文化涵养和文言积累才能理解这句话,但是读不懂也没有妨碍,出题者下文用“随物赋形,溶江入海”为考生作出了解释,这种理想人格的特点是能够跟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遇而安,灵活应变,与时迁移,与外界交融,“能方能圆,曲直随形”,所以,第二则突出“改变”。
    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此题可以有三个基本的写作方向。
    一是围绕“坚守自我”兼谈“改变自我”。可侧重思考: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呵护心中的净土,找到心灵的归宿,不要让自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心静知足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开心又心满意足。而在坚守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自我”。
    二是围绕“改变自我”兼谈“坚守自我”。侧重于写“改变自我”: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为了求得自我的发展,我们无法让社会适应自己,有时必须改变自己,以求与社会和谐同步。一意孤行,最终只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在改变的基础上也要在某些方面“坚守自我”。
    三是围绕“改变自我与坚守自我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构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自我,又要守住自我。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又要坚守住内心的操守,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使自己的志向在坚毅中走向升华,走向崇高;还要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与外界的联系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坚守与改变。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人生路上,我们应以坚守为本,把改变作为辅助;其次列举陶渊明、鲁迅、司马迁等例子论证敢于坚守,我们的生命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绚丽风采;然后列举钱学森、邓小平等例子论证正是因为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奏出属于自己的美丽音符,找准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把坚守作为追求的根本,把改变作为前进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生追求!
    立意:
    1.秉坚守之心,悟善变之道。2.行若水,心益坚。
    3.行若蒲苇,心若磐石。4.坚定内心,审时度势。
    5.坚守自我本心,灵活变通处事。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信阳市宋基信阳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