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西藏拉萨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 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可算是件坏事。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同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D.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B.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C.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D.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4.材料一和材料三论述的内容都与阅读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阅读,回答问题。
阿卡迪亚的过客
欧•亨利
这一年的七月,旅馆里来了一位客人,她递给接待员登记姓名的名片上写着:“海洛薇兹•达西•博蒙特夫人。”
博蒙特夫人正是忘忧旅馆所钟爱的客人。她有着上流社会的高贵气质,待人亲切和蔼,旅馆里的服务员都甘心情愿地做了她的仆人。
这位超凡脱俗的客人很少离开旅馆。她的习惯就和忘忧旅馆其他有品位的老主顾一样:为了充分享受愉快的旅馆生活,你必须要把城市完全抛在脑后,就好像它在很遥远的地方。
尽管博蒙特夫人孤身一人住在旅馆里,可她仍然保持着女王般的优雅,她的孤独不过是因为她的身份。
博蒙特夫人住进来的第三天,一个年轻人也住进了这家旅馆。他的穿着——按通常的顺序来描绘——款式适中,并不太时髦;他五官端正,神态镇定自若,一副精明老练的样子。这个年轻人——先别管他登记的是否真实——名叫哈罗德•法林顿。他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漂进忘忧旅馆平静独特的涓涓细流中,丝毫没有惊动其他追求宁静生活的客人们。他在旅馆里用餐,和其他幸运的水手一道沉醉于愉快宁静的生活。他一下子有了自己的餐桌,有了专门侍候的服务生,他生怕百老汇喧闹的人群稍作休息,就会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冲进来破坏这个相去不远但却隐蔽的港湾。
哈罗德•法林顿住进旅馆的第二天,晚饭后,博蒙特夫人从他身边经过的时候手帕掉到了地上。法林顿先生拾了起来,把它递给夫人,并没有表现出急于想结识的热情。
出于礼节,这两个人说了些客套话,道别的时候又谨慎地相互试探。而且,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宜人的环境里,彼此间的友谊渐渐成长起来,就这么开花结果了,就像魔术师手里神秘的植物一样。他们在走廊尽头的阳台上站了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轻松地交谈着。
“人们已经厌倦了那些毫无新鲜感的地方了,”博蒙特夫人说着,露出一丝甜美的微笑,“为了躲开喧嚣和烟尘跑到山上或是海滨,而那些制造了这一切的人们却跟着你凑热闹,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算是在海上,”法林顿先生沮丧地说,“你也躲不开那些平庸的家伙。再豪华的游轮也比渡轮好不到哪儿去。多亏上帝的帮助,那些四处寻找避暑胜地的人们发现原来忘忧旅馆离百老汇比千岛群岛:纽约北部和加拿大安大略东南部的一个包括 1800多个小岛的岛群,其中一些为私人拥有,是受人欢迎的旅游胜地。”
“无论如何,我希望我们的秘密能保持一周,”夫人说着,笑着叹了口气,“要是他们也突然跑到亲爱的忘忧旅馆来,我可真不知道还能上哪儿去。我只知道还有那么个迷人的避暑胜地,那就是乌拉尔山脉:构成传统亚欧分界线的山脉,在东欧和苏联西伯利亚之间,长达 2414公里。上的波林斯基伯爵的城堡。”
法林顿说,“也许不少人正和我们一样四处寻找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幽静隐蔽的地方。”
“我答应自己要再愉快地度过三天,”博蒙特夫人说,“星期一塞德里克号就要启航了。”
哈罗德•法林顿的眼睛里流露出惋惜的神色,“星期一我也要离开了,”他说,“不过不是去国外。”
博蒙特夫人用外国人的姿态耸了耸她浑圆的肩膀。
“就算这儿再怎么迷人,你也不能永远都躲在这儿。庄园里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了,我还得回去举办那些家庭宴会——这真让人讨厌!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忘忧旅馆里度过的这一周。”
“我也不会忘记,”法林顿低声说,“我永远不能原谅塞德里克号。”
三天后,两人又坐在这个阳台上的一张小桌边。殷勤的服务生端来冰淇淋和小杯红葡萄酒。
博蒙特夫人依旧穿着她那件每天晚餐时必穿的华贵的晚礼服,若有所思。餐桌上她的手边放着一个庄园女主人常用的小钱袋。她打开钱袋,取出一张一美元的钞票。
“法林顿先生,”她说着,脸上又露出了让整个忘忧旅馆都为之倾倒的微笑,“我想告诉你,明天早餐前我就要离开了,因为我不得不回去工作。我在凯西•曼莫斯商店袜子柜台工作,我的假期到明天早上八点就该结束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点钱了,要到下个星期六晚上我才能领到八美元的薪水。你是个地地道道的绅士,对我一直很好,所以在离开之前我得告诉你这些。”
“为了这个假期,我已经从我的薪水里省下一些,存了整整一年了。 我想要像一个贵夫人那样过上一个星期,哪怕这样的机会再也不会有了。我想要每天早上高兴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来,再也不用一到七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我想要过最好的生活,有人服侍,需要什么就直管按铃,就像那些有钱人一样。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我已经度过了这一生中我所能盼望的最幸福的时光。我得回去工作了,回到我那个走廊尽头的小房间去,心满意足地过上一年。 我想告诉你这些,法林顿先生,因为我——我觉得你有那么点喜欢我,而我——我也喜欢你。但是,哦,我不得不瞒着你,因为这一切简直就像是个童话。因此我和你谈到欧洲,还有我在书上读到的关于其他国家的一些事情,好让你以为我是个贵夫人。”“我身上的这件礼服——这是我惟一一件合身的衣服——是我从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分期付款买来的。”
“价格是七十五美元,是量身定做的。我付了十美元定金,这之后他们每周收一美元,直到全部付清为止。我要说的就这些了,法林顿先生,还有,我叫玛米•西维特,而不是什么博蒙特夫人,谢谢你耐心地听我说完这些话。这张钞票是我准备明天付衣服的分期付款用的。我想现在我该上楼到我的房间里去了。”
哈罗德•法林顿神情冷淡地听着忘忧旅馆里最可爱的客人的告白。当她说完后,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支票簿似的小本子,用一截铅笔头在其中的一张空白表格上写了些什么,然后把这页纸撕下来丢给他的同伴,从桌子上拿起了那张钞票。
“我明天一早也得去工作,”他说,“或者现在就可以开始了。这是一美元分期付款的收据。我已经在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当了三年的收款员了。真有意思,不是吗,我俩对于如何度假居然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一直都想到一家最棒的旅馆里住上一段时间,我从每星期二十美元的薪水里攒下钱,居然也做到了。嘿,玛米,星期六晚上坐船到科尼岛去玩一趟——你觉得怎么样?”
冒牌的海洛薇兹•达西•博蒙特夫人的脸上神采奕奕。
“哦,我一定会去的,法林顿先生。商店星期六晚上十二点关门。我想,就算我们和这些有头有脸的人一起过了一周,科尼岛也一样不错。”
在电梯门口法林顿准备道别,而博蒙特夫人也将最后一次乘坐电梯上楼。但当他们走进寂静的电梯间时,他开口说道:“忘了那个什么‘哈罗德•法林顿’好吗?——我叫麦克马纳斯——詹姆士•麦克马纳斯。也有人叫我吉米。”
“晚安,吉米。”夫人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在世俗的虚伪中相遇,却在同样的志趣追求之下以真我相拥。
B.在法林顿先生住进旅馆的第二天,博蒙特夫人经过法林顿先生身边时故意落下手帕,吸引了法林顿先生的注意。
C.博蒙特夫人拿出那张一美元钞票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向法林顿先生袒露心意,坦诚相待。
D.法林顿先生“不能原谅塞德里克号”的原因是它将在周一带着博蒙特夫人离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故事结尾的对话既是对虚伪的伪装的终结,也是二人真切的新生活的开始。
B.“他生怕百老汇喧闹的人群稍作休息,就会气喘吁吁地追上来,冲进来破坏这个相去不远但却隐蔽的港湾”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法林顿先生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出来。
C.博蒙特夫人为了凸显她的贵妇人的身份,故意说出关于其他国家的事情,此举与孔乙己教孩子们写“茴”字的生僻写法相似。
D.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博蒙特夫人对底层生活的厌倦和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因面对心上人表露自己的不堪而自卑羞惭。
8.文章中画波浪号的句子频繁使用破折号,试分析表达效果。
9.韩非说,“巧诈不如拙诚”,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想法。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主讳婉顺,字尪娘,高祖武皇帝之孙,隐太子第二女也。年十七而封,仍降嫔与我。
少而志学,及长逾励。壶务之余,披省无辍。虽名家之说,未足解颐;而历代之事,其如抵掌。至于艺术方技,咸毕留思;诸子群言,鲜或遗略。雅好文集,特加钦味。每属新声逸韵,无亏鉴赏。至若目见心存,耳闻口诵,始窥文而辩意,未终文而究理,与仆并驱于畴昔,余每有愧焉。及陈废兴,叙通塞,商榷人物,综核名理,抗论发辞,莫不穷其指要,实有大丈夫之志,岂儿妇人之流欤!而固存撝挹,耻于眩曜。 与朋类常谈,未尝及乎经史。不有切问,终日如愚。加以识尚清远,不昧流俗,卜祝巫觋屏之外物,祈祷占筮绝乎虑表。持家驭下,严而有别。余材命兼薄,班秩久微。而左迁除名,屯否相属,彼固混于荣辱,齐其得丧。同安菲贱,共甘黜免。始无戚容,终怀坦虑。歌螽斯而论美,仰关雎而同好。友逾琴瑟,韵若埙篪。携手之游,无睽寸影;如宾之膳,罕违终食。言念百龄,初非始望。 死生契阔庶期偕老孰谓斯人遽有斯酷。昔伯鸾启齿,记意形骸之外;奉倩伤神,寄情言行之表。况美兼双妇,恩总二夫。一遇之款既深,再得之悲逾切。龙朔元年夏遘疾数旬,六月六日薨于长安居德坊第,春秋。
呜呼!人之云亡,天其丧予。怀璧非罪,毁玉何冤。奄坠雕梁,永辞兰室。
钟期已逝,唯余绝赏之弦;风氏虽存,无复同心之质。其年十一月六日,空于雍州万年县洪原乡之少陵原。
——(选自刘应道《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
材料二:
府君性勤悫,公家之事无大小,莫不专精竭思,或忘寝与食。每朝谒,常以夜过半便饮装整服,坐待晓漏。居家不问家人皆业,子孙有干禄从官者,但勖以义方。至于考课名级之际,未曾降意经恤。晚年愈率素,衣食务充虚蔽体。献臣 [注]凶衅深积,先妣闻喜县主早见弃背,时以所居正室置几筵。府君即于此室东窗外架为小斋,广袤八九尺许,施一床、一小榻,寝处其中,历廿余年,不复迁徙。 至于器物服玩,妾媵 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调露二年夏末,遇疾大渐。以七月四日奄垂孤放,春秋六十八。粤以开耀元年次辛巳十一月景申朔七日壬寅,安厝于雍州明堂县之少陵原,合葬于闻喜县主旧域。
——(选自《大唐故秘书少监刘府君墓志铭并序》)
注:“献臣”为刘应道之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死生契A阔B庶期偕C老D孰谓斯E人F遽G有斯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高祖为谥号,指的是唐朝第一任皇帝李渊。
B.古代称女巫为巫,男巫为觋,合称“巫觋”。
C.先妣指对已死长者的尊称,文中指闻喜县主。
D.媵原本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后来也指主人出嫁陪嫁的婢女或姐妹。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李婉顺作为皇室后代,即使满腹才华,却也从不外露,原因是身为前太子之女,无为无才才是明哲之举。
B.李婉顺和刘应道成婚后婚姻和谐,意趣相投,然而刘应道仕途不顺,所以刘应道总是觉得愧对于李婉顺。
C.刘应道对李婉顺情义深厚,即使李婉顺已经逝去多年,却仍旧在妻子旧所附近居住,怀念妻子。
D.刘应道工作勤勉,生活朴素,为人正直公允,不会因为身处高位而以权谋私,为自己的儿子谋取权益。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朋类常谈,未尝及乎经史。不有切问,终日如愚。
②至于器物服玩,妾媵婢使之属,子侄承意候色,终莫敢有所营荐。
14.李婉顺有哪些才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①。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
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②。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注】①赤玉幢:指神仙居处。这里指岳阳楼的倒影。②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③高唐雨:诗中指楚王沉溺女色。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元诗首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描绘了岳阳楼上红日斜照楼窗的景象。
B.李诗首句从岳阳楼地理位置写起,“带百蛮”写出了楚地的荒凉。
C.元诗以“怅望”一词点出心绪,李诗用“无心”抒发了胸中的愤懑。
D.元诗写景,借景抒情;李诗咏史,借古说今,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16.同是登岳阳楼,但二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2) 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想要扭转局势,完全可以通过“ ______ , ______ ”的办法来实现。
(3) 卓玛在暑假去了岳阳楼游玩,曾经只是在课本上见过岳阳楼,如今终于登上了岳阳楼,不由发出“ ______ , ______ ”的感慨来。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运转,惟道是从。春暖花开,秋熟蒂落。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① ,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无法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② 的纨绔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 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9.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B.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C.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D.诗社的兴亡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重回人间后,杨树才发芽长叶,让杨花从嫩绿的树芽中飘出,随风飘向天空。似乎如少女般满含羞涩,姗姗来迟。它没有参加迎春,好像是在送春——它来到人间,已是晚春了。凡有杨树或者柳树的地方,在这个时节,① 。 它很轻,在空气中好像是一叶舟飘在大海里一般;它很多,如冬天下雪一般。 它总是在空中飘着,漫无目的,任意东西。虽然,它比不上桃花那样浓妆艳抹,茉莉花那样芳香扑鼻。观赏杨花时,② ,一边品茶一边观赏,喝下去的不仅是茶,还喝下了杨花赐予人间的那种淡雅、清新,柔和、轻松,还有“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的那般悠闲。因为人们总是伤感春逝,③ ,却唯独不会在意这漫天的杨花,满眼的,也即将与春同逝的杨花。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段第三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B.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
D.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3.分析选段中的句子,完成小题。
①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②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总是在空中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地飘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D、A、、
【解析】(1)A.“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可算是件坏事”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可知,文章表明,“新媒体阅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
B.“‘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材料三“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可知,“碎片化”阅读可能会使思维“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但不能就此证明“‘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C.“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可知,“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才是“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的原因,而“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在逐渐退化”的原因。
故选:D。
(2)D.“就不能‘浅阅读’”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可知,要变成“知识分子”,仍然还是需要“浅阅读”的,比如“略读”和“浏览”,因为其对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同样有益处。
故选:D。
(3)A.材料二主要在于论述泛化阅读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而选项所述的是读者在网上阅读后与作者的互动,并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A。
(4)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并提出“‘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以及为了提高思维能力还须“有系统地阅读”的观点。
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并提出“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的观点。
(5)话题的提出:首段从日常现象说起,从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方面谈人们最日常的手机阅读,引出“泛化阅读”这一论题,贴近生活,容易被读者接受。
论证结构:作者在第一段先说现象,引出“泛化阅读”,在第二段论述这种阅读方式可能会对人们的思维带来的冲击和危害以及其形成的原因,在第三至第五段中,提出为了使自己变成“知识分子”,就要“有目的地阅读”“有一定的判断力”,并“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还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比如“强迫”自己纸质阅读,这样整个论证过程就显得层层深入,既有事实,又有原因分析,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整而严密。
论证方法:作者也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比如第一段的事实论证,“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所用的比喻论证,第二段文字从“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两个方面论述“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所用的因果论证等。
答案:
(1)D
(2)D
(3)A
(4)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碎片化”阅读。②材料三侧重于论述在信息时代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
(5)①论证结构上,层层深入,先摆事实,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③从人们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阅读的日常现象入手引出话题。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和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需要先泛读,了解文章大意,圈出关键词句;然后精读,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最后按照题目整合信息。
(5)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B、D、、
【解析】(1)B.“故意”一词文章未体现。结合“哈罗德•法林顿住进旅馆的第二天,晚饭后,博蒙特夫人从他身边经过的时候手帕掉到了地上。法林顿先生拾了起来,把它递给夫人,并没有表现出急于想结识的热情”可知。
故选B。
(2)D.“也因面对心上人表露自己的不堪而自卑羞惭”错误,博蒙特夫人并没有自卑羞惭。
故选D。
(3)①结合“我想告诉你这些,法林顿先生,因为我——我觉得你有那么点喜欢我,而我——我也喜欢你”“我身上的这件礼服——这是我惟一一件合身的衣服——是我从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分期付款买来的”可知,言语的跳跃、停顿,有断断续续之感,例如“因为我——我觉得……”“而我——我也喜欢你”,写出了博蒙特夫人表达爱意的羞涩紧张。
②结合“我身上的这件礼服——这是我惟一一件合身的衣服——是我从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分期付款买来的”可知,解释说明。例如“这件礼服——这是我唯一合身的衣服——是我分期买来的”,体现出博蒙特夫人对此前伪装身份的难堪。
(4)①结合“博蒙特夫人正是忘忧旅馆所钟爱的客人。她有着上流社会的高贵气质,待人亲切和蔼,旅馆里的服务员都甘心情愿地做了她的仆人”“博蒙特夫人住进来的第三天,一个年轻人也住进了这家旅馆。他的穿着——按通常的顺序来描绘——款式适中,并不太时髦;他五官端正,神态镇定自若,一副精明老练的样子”可知,“巧诈”指的是“巧妙的伪装欺骗”,文中的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皆以光彩熠熠的伪装示人,二人相互吸引却始终没有走进彼此内心。
②结合“价格是七十五美元,是量身定做的。我付了十美元定金,这之后他们每周收一美元,直到全部付清为止。我要说的就这些了,法林顿先生,还有,我叫玛米•西维特,而不是什么博蒙特夫人,谢谢你耐心地听我说完这些话。这张钞票是我准备明天付衣服的分期付款用的。我想现在我该上楼到我的房间里去了”“‘我明天一早也得去工作,’他说,‘或者现在就可以开始了。这是一美元分期付款的收据。我已经在奥多德•莱文斯基公司当了三年的收款员了。真有意思,不是吗,我俩对于如何度假居然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一直都想到一家最棒的旅馆里住上一段时间,我从每星期二十美元的薪水里攒下钱,居然也做到了。嘿,玛米,星期六晚上坐船到科尼岛去玩一趟——你觉得怎么样?’”可知,“拙诚”指的是“笨拙不堪的坦诚”,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卸下伪装做回平凡的普通人,反而让二人灵魂碰撞,心灵契合。
答案:
(1)B
(2)D
(3)①言语的跳跃、停顿,有断断续续之感,例如“因为我——我觉得……”“而我——我也喜欢你”,写出了博蒙特夫人表达爱意的羞涩紧张。
②解释说明。例如“这件礼服——这是我唯一合身的衣服——是我分期买来的”,体现出博蒙特夫人对此前伪装身份的难堪。
(4)①“巧诈”指的是“巧妙的伪装欺骗”,文中的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皆以光彩熠熠的伪装示人,二人相互吸引却始终没有走进彼此内心。
②“拙诚”指的是“笨拙不堪的坦诚”,博蒙特夫人和法林顿先生卸下伪装做回平凡的普通人,反而让二人灵魂碰撞,心灵契合。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点作用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看法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文本主旨和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A、B、、、
【解析】(1)句意:无论生死离合,希望约定一起到老,谁说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残酷命运。
“死生契阔”表达完整的意思,故在B处断开;“偕老”作动词“期”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斯人”作动词“谓”的宾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BDF。
(2)A.“高祖为谥号”错,是庙号。
故选A。
(3)B.“然而刘应道仕途不顺,所以刘应道总是觉得愧对于李婉顺”错,文中有愧的是刘应道对李婉顺卓越的才华。
故选B。
(4)①尝,曾经;问,问难;愚,愚人。译文:(李婉顺)和朋友们交谈,从来没有谈到过经书文史。没有急切问难,整天像愚人一般。
②属,类;承,顺承;莫,没有人。译文:于一些器具宝物服饰玩物,侍妾婢女之类的,他的子孙后代都是顺承他的旨意,看他的脸色,没有一个人敢主动举荐的。
(5)由“虽名家之说,未足解颐;而历代之事,其如抵掌。至于艺术方技,咸毕留思;诸子群言,鲜或遗略。雅好文集,特加钦味”可知,李婉顺通晓诗书历史,文采斐然;由“至若目见心存,耳闻口诵,始窥文而辩意,未终文而究理,与仆并驱于畴昔,余每有愧焉”可知,李婉顺记忆超群,心神领会;由“及陈废兴,叙通塞,商榷人物,综核名理,抗论发辞,莫不穷其指要,实有大丈夫之志,岂儿妇人之流欤”可知,李婉顺议论时事,一针见血;由“持家驭下,严而有别”可知,李婉顺持家驭下,严而有别;由“加以识尚清远,不昧流俗”可知,李婉顺识尚清远,不昧流俗;由“彼固混于荣辱,齐其得丧”可知,李婉顺宠辱不惊,乐观豁达。
答案:
(1)BDF
(2)A
(3)B
(4)①(李婉顺)和朋友们交谈,从来没有谈到过经书文史。没有急切问难,整天像愚人一般。
②于一些器具宝物服饰玩物,侍妾婢女之类的,他的子孙后代都是顺承他的旨意,看他的脸色,没有一个人敢主动举荐的。
(5)①通晓诗书历史,文采斐然;②记忆超群,心神领会;③议论时事,一针见血;④持家驭下,严而有别;⑤识尚清远,不昧流俗;⑥宠辱不惊,乐观豁达。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用法,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15~16.【答案】B、
【解析】(1)B.“楚地的荒凉”错,“带百蛮”意思是统辖百蛮,指楚国的强大。
故选B。
(2)元诗: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李诗:前二句“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写楚国强大。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讽喻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答案:
(1)B
(2)①元诗没有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而在于借以表达诗人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②李诗借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喻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译文:
第一首:
岳阳楼红日斜照楼窗,在水中的倒影,宛如一座赤玉幢。
寂寞失时地看向那残春,仿佛有着千头万绪难以表达的情意,伴随着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
第二首:
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
为什么自从迎娶了秦女做了一场高唐云雨梦,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心思去攻打武关。
赏析:
第一首:
登楼鸟瞰洞庭湖,碧波连天,遥望君山,气象万千。此楼历有兴废,宋滕子京重修后,以范仲淹曾作《岳阳楼记》而名闻遐迩。但是从此诗的立意及《元稹集》中有关篇目的题序看,当年作者的洞庭之行颇有失意之慨。所以此诗即不像其他诗文那样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
首句写红日斜照楼窗,这本是人们常见景象。然而诗人用一“衔”字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便使得整个境界活跃起来。次句写楼的倒影:当太阳照射到楼窗上时,楼影落到湖中的赤玉幢上。岳阳楼的倒影映印在洞庭龙君的龙官之上。此句似包含了《柳毅传》的故事,其作者李朝威恰与元稹同时,说不定这是最早涉及龙女故事的一首诗,其新颖独到之处,不言而喻。
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在写作上此诗与作者《行宫》诗相类似,虽然只有四句,读者不觉其短,足见手法之妙。
第二首:
这首《岳阳楼》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谕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李商隐的咏史诗,常常嵌入统治者沉溺于女色的慨叹,咏史中兼有爱情的色彩,是其咏史一大特色。
这首七绝前二句写楚国强大。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楚国统一了南方,若能乘胜前进,形势将有利于楚国。当时,诸侯四邻谁也不敢指责楚国打乱了周天下的秩序。这其实是借周失权柄、诸侯坐大之事暗喻唐王朝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
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这件事是楚怀王还是楚襄王,历史上曾有很多争议。诗非具体的历史,不必去考证,只是泛指楚王即行了。历史学家会分析:秦楚之战,楚国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因素,故亡于秦。但是诗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靠神韵、兴趣来表达。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这一总趋势完全正确,所以这首七绝倒是从大处着墨,抓住了历史主流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小题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小题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解析】故答案为:
(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重点字:隔)
(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重点字:事)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18.【答案】世界运转,惟道是从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世界的运转。从四季的更替到人生的起伏,从国家的兴衰到文化的演变,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变化,而在这变化之中,却有一种恒定的的事物,那就是“道”。
“道”,这个深邃而神秘的概念,源自中国古老的文化,却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世界的运行规律。春暖花开,秋熟蒂落,这是自然的道;国家兴衰,文化演变,这是人类社会的道。道,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
首先,自然的道,是万物生长的规律。春暖花开,是春天的道。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使得沉睡中的万物复苏,开始新的生命循环。秋熟蒂落,是秋天的道。秋天的到来,带来了丰收的季节,使得万物的生命达到成熟,准备接受新的变化。自然的道,无声无息地运行,主宰着万物的生长和变化。
其次,人类社会的道,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国家的兴衰,是历史的道。每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落,都受着历史规律的支配。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国家,就能兴盛;那些抵制历史潮流的国家,就会衰落。文化的演变,是人文的道。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受着人文规律的支配。那些能够顺应人文潮流的文化,就能繁荣;那些抵制人文潮流的文化,就会消亡。人类社会的道,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春暖花开,可能会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改变;秋熟蒂落,可能会因为人类耕作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人类社会的道也在不断地变化。国家兴衰,可能会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文化演变,可能会因为科技发展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我们需要顺应“道”的变化,接受新的挑战,适应新的环境。
总的来说,“道”是世界运转的规律,是万物生长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需要认识到“道”的存在,尊重“道”的规律,顺应“道”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我们一起以“道”为指引,探索这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世界,迎接未来的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首先给出了一句名言“世界运转,惟道是从”,这句话意思是世界的运转遵从道,“春暖花开,秋熟蒂落”进一步解释了季节的更替也遵循着道。道是我们这个世界内在运行的规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和世界的运转。从四季的更替到人生的起伏,从国家的兴衰到文化的演变,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变化,而在这变化之中,却有一种恒定的的事物,那就是“道”。
大道孕育万物,并真实地存在于万物之中。如果我们能够行道、悟道,那么我们也会跟整个天地、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息息相通。一切伟大的品质就是遵循大道规律,如果遵循道,人生就能活得很丰富。自宇宙开始之前到未来,大道永恒存在。道创生了宇宙,创生了天地,创生了人类,创生了万物,世界万物的运转都遵循着道。春暖花开,秋熟蒂落,这是自然的道;国家兴衰,文化演变,这是人类社会的道。道,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世界上的一切。因此,我们需要遵循“道”,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遵守规则,顺应“道”的变化,接受新的挑战,适应新的环境。
立意提示:
1.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2.立身处世,要遵循规则。
3.顺应“道”的变化,接受新的挑战,适应新的环境。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19~20.【答案】C、
【解析】(1)第一空,结合后文“后无来者”可以用“前无古人”或“史无前例”。“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即前所未有。
第二空,语境指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宝玉会成为一个没学问的富家子弟,可以用“不学无术”或“一事无成”。“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多用于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一事无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2)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诗社的兴亡”之后;
二是搭配不当,“寓意”应改为“寓示”。
D.“不仅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而且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语序不当,应该是: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
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
答案:
(1)①前无古人(史无前例)②不学无术(一事无成)
(2)C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修改,正确选择。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21~23.【答案】B、、
【解析】(1)原文“好像是在送春——它来到人间”破折号和B项都是解释说明原因。
A.补充说明,递进关系;
B.解释说明原因;
C.语意转折;
D.从具体内容方面作更为具体的注释说明。
故选B。
(2)第一空“凡有杨树或者柳树的地方,在这个时节,① ”,根据句式“凡是……”,补句应是“……都……”,主语由下几句的“它”特征可确定是“杨花”,所以,第一空应是:都会有杨花的。
第二空,“观赏杨花时,② ,一边品茶一边观赏,喝下去的不仅是茶,还喝下了杨花赐予人间的那种淡雅、清新……”可知,应该补充“捧上一杯茶”,由“淡雅、清新”等词,故应是“淡茶”。所以第二空应是:最好手里捧上一杯淡茶。
第三空,“因为人们总是伤感春逝,③ ,却唯独不会在意这漫天的杨花”可知,空格处应是具体描写“伤感春逝”,可填写:落泪花凋。
(3)第一小题:划线句子“它很轻,在空气中好像是一叶舟飘在大海里一般;它很多,如冬天下雪一般”句子中“它”指上文中的“杨花”,在比喻修辞中作为本体,喻体分别为“一叶舟”“雪”。
建构比喻的条件是不同类的事物,“杨花”为有生命的植物,“一叶舟”为人造的工具,“雪”属于代表气候特征的无生命的物象。另外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比如在空中的杨花与漂泊在大海上的一叶孤舟都具有小、轻、随意、自由等特点;纷飞的雪花与飞舞的杨花相像,颜色纯白,外形柔柔的感官也相似。生动形象,具体可感,颇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第二小题:首先比较原句与改句结构上的不同:原句分句多,原句作为复句,包含的小分句成分简单,直观好懂,“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句式整齐,与前句“它总是在空中飘着”长短结合,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性。
从语意看,“漫无目的”“任意东西”形容杨花在空中飘舞的状态,本是状语,独立成句,更强调突出了这种特征,表意更丰富些,突出了杨花的美感,增强了感情效果。
答案:
(1)B
(2)①都会有杨花的②最好手里捧上一杯淡茶③落泪花凋
(3)①原文把在空气中飞舞的杨花比作大海里的一叶舟、冬天的雪,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杨花在空气中与一叶舟在大海里的特点相似,均显得轻盈飘荡。杨花与冬天的雪颜色、外形相似,杨花在空气中飘飘洒洒与冬天下雪纷纷扬扬的视觉感受相似。
②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重点落在“漫无目的、任意东西”上,强调了杨花随风飘舞时的无目的、无方向的特点,表现了杨花的轻飘;改句突出强调的意味不重。句式不同:原句为三个短句,句式灵活,语气舒缓,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改句是一个长句,较为普通。
(1)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运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判断标点符号的作用,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句式、内容、修辞、字数等要求,正确补写。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理解和赏析能。答题时要读懂句子,结合具体内容从手法、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破折号的作用:表示解释说明,表示语音的延长,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表示插说,表示加强重点,表示分行举例,用在副标题前,标明作者。
2022-2023学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西藏林芝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西藏林芝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玉林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