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现象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烛燃烧B. 酒精挥发C. 食物腐败D. 塑料降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A、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只是分子在运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符合题意;
C、食物腐败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塑料降解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 梅州市盛产茶叶,绿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清热解毒、抗癌等功效,其化学式为:C76H52O4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宁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单宁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 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
D. 一个单宁酸分子中含26个氢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化学式可知,单宁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正确;
B、单宁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76):52:(16×46)=912:52:736,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正确;
C、由化学式可知,单宁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38︰26︰23,故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1个单宁酸分子中含有76个碳原子,52个氢原子,46个氧原子,故错误.故选D。
3.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B. 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是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C. 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含量很少,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含量很少,但是作用很大,如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说法错误的是
A. FeCl2读作氯化铁
B. 3H表示3个氢原子
C. Na 表明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 C+O2CO2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FeCl2读作氯化亚铁,说法错误;
B、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就是几个这样的原子,3H表示3个氢原子,说法正确;
C、Na 表明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说法正确;
D、表示每12份质量的碳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说法正确。
故选:A。
5.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铪元素的一种原子。已知铪原子的原子核内有 72 个质子和 113 个中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72B. 该元素是金属元素
C. 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 113 个电子D.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85
【答案】C
【解析】
【详解】A.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铪原子的原子核内有72个质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2,故选项A说法正确;
B.铪带“钅”字旁,该元素是金属元素,故选项B说法正确;
C.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铪原子的原子核内有72个质子,则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72个电子,故选项C说法错误;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已知铪原子的原子核内有72个质子和113个中子,则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2+113=185,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6. 用分子的性质可以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A. 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B. 向篮球中打气——分子间有间隔
C.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D. 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分子可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A、汽油挥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B、向篮球中打气,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打气后,分子数增多,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不符合题意;
C、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D、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取用固体B. 点燃酒精灯
C. 加热液体D. 过滤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取用药品,不能用手,有些药品有毒或有腐蚀性,应用药匙或镊子,图中操作错误,故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量没有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图中操作正确;D、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因此图中操作错误。故选C。
8. 下列微观示意图中,黑球代表H原子,白球代表C1原子,其中代表混合物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混合物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
A、只有氯化氢分子,是纯净物;
B、只有氯分子,属于纯净物;
C、只有氢分子,属于纯净物;
D、有氯分子、氢分子、氯化氢分子,属于混合物;
故选:D。
9. 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和c是反应物B. d一定是催化剂
C. X=2.0g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的质量变化后减小,为反应物,c的质量变化后增大,为生成物。此项不正确。
B、d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未发生变化,可能为催化剂或没有参与该反应。此项不正确。
C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列式为:6.4g+3.2g+4.0g+2.8g=5.2g+X+7.2g+2.8g,可解得X=1.2g 。此项不正确。
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的质量变化后减小,为反应物,c的质量变化后增大,为生成物。所以反应为化合反应。此项正确。
故选D项。
10. 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
B. 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
C. 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 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如果不纯点燃氢气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点燃前必须检验纯度,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生成水,干冷烧杯罩住火焰,内壁有水雾产生,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所以 b管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氢气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化合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也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符合题意。故选D。
11. 我国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天舟一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首次成功交会对接,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站建设的进程。空间站里的O2源自电解水,所得H2与CO2反应生成H2O和CH4,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后原子的个数增加B. 生成水和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改变D. 上述反应中四种物质均由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2+CO22H2O+CH4;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水和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2:1,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反应前后,物质种类一定改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甲烷由甲烷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上述反应中,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2. 某可燃物4.6g 在足量氧气充分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则该可燃物的组成为
A. 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元素B. 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C. 一定含碳、氢元素,不含氧元素D. 所含元素大于三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8.8g+5.4g-4.6g=9.6g;8.8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8.8g××100%=6.4g,5.4g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5.4g××100%=4.8g,该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6.4g+4.8g-9.6g=1.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该化合物,因此该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故选A。
13. 电动汽车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中含有LiFePO4,其中锂元素和磷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和+5,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0B. +2C. +3D. +6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铁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1)+x+(+5)+(-2)×4=0,x=+2,故填:B。
14. 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①水的电解B. ②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
C. ③加热一定量的KMnO4制O2D. ④向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MnO2制O2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解水实验,根据正氧负氢,氧一氢二,可知,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不是质量比,故A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断增大,直到木炭反应完全,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而不是一直不变,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氧气质量不断增大,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溶液中就含有水,所以水的质量不是从0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过氧化氢反应完全之后,水的质量不再变化,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5.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在水、铜和氯化钠3种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
(2)过氧乙酸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消毒剂,其化学式为CH3COOOH,请回答:该物质由______种元素组成的,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______个原子,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H:O为______;38g过氧乙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是______g。
(3)如图所示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D中的x=______,C粒子的符号为______。
②A和B两种粒子的______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1)水##H2O
(2) ①. 3##三 ②. 9##九 ③. 2:4:3 ④. 12
(3) ①. 8 ②. Cl- ③. 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
【小问1详解】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由分子构成的是水(H2O);
【小问2详解】
根据过氧乙酸CH3COOOH的化学式,钙物质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有2+4+3=9个原子,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C:H:O=2:4:3;38g过氧乙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是;
【小问3详解】
①D中质子数为1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已排满,达到稳定结构,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18=2+8+x,则x=8;
C中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2+8+8=18,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的是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符号为Cl-;
②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6. 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几年来,又发现在生物体内存在少量的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和增强记忆力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1)一氧化氮是工业制硝酸的中间产物,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为______。
(2)碳单质包括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如它们都有可燃性,试写出C60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我们可以滴加______来鉴别公园中的湖水是硬水还是软水,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______。
(4)2020年5月,科学家在Science期刊上首次报道了原子与分子的“最简单”反应存在两种路径,并用先进技术手段拍下了该反应的影像资料,其中一种路径的简化示意图如图所示。
此“最简单”反应中,表示H原子,表示D原子,D原子核中有______个质子,此反应中涉及的元素种类有______种。
【答案】(1)NH3 (2)C60+6O260CO2
(3) ①. 肥皂水 ②. 煮沸
(4) ①. 1##一 ②. 1##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N、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0、0、10,反应后N、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12、10,3X中含有4个氮原子和12个氢原子,X的化学式为NH3,故填:NH3;
【小问2详解】
由题干的信息可知,C60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60+6O260CO2,故填:C60+6O260CO2;
【小问3详解】
可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向湖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沬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因此生活中通过煮沸能降低水硬度,故填:肥皂水;煮沸;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D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此反应中涉及的元素种类有1种,即氢元素,是因为反应过程中的所有原子的核内质子数都是1,故填:1或一;1或一。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8分)
17.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使用它的优点是______。
(2)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温下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填字母)。
(3)实验室用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通过排水量测定所收集到的氧气体积装置选用A、F、G。
①若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F→G,则a接口应该连接F装置内导管______(填“b”或“c”)。
②实验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其作用是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______。
③若改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用______法收集,当观察到______就说明已集满。
【答案】(1) ①. 长颈漏斗 ②. 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2)BC
(3) ①. c ②.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③. 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④.
(4) ①. 排水法 ②. 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
【解析】
【小问1详解】
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使用它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和收集装置为向上排空气法,故选BC。
【小问3详解】
①氧气密度比水小,所以若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F→G,则a接口应该连接F装置内导管c。
②实验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作用是防冷疑水倒沉使试管炸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
③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氧气密度比水小,所以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当观察到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就说明已集满。
18. 84消毒液、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
【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 ___________ (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 ____________ ,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
【实验2】
①按上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 ________ 。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mL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mLH2O2溶液。
③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5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1)表中的数据x= _______ 。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 ______ 。
【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
【拓展反思】生活中常用消毒剂除84消毒液、H2O2溶液外,还有75%酒精、过氧乙酸等。在使用各种消毒剂时,要考虑它们的性质。切记:科学使用,注意安全!
生活中下列使用消毒剂的做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
A、不同的消毒剂可随意混合使用
B、使用84消毒液的浓度越高越好
C、使用75%酒精消毒应远离明火,防止火灾
D、84消毒液、75%酒精等消毒剂均应密封保存
【答案】 ①.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 催化剂 ③.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 370 ⑤. 每次加入的H2O2溶液质量不变,如果是NaClO作催化剂,那么每次产生气体的质量应该相等,但实验结果是产生的气体质量不等,在减少 ⑥. ⑦. CD
【解析】
【分析】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催化剂的特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装置要检查气密性、表格数据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性质决定使用方法等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实验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作出猜想:猜想二:用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是催化作用,NaClO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MnO2的作用,则是作催化剂;
实验2:①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装置要检查气密性,上图所示组装的实验装置中产生了气体,则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1)第1次加入5mL H2O2溶液产生气体140 mL,第2次加入5mL H2O2溶液产生气体280-140 mL=140 mL,第3次加入5mL H2O2溶液产生气体365mL-280 mL=85 mL,说明第3次已经把NaClO反应完全,第4次加入5mL H2O2溶液不再产生气体,但是会排出5mL气体,则表中的数据x=370,第5次加入5mL H2O2溶液排出5mL气体,最终气体375 mL;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每次加入H2O2溶液质量不变,如果是NaClO作催化剂,那么每次产生气体的质量应该相等,但实验结果是产生的气体质量不等,在减少,所以NaClO作反应物,猜想一正确。
分析讨论:NaClO与H2O2溶液反应除生成氧气外,还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反思:A、不同的消毒剂不能随意混合使用,如84消毒液、H2O2溶液能发生反应,不能混合使用,不符合题意;
B、84消毒液浓度越大,越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对身体和环境造成危害,不符合题意;
C、酒精具有可燃性,极易燃烧,所以使用75%的酒精消毒时要注意防火,符合题意;
D、84消毒液应密封、避光、低温保存;酒精易挥发,75%酒精应密封保存,符合题意。故选CD。
四、综合能力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10分)
19. 华为公司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代表,一直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开发。2019年,华为公司推出了5G商用芯片。制造芯片需要用到高纯硅,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硅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如下图:
已知: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等物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写出Cl2在自来水净化时的用途: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
(4)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Si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请写出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整个制备过程必须在无水、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_。
【答案】(1)杀菌消毒
(2)
(3) ① ②. 化合
(4)
(5)Cl2会与水反应,CO、H2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解析】
【小问1详解】
自来水净化时加入氯气来杀灭水中微生物,故填:杀菌消毒。
【小问2详解】
反应①为二氧化硅和焦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硅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反应②为硅和氯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四氯化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硅(Si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2SiO3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的种类不变,一种常见的液体中含有氢元素,该物质应是水,所以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5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氯气会与水反应,一氧化碳、氢气会与氧气反应,所以整个制备过程必须在无水、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故填:Cl2会与水反应,CO、H2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9分)
20. 已知碳酸钙在高温下可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他们取80g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
(2)求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CaCO3CaO+CO2↑)
【答案】(1)22g (2)解:设样品中含CaCO3的质量为
样品中的质量分数=×100%=62.5%
答: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62.5%。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由于固体的质量由80g变为58g不再减少,减少了22g,说明生成的气体的质量为22g。
【小问2详解】
见答案。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质量(g)
5.2
X
7.2
2.8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mL
140
280
365
x
375
反应时间∕s
t0
t1
t2
t3
t4
t5
t6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g
80
75
70
66
62
58
5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度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文件包含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十一周周末期中考试模拟训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推断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