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阅读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届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画像被发现的尴尬,得知其年龄的羡慕,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纲要求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二、命题规律1.题量及分值: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广东省中考每年必考的阅读题,题量为4道题,分值从2014年开始由原来的15分提高至17分。2.考查范围:从选文的特点看,多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或叙事散文,或针砭时弊,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能给予我们正面的启发和引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考查内容:文学类文本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4.命题形式:广东省中考文学类文本考查的主要题型有——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②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③品味重点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⑤关键段落的作用。⑥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⑦延伸探究,体验感悟。
广东省中考文学作品阅读近年考查情况表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 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 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 西装不是孩子的, 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 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 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 变成了她行走的
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 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 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 太阳很暖, 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 “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 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 ”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 有点儿不服气, 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我跳过去了或跳
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 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 “我也能跳。”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 我也不画你画的人, 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 “那您就给我画个花, 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 手一点儿不抖, 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 ”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 ”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 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 能活到这岁数的人, 身体是一方面原因, 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 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 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 2017 年 12 月 12 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28.根据示例,结合内容在横线上补全情节(2分)。①偶遇老太太的好奇——② 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对老太太画花的惊叹——④ ____________________29.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答案】28. 画像被发现的尴尬 得知其年龄的羡慕29.示例: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和花的影响;③反映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30.(1)“瞄”是“眼睛迅速地注视, 迅速地看”的意思, 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2)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31.①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②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③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和花的影响;③反映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30.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 .我两眼。(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31.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3分)
“瞄”是“眼睛迅速地注视, 迅速地看”的意思, 写出了老太太对“我”举动的好奇,表现了她的俏皮。
①明指老太太画的牡丹花;②暗指老太太内心纯真,如花般美丽;③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将来也有颗年轻的、热爱生活的心。
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老太太对“我”的画不以为然的神态,表现了她的自信。
一、(2018·广东省)《笔下犹能有花开》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4分)2.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环境和氛围;引出下文“我”坐在藤萝架下画画的情节,为下文写老太太画花做铺垫;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瞄”是偷偷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太太俏皮的年轻心态,为后文老太太主动向“我”询问是否在画她做铺垫。
“扫”是粗略地看的意思,这里指老太太迅速地看了“我”的画,生动表现出她对我画作的认可。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5分)
①老太太画的花;②老太太的心未与年俱老,像花一样年轻;③深化主题, “我”的愿望是希望像老太太一样,永葆身心年轻,八十八岁笔下犹有花开。
二、(2017·广东省)《细水长流》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4分)
“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 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急”这里有“着急、生气”的意思,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不满,突出母亲“视地如命”。
“急切”有“迫不及待”的意思,突出母亲内心的兴奋及对父亲言行的认同。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5分)
①父亲的内心像阳光一样明亮;②父亲的言行像阳光一样温暖了周围的人;③邻居的回馈、母亲的理解像阳光一样让父亲感到温暖、幸福;④进一步升华了“水长流,情常在”的主题。
一、(2016·广东省)《平衡》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紧张(怀疑、不安)
惊讶(高兴、惊喜)
2.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做铺垫。
3.下列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1)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2)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①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②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
①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②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理由: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理由: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考点一: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一)把握内容,筛选重要信息,补充情节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信息的筛选和确认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题干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筛选,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那些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另外,要研究题干给出的信息,模仿其格式来表述。
2.典型试题(2017·广东省)《细水长流》: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整体内容,筛选细节信息的能力。根据关键词“命好”细读文本,定位局部,寻找相关细节,考察思维严密精细品质。定位细节,落实字眼,组织语言,理清层次,分条表述。【参考答案】“命好”是指:①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②不跟人闹意见(人缘好)。 原因:老刘①包容,不争长短;②豁达,不计得失。
(二)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1)复述故事,首先要通读全文,确定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接着按要求分点回答,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时可以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暗示起因、经过和结果。【答题模式】因为……谁(做了)……结果……(2)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浏览段落,明确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段首提示性的句子,或段末总结性的句子,或段中过渡性的句子,或该段落外的抒情性(综合性)的句子。
②提取信息,重新整合。有些段落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标题扩展法。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标题,能够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段意连接法。通过连接每段的段意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重点归纳法。归纳主要内容,要在“重点”两字上下功夫。一篇文章是由几个段落组成的,但是总会有一两个主要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体现在这些段落中。我们要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哪些段落是重要的段落,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典型试题《词典的故事》: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参考答案】小时候,“我”渴望有一本词典(起因)。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经过),然后破例把词典卖给了“我”(结果)。
(三)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行文线索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文学类作品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等。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寻找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⑤文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典型试题(2012·广东省)《淡淡的深情》: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解析】线索有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可从标题、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抒情句、议论句等方面入手。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标题是“淡淡的深情”,而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淡淡的”,但这“淡淡”中却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所以“淡淡的深情”便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情感线索。【参考答案】以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考点二: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一)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熟记一些常见的形容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比如:宽容、善良、真诚、谦虚、公正、无私、草率、贪婪、虚伪、疾恶如仇、积极进取、一丝不苟、和蔼可亲、刚愎自用、自高自大等。
(2)通过品析作品中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分析人物形象时根据不同的问法,答题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可以根据以下三个要点来回答:①说清人物的身份、职业、性格(有好有坏)、品质(好的方面)。②概括一两件事以说明人物的性格、品质。③作者或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组织答案时可按照先总述再分析,或者先分析再总述的思路。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2.典型试题(2013·广东省)《天使儿》:请结合文本,概括商未央的形象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模式为“某某是一个……的人(观点),……(事例)体现了他……的精神(品质)”,或“某某具有……的精神(品质),比如在……事件中,他……(做法)”。分析时注意引用的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注意分点表述。
【参考答案】①善良、有爱心:收养了低能儿葵葵,给他慈父般的关怀。②有宽广的胸怀(有气量):面对“用傻儿子来作秀、炒作”等指责,不做辩解。③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画作,拍摄相片,给报社写文章等。
(二)分析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或心理)变化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联系作品主旨,把握情感态度。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②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义。这些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的主旨,从而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读文章时,要学会找到关键性的语句,从关键性语句入手进行分析。
③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态度。 文章的景物描写,有时也能帮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往往是为了表现与之相同、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情感。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其美景,知其深情;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④根据人物语言,分析情感态度。 文中人物的语言,看似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无关,其实往往是作者情感态度的寄托或流露,所以,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切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要有结合语言品味作者情感的意识,巧妙地将融入其中的情感态度捕捉到。
2.典型试题(2018·广东省)《笔下犹能有花开》: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解析】本题可从寻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入手,根据情节的发展过程,分别找到体现“我”的心理的句子,再筛选关键词语作答即可,尽可能采用原文词语作答,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语言作答,如第③处,可从“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中的“夸”字看出“赞赏”。【参考答案】①好奇 ②尴尬 ③赞赏 ④羡慕
考点三:品味重点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一)理解词语的含义及作用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一般来说,加点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语境义。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明确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组织答案时,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释)、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情感态度、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2.典型试题(2018·广东省)《笔下犹能有花开》: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解析】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及作用,首先结合上下文推断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意分析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答题模式为“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若运用了修辞手法,还要回答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老太太画的花;②老太太的心未与年俱老,像花一样年轻;③深化主题, “我”的愿望是希望像老太太一样,永葆身心年轻,八十八岁笔下犹有花开。
(二)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①词语本身的含义;②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③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等等。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根据词语的属性和文体特点,首先确定分析的角度,然后再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进行深入分析。
【答题模式】①某词(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的……情态),表现了人物……的心情。②某词(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2.典型试题(2018·广东省)《笔下犹能有花开》: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1)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2)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
【解析】本考点是广东省中考的高频考点,要注意选好角度进行分析。回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只是空泛地分析效果,一般说来要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然后结合文本或是表达内心情感,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或是突出了事物特点,或者揭示了文章主旨。【参考答案】(1)“瞄”是偷偷看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太太俏皮的年轻心态,为后文老太太主动向“我”询问是否在画她做铺垫。(2)“扫”是粗略地看的意思,这里指老太太迅速地看了“我”的画,生动表现出她对我画作的认可。
(三)理解句子的内涵及作用或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理解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方面,二是内容表达方面。结构方面,要明确句子在不同文体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其作用往往也不相同。
①关键语句处在文章的开头,常常具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有的是文章的伏笔,有的是为下文做铺垫,有的是引出说明对象,有的是提出全文中心论点。②处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间,则是或强调突出,或呼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或承上启下。③处在文章的结尾,往往有点题、照应开头、深化主题等作用。内容表达方面,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文体的特征来理解。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选取品析语言的角度。主要包括:①从分析修辞作用入手;②从品味动词、形容词入手;③从描写方法入手。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见“知识储备”部分。【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刻画)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典型试题(2010·广东省)《偷父》: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解析】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很多,一般先考虑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如果二者都不存在,则考虑从关键词语入手进行赏析。本题可从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方面入手。
第(1)句属于细节描写,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本句中少年的一系列熟练麻利的动作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的心态,说明他是一个惯偷。 第(2)句属于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同样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情态,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本句的语言描写就表现了少年结结巴巴、 吞吞吐吐的情态,又表现了他的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示例一:第(1)句生动地描写了少年熟练、迅速地翻掏裤兜,狡黠地表明自己没拿东西的情态,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被捉后处变不惊的小惯偷形象。 示例二:第(2)句形象地描绘出少年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情态,传神地表现出他要求主人送画又难以启齿、渴望得到画像又担心主人不肯给的矛盾心理。
考点四: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深层含义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回答。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概括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等等。
2.典型试题(1)(2016·广东省)《平衡》: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对两种不同标题的评价,其实也就是考查在鉴赏标题的含义及其作用时“自圆其说”的能力。哪种观点均可,关键看所持有的理由是否充分得体。
【参考答案】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2)(2013·广东省)《天使儿》:“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从浅层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和象征义等方面来考虑。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参考答案】①指低能儿葵葵;②商未央夫妇待葵葵如亲生儿子,葵葵在他们心中就是天使;③葵葵具有超乎常人的绘画天赋,就像天使。
考点五:关键段落的作用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关键段落一般包括开头段、过渡段和结尾段。段落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结构上,二是内容上。具体作用如下:①开头段:内容上——点明题旨、表达与题旨相关的某种感情等。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等。
②中间段:内容上——具体展示某内容、深化主题、丰富内涵等。 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前后文等。③结尾段: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等。 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标题等。
2.典型试题(1)(1)(2018·广东省)《笔下犹能有花开》: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开头段在文中的作用。首先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地点;同时描写了景物,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结构上为下文内容做铺垫。再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点进行回答,尽可能全面。
【参考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环境和氛围;引出下文“我”坐在藤萝架下画画的情节,为下文写老太太画花做铺垫;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2017·广东省)《细水长流》: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间段在文中的作用。首先,在回答中间段的作用时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段落本身要表达的内容(具体展示);二要考虑它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深化主题);三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然后再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点进行回答,不必面面俱到。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或故事发生的背景):天大旱;邻居又不在家。②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浇地和母亲不理解父亲等情节做铺垫。
考点六: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我们要熟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考的表现手法有:伏笔、铺垫、衬托、对比、象征、反语、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理)等。其具体作用见“知识储备”部分。
2.典型试题(2015·广东省)《集中营的课堂》: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伏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所以,要找运用伏笔手法的句子,需先找出文中有前后照应关系的句子,然后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一:“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①交代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考点七:延伸探究,体验感悟(一)揣摩人物心理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两点:一是揣摩心理活动要符合文中人物身份。二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要使用正确的人称(如有的题干要求使用第一人称),采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而不是用概述性语言。
2.典型试题(1)(2016·广东省)《平衡》:下面两个句子写出了“我”老婆的“不平衡”,两次“不平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我老婆说了,我家也换,换了好,省得嫂子心里不平衡。②老婆听了这话,心里更不平衡了,这话啥意思?
【解析】解答这类题,要联系上下文,以人物的身份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第①句表现的是在不换锁的情况下“我”老婆不平衡的心理,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二是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第②句表现的则是“我”老婆听了小王的话后不平衡的心理,主要是因为小王心直口快和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了而感到不快。【参考答案】(1)对小王一家的猜疑和不放心;对白白花钱换锁不甘心。(2)心思被小王猜透点明而恼火;对小王直言的行为感到不快。
(2)(2010·广东省)《偷父》: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注意题干的要求,要用第一人称。其次要采用描述性语言来描写心理活动,而不是用概述性语言。描摹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身份,多从上下文的情景中去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设身处地体验少年此时的心理。【参考答案】这人真怪!我进他家偷东西被抓住了,他不报警把我送进派出所,反倒问我饿不饿,他到底想干什么?
(二)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感悟、理解和启示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文章线索,理清写作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②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领会作者写作的缘由与目的。③探究文章内容的深层含义。④紧扣题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自身的角度和文章主题的角度去分析对人物、事件等的看法,做到有理有据。
2.典型试题(2016·广东省)《平衡》: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解析】解答本题,一要读懂原文,以原文的主题、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以及我们的读后感为基础,而不能脱离文本寻求答案;二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要求作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认同“平衡”为标题。理由——①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示例二:认同“锁”为标题。理由——①“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②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1.文学作品的体裁 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是文学作品的四种体裁。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小说一般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广东省中考语文一般考查散文和小小说。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2)第二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4.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 作用:叙事由头到尾,井然有序,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重要句段的作用(1)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等等。(2)中间: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渲染气氛,衬托心情;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3)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卒章显志,升华中心;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引人深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等等。
6.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注意: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8.语言特色 常见的语言特色一般可用以下词语概括: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等。但作答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伏笔、铺垫、扬抑(欲扬先抑 / 欲抑先扬)、设置悬念、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真题再现,第二课时巩固练习,对生活有耐心和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阅读理解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查目标,◇考点研读,◇直击中考,考查目标,考点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课件(共30张),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真题再现,第二课时巩固练习,对生活有耐心和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