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芭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须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钢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而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对“数字下乡”现象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或许需要从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去加以把握。20世纪上半叶,在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运动中,“文字下乡”得以广泛推进。费孝通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文字下乡”,提出“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也就是说,“文字下乡”不是简单化地在乡村推广识字教育,而是要为乡村教育发展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只有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文字下乡”的目标。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在中国乡村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但就其本身而言,乡村建设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建设实验最终都流于失败。
    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建设与发展面临新的目标和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数字乡村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之一。“数字下乡”已经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时代主题,数字信息技术变成乡村人在网络化时代亟待学习的“新文字”。
    与“文字下乡”相似的是,在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背景下,乡土社会的“文字鸿沟”对乡村发展的制约作用凸显出来。同样、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鸿沟”对乡村振兴的“瓶颈”作用也显现出来。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数字得以“下乡”。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输入乡村社会之后,是否会让乡村实现数字化,乡村社会能否顺利吸收这些数字资源,并将其转换为新发展动能,关键仍在于乡村基层的变化。只有在乡村社会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数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李贵成《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一点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愚”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不识字就是“愚”,就是“文盲”,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愚”就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不能成为“愚不愚”的标准。
    C.乡下人的“愚”,不是说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什么知识都不及人。
    D.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识苞谷一样,并不是“愚”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字的产生是因为时空的阻隔,人与人之间无法面对面的交流而寻求“代话”。
    B.文字是不太完善的表达工具,所以当新的传播媒介出现时、文字会受到冲击。
    C.“数字乡村”已经基本实现,数字信息技术成为乡村人亟待学习的“新文字”。
    D.“数字下乡”与“文字下乡”虽处于乡村建设的不同时期、但面临的问题相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横向对照,突出了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知识差异,有力驳斥了乡下人“愚”的观点。
    B.材料一前后照应,结尾重申乡土社会中的文盲与乡下人的智力无关。而与所处的社会有关。
    C.材料二纵向论述,先追溯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字下乡”,再论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
    D.材料二举例论证,以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成功事例,佐证费孝通关于“文字下乡”的观点。
    4.借鉴20世纪上半叶“文字下乡”的宝贵经验,谈谈如何实现新时代的“数字下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表情”到“表情包”,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划时代的。与材料一中提及的文字、语言、表情这三种表达工具相比,“表情包”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优势?(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到上海
    1915年夏天,20岁的徐悲鸿穿着件蓝布长袍和一双戴孝的布鞋,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来到了不夜之城——上海。
    烦闷而炎热的夏季在焦虑中过去了。为了消磨时间,找不到职业的悲鸿常去商务印书馆门市部站读。夜晚,他在旅店的昏暗灯光下,①忧郁地怀念着家乡,思念母亲和弟妹。
    秋风起了,街道两旁葱绿的树叶渐渐变黄,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地上,寒冷和饥饿开始威胁着他。他踏着落叶,徘徊在街头,悲伤地感到人生的道路是多么艰难和狭窄。正在彷徨无计时,忽然接到徐子明先生从北京来信,嘱咐他去见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编辑恽铁樵先生,请他帮助谋个小职。这飞来的希望使悲鸿振奋起来。他立即挟上自己的画和徐子明的信,来到恽铁樵先生的办公室。悲鸿恳切地向他说明自己的境况十分窘迫,有燃眉之急。恽铁樵留下了悲鸿的画,答应尽力帮忙,嘱他过几天来听回音。
    ②稠密的秋雨绵绵不断地下着,仿佛要给大地织起一个阴冷的密网。悲鸿没有雨伞,只好冒雨去打听回音。这时,街上锣鼓喧天,到处扎着五彩缤纷的牌楼,许多人在欢天喜地迎接国庆。悲鸿被雨淋得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当他站在恽铁樵面前时,雨水沿着他浓密的黑发直往下流淌。恽铁樵先生见到悲鸿,便立即快活而兴奋地说:“事情已经办成了!商务印书馆同意让你担任给中小学教科书画插图的工作,日内便可以搬到商务印书馆宿舍里住宿。”
    一阵温暖的感觉顿时涌到悲鸿的心里,他觉得呼吸变得均匀了,血液又开始在他身上畅流。当他踩着湿漉漉的街道走回旅店时,虽然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寒风卷着冷雨扑打着他的头发、面孔和全身,但他却满意地、几乎是快乐地望着这风雨的帘幕,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他已暂时忘记了饥饿和寒冷。
    当他迈着轻快的脚步回到旅店,正打算脱衣休息时,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叩门声。他慌忙打开门,看见恽铁樵先生站在门前,手里拿了一个纸包,神色仓皇地说:“事情绝望了!”
    悲鸿接过纸包,急忙打开,只见里面除了自己的画以外,还附有一份批札:“徐悲鸿的画不合用。”
    悲鸿感到全身都在颤栗,心好像突然裂开了,血不断地涌出来。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强烈地攫住了他,他不顾一切地狂奔到黄浦江边。沦落上海的苦闷,找不到职业的烦恼,饥寒交迫的痛苦,已经把悲鸿折磨得精疲力竭;而这一次,突然降临的希望又这样突然破灭,使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再也忍受不了。
    他濒于绝望,准备在这滚滚不息的黄浦江里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奔腾而混浊的江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发出沉重的响声。③外国商船和兵舰遍布在远近的江面,汽笛尖锐地吼叫着。悲鸿感到呼吸困难,浑身像着了火,有一种燃烧般的痛楚。他猛力扯开衣襟,让无情的风雨打在他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他的脚跟,慢慢传布到全身时,他才清醒过来。他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教导,想起了自己的责任和曾经有过的壮志,也想起了母亲和弟妹…他低声对自己说:“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他徘徊在潮湿而阴冷的街头,异常苦恼地想着:现在,我到什么地方去呢?他茫然四顾,包围他的,只是一片沉沉的黑夜。他的脚步本能地向故乡走去。
    ④妃亭桥畔那所小屋依旧顽强地屹立在风雨之中,但是,这个家却更加贫困了。弟妹们都失学,在田地里劳动,母亲那裹在粗布衣服里的身子也更加瘦削了。悲鸿不愿对母亲说出自己的苦恼。然而,悲鸿那颗年轻的心没有屈服,犹如路边被践踏的小草一样,它仍旧要向广阔的天空,向着阳光和雨露探出头来。他把自己的悲哀和忧郁,向镇上一位和善的民间医生法德生先生倾诉。善良的医生十分爱惜悲鸿的才华,他邀集了镇上的一些朋友,那些朴实的小手工业者,拼凑了一笔钱,送给悲鸿。
    悲鸿含着眼泪接过这笔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深知这些乡亲们的生活也十分艰难,但是为了他,都慷慨地伸出了援助的手,他应当怎样刻苦努力,才能报答乡亲们的关怀和爱护呢?他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
    (摘编自《徐悲鸿的一生》,作者廖静文,徐悲鸿夫人。原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求职商务印书馆失败给了徐悲鸿沉重的打击,因为值得信赖的人言而无信,让他彻底对未来失去信心。
    B.文章多次出现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沉重压抑,与徐悲鸿复杂的心路历程相呼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C.徐悲鸿无奈中返回故乡,在得到同乡、朋友的资助后,更坚定了要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人生追求的信念。
    D.本文记叙了徐悲鸿在上海的一段经历,文字质朴而充满深情,表现了主人公矢志不渝、不弃追求的情怀。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忧郁”一词,可以看出徐悲鸿内心的焦虑,他急需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家境的窘迫。
    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秋雨”的描写阴沉、萧索,烘托了人物焦躁、伤感的内心。
    C.句子③这一细节描写,将徐悲鸿的不幸命运融于时代大背景之中,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屋傲然的姿态,表现了徐悲鸿虽经历挫折但依然精神振奋。
    8.徐悲鸿初次到上海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和打击?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徐悲鸿认为“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大率徐行A却立B处C静观动D如攻E坚F木G先其易者H而后其节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跬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跬”,而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当时杜甫被严武收留,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按规定,参谋需要留宿节度使幕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的夜晚,作者独自在幕府值宿,感受环境的凄清和孤独寂寥。营造清冷的意境,烘托心境的悲凉,语调沉郁。
    B.颔联写出“独”的感受。有家难回,听着外面的号角声,诗人只能悲伤的自言自语。月色虽好,也没有心思去欣赏。
    C.颈联表明了“独”的缘由。长期辗转漂泊,与亲人已经失去了联系,回故乡的路又险阻重重,感伤之情涌上心头。
    D.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取“井梧”“蜡炬”“角声”“月色”等意象,勾勒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诗人形象。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探讨了“学”与“思”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杜鹃啼鸣往往寄托着悲苦愁思,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鹿”因其惬意且恬静的生活姿态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科院院士施蕴渝,1960年考入中科大生物物理系,自此她与生命科学结下了①______。多年来,她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取得诸多创新性成就,为中国生物核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②______作出了贡献。施蕴渝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儿时的经历让她意识到,个人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父亲施士元是受居里夫人指导的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时年25岁的施士元回国任教,成为中国核物理学研究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施蕴渝看来,科研报国的精神在父亲身上展现得③______。他的言传身教,也激发了施蕴渝投身科研的热情。上世纪70年代,施蕴渝和同事们迫切想跟上国际学界,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她和同事跑遍了上海的图书馆,查文献、翻资料,连续熬了两个星期,就把“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申请书写完。上世纪90年代初,她领导的研究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揭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义。
    如今,满头银发的她依旧每天步履匆匆地到实验室工作。她认为,每一个新的领域都有大量知识需要学习,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登山的快乐不仅仅是在抵达山顶的那一刻,更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之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加粗加点的句子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说春暖花开,为何冰天雪地中也有植物开花?
    其实,植物开花、展叶、结实等,都反映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植物只有在恰当的时节开花,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优势,从而达到繁衍自身、延续基因的目的。①______也遵循这条规律。通常来说,春、夏、秋三季温度较高,昆虫、鸟类等动物较多、较活跃,更容易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 )。冬天依然有蜂类、蛾类等传粉动物在活动,虽然它们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此时开花的植物也变少了。因此,腊梅等植物在冬季开花,就可以躲开激烈的传粉竞争,成功实现繁衍。
    虽然冰天雪地中植物也可以开花,但是②______。因为在极端低温下,腊梅等植物也无法顺利开花。它们往往选择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绽开笑颜”。此外,由于叶片不如花朵耐寒,为了避免先生长的叶片受到低温伤害。腊梅等植物还进化出③______,所以寒冬里腊梅繁花满枝时,叶片依然稀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但是因为开花的植物也很多,传粉竞争异常激烈
    B.但是传粉竞争异常激烈,因为开花的植物也很多
    C.但是因为传粉竞争异常激烈,开花的植物也很多
    D.但是开花植物很多,引发异常激烈的传粉竞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汉书·元帝纪》)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土”在我们文化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并围绕“乡土本色”主题写一篇发言稿,用于复兴中学“复兴学子——时代青年讲坛”发言。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12月月考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是某些乡村工作者的观点,并非作者观点。B项,原文中说“‘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此为假设,并非确指。C项,“他们什么知识都不及人”表达不准确。第一段举乡下人和城里人的例子,旨在说明乡下人和城里人在知识方面各有所长,乡下人只是城里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2.C【解析】“数字乡村已经基本实现”于文无据。数字乡村是乡村发展的新目标,原文只说“‘数 字乡村’是信息化时代乡村发展与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之一”“‘数字下乡’已经成为当前乡村 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时代主题”。
    3.D【解析】D 项,“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是不成功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费孝通关于“文字下乡”的观点的正确性。
    4.①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社会输入丰富的数字资源(或突破乡村振兴“数字鸿沟”的瓶颈)。
    ②通过社会变革,解决乡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促进乡村基层的变化),为“数字下乡”创造适宜的社会与文化条件。(每点2分,共4分)
    5.①和文字相比,表情包可以直接会意,可避免词不达意;
    ②和语言相比,表情包不受时空的阻碍,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③和表情相比,表情包的表情更生动、夸张、鲜明,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每点2分,共4分。任答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第③点如答“表情包可以保存、共享”“表情包表意更便捷”等,言之有理的,亦可给分。)
    6.A(“值得信赖的人言而无信”说法不当,否定徐悲鸿并非恽铁樵的意见。)
    7.D(“虽经历挫折但依然精神振奋”分析错误。)
    8.①找不到工作,衣食无着,内心忧郁烦躁。②画作得不到认可,处境绝望。③走投无路,一度选择自杀。(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9.①徐悲鸿敢于搏击坎坷命运,在困境中不动摇意志,不放弃希望,这是他能够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师的重要因素。(2分)②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甚至不幸,面对坎坷,有人丧失信心,放弃努力,甚至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这是懦弱的表现。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挫折,积极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热爱生活,磨练意志,从逆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0. BDG 【解析】句意: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
    “徐行却立”与“处静观动”结构一致,都是四字短语,且都是并列结构,各自断开,即BD处断开;
    “攻坚木”中“攻”是动词谓语,“坚木”是偏正短语作宾语,其后G处断开。
    BDG三处断开。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正确。正确;此、这样。句意: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如此罢了。B.正确。C.正确。D.错误。时俗、时尚;时节、季节。含义不同。句意:不受时俗的拘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故选D。
    B “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误。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
    13. (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解析】
    (1)“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其间取舍”。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黄泉”,地下水;“一”,专一。
    14. ①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材料二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解析】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意思是,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
    材料二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节选自韩愈《师说》)
    15.B【解析】“诗人只能悲伤的自言自语”是对诗句的误读。颔联前半句使用拟人修辞,写深夜传来的号角声像独自在悲鸣。“月色虽好,也没有心思去欣赏”也是指无人与自己一同看月。
    16.①常年忍受孤独,也表明国家长期动荡不安。②客居他乡,勉强有了落脚之地。③表达作者感时伤事的情感,暗含了漂泊无依、怀才不遇的悲伤。(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8.①不解之缘 ②一席之地 ③淋漓尽致(3分。每空1分)
    19.①成分残缺,缺少“跟上”的宾语“脚步”或“步伐”。②不合逻辑,把“就”改为“才”,强调两个星期的艰难过程。(4分。每点2分)
    20.①对偶:“探索不可止步,研究不能停歇”,形式上,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上,概括力强,强调研究学习的持续性;②比喻:将探索研究比作登山,强调结果固然重要,过程更加重要。形象生动,加深读者印象,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4分。每条2分)
    21. A 【解析】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都有“但是”,可知所选的句子和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前句“通常来说,春、夏、秋三季温度较高,昆虫、鸟类等动物较多、较活跃,更容易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推知,所选的句子是说春、夏、秋三季传粉竞争异常激烈,究其原因是传粉竞争异常激烈。也就是说“开花的植物也很多”是“传粉竞争异常激烈”的原因,排除C;
    B.采用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传粉竞争异常激烈”这样一个结果。而原句是强调原因,排除B;
    D.“引发”一词可知强调的也是“异常激烈的传粉竞争”的结果,排除D。
    故选A。
    ①冬天开花的植物 ②气温并非越低越好 ③先开花后展叶的能力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句中的“也”可知,此处是说冬天开花的植物跟春、夏、秋三季开花的植物一样,都要遵循以上的规律,故补写内容为“冬天开花的植物。
    第二空,根据句中的“虽然……,但是……”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句“因为在极端低温下,腊梅等植物也无法顺利开花。它们往往选择在初冬或者冬末气温略微回升时‘绽开笑颜’”可知,此处是说在冰天雪地中的植物,并不是气温越低,就越有利于开花,故补写内容为“气温并非越低越好”。
    第三空,由后句中“所以”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句是因果关系。再根据“寒冬里腊梅繁花满枝时,叶片依然稀少”可知,此处是说腊梅等植物还进化出先开花后展叶的能力,故补写内容为“先开花后展叶的能力”
    23、【审题立意】
    【解题一】
    该作文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两则材料,材料一,提出中国人的民族性——安土重迁;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我们的民族和乡土密不可分,泥土中长出了光荣的历史。同时结尾提出——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其实就是受到乡土性的制约。第二部分是文体要求——发言稿。第三部分是情景任务——时代青年讲坛。因此,我们要求作文必须符合上面三个要求才可以归为一类文,即围绕“乡土本色”展开,发言稿的形式,学校青年讲坛的语境。
    【解题二】
    单纯写成议论文,没有写成演讲稿的形式的43——45,作文见解独到深刻,有文采等,可酌情加分,但不要高过48分。
    【解题三】关于主题立意结合材料二,“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以及选文《汉书》、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我们可以推演得出以下信息:1.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乡土观念长出了我们的优秀传统,精神底蕴,是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比如眷恋乡土,热爱故园。2.同时乡土观念带来的某些弊端陋习,如安于故土,不追求变迁,必将束缚我们的发展。3.作为当代青年,面对乡土本色,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时,应该怎样去做?
    【综合立意】1.志在四方,心怀热土——乡土有荣光,有价值,但也有束缚,新时代青年要志在四方,勇于闯荡,同时不忘家乡。2.乡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色,是我们的根;在新时期,守住我们的乡土,必须解开束缚,维新立命。
    【其他要求】关注均分——保持在43分左右,好作文要给上去分数。1.字数要求:①750字以上正常给分,不扣字数分。②650-750字的,一般情况下30-46评分,在此基础上每少50个字扣1分。③不足650字,基本按百字5分累加,根据书写酌情增减5分,不扣字数分。④只写题目和开头一两句话的,5分以下。⑤只写题目的,给1-2分;不写题目的,扣2分。特别注意——没有写成发言稿的在此基础上扣2分。2.偏题离题:①偏题:800字以上,只是提及材料而立意不太符合的,比如提到乡土本色,却没有从乡土角度阐释,进行套作的,不要高过43分;②离题:800字以上,完全不提材料且立意也不符合的,35分以下。3.卷面书写:①文面好的适当提分;②涂改过多卷面难看的,49分封顶。4.错字标点:①错字:标题、首段、尾段和段首、段尾有错别字的,每错1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高扣3分。②标点:错3-5处扣1分,6处及以上或一逗到底扣2分。最高扣2分。
    相关试卷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8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