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乡土中国》之“差序格局”,完成1—5题。(19分)
差序格局(节选)
费孝通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这是社会格局的不同的印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中国,地缘关系和亲属关系一样,以自家地位为中心,向周围划出圈子。
B.我们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的界限不分明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
C.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亲属关系主要靠生育和婚姻事实建立,进而形成以亲属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网。
D. 中国家庭界限含糊,家庭成员复杂,因此没有人能说得出“阖第光临”的“第”究竟包括什么人。
下列对原文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典型事例,阐释道理,颇具说服力。
B.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重点说明西方“家庭”范围的界限分明。
C. 文章具体论证了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思路清晰,条理性强。
D. 文章引用《红楼梦》是为了证明地缘关系的伸缩程度随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不同之处在于西方格局清楚及中国社会结构复杂。
B.俗语“一表三千里”体现了我国社会生育和婚姻关系结成的网络,推及范围广。
C.在中国乡土社会,人们即使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亲属,所认取的具体亲戚也有不同。
D.只要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不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人就不会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4.作者是如何巧妙介绍“我们”的家庭社会格局的?(4分)
5.作者在文章中认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什么特点?又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这一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6—9题。(16分)
除夕的夜
阿成
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我总觉得夜里的雪下得静悄悄的,俨然背景音乐,令人有一点迷茫和感伤。
老伴重病已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医生说,看能熬过这个年吧,要是能,或者有可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我暗自落泪,内心依然巴望奇迹发生。
除夕,我请求回家过年,医生摇了摇头。回不了家,那就在病房里守岁吧。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过一个像点样的年啊。我知道老伴吃不下东西了,但哪怕是摆摆样子,让她看一看也好啊。于是,我上街寻找饭店,去买几个老伴爱吃的菜。
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我踏着雪向前走着,内心很凄凉。现在,这条十里长街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印。
边走边寻找着。街道两旁大商家、小商店、饭店,等等,都关门了。在如此清静的大街上,孤寂、凄凉和失落始终伴我一同寻找。但是,想到今年的除夕或许就是老伴的最后一个年了,我心里就不觉得冷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这十里长街寻遍。记得小时候,为了逃避父亲的打,离家出走,在下雪的夜里我躺在天棚上,看着从瓦隙中飘落下来的雪花,那种孤凄与今夜的感受是何其相似啊。现在自己有家了,就会深深地爱上这个家。
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最后,路过一个胡同口,我看到几个流浪汉正在用小铁桶涮“火锅”,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我说,兄弟,过来喝酒呀,咱们一块儿过年吧!
我说,谢谢,不了,我还有事。
大过年的有什么事啊?你看这么多吃的呢,都是区政府白给我们的,我们就喜欢在大街上造(吃),这才来脾气呢。说着,他们举起了啤酒瓶,兄弟,过年好!过来喝一杯吧!
我说,过年好!你们尽兴吧,我真的是有事。对了,附近有还开门的饭馆吗?我想弄几个菜给住院的老伴儿。
他们答道,往前走到头有一家小饭馆开门,我们的佐料就是她给的呢。
我离开时,那几个流浪汉在喊,祝你老伴儿早日康复!
我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自老伴儿患病后,我第一次听到陌生人祝福我老伴早日康复。老伴儿得了重病之后,我没有通知单位的任何人。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困难永远是自己的,要自己去面对。
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我又禁不住热泪盈眶了。
年轻的老板娘见我进来,便站了起来。我问,我想买几个菜带走可以吗?给医院的病人。
饭馆的老板娘说,当然可以,你先选菜吧。然后她说,我给厨师打个电话。
我点了几样老伴儿平时爱吃的菜。哦,只是不知道这家饭馆能不能做,这大过年的。老板娘说,没问题。
厨师很快就回来了,他冲我点了点头。是啊,若是这时候对方的表情里稍微有一丝的不满,都会伤害到客人——这个除夕夜里脆弱的人哟。
我问,今天的和平时还是一个价钱吗?老板娘说,大过年的,不能乘人之危,平时卖什么价还是什么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些才对呀。
菜做好了,品相不错,我决计打车回医院。上车后,司机说,过年好!去哪儿?我说,第一医院。司机说,家里有人住院?我说,老伴儿。
司机长叹了一声,这年哪,有人欢喜有人愁哇。刚才我拉了一位老大娘。我问,大娘咋才回家过年哪?老太太一听就流泪了。我就跟她说,大娘,大过年的,咱得高高兴兴的,对吧?临走时,那个老太太非要给我一百块钱。我说,我怎么能要您钱呢?您留着吧。老太太说,就当是我给你的压岁钱了。我一听,眼泪哗哗的。最后,我还是悄悄把钱塞到老太太的包里了,看她进了进站口才走……人人都有犯难的事呀。老哥,你看我,媳妇在家等着我呢,可我为了家人还在路上奔波哩!
回到医院,病床上的老伴儿很高兴。看着一桌子的菜,她说,大年三十儿还有饭店开门?
我说,这是托你的福,说明你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好事就从今天开始啦。
老伴儿听了也蛮高兴的,她竟然慢慢地坐了起来。零点的钟声响了,我们老两口儿举起酒杯祝福彼此。老伴儿闪动着泪花说,难为你了。我说,别这么说,我愿意,高兴着哪。
老伴儿说,好好活着。
我说,什么?
老伴儿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
(选自2019年第1期《长城》,有改动)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两次写“我”流泪,第一次突出了“我”受到陌生人祝福时的感动,第二次表达了“我”找到小饭馆时的感喟。
B.文中插叙“我”小时候逃避父亲的打而离家之事,意在用那时的感受来突出“我”现在的孤独无依以及对家的眷恋。
C. 出租车司机的感叹,意蕴丰富,既有对生活艰辛的感慨,又有对“我”的劝慰,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
D.文章交代“我”老伴的病情严重,既是“我”在除夕夜外出买菜的原由,也暗示了“我”在特定环境下的伤感心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街上商家、饭馆等都关门了”一句蕴含了“我”的失落、凄凉与孤寂之情,又与最后找到小饭馆形成了对比。
B.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但叙述时却将其它人物推到前台,让读者来认识其言容笑貌,而“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
C.文章开头点出“迷茫和感伤”,它是“我”心情的写照,又让读者产生疑问,从而自然引出对老伴病情的叙述。
D. 文章构思巧妙,以“我”买菜线索,将所写人物及事件一一展现,使得文章既层次分明,又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8. 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从本文人物的身上可看到浓浓的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或考中进士。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社稷,“社”指谷神,“一片神鸦社鼓”中“社”即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渡海到了温州。
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被抓。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4分)
14.文天祥有“志节”,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回答。(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宋·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词的上片写芭蕉树的“形”和“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一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窗前谁种芭蕉树”说的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将读者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这首词将芭蕉和雨联系起来,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寂静的雨夜,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变得更重更深。
16.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后在浔阳听到的乐声的感受是“ ”,而遇到琵琶女后听她弹出的曲调则感觉“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 ,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 ① 。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 ② 。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引用 比喻 夸张 B.对偶 反复 排比
C.对偶 夸张 拟人 D.排比 引用 比喻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20年7月10日,①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②港珠澳大桥5G通信网络建设圆满完成。③目前港珠澳大桥上共设有24个5G基站,④桥上5G网络平均速率超过600M/S以上。⑤5G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⑥5G网络全覆盖将为大桥开展沉浸式观光游览,高清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应用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⑦并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在开启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探索新阶段的同时,为相同类型的“生命线工程”提供支撑。
22.在《乡土中国・文字下乡》中,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一方面空间上不需要,因为总是可以面对面;另一方面是时间上不需要,因为在多土文化中有声音就足够了,乡土社会有文化但不需要文字,因为他们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生活的需求。你赞同费老的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和实际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100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金秋十月,振兴中学举办“书香校园”“书香班级”读书活动。读书益智、益德、益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一本好书,就似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等中外名言无不以读书的价值启迪人们。青年阅读量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用来衡量能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重要参考。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阅读,不愿意阅读。有的说:“我们作业这么多,阅读太浪费时间。”有的说:“考上理想的大学是硬道理,阅读不是现在该考虑的事。”有的说:“我们在阅读啊,刷题不也是一种阅读吗?”还有的说:“我们只要升学率,不要什么‘书香这,书香那’的。”类似的说法远不止这些。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振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50字。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50字,40分以下给分; 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
高一语文12月4日月考测答案
1. C(A项,原文“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而选项“在中国”扩大了范围。B项“中国乡土社会‘家庭’界限不分明”与“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D项“没有人能说得出‘阖第光临’的‘第’究竟包括什么人”曲解文意,原文“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而不是“没有人能出说”;)
2.B(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分析能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B项“重点说明西方‘家庭’范围的界限分明”有误,联系下文,可知第一段重点是为了说明中国家庭界限不清楚。)
3. D(D项,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原文“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两句间显然是因果关系,不是条件关系。)
4、①作者通过中西方家庭界限的对比,说明西方是界限分明,“我们”是含混不清。②接着用我们熟悉的柴和波纹做比喻,来说明“我们”的家庭社会格局,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可感。(一点2分。关键词:对比、比喻。)
5、①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可大可小。②体现在亲属关系上,因时因地可伸缩,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每一个都不同。③体现在地缘关系上,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没有一个固定的团体,只有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的范围。(一点2分。)
6.C(C项,“从而揭示出人们对人生无常的哀痛”分析错误。司机只知“我”老伴住院,而不知其病重危及到生命,因此“对人生无常的哀痛”语意过重。)
7.B(B项,“‘我’隐身其后,处于次要地位”分析有误。从文章来看,“我”与文中所写人物及大多数的事件都有联系;而在叙述时,“我”同时也在参与其中,和其它人物共同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因此,并没有隐身其后,也不是处于次要地位。)
8. ①渲染寒冷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每点2分。选文开头的环境描写:“漫天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天,整座城市变成了雪国。”渲染寒冷的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大雪甫落之后,东北的除夕夜更加寒气袭人。” 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关于雪景的描写还有:“这条路可真长呵,加上是难走的厚厚雪路”“雪愈下愈大。果然,在街的尽头我看到了那家小饭馆” 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9. ①“我”为老伴的病情担忧,为了安慰老伴,寻找老伴喜欢吃的菜,而老伴最后说“你一定要好好活着”等,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为对方着想的深情。老伴生重病,“我”没告诉别人,敢于面对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②流浪汉在大街上用小铁桶涮“火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我”陌不相识,叫“我”一起过年,告诉我小饭馆的位置,还祝“我”老伴早日康复。体现了以苦为乐、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精神。③小饭馆老板娘及厨师给流浪汉佐料,对待“我”很热情,价格与平时一样,还要做得更好、更精细。体现了待人善良、服务热情、生意公道、为他人着想的品质。④出租车司机开导大娘,还不收其车费,送大娘进车站口后才走,体现了为人热心,救助危难的道德品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10.B本句意为: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派陈继周征发州中豪杰,联合溪峒少数民族,派方兴召吉州军队前来,各路英雄都回应,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郡中豪杰”是指郡中的豪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D;“诸豪杰”作“皆应”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11.D“‘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
12.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原文信息是“使如军中请和”。
13.(1)(张弘范的)近侍(或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或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
(2)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
本题关键为:
两处省略各1分;左右:近侍、身边的人,1分;遂:于是、就,1分。
(2)捍:保卫,1分;乃:却,竟然,1分;叛:叛离、背叛,1分;乎:句末疑问语气助词,译为“吗”,1分。
14.①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②见元将张弘范时,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左右命之拜,不拜”);③元世祖问他心愿时,文天祥回答说身为宋朝宰相,不会侍奉别的皇帝。(“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一点一分)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文天祥以“遵守天道,勤奋不息”为题,回答皇帝的策问,他的对策文章写了一万多字,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麟上奏说:“这份卷子中存在的古代典籍之义理犹如明镜,可以起借鉴作用,这个人忠肝义胆如同铁石,所以臣敢为陛下得到人才而庆贺。”不久父亲去世,服丧而归。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
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说:“如今蒙古大军分三路击鼓前来,攻破京郊,逼近内地,你以仓促集合的一万多人前往抵抗,这跟驱赶羊群去跟猛虎搏斗又有何不同。”文天祥说:“我也知道是这样。只是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以义而胜者谋立功,人数众多就能成功,这样国家还能保住。”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于是到了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崖山被攻破,张弘范派遣使者护送到首都。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
15.C(“人人都栽种芭蕉”错,“窗前谁种芭蕉树”说的应是“不知是谁在窗前栽种的芭蕉树”。)
16.观点一:相同。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凄清悲凉,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不能自抑,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两首词的感情分析各2分
【翻译】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17.(1)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18.D(选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仿佛一条长河”使用了比喻手法;“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使用了引用手法;“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使用了排比手法。)
19.①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②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第一空,前面把古典诗文比喻成一条长河,后面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这是在追溯最早写“桐庐”的源头,因此横线上可填写“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
第二空,前面说“诗画不分家”,又说“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既然前面已经说到了“诗人”“韵脚”,那么此空就应当提到“画”,因此可填写“便晕染成(绘就成)一幅幅画卷”,注意句式与“化成一行行韵脚”协调。
20.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明快有力,并和前文句式保持一致。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那种当地特有的朦胧感觉,且这里的“参差隐现”是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着眼于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意境、情感色彩等;然后从句式、用词等角度分析对比,看看哪种表达更能传达作者的意思;这类题有时还要注意与上下文的协调。对比这两句话,我们发现两个区别,一个是原句是短句,题干句子是长句;而是题干句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那么使用短句就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变成长句就不协调了。“参差隐现”这个词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因此,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21.①删除“根据”或“称”;④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⑤将“缓解”改为“解决”;⑦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
①“根据广东交通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把“根据……,”“……称”两套句式杂糅在一个句式里了,造成句式杂糅,删除“根据”或“称”。
④“桥上5G网络平均速率超过600M/S以上”中“超过”和“以上”矛盾,“超过”后面跟整数来表示约数,若再跟约数只会造成表意不明,将“超过”改为“达到”或删除“以上”。
⑤“5G技术的运用是缓解大桥安全检测与应急管控难题的重要支撑”中“缓解”和“难题”不搭配,应把“缓解”改为“解决”。
⑦“并将携手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国家重点研发”成分残缺,“融入”的应是“计划”等,应在“在“研发”后面加上“计划”“工程”或“项目”等名词。”
22(示例1)赞同。(1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可以采用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一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文字之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4分)
(示例2)不赞同。(1分)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并不是由文字记录的,正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多文化的消亡;除此之外,《乡土中国》是以上世纪40年代的社会为背景创作的,已经不适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4分)
23.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情境设置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联系考生读书阅读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强,很有教育意义。试题虽设置了明确的写作任务,但欲完成此任务,又必须根据以下写作指令来进行:情境指令——书香校园下对“读书阅读”的思考;文体指令——演讲稿;主题指令——热爱阅读,从现在做起;对象指令——振兴中学的同学;内容指令——结合材料内容中的现象,深入思考;目的指令——体现你对读书阅读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如果缺少思路,就必须回到材料文本,认真反复阅读,方可在材料中寻到思路。比如,既然读书的意义是“益智、益德、益人”,考生就可以把这三条作为文章的分论点,而刘向、欧阳修、歌德、高尔基这些名人语句则可以作为文章的道理或者事实论据来支撑论点。此外,材料还列举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学生对读书阅读的错误认识,考生可以合并归纳,作为反面论点进行“驳论”,然后引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就在材料中,考生必须加强材料作文的文本意识。
参考立意:需扣紧“书香”“阅读”关键词立意行文。
切题立意:
1.营造书香校园,读书修身强国。
2.阅读,益智、益德、益人。
3.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4.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5.热爱阅读,从我做起。
6.书香校园,涵养人生。
7.热爱阅读,继往开来……
偏题立意:
1.书籍的重要性。(断章取义,未能针对核心任务立意)
2.书山有路勤为径。(题目的任务与勤奋无关)
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认识正确,但没有完成任务指令)
4.刷题算不算阅读?(忽略任务,局部立意)……
范文展示:
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书香氤氲古今,阅读受益终身”。
赫尔博特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十月,学校倡导让书香沁满校园,而一些同学却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读书占用了他们大量课外时间;认为考上大学即可,现在读不读书也无所谓;认为除了考试,其他“读书”没有太大用处……正因此,今天我站在这里便是想告诉大家:书香可氤氲古今,阅读能受益终身。
同学们,书香氤氲,让你腹有诗书,气度非凡。古有“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认知,而今亦有仿佛从画卷中走出来的娴雅才女武亦姝。因自幼诵读诗文,她得以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气定神闲,终得冠军。她波澜不惊,甚至连夺冠都不惊不躁,一如蒙曼教授所言,这是她久经诗书熏陶,骨子里的气质。与此同时,与她同台的主持人董卿——家喻户晓的央视一姐,也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她能身体力行地传递读书的美好,她在朗读者里一次次气度非凡的开卷,便将书香中她的知性、温情、博学传递给了观众。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
同学们,诗书氤氲,令你犹药医患,立勇立学。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学业与读书并不矛盾,相反,读书能够益智、益德、益人。犹如欧阳修所言:“立勇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者传道授业,传播思想。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
读书可以锻炼思维,积累涵养,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得启迪;向无声的老师求学,最终会让我们在自己的学业上获益匪浅。
同学们,书香氤氲,使你年华盛放,实现梦想。新时代领路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同学们,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尚有青春,那还等什么,拿起书本,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热爱阅读,从今天开始。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本文标题采用对联形式,既契合题意,又兼具文采和韵律,很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开头采用驳论形式引出论点,既能结合材料分析,又有自己的思考。此外,文章思路清晰,文采斐然,还能结合现实,谈当代青年与读书学习的关系,立意站位高。
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