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六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2,吉林省辽源市友好学校第七十六届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2022年1月15日,汤加, 长春市此次冻雨的成因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明:本试卷共34题,满分100分,共12页。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到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12日16:00,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此次“天宫课堂”,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设地面主课堂(图1),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云南大理设分课堂,新晋“太空教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实验舱与地面学生进行天地互动太空科普课。这也是时隔6个月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图2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 )
A. a、d之间B. d、c之间C. c、b之间D. b、a之间
2. 此次授课期间,设地面课堂的四城景象最可信的是( )
A. 北京烈日炎炎B. 菏泽日影渐长C. 郑州树木萧瑟D. 大理秋意浓浓
3. 第二次太空授课到第三次太空授课期间( )
A.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北半球B. 北京日出方向逐渐偏北
C. 山东德州昼先变长后变短D. 北极极夜范围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次太空授课当天是2022年10月12日,介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图2 中a的冬至日,b是秋分日,c是夏至日,d是春分日。因此此次太空授课当天,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b、a之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此次太空授课当天是2022年10月12日16:00,此次授课期间,北京是秋季,不会是烈日炎炎;10月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菏泽日影渐长;郑州树木萧瑟应该出现在深秋;大理纬度较低,至少是11月底才会出现秋意浓浓。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2022年10月12日16:00,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这也是时隔6个月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第三课应该是在4月份,此期间直射点先向北移动后向南移动到南半球。因此A错误。此期间北京日出方向先偏北后偏南,B错误。此期间山东德州昼先变长后变短,C正确。4月份至10月,4月份北极没有极夜,极昼范围先变大后变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日影变长。
2021年12月12日早上,大连瓦房店大排石景区著名的“桌子腿”景观崩塌。下图为“桌子腿景观崩塌前后照片和地壳物质循环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桌子腿”景观形成的主体岩石对应于上图的( )
A. 甲B. 乙C. 丙D. 丁
5. 导致“桌子腿”景观的形成及崩塌原因最可能是( )
A.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侵蚀、暴雨侵塌
B. 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固结成岩-风力侵蚀、地震震塌
C.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海水侵蚀、海浪冲塌
D. 变质作用-外力侵蚀-地壳下沉-冰川侵蚀、海浪冲塌
【答案】4. A 5. C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桌子腿”有明显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右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岩浆,丁为岩浆岩,故“桌子腿”景观形成的主体岩石对应于上图的甲,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读图可知,“桌子腿”属于沉积岩,故先有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海水侵蚀,形成“桌子腿”景观,最后被海浪冲塌,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6. 2022年1月15日,汤加(175°12'W,21°07'S)于当地时间17:10发生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和气体形成巨大的云团冲上20千米高空,火山爆发引发了地震和海啸。其后数日,汤加火山多次爆发。汤加发生剧烈火山喷发,是因为其位于(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 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C.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经纬度位置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汤加处在印度洋板块(汤加西侧)和太平洋板块(汤加东侧)的消亡边界上,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A正确,据图可知该区域在太平洋西部,明显远离美洲和南极洲板块,BCD错误。故选A。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者把它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下图为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玉树直门达村附近的通天河,该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如游龙一般蜿蜒曲折,被称为“嵌入式蛇曲”,展现另类的立体蛇曲之美。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 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 )
A. 侧蚀作用强烈,更加弯曲B. 位于青藏高原,高差更大,立体感强
C 流量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D. 地壳断裂下陷,峡谷幽长,更加柔美
8. 据材料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 )
①冰川侵蚀②地壳隆起③侧蚀④断裂下陷⑤下切侵蚀
A. ②④⑤B. ②③⑤C. ③④⑤D. ③②⑤
【答案】7. B 8. D
【解析】
【7题详解】
图中通天河蛇曲具有另类之美的原因是其位于青藏高原,穿行于山脉之间,仿佛嵌入岩石深处,高差更大,立体感强,B正确;与其他地区相比,侧蚀作用差异不大,不是另类之美的原因,A错误;河流流量大,水流湍急,不易发展成蛇曲,C错误;地壳断裂下陷,崖壁陡峭,缺少柔美之感,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根据材料,蛇曲地貌一般形成于草原、湿地等平坦地区。推测“立体蛇曲”的形成过程:先是在地形平坦时期受③侧蚀作用,发育成蛇曲;后来发生②地壳隆起,落差大;⑤下切侵蚀增强,形成嵌入式蛇曲。其形成顺序是③②⑤,D正确,B错误;没有冰川侵蚀、断裂下陷影响,①④错误,A、C错误,故选D。
【点睛】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①宽广、开阔的地区,河流侧蚀为主,形成弯曲河道; ②地壳快速隆升,河水下蚀将抬起的基岩侵蚀切割,形成嵌入式蛇曲; ③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2020年11月19日凌晨至5时,长春市大范围地区出现冻雨。下图为该日2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冻雨是指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落下的雪花通过暖层化成雨滴,雨滴在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迅速冷却至0℃以下形成的天气现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正确示意冻雨发生时长春市近地面气温垂直结构特点的是( )
A. B. C. D.
10. 长春市此次冻雨的成因可能是( )
A. 暖空气北上进入长春市B. 高压系统控制长春市,气温极低
C. 长春市受准静止锋影响D. 长春市位于低压中心,气流下沉
11. 2020年11月19日2时,图中( )
A. 甲地出现大风扬尘天气B. 乙地风向为东南风
C. 丙地的林木大面积落叶D. 丁地位于台风中心
【答案】9. D 10. A 11. B
【解析】
【分析】
【9题详解】
对流层温度的变化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融化成雨滴。那对流层中要出现逆温层(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上升),AC错误;当雨滴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至0°C以下形成冻雨,D正确,B错误。所以选D。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长春出现大范围的冻雨,说明水汽的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暖锋的锋前,暖空气北上,为长春带来充沛水汽,形成冻雨,A正确;高压系统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降水,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以及所学知识可知,长春不会受准静止锋影响,C错误;低压中心控制,应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所以选A。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地区,不会产生扬尘天气,A错误;乙地风向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B正确;丙地位于长江流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木不会大面积落叶,C错误;丁地不是位于低压中心,不是位于台风中心,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
利马(秘鲁首都)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
完成下列各题。
12. 利马多大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处低纬度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B. 地处低纬度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C. 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D. 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13. 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候类型不同,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B. 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C. 乙处气候是因其地处热带低地,且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水汽影响而形成的
D. 甲处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利马位于南美洲西部,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地处低纬度地区,又受沿岸寒流的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形成大雾天气,A对。该地位于信风的背风坡,受寒流影响,BCD不对。所以选A。
【13题详解】
甲地位于巴西东南部沿海,乙地位于亚马孙平原,两地都是热带雨林气候,A项错;甲地不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B项错;乙地气候是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C项错;甲地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D项正确。
读“我国某河流流量变化图”,①②③分别表示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关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积雪融水补给B. ②是冰雪融水补给
C. ③是地下水补给D. 该河流有两个汛期
15. 该河流可能是我国的( )
A. 珠江B. 塔里木河C. 松花江D. 长江
【答案】14. B 15. C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在全年均有补给,但补给量较小,补给较为稳定,应为地下水补给。该河流存在两个明显的汛期,即春汛和夏汛,由此判断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①表示春汛,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②表示夏汛,为雨水补给。说法不正确的是B选项,故选B。
【1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可能是松花江, C正确。珠江和长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为夏汛(雨水补给)。塔里木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如果受雨水补给,其流量变化与气候紧密相关。河流受季节性融水补给,其流量变化与上一年冬季的积雪量和当年春季的气温相关。河流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流量受冰川积累量与气温相关。河流如果受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其补给较为稳定,流量变化不大。
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讲述了福格先生与朋友在80天内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故事中,福格先生与仆人万事通于1872年10月2日离开伦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如约返回出发地。图示意《八十天环游地球》所述的环游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10月5日,福格先生在布林迪西(地中海沿岸城市)登船时发现当地植被多为低矮耐旱的硬叶灌木,主要因为当地( )
A. 夏季炎热干燥B. 冬季温和少雨
C. 夏季温和多雨D. 冬季寒冷干燥
17. 福格先生从孟买到加尔各答横跨印度半岛旅行期间,当地盛行( )
A. 东南风B. 东北风
C. 西南风D. 西北风
18. 11月11日晚福格先生从横滨乘船前往旧金山。航行过程中客轮( )
A. 顺风顺水B. 顺风逆水
C. 逆风顺水D. 逆风逆水
【答案】16. A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布林迪西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由于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在生长季节,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叶片一般较厚,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植被为适应夏季高温干旱的气候,多为低矮耐旱的硬叶灌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福格先生从孟买到加尔各答横跨印度半岛旅行期间为10月份,此时为北半球秋冬季,南亚季风为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8题详解】
考查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从横滨前往旧金山,需要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跨越太平洋,位于西风带,北半球的中纬西风为西南风,北太平洋暖流大致由西向东,所以顺风顺水,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洋流对海洋航行的速度与安全会产生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快速度,节省燃料,节省时间;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速度,浪费时间,浪费燃料,寒、暖流的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从而不利于海上航行;从北极地区南下的洋流也会携带海山南下,威胁海上航行安全。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从图中可以看出( )
A. 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 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 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 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下沉
20. 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 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B. 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 赤道附近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D. 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19. C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文可知,正常年份受信风影响,太平洋东部海域表层温暖的海水向西部移动,底层冷海水上升,使得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澳大利亚东部海岸气温较高,AB错误。厄尔尼诺年,信风偏弱,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上升,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温下降,形成冷高压,气流下沉,降水减少,C正确。厄尔尼诺影响区域为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对南美洲东部海区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表层海水向澳大利亚东部移动减少,澳大亚东部水温异常降低,形成高压,气流下沉,降水减少,B错误。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南美洲西海岸气温异常升高,形成低气压,气流上升形成丰富的降水,西部干旱地区可能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年减少了海洋与大气的热量交换,可能导致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增多,全球范围内冰川储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在圣诞节前后异常升高的现象。
在横断山区东北部,高山峡谷交错分布。藏族的一个分支——嘉绒藏人在这里开创了一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他们的居住地和耕地分布在河谷或半山地带,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下图为当地主要人类活动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推测该地区高山地带(3000m-4500m)的植被是( )
A. 灌丛和草甸B. 冰原和荒漠C. 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D. 常绿林和阔叶林
22. 导致东西坡牧场下界高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东坡光照充足B. 西坡水热条件较好C. 东坡坡度较小D. 西坡人类活动集中
【答案】21. A 22. B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这种“半农半牧”的独特生活方式,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高山牧场放牧的植被环境通常是灌丛和草甸地带,题目中的其它选项,冰原和荒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常绿林和阔叶林显然不是合适的场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中“牧场分布在高山地带”以及图示信息分析,影响山地自然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热组合状况,读图可知,牧场(高山地带)西坡的下界高度高于东坡,说明西坡水热条件较好,B正确;西坡和东坡的光照状况差别不大,A错误;东坡的坡度大,自然带谱海拔低,C错误;自然带谱跟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又叫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是由于水热状况的变化,主要受到高度的影响,在海拔较高的低纬度山地比较典型。
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地下水是限制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和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地下水——植物—土壤三者间的互馈作用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土壤特性(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列关于图中序号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增加了地下水
B. ②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
C. ③植被群落覆盖度高,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D. ④地形种类多,利于多种植被生长,生物多样性丰富
24. 根据整体性原理,推测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土壤含水量下降②沙土的比重上升③土壤肥力增加
④植物群落变稀疏⑤草类比重上升⑥灌木的比重上升
A. ①②④⑤B. ①②④⑥C. ②③④⑤D. ②③④⑥
【答案】23. B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该地为西北地区,因此多戈壁、沙漠,使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应是减少而不是增加,A错误;当地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B正确;西北地区植被群落覆盖度较差,因此有机质并不丰富,C错误;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并不丰富,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土壤风化严重,导致沙土比重上升,植物群落变得稀疏,耐旱灌木比重上升,①②④⑥正确;土壤沙化严重,导致土地肥力下降,③错误;土壤含水量下降,因此草类比重下降,⑤错误。故选B。
【点睛】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5. 下列关于上图中两个盆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盆地太阳能资源比乙丰富B. 乙盆地年降水量比甲盆地少
C. 甲盆地土壤比乙盆地肥沃D. 乙盆地人口密度比甲盆地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图中经纬度及轮廓可知,甲盆地为塔里木盆地,乙盆地为四川盆地。据所学知识可知,甲盆地太阳能资源比乙丰富,A正确;乙盆地年降水量比甲盆地多,B错误;乙盆地土壤为紫色土壤比甲盆地肥沃,C错误;乙盆地人口密度比甲盆地大,D错误。故选A。
【点睛】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关于图中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 太行山脉是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B. 巴颜喀拉山脉的走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C. 河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分界点D.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
27. 甲山脉南、北坡分别是( )
A. 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B.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 有结冰期和无结冰期
【答案】26. B 27. B
【解析】
【分析】
【26题详解】
太行山是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A错误;由图中看巴颜喀拉山脉走向可知,其走向为西北-东南走向,B正确;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分界点,C错误;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甲山脉是秦岭,该山脉是1月0°℃等温线分界线,也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所以南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坡是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秦岭以南是长江流域,秦岭以北是黄河流域,B正确;秦岭南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错误;秦岭是1月0℃等温线分界线,秦岭以南冬季温度大于0℃,无结冰期,秦岭以北冬季低于0℃,有结冰期,D错误。故选B。
【点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主要有:1、秦岭一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界限。2、秦岭一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3、秦岭一淮河是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5、秦岭一淮河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6.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7、我国南北方地区分界线。8、秦岭一淮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9、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等等。
下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干支流(局部)略图。图示区域内河漫滩形成速度较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河流干流的水文特征是( )
①流速较快②无结冰期③含沙量大④水位季节变化小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29. 该河流支流入口处没有形成河漫滩的原因是( )
A. 流速快,侵蚀作用强B.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D. 汛期水量大
【答案】28. C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图示河流位于我国南方,河道弯曲,有宽阔的河漫滩形成,说明干流的流速较慢,无结冰期,①错误,②正确;河漫滩形成速度较快,说明河流含沙量较大,泥沙沉积量大,③正确;我国南方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④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该河流支流入口处没有形成河漫滩,主要是因为该支流入口处位于干流凹岸,侵蚀作用强烈,支流的入口处河水流速快,不利于泥沙沉积;地转偏向力会影响河漫滩出现的位置,但不影响是否形成河漫滩;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和汛期水量大属于全干流的特征,而不是支流入口处独有的特征。故选A。
【点睛】河漫滩的形成原因与河流的凸岸沉积、河流含沙量大以及河水水文的季节变化大有关。
30.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黄梅时节家家雨”,②“清明时节雨纷纷”,③“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④“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平原
C. 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D. 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谚语①“黄梅时节家家雨”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的“雨”指的是南方地区的梅雨;谚语②“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4、5月份,来自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冷气团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形成华南准静止锋,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华南准静止锋导致的;谚语③“早穿皮袄午穿沙,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西北地区,因为该区域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年温差大和日温差都很大,降水稀少,其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谚语④“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描述的是华北平原;这里的“三月无雨旱风起”指的是华北地区的春旱;谚语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中“山”指秦岭,该山脉与淮河组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分界线,该线是水田旱地分界线;根据题意,①②③④描述的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平原的地理特征。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
(1)说出多雄拉的构造地貌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2)分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
(3)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
【答案】(1)地貌类型:背斜谷。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地壳不断上升,形成高大的山体;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幽深的峡谷。
(3)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背斜、向斜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构造地貌的表述,既要说出地质构造类型,也要说出地貌类型。读图可知,多雄拉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而顶部地势相对较低,地貌为谷地,所以构造地貌为背斜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小问2详解】
本题既要解释高峰耸峙,又要解释峡谷幽深。首先,该区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岩层受板块挤压而隆起,地壳不断抬升,山体高大。其次,地壳抬升的背景下,河流落差增大,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深切河谷,河谷幽深。
【小问3详解】
本小题考查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和背斜、向斜的应用。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多雄拉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岩层受张力,稳定性强,安全性高,背斜的拱形构造,使得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建设隧道处不易积存地下水,便于施工。因此选择该地进行隧道的修建。
32. 读亚洲中纬度局部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下列要求。
(1)按气流状况划分甲属于____,甲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___,在该系统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____。图中乙与③④组成的天气系统为____。
(2)比较①②两地的风力大小,并分析其原因。
(3)判断图示甲、乙两地中地表昼夜温差的大小,并分析其成因。
(4)说明④地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答案】32. ①. 反气旋 ②. 下沉 ③. 晴朗天气 ④. 锋面气旋
33. ①地比②地风力大。
原因:①地比②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因此①地比②地风力大。
34. 甲地大于乙地。
成因:甲处深居内陆地区,是高压中心,天气晴朗,云层水汽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地表气温较高;夜晚地表降温快,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差,地表气温较低。
35. 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雪等天气。
【解析】
【分析】本题以亚洲中纬度局部地区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大气的受热过程、风力大小判断、天气系统及过境时天气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可知,甲中心气压高,是高压或反气旋,甲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下沉气流,下沉过程中水汽不易凝结,多晴朗天气;乙中心气压低,是低压或气旋,乙的两侧形成了冷锋和暖锋,所以为锋面气旋。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①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②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因此①、②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①地,风力较小的是②地。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是高压中心,中心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少,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散失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温差大。乙地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小。因此甲、乙两地中,甲地昼夜温差大于乙地。
【小问4详解】
由图中锋面的符号可以判断,③是暖锋,④是冷锋。④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等恶劣天气。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我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这对稳定全年粮食产量至关重要。甲图为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空间分布示意图,乙图为2011~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规模及对外依存度统计示意图。
(1)评价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进行春播的条件。
(2)简述2011~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与国内需求量的主要变化特征。
(3)指出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有利条件:春季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有大量积雪在春季融化,农业用水丰富等。不利条件:春季寒潮多发,不利于春播;纬度高,春季气温回升慢,不利于农作物播种等。
(2)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增加;国内需求量也呈波动增加趋势;粮食产量的增幅较国内粮食需求量小等。
(3)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呈波动增加趋势。应对措施:保护现有耕地,保证足够的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科技投入,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种植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我国五大粮食主产区空间分布示意图和2011~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规模及对外依存度统计示意图未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三江平原粮食春播条件、我国粮食产量与国内需求量的变化特征和解决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增大等地理问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分析、中国粮食生安全生产问题,突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甲图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高,春季气温仍然较低,蒸发较弱,积雪融化,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农业用水丰富,土壤墒情较好,这属于春播的有利条件。春播的不利条件有该地纬度较高,相比我国南方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较低,春季易发寒潮,不利于春播;春季气温回升较慢,不利于农作物播种。
【小问2详解】
结合乙图图示分析2011~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增加,国内需求量也呈波动增加趋势;粮食产量的增幅比国内粮食需求量增幅小。
【小问3详解】
结合乙图可知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呈波动增加趋势,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冲击。主要的应对措施应从耕地、增产、农业技术等方面分析。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只增不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粮食种植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
3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丽中国”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下图是《美丽中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两幅截图,图甲为一位牧民在内蒙古草原牧羊(8月22日摄)图。初秋的内蒙古草原绿意盎然,广阔的草原加上点缀其间的牛羊,美如画卷。图乙为夏日(6月26日摄)拉萨拉鲁湿地风景图,此时该地区水草丰美,风景如画。拉鲁湿地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被誉为“拉萨之肺”。
(1)分析图甲和图乙所示地区中草场形成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2)简述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答案】(1)图甲:地处内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处于半干旱区,为典型的温带草原。图乙:地处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在沼泽湿地上形成沼泽草甸。
(2)生产特点:传统的牧区畜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商品率较低。发展方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商品率;划区轮牧,种植牧草,提高载畜量,避免草场退化;培养良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畜产品质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内蒙古草原牧羊图与拉萨拉鲁湿地风景图为背景材料,涉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农业发展方向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应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可知,图甲为内蒙古草原,地处内蒙古高原,深居大陆内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处于半干旱区,为典型的温带草原。图乙所示为拉萨拉鲁湿地,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是目前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因地处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区,受高原山地气候影响,在沼泽湿地上形成沼泽草甸。
【小问2详解】
内蒙古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传统的牧区畜牧业,生产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商品率较低。我国牧区普遍存在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交通不便,放牧方式落后等问题。今后应合理放牧,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载畜量,避免草场退化;改良牲畜品种,推广科学养、畜的先进方法,提高畜产品质量; 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商品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共5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十七届基础年段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友好学校七十六届期末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PDF版含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