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1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2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从文本学的角度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但这些艺术中的“不写之写”,在《红楼梦》中是显著存在的。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
    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薛宝钗作为典型的封建淑女,确实有许多的好处,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但是,这不是说这个“不写之写”无解,而是我们能够根据文本感受到、理解到薛宝钗的通晓时务、克己隐忍、善于决断等性格特点。“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以说,薛宝钗的进来打断了对话符合生活里的一般情景,同时也符合艺术家匠心独运的“不写之写”修辞运用。
    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为什么这些属于“不写之写”?因为这些留白、空白是艺术家通过艺术描写限定的,根据叙述逻辑或性格逻辑可以推演,也是作家个性和风格的延展,是属于作品的内在构成的内容,是可以通过比较、揣摩、反思意识到的内容。换言之,对这些留白、空白、“不写之写”不做引申、联想、填补,就不算是合格的阅读、欣赏、品鉴。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体现了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作者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关联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它不是指凡是没有写到的,也不是指所有的空白。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作者的“写”限定了读者的理解和联想,而“不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动力与兴趣,这与文本的开放性与自足性、自洽性有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艺术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材料二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也在现场,但她的神态却“缺席”,请根据材料一分析曹雪芹这样处理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这正在腊月天气,从平地上望过去,一直望到放射红光的太阳那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身子一挺,十几天行军的疲劳完全跑净,脚下轻飘飘的,眼有些晕,身子要飘起来。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可是不瞒人说,八年里他也常常想到回家,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这里离他的村庄十五里地。
    堤坡已被破坏,两岸成荫的柳树被砍伐了,堤里面现在还满是水。水生从一条小道上穿过,地势一变化,使他不能正确地估计村庄的方向。
    太阳落到西边远远的树林里去了,远处的村庄迅速地变化着颜色。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家近了,就要进家了!家对他不是吸引,却是一阵心烦意乱。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①“你!”
    ②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二十九岁,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不论是人的身上,人的心理,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艰难的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
    “我们可常常想你,黑夜白日。”她支着身子坐起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
    女人呆了。③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
    “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价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的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服。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的。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蹿了过去。
    水生警告她:
    “你疯了吗?慢些!”
    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
    “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待了不到半夜的功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你知道,我们,我们这些留在家里当媳妇的,最盼望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那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④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铺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人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
    “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在外转战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B.爹为了支持水生的革命付出了太多,在送水生去参加战斗的路上,女人坚持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
    C.女人多次提及自己对水生的想念,写出了她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让水生留在身边,而不是送他去打仗。
    D.女人温柔刚毅、乐观坚强,深明大义、支持抗战。对敌人的恨,对丈夫的爱,都在她心中。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写水生时隔八年再次见到妻子时,深感陌生,千言万语只化作了一个“你”字。
    B.句子②中女人喜极而泣的表情和动作,折射出久别重逢后女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
    C.句子③写女人终于将丈夫盼回家,就又听到丈夫明天要离开的消息,难掩失落。
    D.句子④情景相生,增添文章的诗意,冲出冰面的太阳预示着胜利的即将到来。
    8.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如多处用“呆”字揭示水生嫂的内心情感世界,请分别加以分析。(4分)
    9.孙犁善于用“诗意美”的笔致来表现艰苦的战斗生活。请简要分析这种“诗意美”在文中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上》)
    材料二: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节选自《墨子·兼爱》)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至杀不辜 eq \\ac(□,A)人也 eq \\ac(□,B)拖其衣 eq \\ac(□,C)裘 eq \\ac(□,D)取 eq \\ac(□,E)戈剑者 eq \\ac(□,F)其不义 eq \\ac(□,G)又甚入人 eq \\ac(□,H)栏厩取人马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指“因为”,与《五石之》中“以盛水浆”中的“以”含义不同。
    B.书,指“书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含义相同。
    C.重,指“倍”,与《琵琶行并序》中的“满座重闻皆掩泣”的“重”含义不同。
    D.“家”“国”在文中分别指“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地”,与今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列举了各种不义行为,从而推出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B.材料一认为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杀人是不义的行为,却不知攻国也是不义的,反而加以称赞。
    C.材料一以不辨黑白、不分甘苦为例,斥责人们在分辨义与不义方面的认识混乱。
    D.材料二中,墨子指出当时社会动乱不休的原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14.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墨子文章的论证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②,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释】①述古:陈襄,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作此词送别。②临平山:在杭州东北。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指出述古离别时回望离别之地,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B.“谁似”二字意喻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为友人的离去而哀伤。
    C.“归路”两句写友人离去后,词人在归途中吹着凄凉的晚风,回家后辗转反侧而无法入睡。
    D.最后一句选用了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用词贴切而新颖。
    16.本词是怎样抒发离别之情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日常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日常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3)《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体,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4)《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茶是中国传统饮品,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年中国茶叶内销总量为239.75万吨。我国成年消费者和未成年消费者对咖啡因的摄入,贡献率最高的饮品,依次为奶茶、茶饮料、茶叶。茶和咖啡同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咖啡因饮品,我们常喝的奶茶也是“咖啡因重灾区”,但过半消费者不知道茶中含有咖啡因。
    A ,①据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调查数据显示,②它可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③增强神经元活性,④从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度,⑤提高警觉性、注意力等,⑥但摄入过量的咖啡因也可能心悸、紧张、失眠、胃肠道不适等症状,⑦因此在食用时要注意适量。⑧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400以上毫克咖啡因是安全的,这大约相当于4杯(标准杯)咖啡。
    为了方便消费者把控咖啡因摄入量,不少国家和地区,要求含有咖啡因的食品饮料明确标识咖啡因含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很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自我控制的意识。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消费者教育,让大家学会通过标签信息合理规划咖啡因摄入,既达到提神醒脑的目的, 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意,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园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20.请分析“哼”字在文中的精妙之处。(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2.“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这一句中的“像”与下列句子中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B.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C.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
    D.九仙山就像一颗宝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网络热词一向是社会生活状态的折射,也能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近来,网络热词“内卷”“躺平”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说:要事上要内卷,破事上要躺平;有人说:姿态上要内卷,心态上要躺平;也有人对“内卷”“躺平”有不同的看法。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清远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中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项“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属于“不写之写”。
    4.①首先指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不写之写”这一中心论点;
    ②其次提出应从美学修辞和文本学的角度理解“不写之写”;
    ③接着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
    ④最后以《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的“不写之写”为例分析其艺术魅力。
    (共4点,每点1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首先明确答案在材料一,然后提取每一段的大意,或找到段落的中心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分点陈述即可。
    5.①宝钗神态的“缺席”,成了文本的空白点,属于“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
    ②读者可以根据薛宝钗稳重平和、冷静克制的性格推测出她在这一场合的反应,这种“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
    (共2点,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的能力。
    6.C【解析】C项“写出了她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让水生留在身边,而不是送他去打仗”错。
    7.A【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小说内容的能力。A项“深感陌生”错,此处写出了水生见到妻子后
    既高兴又略显木讷的情形。
    8.①第一处“呆”,刚团聚又要再次离别的震惊。
    ②第二处“呆”,面对水生警告的不解与委屈。
    ③第三处“呆”,分别时刻无法言说的复杂心理。
    (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3点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语言的质朴美。无论写景写人,语言都淡而有味,浅而有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②意境的诗画美。作者笔下的自然风物,大多淡雅疏朗又鲜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
    ③人物的灵魂美(或:生活的人情美)。通过心理、语言等描写,展现了水生夫妇的情深意笃以及水生嫂温柔刚毅、深明大义等美好品格。
    (共3点,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D、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原文标点: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11.B【解析】《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书”指“书信”,与文中的“书”含义不同。
    12.C【解析】“斥责人们在分辨义与不义方面的认识混乱”错,原文为“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由此可知是“天下之君子”,而非“人们”。
    13.(1)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园圃”“非”“得(之)”省略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2)劫夺财物的人只知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第二个“贼”“利”和判断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14.①语言浅显②逻辑严谨③结构清晰④反复论说
    (答对1点得1分,答出任意3点得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如果有一个人,进入了别人家的果园,偷走了人家的桃子和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责骂他,居上位执政的人捕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得到好处。至于偷别人的狗、猪、鸡等家畜家禽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进入别人果园偷桃李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假如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偷别人的狗、猪、鸡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了,罪责也更加深厚。至于杀死无罪之人,拿走他的衣服,拿走戈和剑的人,他不道义的程度又超过了潜入别人家牛栏、马厩并牵走人家牛和马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了。如果对别人的损害更加大,他的不道义就更加厉害,罪责也更加深厚。对此,世上有道义的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现在到了放肆地攻打他国这件事上,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就(这件事情)来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分别吗?
    杀死一个人,是不道德的,必会有一条死罪。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类推,杀死十个人就是十倍的不道义,必会有十条死罪;杀死一百人就是一百倍的不道义,必会有一百条死罪。对此,世上有道义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义的。现在最不道义的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指责其错误,反而随着称赞它,说是道义的。实在不知道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才会记载下来留给后世;如果知道是不道义的,又怎么解释把那些不道义的事记载下来并留给后世呢?
    现在有些人,看到的黑色较少时说是黑色,看到的黑色多了时就说是白色,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色和白色的区别;尝到的苦较少时说是苦的,尝到的苦多了时就说是甜的,那么大家一定会认为这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区别。现在做了小的错事,就明白是不对的;最大的不义是攻打他国,却不知道不对了,反而称赞它,说是道义的;这能说是知道道义和不道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道普天下的君子们,在区分道义与不道义上是多么混乱啊。
    材料二:
    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而不爱别人的家,因此偷窃别人家以使自己家获利;劫夺财物的人只知爱自身,而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因为什么呢?都是起因于不相爱。即使卿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地获利;诸侯各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地来使自己的封国获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
    15.A“回首”“不见”的主语不是述古,而是词人自己。
    16.①运用拟人手法,“迎”“送”将高塔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词人不能像亭亭耸立的高塔那样目送友人远去的遗憾。
    ②借景抒情,借晚风、残灯、秋雨等清冷孤寂的哀景,表达了词人在友人离别后的感伤之情。
    ③运用叠词,“亭亭”“荧荧”均为叠词,生动表达出词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思念友人的哀伤。(共3点,每点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17.(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A咖啡因可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B又避免过度摄入带来健康风险。
    (共2处,每处2分)
    19.①句式杂糅,删去“据”或者“显示”;
    ⑥缺谓语,增加“导致”或“引起”;
    ⑧语义重复,删去“以上”(共3处,每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20.①用词活泼生动;②将北平新鲜的水果与美国包着纸的橘子作对比;③表达了作者身为北平人的自豪,及对美国包着纸的橘子的不屑。
    (共3点,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3点4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逗号表示停顿时间较长,让北平的各种蔬菜慢慢浮现在读者眼前。
    ②较长时间的停顿更能表达作者对各种蔬菜的熟悉,从而抒发对北平的爱。
    (共2点,答对1点得1分,2点3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C选项中的“像”表比较,A表否定,B表类比,C表比较,D表比喻。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材料是学生熟悉的网络热词:“内卷”和“躺平”。这是材料的关键词,写作就要围绕这两个热词展开。材料中“网络热词一向是社会生活状态的折射,也能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句明确了写作方向是积极向上的。
    材料中的几种说法,使写作具有了开放性。
    前两种说法从要事、破事;姿态、心态方面提示了“内卷”“躺平”的含义:“内卷”是一种上进的姿态,它的本质是竞争;“躺平”是一种通达的智慧,可以理解为心态的平和、不敏感、不内耗,但不是“摆烂”,这两种说法正面肯定了“内卷”“躺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内卷”“躺平”,把它们与“内耗”“摆烂”区分开来。
    材料中“也有人对‘内卷’‘躺平’有不同的看法”这一表述,提示学生也可以从批判的角度思考“内卷”“躺平”,但前提是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要明确。
    综上所述,学生根据材料写出对“内卷”和“躺平”的理解和认识,要体现一定的思辨性。行文中对“内卷”和“躺平”可有所侧重,但不可只写“内卷”或者“躺平”。
    二、引导语解读
    “你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你”,明确了写作对象,即高中阶段的学生;“以上材料”,要求写作时围绕“内卷”和“躺平”展开;“感悟和思考”,要求写出对“内卷”和“躺平”的理解与认识。

    相关试卷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3页。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17页。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docx、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科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