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1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2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3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1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2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03
    还剩3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诗歌鉴赏
    (2023上·河北邯郸·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这首诗的体裁是 。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 。
    3.白居易《闻早莺》中提到“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与本诗的颔联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品味颔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杜甫 五言律诗
    2.战争
    3.①情感: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一句借景生情,移情于物,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②修辞手法: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③内容上: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此处借指“战争”。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需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主题,从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角度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从内容角度分析:结合“国破”“家书”可知,“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从修辞角度分析:由“花溅泪”“鸟惊心”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因人内心的怨恨之情,而赋予花鸟以情感。“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从情感表达角度分析: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已至,鲜花盛开,禽鸟鸣啼,是乐景;而写出“国破”时的感受,“恨别”时忧愁,是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021上·陕西榆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4.王安石曾对本诗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请你解答他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报君黄金台上意”借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5.“黄金台”借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放千金以招揽贤士的典故,诗人借此表达将士们誓死杀敌报国的决心。
    【解析】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前一句是比喻,把敌军比作乌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一句是夸张,展现了守城将士们虽与敌方力量悬殊、处境艰难,却依旧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严阵以待。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5.本题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022上·山东东营·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②,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①叶绍翁,南宋中期人,曾在朝廷做小官,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②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6.通读全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诗构思奇巧,意蕴丰富。试任选一个角度(结构、写法、语言等)写一段赏析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
    7.示例一: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示例二: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示例三:对比手法。儿童夜捉促织,用儿童的乐景反衬作者客居他乡的悲情。
    示例四:通感运用。诗中萧萧的梧桐树叶发出的声音,引发作者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示例五: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
    【解析】
    6.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江上秋风动客情”意思是: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由“动客情”可知,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念亲、怀想故园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写出了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天的萧索,也暗含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
    根据“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可知,作者由孩子们在捉蟋蟀,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挑逗蟋蟀玩耍的情景。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乐景,然而此等乐景却只能留存于想象之中,此时的作者客居他乡,归家无期,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7.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诗涉及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运用典故,表达感情;运用通感;悲欢对比,以欢衬悲;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等。任选一个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运用通感。“萧萧”是梧桐叶发出的声音,属于听觉,“寒”是人对温度的感受,属于触觉,这里“萧萧梧叶送寒声”是用听觉引起触觉,用萧萧的声音写秋寒之感。
    ④运用典故。秋风的典故是: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而思故乡,遂辞官回乡。本诗运用“秋风”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⑤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 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⑥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2022上·河北石家庄·八年级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她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词风和早期的作品大相径庭。
    B.词作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幸福安定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C.词中“归”字是她经历了人生道路的流徙奔波之苦后,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潜意识的具体体现。
    D.词人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走。她大声疾呼:大风啊,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去吧,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游仙思想。
    9.请合理想象,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嗟”“谩”字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D
    9.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10.“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1.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作大鹏,乘风万里高飞,叫风不要停止,把我的小船吹到渤海的神山去吧。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2.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D.“消极避世的游仙思想”错误,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故选D。
    9.本题考查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解答本题要知道一二句的意思: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需要抓住“云”“雾”“星河”这几处景物展开想象来写。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银河流转,像无数只船儿正舞动着风帆。
    10.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有”是“空有”的意思,就是说,纵使学诗有惊人之句,但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自己一个弱女子又有何作为?也依然是“路长日暮”,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是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这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流露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结合翻译可知,“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由此可知,采用了用典的手法。“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在诉说作者的不如意,而“九万里风鹏正举”则写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高飞,这是借大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判断大鹏就是作者的自喻,运用了比喻修辞。“大鹏”是庄子笔下那个追求自由的鸟,“三山”是代表着没有束缚的、远离世俗的神仙居住的地方。作者把自己比成大鹏,乘风高飞,叫风不要停止,将小舟吹到仙山去。是在借大鹏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表达自己要高飞九天的志向,表达自己要远离世俗,即对世俗不满的态度。故这三句表现了作者有大鹏壮志,不满于现状,也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1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结合“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知,梦境是词人塑造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在哪里她见到了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词人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世界,希望风不要停下来,载着她去蓬莱仙山。“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此词写梦中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022上·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下列对该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天空、云涛、晓雾、星河,景象瑰丽,展现了一幅辽阔、凄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而又无助的境界。
    B.“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作者想象的景状,这使得这首词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弘。
    C.“嗟”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D.“谩”字流露出作者心中的哀怨惆怅: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4.下列对该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实词,作者真挚地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词风不失浓郁的浪漫气息和豪放的风格。
    B.“殷勤问我归何处”,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意的天帝,暗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讽刺。
    C.上阕后半部分写作者梦中回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D.作者借“天帝”和“三山”形象,表现了渴望得到人的关心、社会的温暖、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感。
    【答案】
    13.A
    14.A
    【解析】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凄美”“无助”有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意思是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词人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传递给读者,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故选A。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这是一首写实词”有误,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倾述隐衷,寄托情思;故选A。
    (2023上·福建漳州·八年级福建省长泰县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下列对《饮酒(其五)》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
    B.“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意指远离官场,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
    C.“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表达了诗人无所事事的孤独之感。
    D.“欲辨已忘言”意思是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16.简要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C
    16.诗人笔下,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时而动,隐含着诗人摆脱官场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解析】
    15.本题考查辨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表现了诗人随意观赏的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美丽的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表达了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思想情感。
    (2022上·湖南长沙·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长安晚秋
    赵嘏①
    云雾凄清拂曙②流,汉家宫阙③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④莲愁。
    鲈鱼正美⑤不归去,空戴南冠⑥学楚囚。
    【注释】①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唐代诗人,生活在内忧外患不断的中晚唐时期。②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③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④渚:水中小块陆地。⑤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人。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家。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⑥南冠:楚冠。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17.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B.颔联中“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是静态的描写,“人倚楼”是动态的描写。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C.颔联写仰观,颈联写俯察。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
    D.末联则引用典故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18.“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指诗词中的景物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思。请你根据本诗,完成下列表格。
    【答案】
    17.B
    18. 思念家乡 憔悴孤独(凋零惆怅)
    【解析】
    17.本题考查诗文理解赏析。
    B.“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意思是: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独倚高楼。“雁横塞”是动态描写,“人倚楼”是静态的描写,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羁留他乡的郁闷之情;故选B。
    18.本题考查意象分析。
    “残星几点雁横塞”意思是: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雁是候鸟,代表着离别和相思。这里大雁“避寒南飞”,诗人却独在异乡,见深秋大雁南飞的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
    “红衣落尽渚莲愁”意思是: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枝败叶,似觉愁容满面。“红衣落尽”描写出莲花花瓣全部脱落后,只留下莲蓬和枯枝败叶的凋零之景,令人惆怅万分。
    (2023上·陕西西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9.诗中哪些事物充分体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尾联“行不足”三字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季节特征。
    20.“行不足”三字既说明了湖东自然景物的美不胜收,又写出了诗人的余兴未阑,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迷恋之情。
    【解析】
    1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歌以“行踪”为线索,首联“水面初平”紧扣题目总写湖水。颔联“早莺”“新燕”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乱花”“浅草”写俯察所见花草。所以诗人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来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0.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是: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行不足”是百游不厌,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游兴未尽,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再次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23上·四川成都·八年级校考期末)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元)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21.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一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宋代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也有对“星河”的描述,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与“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
    22.相同之处:二者描绘的“星河”都是作者的梦境,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都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意与失望。不同之处:《渔家傲》还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解析】
    21.本题考查实词字词的理解和分析。
    “压”字在此句中的意思是“覆盖”或“压住”,它形象地描绘了清梦如同重物一般,压在船上,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通过“压”字,诗人将无形的清梦化为有形,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和形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感和压力感,这种情感与“满船”相应,进一步强调了清梦之多、之重。综上所述,“压”字在这句诗中起到了化虚为实、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的作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2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两首诗中的“星河”都是诗人梦境的一部分。在唐温如的诗中,“满船清梦压星河”直接描绘了梦境与星河的交织;而在李清照的《渔家傲》中,虽然未直接提及“星河”,但通过描述“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暗示了一种梦境般的景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唐温如选择以“星河”作为他醉后梦境的背景,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闷;而李清照在《渔家傲》中,通过描绘浩渺的“天接云涛连晓雾”,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在两首诗中,诗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失意。
    在《渔家傲》中,李清照通过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展现出一种广阔无垠的宇宙景象,这可能暗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和希望。相比之下,唐温如在《题龙阳县青草湖》中并未明确表达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
    (2022上·湖南长沙·八年级校联考期末)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惜别诗开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B.首联和颔联,恰成转折关系。颔联中诗人因为与友人久别后重逢,所以反疑为梦境,写出诗人的欣喜、惊奇,说明了别后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相见的不易。
    C.尾联上句写再次离别的伤痛;下句写与友人举杯劝饮,彼此珍惜、恋恋不舍的情形。
    D.“几度隔”与“明朝恨”的尖锐矛盾,形成了似梦的情怀、如幻的景色,从逢到别的情绪变化。
    24.诗歌的颈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B
    24.这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用孤灯、寒雨、浮烟、湿竹四种凄凉的景物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寒夜里,一束黯淡的孤灯映照着濛濛的夜雨,竹林深处,似漂浮着片片云烟的景象,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和表达了浓浓的离别之愁。
    【解析】
    2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本诗前两联意为: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多少年没见了。上次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正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的“疑梦”和惜别的感伤心情来,首联和颔联,恰成因果关系。本项“恰成转折关系”有误。故选B。
    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可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赏析,只需要回答出借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即可。
    颈联的意思是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
    这一联交代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浮烟显得更浓更暗;渲染气氛。“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凄凉,渲染了伤别的气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着以“孤”“寒”“湿”“暗”“浮”等字,传达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避实就虚,留下想象空间。不写深夜在馆中具体叙谈情形,只进行环境描写,可让读者想象两人之间道不完的千言万语。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浓浓的离愁之情。
    (2023上·河北石家庄·八年级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校考期末)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黄鹤楼》的尾联向来为人所称道,请对尾联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对《使至塞上》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出使边塞,慰问边关守军的内容。
    C.颈联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四个景物描绘了秀美绮丽的塞外风光。
    D.尾联呼应首联出使一事,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
    27.对《钱塘湖春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起到“白沙堤”终,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B.早莺、新燕、浅草很能体现西湖早春特征。
    C.颔联中“渐欲”和“才能”表现了花与草初开与初长的静态效果,很好地突出了早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D.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
    25.尾联情景交融,“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又以“愁”字结尾,将诗人的乡愁之情充分表现出来。
    26.C
    27.C
    【解析】
    25.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结合作者看到黄鹤楼之景以后想到的画面,以及对故乡产生的情思分析。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情景交融,以夕阳西下,烟波飘渺,望不见归乡之路,引发乡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全诗情景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尾联直抒胸臆,将诗人的乡愁之情充分表现出来,言有尽而意无穷。
    2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C.有误,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不是“秀美绮丽的塞外风光”;故选C。
    2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C.有误,颈联意为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其中“渐欲”和“才能”表现了花与草初开与初长的动态效果,不是“静态效果”;故选C。
    28.(2023上·江苏扬州·八年级统考期末)
    【甲】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
    野望①
    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遰起曾阴②。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③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注】①这首诗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在秦州所作,安史叛军已攻陷洛阳。②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③迥(jiǒng):远。
    (1)甲诗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诗同是借“野望”之景抒发情感,请说说两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意对即可)或: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寂寞和苦闷之情。不同点:甲诗抒发了诗人政治上失意迷茫之情(个人)(或隐居不仕)。乙诗含蓄批判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国家)。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甲诗颔联为: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为: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诗人从眼见所见,勾勒出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渲染出荒凉落暮之感。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甲诗写山林秋景,首联“徙倚欲何依”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直接抒发知音难寻的孤寂之感。乙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则是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带有一丝悲凉的气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故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和苦闷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故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政治上失意,渴望归隐的意愿。乙诗尾联“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2023上·湖北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杜甫
    剑外②忽传收蓟北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④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⑤纵酒,青春⑥作伴好还乡。
    即⑦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②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③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④漫卷:胡乱地卷起。⑤须:应当。⑥青春:指明丽的春天景色。⑦即:就。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起势迅猛,“初闻”紧承“忽传”,恰切地表现了捷报来得太突然。
    B.“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C.“白日”句写“狂”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D.尾联写诗人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很快就回到了家乡,可见交通便捷。
    30.杜甫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链接材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9.D
    30.《春望》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意近即可)。
    【解析】
    29.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D.有误。“尾联写诗人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很快就回到了家乡,可见交通便捷。”中“很快就回到了家乡”错误,此时诗人身在梓州,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并非实写;故选D。
    3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
    从杜甫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都写到了“泪”,但蕴含的情感是不同的。
    在《春望》中,诗人描述了战争带来的破败和苦难,他眼中的景象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受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都使他内心异常伤痛,因此他流下了伤心之泪。
    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听到战争胜利的消息,“剑外忽传收蓟北”,他的反应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涕泪”是因为内心激动和喜悦而流下的,是欣喜之泪。他想象着自己能够“青春作伴好还乡”,这种期待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因此,两首诗中的“泪”所蕴含的情感是不同的,前者是伤心之泪,后者是欣喜之泪。
    31.(2023上·山东青岛·八年级统考期末)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①异类②,卓然见高枝。
    连林③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④,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⑤尘羁。
    【注】①殄(tiǎn):灭尽。②异类:指众草。③连林:松树连成林。④寒柯:指松树枝。⑤绁(xiè):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对青松高洁品格的赞美;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拔于流俗的品性;悠然独得的境界;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详解】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把握。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意思是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表达了作者对青松高洁品格的赞美,表现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拔于流俗的品性;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意思是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表现出作者悠然独得的境界,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32.这两首诗写了不同时段春天景色,白居易写的是 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 的景物。
    33.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34.这两首诗写春天作者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2. 早春(或“初春”) 暮春(或“晚春”“季春”)
    33. 拟人,夸张。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和勃勃生机;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34.钱塘湖春行表达的是对早春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丰乐亭游春三首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解析】
    32.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钱塘湖春行》中从“早莺”“新燕”“渐欲”“浅草”中可知,第一首诗描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色;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中从“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诗句中可以了解到,第二首诗描写的暮春时节的景色。
    3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欧阳修诗的第三句“鸟歌花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儿和春花人格化,第四句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就悄然离去的,所以此处用的是“夸张”修辞。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运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运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之情。
    3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钱塘湖春行》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次句写初春的西湖,春水初涨,湖面开阔,天空中白云朵朵,远远看去云彩显得低低的。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诗歌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2023上·河北石家庄·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5.下列对陶渊明《饮酒》(其五)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偏僻幽静的环境才能使人恬淡舒适。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见”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本诗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36.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5.B
    36.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解析】
    35.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有误,“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存高远,哪怕是居所处于闹市也像是在偏僻之地一样。并不是“只有偏僻幽静的环境才能使人恬淡舒适”。故选B。
    36.本题考查意象与画面。
    示例:夕阳的余晖洒在青葱的山峦上,山间空气清新宜人。群鸟纷纷归巢,轻盈的翅膀划过天际,欢快地鸣叫着,仿佛在诉说着一天的故事。
    37.(2023上·河北保定·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蕴藉深厚,耐人寻味。
    B.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C.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D.尾联刻画了一个白发稀疏,尽显苍老之态的诗人形象。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B
    (2)“抵万金”指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有误,首联写景,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此时作者被囚于长安,不得归家,故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把“家书”比作“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期盼;上下联又形成对仗,属于对偶的修辞方式,刻画出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也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
    38.(2023上·江苏南通·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山居
    (宋)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①接草池。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②。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注】①茅茨:茅屋的房顶。亦指茅屋。②日更迟;感到日子更长。
    (1)有人说,本诗描写了人与自然的相得之乐。请赏析尾联,感受这种“相得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下面句子,结合诗文内容与相关背景,说说两个“闲”字所表达的作者心境有何不同。
    A.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山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尾联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以小鸟“飞起又相随”反映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进一步写出人与自然相得之乐。
    (2)“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的“闲”抒发了诗人闲暇自得、超然尘外的心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这幅画面充满了野趣和生活的情趣。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小禽颇通人性,而“飞起又相随”,更兼野趣。环境的清幽才能听到小鸟的啼叫,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小鸟“飞起又相随”可知这里的生活非常悠闲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时光,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静闲适的生活的喜爱之情。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
    A.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谧。而居住在山间、没有人事纷扰的诗人,内心闲适、温暖,春天的静谧愈发显得悠长,流露出闲暇自得、超然尘外的意味。“地僻”“人闲”两词点明了诗人有此诗情的原因——心远地偏,自然有此野趣。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宁静和安逸。故这里的“闲”是一种闲适自在,悠闲舒畅的感觉。
    B.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故此处的“闲”是一种苦闷、惆怅的抒发。
    (2023上·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A]
    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B]
    和张仆射塞下曲
    卢纶(唐)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39.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上听吹笛》首句渲染了和平宁谧的气氛。
    B.《塞上听吹笛》表达了戍边战士深沉的思乡之情。
    C.《和张仆射塞下曲》首句表现了战士低迷的情绪。
    D.《和张仆射塞下曲》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
    4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上听吹笛》中,“满”字写出了胡地梅花竞相开放的场景。
    B.《塞上听吹笛》虚写“梅花纷飞”的场景,营造了诗歌美妙的意境。
    C.《和张仆射塞下曲》中,“舞”字写出了边塞战士们的欢乐。
    D.《和张仆射塞下曲》以活跃鲜明的情态描写了奏凯庆功的军营生活。
    4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和张仆射塞下曲》所表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9.C
    40.A
    41.在野外的营帐里摆开了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战士们凯旋。酒酣欢畅后个个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解析】
    3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理解。
    C.《和张仆射塞下曲》首句“野幕敞琼筵”意思是: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这是场面描写,表现了胜利后的欢庆之状,战士们兴高采烈。因此,本项理解错误;故选C。
    4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思是: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梅花落何处”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满关山”指是的《梅花落》的笛声,并非真正的梅花;故选A。
    41.本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和张仆射塞下曲》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
    可根据诗句运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描绘出诗歌所表现的画面。
    示例:苍茫的野外,高高的天幕下,摆设下丰富的劳军盛宴,那是边疆兄弟民族们前来祝贺我军得胜凯旋。喝醉酒后,军民都穿上金甲跳起舞来,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四周的山川。
    (2023上·甘肃酒泉·八年级统考期末)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
    B.“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道出了词人行程匆忙。
    C.《如梦令》中“沉醉”表明诗人因美景而陶醉,“不知归路”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志。
    D.《如梦令》这首词用词简练,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43.“惊起沙禽掠岸飞”与“惊起一滩鸥鹭”描绘的画面相似,表现的情怀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2.B
    43.“惊起沙满掠岸飞“与惊起一滩鸥鹭“的描绘了鸟惊飞的画面,前者表达了欧阳修辞宫退休后的恬淡安适情怀,后者表达了李清照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欢快心情。
    【分析】
    4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轻舟短棹西湖好”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休闲的意思,并非“行程匆忙”。故选B。
    4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采桑子》中“惊起沙禽掠岸飞”句意: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惊起沙禽掠岸飞”是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样以动写静,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其幽静,把西湖清新可爱之美表现得美不胜收,更表现出词人追求如同水鸟一样的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如梦令》中“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惊起了满滩的鸥鹭。结合前文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结合“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可知,表达了李清照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欢快心情。
    (2023上·广西北海·八年级统考期末)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4.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陶渊明写景抒情之作,开头就设置悬念,然后又自问自答,有“大隐隐于市”的风范。
    B.作者性情高洁,尤爱代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花中君子——菊,“采菊东篱下”就是这一点的体现。
    C.“飞鸟相与还”一句一语双关,在写景的表层含义之下,还可理解为作者要回归自然本性的心声。
    D.诗作结尾欲说还休,关于“真意”,志同道合之人不说也能领会,这就更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境界。
    45.“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历来被人称道,谈谈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4.B
    45.“见”字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贴切地表现了诗人自在的心境。
    【解析】
    44.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代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花中君子是莲。菊是隐士的象征,在秋季开放,代表隐逸,深受陶渊明喜爱;故选B。
    45.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表现了南山映入眼底的情景,点明这是作者无意所见,而不是有意所为。作者闲居田园,采菊买酒,无意间抬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底。“见""字表现了作者无意而为,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恬淡自然,悠然自适的氛围相契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
    (2023上·山东德州·八年级统考期末)
    郑谷过山农
    顾况①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②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
    疾苦。②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46.短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短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短视频脚本(部分)
    47.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6.①潺潺的流水声②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47.“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解析】
    46.本题考查重点诗句赏析。
    ①“板桥人渡泉声”意思是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此句截取了作者过山农家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所以画面声音应该是泉水声,根据第二行“悠长的鸡鸣”使用偏正短语进行回答,故画面声音应该是修饰词+水声,示例:淙淙的流水声或哗哗的山泉声。
    ②“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农家生活的闲适安宁与诗人的喜悦向往。
    4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句意是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莫嗔焙茶烟暗”是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致歉话。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也突出了山民的淳朴与好客。
    “却喜晒谷天晴”写出了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2023上·湖南娄底·八年级统考期末)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48.请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9.请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4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解析】
    4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西楼》描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海上风雨图,此诗是一首描写海滨雨前自然景色的作品。首句从视觉的角度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49.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意为: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嶂的风采。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诗人主动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他要看“急雨”的壮观场面,抒发出诗人旷达乐观的情怀和豪迈乐观的胸襟。
    (2023上·山东潍坊·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铠,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②。
    [注]①本诗是柳宗元贬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浩初上人:诗人朋友,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②故乡:此指长安。与上文“京华”同地。作者祖籍河东,在长安出生、长大。
    50.诗中的“割”字运用巧妙,请你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本诗想象奇特,情感强烈,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0.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铠”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51.贬谪之恨;思乡之愁。
    【解析】
    50.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割的意思是分割截断。“愁肠“本已写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却还要把这份“愁苦“从中割开,真有刺人心肠、肠肠寸断的感觉啊!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割”字照应上句“剑铠”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51.本题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此诗写于诗人被贬期间,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芒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52.(2023上·广东茂名·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细读《赤壁》,请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详解】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
    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它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周瑜统率吴军,作为主力,用火攻大败号称百万雄师的曹操大军,一举成名,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作者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如果没有东风,其必将失败。作者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是无人问津。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2022上·江苏无锡·八年级统考期末)江上阻风
    宋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清康熙十一年(1672),宋琬“投牒自讼,冤始尽白”,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再次被清廷起用,授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53.下列对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用“睡”字开头,准确地道出了行旅的特点,“无聊”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B.诗人睡醒之后,放眼眺望,“倚舵楼”中一个“倚”字表现出诗人的闲适悠然。
    C.“路悠悠”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上是指自己的仕途险恶漫长。
    D.后两句寓情于景,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手法新奇。
    54.“征人”为何而流泪,请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3.B
    54.对家乡的思念;对仕途险象环生的忧虑和悲观;在高压统治之下的恐惧、愤懑。
    【解析】
    5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B.前两句直抒胸臆,“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精神无所寄托的真实写照。舟行瞿塘峡,风大浪猛,水流湍急,诗人被阻停留于此,百无聊赖的以昏睡来消磨时光,睡醒之后更加无聊,于是倚靠在舵楼上眺望:瞿塘峡山势险要,壁立如削;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遥遥西望,漫漫长路,不知何处是尽头!诗人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自己的仕宦之路的险恶漫长:自己无故被人诬告下狱,而今再次踏上仕途,诗人不禁一阵惊惧惶恐。本项“表现出诗人的闲适悠然”有误。故选B。
    54.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以巨浪比喻征人泪,同时妙用夸张;第四句以浪花比喻白发,把长江拟人化。诗人远离家乡,想到家中的妻儿,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滴落江中,化作滚滚的滔天巨浪咆哮着、怒吼着似乎发泄着心中的怨愤。本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路悠悠、征人泪、巨浪、西风、白头这些意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2022上·江苏镇江·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55.小明默写《浣溪沙》一词时,写成“似曾相识雁归来”。请从意象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雁”要改为“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6.两首词都提到了“夕阳”。“夕阳西下几时回”表达了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暗示着 ,饱含作者沉痛心情。
    【答案】
    55.“燕”表达惜春悲秋,感伤时事之情,而“雁”则常常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意。“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以燕子归来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转,流年暗换的淡淡伤感。因此应写成“燕”。
    56. 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惋惜之情 南宋的国力日渐衰微
    【解析】
    55.本题考查理解诗意。题目要求从意象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因此首先要分析古诗词中“燕”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古诗词中“燕”这个意象是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檐下,古人常借它表达惜春伤秋之情,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然后分析“雁”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雁在古诗文中一般用来传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之意。最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原因,这句话要表达的是惜春之情,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56.本题考查理解诗意。解答本题要联系全词,“夕阳西下几时回”意为“太阳落下去后什么时候才能再升起来呢”。联系全词可知词人借时间的轮转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慨叹之意。而“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意为“夕阳西下万里长江奔流而去”,联系全词可知这里“夕阳垂地”是暗示国力衰微,令人悲痛。据此回答即可。
    57.(2022上·黑龙江鸡西·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夸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时,首先结合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紧扣语言特点或思想感情做具体的分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够抵得上万两黄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人们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胜过“万金”,这是夸张手法;“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突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并且这是人人心中所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
    (2022上·河南郑州·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8.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首诗歌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诗歌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近景”的春花飞鸟,最后变成“特写镜头”的白发
    C.颔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但实质上有相通之处,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
    D.尾联运用夸张,作者的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59.你认为首联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8.D
    59.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解析】
    5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D.“尾联运用夸张”的说法有误,“白头”是写实,而“白头”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正是因为国家破碎(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故选D。
    5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话的含义为: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诗句中的“破”指国都破败,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景象,让人看到便心生凄凉之感;“深”则是指春天到了,在这断壁残垣之间,杂草丛生,树木也愈发茂盛,“破败的国都”与“茂盛的草木”,一衰败,一兴盛,形成强烈反差,更令人满目凄然、忧国伤时。
    (2022上·湖南衡阳·八年级衡阳市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出。“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征蓬”“归雁”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61.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0.A
    6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解析】
    6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A.诗歌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单车”也许并非真的单人单车,这样写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要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属国”是诗人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选项中“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表述错误;
    故选A。
    6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可以抓住关键意象进行分析。
    如:分析“孤烟”,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描绘了在无边的沙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的画面,景象奇特壮观。也可以分析形容词,如“直”“圆”,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022上·甘肃白银·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甲】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月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2.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3.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2.“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3.《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破将亡深切的感伤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于祖国深沉的热爱,对社会和平安定的向往之情。《月夜》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解析】
    6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含义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昔日的居住区,变成荒草丛生的地方,“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6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春望》一诗写诗人“春望”所见,春天望去,国家破败、山河破碎,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思虑使然,作者几乎到了白发“不胜簪”的地步;家书难得则可表现出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月夜》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的深切思念。“独看”是现实,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
    64.(2022上·河南郑州·八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中陶渊明居住在人世间,也如居深山幽谷,写出了心境与处境(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B.《春望》中杜甫用“草木深”写战争后都城乱草遍地的残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C.“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自由和惬意。
    D.上面两首五言律诗,都写了眼前所见之景,抒发心中所感之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2)请比较分析“鸟”这个意象在两首诗歌中作用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D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鸟”的意象及作用也是不同的。《饮酒》中“鸟”的意象可以说是诗人自喻,他把自己的脱离官场、纵情田园看成一种回归,就像鸟儿归巢一样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栖息地,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春望》中“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鸟惊心”,其实是自己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的了解。
    D.《饮酒》是一首古体诗,《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故选D。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飞鸟”象征着摆脱了世俗牢笼和黑暗官场的自己。表达了自己的淡泊名利,推崇自然的志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2022上·江西赣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宴 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①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畎(quǎn):田间小沟。
    6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了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绿"字点明了春水的特色。
    B.次句写了涓涓渠水宛如飘带汇入漳河,视野更广大。
    C.三四句从视觉转移到听觉和触觉。上,虚实相生,寓情于景。
    D.整首诗通篇没有一个愁字,读者却通过诗中描绘的画面,充分领略了诗人的满腹愁绪。
    66.说说诗的最后一句是如何用反衬的手法来表达离愁之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5.C
    66.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解析】
    6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三、四句,诗人一下子从视觉转到听觉和想象上; 故选C。
    66.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使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写尽管添愁助恨的棹声紧紧催促,还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诗中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诗人想象越来越多的离愁别恨一齐载到船上,船儿就会渐渐过“重”,就怕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
    (2022上·湖北咸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小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7.下列对两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词中的“学诗谩有惊人句”中“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B.【甲】词借助奇妙的想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乙】词中的“惊起一滩鸥鹭”中的“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两首词写在词人不同时期,所以词风也截然不同:【甲】词是后期创作,表现得凄婉悲怆;【乙】词是前期创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
    68.请对【甲】诗“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作点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9.【甲】【乙】两首词中李清照都提到了“日暮”。请结合两首词的内容分析,同样的“日暮”下,作者的心情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7.D
    68.“九万里风鹏正举”一句借《逍遥游》中大鹏鸟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要像这只鹏鸟一样,扶摇直上,脱离自己困顿的生活,到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69.《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后,不觉天黑时的惊讶和着急,这里的“日暮”指的是太阳落山,并无伤感之情,反而有种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好之感,而《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摆脱的困境之感,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的孤独与苦闷。
    【解析】
    6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甲]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没有表现出凄婉悲怆,选项表述错误;故选D。
    68.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此句借用《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把自己比成大鹏,看似写“大鹏高飞”,实则在描述自己的志向,据此分析。
    6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如梦令》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渔家傲》中“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2023上·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望岳》《春望》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都是安定富庶的盛世时期的作品。
    B.《望岳》中诗人仰望的泰山巍峨雄奇,《春望》中诗人所望长安因战乱残破不堪。
    C.《望岳》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泰山神奇秀丽,《春望》借花表达了感时伤世之情。
    D.《望岳》 一诗景象壮阔,风格雄放刚健,《春望》景象破败凄凉,风格沉郁顿挫。
    71.两首诗都写到了“鸟”,却蕴含不一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0.A
    71.示例:《望岳》中诗人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借鸟勾勒出泰山的巍峨壮丽,流露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以及心中的昂扬之志。《春望》中诗人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声也觉得心惊不已,借鸟的鸣叫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忧国伤时的深沉。
    【解析】
    70.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A. 有误,《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而《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故选A。
    71.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杜甫的《望岳》中的“决眦入归鸟”中“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借鸟勾勒出泰山的巍峨壮丽,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心中的昂扬之志。
    杜甫的《春望》中“恨别鸟惊心”是说鸟儿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作者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可以这样理解: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021上·陕西商洛·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72.这首词围绕一个“ ”字歌咏了西湖的春景,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7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下阕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2. 好 恬淡惬意
    73.示例: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微微的涟漪惊动了沙禽,沙禽掠岸飞过。
    【解析】
    7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内容及情感。这首词歌咏颍州西湖的春景,词人在短桨轻舟的节律中,充分领略到西湖的美好:春水碧绿,流转绵延;长堤芳草,笙歌隐现;水面无风,光滑如镜;船动不觉,沙鸟惊飞。“西湖好”是全词之眼,所以是围绕“好”字来抒发情怀的。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73.本题考查描绘句中画面。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如: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2021上·陕西榆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4.诗歌题目是“春望”,诗人都望到了哪些春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诗中运用夸张手法的是哪三个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4.草木茂盛、花开鸟鸣。
    75.抵万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恋。
    【解析】
    7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春望”即春天之所见,应是实写的具体的景物;根据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草木茂盛)可知,诗人见到的景物有草、木;根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可知,诗人见到的景物有花、鸟。据此可概括为:草木茂盛、花开鸟鸣。
    7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第一问:“抵万金”,写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书之珍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第二问:结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战火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连三月”,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久盼家人音信不至的焦急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据此分析概括回答即可。
    (2023上·陕西延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7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7.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6.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又写出了我方军容整肃、临危不惧的气势,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和英雄气概。
    77.尾联借燕昭王筑台放金招揽天下贤士(或“黄金台”)的典故,歌颂了边疆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同时借将士之口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的情感。
    【解析】
    7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这里的“黑云压城”“甲光向日”是虚写,写出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当时,敌军到来,那气势如同天空布满“黑云”,凸显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第二句“甲光”喻指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突出了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的气概;诗人用“黑云”“甲光”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出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感人;通过对比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7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020上·江西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①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②。
    【注】①本诗为王安石的晚年作品。此时,作者已离开政坛。②武陵源: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78.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积”之“草”,“更繁”之“花”,加上“暖”的“径”,可见当时气候宜人、风景优美。
    B.“积”与“繁”使景物富有形象性;“纵横”与“高下”使景物富有空间感。
    C.鸡鸣与犬吠,尽显村庄的热闹与生机。
    D.全诗主要是围绕一次外出见闻来写的。
    79.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注重选取典型景物。“花”、“草”和“川”描写了自然之美;“村”、“鸡”和“犬”勾勒出生活之闲。
    B.诗人的炼字炼句功夫,在尾联表现得尤为突出。
    C.全诗以描写为主,兼用叙事。在描写与叙事中又蕴含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暗含全诗所要表达的主旨。
    【答案】
    78.C
    79.B
    【解析】
    7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尽显村庄的热闹与生机”表述错误。“静憩鸡鸣午”描绘了正午时分,鸡再农人休憩的时候长鸣;“荒寻犬吠昏”描绘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传遍整个村庄。此处是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表现出其地的宁静安谧,写出山村远离尘嚣,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宁静、安谧、闲适、恬淡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与选项内容不相符。故选C。
    7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
    B.“炼字炼句功夫,在尾联表现得尤为突出”表述错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本诗中首联“暖”“晴”两字写出小径上春意融融、温煦和暖,山上阳光明媚的景象;颈联中的“鸣”“吠”两字,描绘出山村远离尘嚣、安谧、闲适的画面。首联、颈联的炼字十分凝练,表现突出,与选项内容不相符。故选B。
    (2021上·江西萍乡·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80.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句中“西楼”点明登楼地点,“清秋”指出时值初秋时节。
    B.“垂地”一词言当此日薄西山时刻,余晖黯淡,大地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
    C.“簪缨”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D.风,本无所谓悲欢,正是词人主观情感上悲,故而风是“悲风”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
    8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客金陵的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高亢激越变为舒缓,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80.A
    81.D
    【解析】
    8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清秋”是指“深秋时节”,不是初秋。故选A。
    8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D.词的下片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中原乱,簪樱散”是对现状的悲痛陈述,比较舒缓,“几时收?”是问句,带着悲愤,格调逐渐高昂,“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则悲痛至极,痛苦的情感达到高峰;故选D。
    (2023上·云南楚雄·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所展现的梦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2.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83.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解析】
    82.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描绘画面要注意抓住意象,加入想象合理描绘。一、二两句通过意象“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了壮丽的景象。又用“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作答时,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词中的意象描绘情境作答。
    示例:天上云海茫茫,一团团白云相接,仿佛奔涌的波涛,以与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在流转,河中似平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8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意思是: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漂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这种遭遇,词人才学满腹,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暗含对自身遭遇的不满与愤懑。
    (2023上·河南信阳·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84.“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在全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4.承上启下,由上阙记梦引出下文的词人抒情。
    85.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和天帝的问答,表达了作者内心对沧桑流离人生的苦闷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向往。
    【解析】
    8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这首词分上下两片,“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是上片末两句,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两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写词人的对答,与上文衔接自然。“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由梦境过渡到抒情,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惊人句”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谩有”是空有的意思,“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将梦幻与现实相融合。
    8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把握。全词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情景交错的惯常格局,以故事性情节为主干,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用典巧妙,景象壮阔。通过叙写梦中海天一色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其中“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用“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2023上·湖南娄底·八年级统考期末)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①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②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注释】①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②樽(zūn):酒杯。
    86.诗的三、四句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7.诗中的九个“一”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6.示例:描绘一幅余晖下潇洒垂钓的画面:辽阔的江面上,金色的夕阳中,垂钓者一边歌唱,一边饮酒,歌声惊走了鱼儿,只钓得一江的秋意。
    87.示例:诗人连用九个“一”字,把独钓图的“独”体现得淋漓尽致。前两句近乎白描,再现了垂钓的场景。第三句写出了渔翁的自在、潇洒,第四句写出了渔翁的洒脱和清高。九个“一”字各有妙处,贴切传神,妙趣横生。
    【解析】
    86.本题考查画面描绘。首先理解三四句的意思: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然后加上修饰成分,让句子富有画面感:江面宽阔无边,金色的夕阳垂在天边,垂钓者悠然自得,一边高声歌唱,一边惬意饮酒,歌声惊走了鱼儿,未钓得大鱼,但钓得一江的秋意。
    87.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全诗描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支钓竿,垂钓者一面歌唱,一面饮酒,垂钓的潇洒被刻画得活灵活现。虽然独自钓起一江的秋意,但逍遥中不免深藏几许萧瑟和孤寂。前两句近乎白描,后两句却有着无穷意味。图中看似不可能的“一曲高歌一樽酒”在作者的想象中展现出来。而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原图,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联想开去,那是一种感怀,或者说,最后一句已是“虚实相映”了。九个“一”巧妙嵌入其中,将诗与图的意境表现得分毫不差,细细品味,这些“一”用得十分贴切又有情趣。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诗人连用九个“一”字,把独钓图的“独”体现得淋漓尽致。前两句运用描写,描绘出垂钓的场景。“一曲高歌一樽酒”写出了渔翁的悠然、自在,“一人独钓一江秋”写出了渔翁的洒脱和孤傲。
    (2023上·江西赣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咏潮
    [宋]米芾
    怒气号声迸海门①,州人传是子蛋魂②。
    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势与月轮齐朔望,信如壶漏报晨昏。
    吴亡越霸成何事?一唱渔歌过远村。
    【注】①海门:指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是海潮入江的必经之处。②子胥魂:子胥即伍子胥,他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夫差听信谗言而被“赐剑自裁”。传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波涛之神。
    88.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气号声进海门”一句,先声夺人,以形象、凝练的语言状写钱塘江潮水经过海门之时,涛声震耳、浪花进溅的雄壮景象。
    B.“州人传是子胥魂”一句融历史传说于诗中,仿佛潮水因子胥之冤而奔涌激荡,怒号不已,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发人深思。
    C.颈联中“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该联写因潮水涨落有规律,人们就据此确定日期和时间。
    D.“吴亡越霸成何事”指历史上的兴衰变迁算不子什么,这是诗人观潮的感慨;“一唱渔歌过远村”抒发了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89.“地卷银山万马奔”中的“卷”字用得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8.C
    89.“卷”字生动形象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解析】
    8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该联体现钱塘潮涨落有规律,就像壶漏报时一样准确,而不是说人们根据潮水确定日期和时间;
    故选C。
    89.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
    “地卷银山万马奔”是说钱塘潮排山倒海,犹如从地面,上翻卷起来形成一座山,犹如万马奔腾,迅猛有力,疾驶而来。所以一个“卷”字表现了潮水的翻卷状态,突出了潮水的迅猛有力。
    (2023上·山东泰安·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90.下列对甲诗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9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争”“啄”二字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画面;“渐欲”“才能”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西湖早春气象。
    B.乙诗“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而用“黄金色”,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喜悦之情所得。
    C.乙诗中“访”字,运用拟人手法,将寒梅拟人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后两联“空断肠”“醉壶觞”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无奈、伤感之情。
    D.甲诗紧扣“春行”写出了早春游湖所见、所感;乙诗前两联围绕“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气息。
    【答案】
    90.A
    91.C
    【解析】
    90.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B.“最爱”一词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选项中“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表述有误;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是对“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赏析,不是对“最爱”的赏析;
    D.尾联“最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意味无穷。选项中“刻意渲染”表述有误;故选A。
    9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C.有误。“空断肠”“醉壶觞”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表达出邀请的殷切之情,写出了与友人友情的亲密。选项中“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无奈、伤感之情”表述有误;故选C。
    92.(2023上·四川南充·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 诗(从内容主题角度),诗中 这一小物引发了诗人联想史事的思绪,“东风”是指代 (事件)。
    (2)诗歌的最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咏史 沉沙的折戟 火烧赤壁
    (2)运用议论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无奈,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所以本诗属于咏史诗,借“沉沙的折戟”来议论前朝历史,抒发情感。
    “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注意先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然后结合全诗按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是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指出赤壁之战周瑜胜利的关键在于东风,故表达方式是议论。作者运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从反处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的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的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两句诗以大乔小乔的命运来影射东吴的命运,把“东风”提到决胜的最重要的位置上,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从而体现了机会对于人生成败的重要性,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委婉表达自身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
    93.(2023上·四川达州·八年级统考期末)古代诗歌鉴赏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①阙:宫阙,此指长安。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③中条: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④帝乡:京都,此指长安。
    (1)谈谈首句“红叶晚萧萧”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尾联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红叶”“晚”点名时令时间是一个深秋的傍晚,“萧萧”营造了一种冷落、悲凉的氛围。
    (2)长安明日就要到了,可我依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含蓄地表白了他此次进京,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同时表达了对故乡渔樵生活的留恋。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红叶晚萧萧”意为:晚风中的红叶萧萧落下。
    “红叶”点明季节是深秋。“晚”点明时间是晚上。在晚风中,红叶萧萧落下,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
    (2)本题考查主题赏析。
    1)尾联翻译: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2)帝都象征着权利、富贵、功名、理想,而渔樵则象征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作者即将到达和功名、理想紧密联系的帝都,此时内心却仍想着象征着归隐田园生活的渔樵,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2023上·广西贺州·八年级统考期末)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答案】
    94.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95.B
    【解析】
    9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依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可知,描绘的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其中“东篱”象征诗人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悠然”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依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可知,这是写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美好,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的景象。作者借助飞鸟的来去自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的赞美和向往。据此,可以概括为:这是诗人描写了一个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9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能力。
    B.“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表述有误,“心远地自偏”是指只要我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这表明,作者觉得“地自偏”的原因是自己主动追求高雅的情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选B。
    96.(2023上·云南昆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甲】【乙】两诗都记录了战争史实,但作者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甲全诗以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乙诗写出国家遭受战乱破败,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从生,满目凄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国泰民安的思想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作答时应根据题干“记录了战争史实”,重点理解两首诗中描绘战争场面的句子,分析出作者情感。
    根据《雁门太守行》描写战争场面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分析,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敌军到来,那气势如同天空布满“黑云”,凸显敌人来势凶猛。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突出了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给读者勾勒出这场战争紧张残酷的形势,表达出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根据《春望》描写战争场面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分析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但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离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国泰民安的思想感情。
    (2023上·福建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9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笔“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
    B.“几时回”折射出词人内心那种企盼西下的夕阳返回又知其难返的复杂心态。
    C.“独徘徊”的“独”意为“独自”,道出词人独享于徘徊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
    D.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耐人寻味。
    98.宋史评价晏殊的作品“闲雅有情思”,简要分析画线句中的“情”与“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7.C
    98.“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和因燕子归来而产生的欣慰之情。“思”: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我们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意思对即可)
    【解析】
    9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道出词人独享徘徊于小园香径的欣喜之感”表述有误,“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写出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故选C。
    98.本题考查诗歌语句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承接上句的“夕阳西下”,体现了对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的一种无奈,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管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这一句回应前面的“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复杂情感。
    (2023上·湖北随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碧砌:青石台阶。江山:江水和高山。
    99.下列对诗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B.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里雾霭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C.第二句借“飞月”祝愿朋友此去鹏程万里天高地阔,这与李白的诗歌“月下飞天镜”传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D.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无一个字写送别,却处处传达着离情别绪。
    100.请谈谈你对“江山此夜寒”中“寒”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9.C
    100.“寒”字一方面指诗人因夜深感觉到肤体寒冷,另一方面指因友人的离去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孤独和凄寒。
    【解析】
    9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飞月向南端”的意思是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此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间之久,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月下飞天镜”的意思是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此句是描写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明镜飞天,皎洁澄澈,普照大地,表达了诗人对蜀中山水的深挚情感,与“飞月”一句传达的情感不同。选项的表述不正确。故选C。
    100.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
    诗句“江山此夜寒”中的“寒”本义是寒冷的意思。在这里指朋友离去了,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寒冷、凄凉。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寒”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它既写天寒,因为夜深而感觉到的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独怅惘。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
    意象
    诗句
    特点
    寄寓情感

    残星几点雁横塞
    避寒南飞


    紫艳半开篱菊静
    闲雅静穆
    心怀淡泊

    红衣落尽渚莲愁

    意欲归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面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槐日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鸣声
    悠长的鸡鸣声

    相关试卷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这是一份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这是一份专题13: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13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13名著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这是一份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文件包含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原卷版docx、专题08基础综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热点必刷100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9:诗歌鉴赏-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热点题型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