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45中2023-2024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合肥市45中2023-2024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我国经常提到的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 年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
1.女高的“高”是指声音的( )
A.速度快B.音色好C.音调高D.响度大
2.下列长度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0.058米=0.058米×100厘米=5.8厘米B.
C.10.5厘米=10.5厘米×10=105毫米D.
3.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固体的图像
A.B.C.D.
4.在泸州市委党校大礼堂举办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看到主席台上鲜红的党旗,这是因为党旗吸收了白光中的红光
B.会场中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宣讲者,是由于光射到宣讲者身上时发生了漫反射
C.进入会场后手机设为静音状态,这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宣讲者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音调
5.我国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 ③放大镜成像 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
6.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小狗在照镜子,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B.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D.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 “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同学们都期盼举办体育艺术节。假如失去重力,下列比赛项目:①100m 跑,②举重,③跳水,④铅球,将无法进行的是( )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只有③④D.①②③④
8.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A.10cm<f<15cmB.15cm<f<20cm
C.20cm<f<30cmD.30cm<f<40cm
9.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A.B.
C.D.
10.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使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使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使烛焰位于b点时,成缩小的实像
D.使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1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你的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cm
B.你的指甲宽度约为1 dm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 m/s
D.人正常眨一次眼睛所用的时间约为10 s
12.下列物理知识的应用事例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农民常用浓度适宜的盐水把饱满结实的种子选出来
B.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所受重力来实现其浮沉的
C.气球上升是因为气球里填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D.用同一密度计测不同液体密度时,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同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4题,20分)
13.小华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器材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图中在屏上成清晰实像的场景的实际应用是______(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_cm刻度处。
14.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成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_____;成实像的是_____(以上两空均填序号)。
15.光的世界非常奇妙,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光在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牛顿让一束白色的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白光分解成彩色光束,再将所有那些彩色的光通过一个凸透镜,在其后适当位置用一张白纸板承接,会观察到彩色光束又复合成了白光,说明白色的太阳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_________而成的。
16.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远处景物的像落在了视网膜的_____(选填:前方、后方),为了矫正近视,应佩戴度数合适的透镜____(填凹或凸)。
三、实验题(共12分)
17.(4分)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你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填“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安装;
(2)如图甲,把装着该物质的试管放在烧杯的水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火加热试管,目的是该物质受热______;
(3)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
(4)图中该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______热量(填“吸收”或“放出”),而温度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从第5min到第7min,物质处于______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18.(4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下图所示: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利用上述凸透镜和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与此成像情况类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小明在实验室里面测量某合金块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实验台上并将游码归零后,小明发现托盘天平的指针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合金块质量时,当放上最小的砝码后天平的指针仍如图甲所示,此时小明应______,使天平横梁平衡;
(3)天平平衡时,所用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合金块的质量是______g;
(4)小明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再用细线拴住合金块并将它浸没在盛水的量筒中,如图丁所示,则该合金块的密度为______kg/m3;
(5)小明通过查阅密度表得知如下几种金属的密度(见下表),则该合金块可能是______;
A.铝镁合金 B.铝锰合金 C.锌铝合金
(6)实验中,小华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她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合金块的质量m1;
B.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2;
C.溢水杯装满水,将合金块轻轻浸没在水中,并用烧杯接住溢出的水;
D.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3。合金块的密度表达式是:ρ=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四、作图题(共16分)
20.(8分)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保留作图痕迹).
21.(8分)如图所示,小明在房间的A点通过平面镜看到了坐在客厅沙发上B点的爸爸,请画出此现象的光路图。
五、计算题(共22分)
22.(10分)学习了密度知识以后,小明对家中的一把紫沙壶产生了兴趣,如图所示,他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测出壶盖的质量为44.4g,再把壶盖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质量是14.8g,请你帮小明算出:
(1)壶盖的体积为多大?
(2)紫砂壶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3)若测得整个空茶壶的体积是53cm3,这个茶壶的质量有多少克?
23.(12分)一个铁球体积是10cm3、质量是47.4g,请通过计算判断这个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已知铁的密度是7.9g/cm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
1、C
2、B
3、C
4、B
5、C
6、C
7、D
8、B
9、D
10、A
11、A
12、D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4题,20分)
13、主光轴 投影仪 40
14、③④ ①④
15、真空 混合
16、前方 凹
三、实验题(共12分)
17、从下到上 均匀 晶体 80 吸收 不变 固液共存
18、会聚 10 上 缩小 照相机
19、左 取下最小的砝码,调节游码 52.6 2.63×103 A
四、作图题(共16分)
20、
21、
五、计算题(共22分)
22、 (1);(2)3.0g/cm3;(3)159g
23、铁球是空心的
金属
镁
铝
锌
锰
密度(g/cm3)
1.74
2.70
7.15
7.4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九上物理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合肥市瑶海区九上物理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选项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合肥市包河九上物理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