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卷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真题综合测试卷B(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卷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真题综合测试卷B(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河流在演化过程中的流速变化是,图中M地貌可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地理(B)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考号填写在本试卷对应的位置。
一律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进行答题,否责作答无效;严禁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否责视为作弊。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全册。
本试卷共两道大题,20道小题,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登山家曼弗瑞德计划于2022年6月11日前后攀登北美第一高峰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为此他提前预定相关机票到达该州首府安克雷奇(西九区)。下图为曼弗瑞德此次登机牌信息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当地的区时。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曼弗瑞德所乘飞机需在中转机场耽搁90分钟,则飞机空中飞行时间是( )
A.11小时55分 B.12小时05分
C.13小时15分 D.13小时25分
2.曼弗瑞德到达当地并进行登山准备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B.日落方向朝北移动
C.正午影长逐渐变长D.全球昼夜时差变小
【答案】1.A 2.B
【解析】1.香港为东8区,东京为东9区,飞机在香港起飞时,北京时间是5月17日8:50,则东京为5月17日9:50,降落东京机场时间为5月17日的14:00,因此从香港到东京飞了14:00-9:50=4小时10分。安克雷奇为西9区,与东京差18个小时,飞机在东京耽搁了90分钟,因此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15:30分,安克雷奇时间为5月16日的21:30分。降落安克雷奇机场的时间为5月17日5:15分,因此从东京到安克雷奇飞了7小时45分。因此空中飞行时间为4:10+7:45=11小时55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月17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并且向北移动,因此地球逐渐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变慢,A错误。日落方向为西北,朝着偏北方向移动,B正确。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大,正午日影逐渐变短,C错误。全球昼夜时差越来越大,D错误。故选B。
沣河是黄河支流渭河右岸一级支流,位于关中盆地中部西安市的西南部,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下图示意沣河中下游某段发育状况。据此完成下面3-5小题。
3.推测形成图示废弃河道的主要原因是河流( )
A.受气候影响逐渐干涸B.搬运作用增强
C.凹岸侵蚀、凸岸堆积D.溯源侵蚀加剧
4.该河流在演化过程中的流速变化是( )
A.没有变化 B.先慢后快C.逐渐变快D.趋于缓慢
5.图中M地貌可能是( )
A.冲积扇 B.三角洲C.V形谷D.决口扇
【答案】3.C 4.D 5.D
【解析】3.沣河流域为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表径流注入河流,因此河流不会逐渐干涸,A错误;图示河段处于泛滥平原,河流流速较慢,搬运作用增强说明流量变大,不会导致河道废弃,B错误;曲流河段,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道发生偏移而废弃,C正确;该河段位于沣河中下游,流水以侧蚀为主,溯源侵蚀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该河道溯源侵蚀不会加剧,D错误。故选C。
4.图中泛滥平原沉积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砾岩、砂岩、泥岩,砾岩形成最早,泥岩形成最晚。一般而言,河流流速快则沉积物颗粒大,流速慢则沉积物颗粒小,所以河流流速经历了由快到慢的变化。故选D。
5.冲积扇形成于河流出山口,而该河段处于泛滥平原,地形平坦,不可能形成冲积扇,A错误;该河段没有湖泊也未在入海口附近,不可能形成三角洲,B错误;该河段处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应发育槽形谷,C错误;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加之曲流发育,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又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水补给集中,易发生洪涝而决堤,形成决口扇,D正确。故选D。
位于南美洲西南部的智利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其首都为圣地亚哥,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下图示意南美洲局部地区。完成下面6-8小题。
6.与图示地区火山活动关联非常密切的板块运动是( )
A.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D.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
7.与沿海同纬度城市相比,圣地亚哥也是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主要是因为( )
A.海洋调节作用较强B.沿河径流调控热量
C.冰川变化影响深远D.地形状况影响显著
8.圣地亚哥早晨潮湿阴冷的天气多发生在( )
A.3~5月 B.6~8月C.9~11月D.12月~次年2月
【答案】6.A 7.D 8.B
【解析】6.结合全球板块构造相关知识可知,南美洲西南部处在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相向碰撞挤压,形成海岸山脉、火山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结合南美洲局部地区地图可知,圣地亚哥与沿海同纬度城市相比距离海洋、河流较远,受海洋河流影响较小,AB错误;山岳冰川分布海拔较高,受冰川影响小,C错误;圣地亚哥处在安第斯山脉的山间盆地中,地形状况影响显著,使得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D正确。故选D。
8.结合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圣地亚哥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而冬季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气温温和湿润,6~8月正值南半球冬季,多早晨潮湿阴冷的天气,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刘家峡水库是黄河干流开发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之一,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下图为“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位置图及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图”。读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3月份开始,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不断减少的原因是( )
A.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大B.为迎接汛期到来腾出库容
C.雨季还未来临,降水量少D.为下游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10.11月,刘家峡水库开闸放水防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A.下泄水温升高,缩短封冻长度B.下泄水温升高,提前封冻时间
C.下泄水温降低,延长封冻长度D.下泄水温降低,推迟封冻时间
【答案】9.D 10.A
【解析】9.春季,气温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冰雪融水增多,该季节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水位的影响远小于上游地区的来水量对水库水位的影响,因此蒸发量大、降水量小并不是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不断减少的原因,AC错误。黄河流域的雨季在7、8月,腾出库容防汛的时间是在雨季来临的前一个月(6月),3月份蓄水量减少并不是为了迎接汛期到来,B错误。黄河中下游引黄灌区冬小麦返青灌溉进入关键时期,为确保黄河流域春灌补水需求,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因此3月份开始,刘家峡水库蓄水总量不断减少,D正确。故选D。
10.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水体温度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冬季,表层水温受冷空气的影响较大,水库底部水温高于表层,在凌汛期间,刘家峡水库下泄的水温较高,有利于缩短下游河流封冻的长度,推迟封冻时间,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洞庭湖水位最高的时间点是( )
A.乙 B.丙C.丁D.戊
12.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 )
A.高峰值提前 B.高峰值增大C.总量变大D.高峰值减小
【答案】11.B 12.D
【解析】11.根据材料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读图可知,当洞庭湖的水位最高时应当是入湖水量由大到小时,出湖水量由小变大时,二者达到平衡时刻即为洞庭湖的水位最高时,读图可知丙点符合该要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12.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其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和上游地区的地表径流下渗能力也会增强,同样一次洪水过程洞庭湖入湖径流高峰值会一定程度的减小,B错误,D正确;高峰值会滞后,A错误;地下径流增大,地表径流总量减小,C错误。故选D。
下图中,横线是21°纬线,①②③④表示某海区洋流分布模式。据此回答下列13-14小题。
13.A、C、E处的气候类型都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热带沙漠气候
1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 )
A.① B.②C.③D.④
【答案】13.A 14.A
【解析】1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横线指的是21度纬线,①②③④表示某海区洋流分布模式,呈现逆时针转动,结合经度位置判断该海区为南半球太平洋海区。根据经纬度定位,A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侧,C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北部,E地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三地都是由于地形、信风和暖流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因此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4.结合上题可知,当厄尔尼诺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减弱,使太平洋东侧降水增加,易发生涝灾,即③处,排除C;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致使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减少,使澳大利亚东侧地区农业减产,即①处,A正确;②是南赤道暖流,④为西风漂流,周边均为海洋,对农业影响小,排除BD。故选A。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是土壤管理、气候、植被覆盖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下图示意贵州省安顺花江大峡谷区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花江大峡谷山麓地带性森林植被的典型特征是( )
A.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B.树干粗大,状如纺锤
C.根系发达,形成板状根D.叶片多呈纸质,秋季枯黄凋落
16.花江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及成因是( )
A.表聚现象明显,淋溶作用弱B.表层500米处最低,人类活动频繁
C.表层900米处最低,高山草甸广布D.表层1100米最高,有机质分解慢
【答案】15.A 16.D
【解析】15.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A正确;树干粗大、状如纺锤属于热带草原植被,B错误;根系发达、形成板根属于热带雨林植被,C错误;叶片多呈纸质、秋季枯黄凋落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D错误。故选A。
16.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A错误;读图可知,表层900米处较低,B错误;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900米处还处于森林带,不会出现高山草甸广布现象,C错误;读图可知,表层1100米最高,因海拔较高,温度更低,有机质分解慢,D正确;故选D。
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下图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时的昼夜分布,丙表示冬至日地球公转所在轨道位置。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球公转到甲处时的光照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①弧AB为 (晨线或昏线);②若此时为北京时间某日14点,A点纬度为75°N,此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经度是 。
(2)地球公转到乙位置时,C点当天的昼长为 小时,此刻C点的地方时是 。地球从乙公转到丙过程中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长变化状况是 ,该半球极圈内发生极昼或极夜的范围大小变化情况是 。
【答案】17.(1)晨线 15°N/北纬15° 90°E/东经90°
(2)8 16:00 昼越来越长 极昼的范围越来越大
【解析】(1)由图可知,甲地位于地球公转远日点附近,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季,高纬有极昼现象。甲地放大图显示的半球昼长夜短,极圈附近有极昼现象,因此为北极俯视图。北半球自转呈逆时针方向,在弧线AB处沿逆时针方向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因此为晨线;A点纬度为75°N,恰好出现极昼现象,则太阳直射纬度为15°N,北京时间某日14点,即120°E为14时,太阳直射经度为90°E。
(2)从乙处的侧视图可以看出,C点位于昏线上,此时正在发生日落现象。而赤道上日落时间始终是18点,C点所在经线和赤道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经线相差30°,即时间相差2小时,且C所在经线位于西侧,根据“东加西减”原则,C点地方时为16点。由昼长= (日落时间-12)×2可得,C点昼长8小时。地球从乙公转到丙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半球中纬度地区昼长越来越长,此时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出现极昼的范围越来越大。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通常由突出的火山锥(陡缓与岩浆黏稠度相关)和下凹的火山口组成。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位置如下图)是世界上最高的火山之一,山体四周发育了10多条冰川。世界上海拔超过6000米的火山有34座,有33座集中在钦博拉索山所在的山脉。
(1)科学家认为,钦博拉索山顶峰海拔虽然远不及珠穆朗玛峰,但它是离地心最远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结论。
(2)推测分析钦博拉索山所在的山脉集中了绝大多数高海拔火山的可能原因。
(3)登上钦博拉索山的人们在其山顶并没有看到下凹的火山口,请解析其原因。
【答案】18.(1)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钦博拉索山位于赤道附近。
(2)软博拉索山位于安第斯山脉,该山脉处于板块碰撞挤压边界,地壳隆起,海拔高;安第斯山脉岩浆活动活跃,多火山;当地岩浆(呈酸性)比较黏稠(岩浆喷出后流动缓慢,在喷发口冷凝成岩,易形成高高隆起的山锥)。
(3)山顶有冰川覆盖,原有火山口被冰川填平;冰川等外力侵蚀破坏了原有火山口的形态。
【解析】(1)地球不是一个球体,而是一个扁圆的球状体。作为一个扁球,地球的赤道位置最粗。钦博拉索山位于接近赤道地区的南纬1度,顶峰距地心的厚度为6384千米,而珠穆朗玛峰距地心的距离仅为6382千米,比钦博拉索山矮了大约2千米。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钦博拉索山属于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山脉位于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升,形成高大的山系,海拔较高;该地地壳脆弱,多岩浆活动,多形成火山;当地火山活动的岩浆流动性较差,粘度较高,流动缓慢,岩浆活动发生之后,在喷出口附近冷却下来,形成锥形堆积的山体,火山活动产生的岩浆逐次叠加,使得火山海拔较高。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海拔较高,有冰川发育,原有的火山口被冰川覆盖,看不到;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原有的火山口进行侵蚀,使得火山口的形态被破坏掉,难以观察到等。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受第四纪冰期等因素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下图)西部沿海形成了众多两岸崖壁陡端直立、谷底宽阔幽深的峡湾。半岛西部沿海城市卑尔根以多雨闻名,年平均降雨量最高达2578毫米,被称为“雨城”。
(1)说出半岛西侧峡湾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分析卑尔根年平均降雨量大的主要原因。
【答案】19.(1)地质作用:冰川侵蚀。形成过程:冰川侵蚀作用形成众多U型谷;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形成峡湾地貌。
(2)盛行西风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影响,迎风坡降水多;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解析】(1)半岛西侧峡湾地貌为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地质作用是冰川侵蚀作用。其形成过程:该地纬度位置较高,冰期该地冰川作用较强,冰川侵蚀,形成众多U型谷;间冰期气温升高,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峡谷,形成峡湾地貌。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卑尔根位于60°N左右,受盛行西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水汽;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对水汽的抬升左右较强,多地形雨;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显著。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周围有富饶的渔场,可供捕捞作业的面积580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相当丰富。苏门答腊岛,是世界第六大岛屿,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大岛屿。
材料二:下面右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左图为“苏门答腊岛地形图”
(1)简析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
(3)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简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20.(1)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或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2)分布特点: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3)原因:岛屿多,海域广阔;纬度低,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
【解析】(1)读图可知,地形地势特征从地形类型与地势倾斜的角度作答;苏门答腊岛的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2)读图可知,聚落西部少于东部,西部集中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分布。
(3)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可以从空间、饵料、温度等角度考虑;印度尼西亚岛屿多,海域广阔,鱼类生存空间广;地处热带,纬度低,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入海河流众多,饵料丰富,有利于鱼类汇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真题重组卷-冲刺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江西专用)(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Word版附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2(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Word版附解析),共5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该城所在河心洲的成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