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鹤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
1. “作为母亲,我要让儿子有个家,快乐长大;作为妻子,我要守住这个家,丈夫在我心中割舍不下;作为儿媳,我要替丈夫尽孝,照顾好家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曲亚波勇挑重担20载,用爱为家撑起一片天。她的言行告诉我们( )
①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③个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进步④每一种角色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④:作为母亲、作为妻子、作为儿媳有着不同的责任,说明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每一种角色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②④说法正确;
①: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①与题意不符;
③:个人的发展影响社会的进步,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 从博物场馆到山水之间,从田园乡村到红色圣地……近年来,河南开发各种研学资源,让孩子们在研中学、在学中游,与社会“亲密接触”。这( )
①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②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③只是为了追求丰富课堂形式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亲社会行为。
①④:从博物场馆到山水之间,从田园乡村到红色圣地……近年来,河南开发各种研学资源,让孩子们在研中学、在学中游,与社会“亲密接触”。这种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完美”的说法太绝对,夸大了其作用,故②错误;更多课件教案等低价滋源(一定远低于各大平台价格)请 家 威杏 MXSJ663 ③:不只是为了追求丰富课堂形式,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 一位残疾小哥卖莱时不慎剐蹭到旁边的车辆,车主知道后坚决不要赔偿。第二天,小哥专程送来新鲜蔬菜向车主道谢,而车主也决定以市场价格买下小哥的莱。若要报道这一事件,最适合的标题是( )
A. 相互宽容是美德,见义勇为应提倡B. 热心公益当尽心,公平正义促和谐
C 法定义务须履行,文明有礼赢尊重D. 思考暖人心,双向奔赴显善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D:依据教材知识,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残疾小哥卖菜时不慎剐蹭到别人的车辆,车主不要赔偿,说明车主理解尊重残疾小哥,显宽容风范。小哥专程送来新鲜蔬菜向车主道谢,车主也决定以市场价格买下小哥的,说明双向奔赴显善良,D说法正确;
A:体现的是关爱他人、理解尊重,是车主宽容残疾小哥,并不是相互宽容、见义勇为,A说法与题不符;
B:热心公益、公平正义在题文中没有体现,B说法与题不符;
C:他们履行的是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定义务,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4. 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多地文旅局长变身“网红局长”变装出镜,利用短视频“花式出圈”,宣传当地旅游文化,为家乡代言,助力旅游业发展。这主要说明( )
A.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B. 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
C. 网络为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新平台
D. 网络打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往来的影响。
C:多地文旅局长变身“网红局长”变装出镜,利用短视频“花式出圈”,宣传当地旅游文化,体现出网络对文化的影响,网络为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新平台,C说法正确;
ABD:说法与题干主旨无关,AB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5.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传播网络正能量,需要我们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下列同学中符合网络媒介素养要求的是( )
①小明经常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
②小林制作网页参加网络公益大赛
③小亮在我市政府网站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④小欣经常在网上发布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娱乐消遣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合理利用网络。
①②③: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小明经常利用网络查阅学习资料、小林制作网页参加网络公益大赛、小亮在我市政府网站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这都是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表现,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这是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的表现,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6. 在公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牌子:“芳草萋萋,踏之何忍?”在图书馆,我们能见到这样的提醒:“这里最需要你的安静!”在汽车站,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横幅:“自觉排队,文明候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②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规则
③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④规则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维护社会秩序。
①②③:题干中我们生活处处有规则,这说明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维护社会秩序离不开规则,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7. 围绕“认识尊重”这话题,几位同学纷纷发表看法。由此可见( )
①尊重他人就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
②尊重是相互的,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
③只要学会尊重自己,就能获得他人尊重
④受到他人尊重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尊重的认识。
②④:依据教材知识,分析图中人物对话,说明尊重是相互的,受到他人尊重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②④说法正确;
①:“就能”说法太绝对,①错误;
③:“只要,就能”说法太绝对,③错误;
故本题选C。
8. 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下列名言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
A. 因利而动,因得而用B.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C. 推之以诚,不言而信D. 交友投分,切磨蔑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诚信。
C:诚信是一项民法原则。“推之以诚,不言而信”意思是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体现诚信原则,C符合题意;
A:句子意思是因为利益而行动,因为得到了而使用,A与题意不符;
B:句子意思是要团结,B与题意不符;
D:句子意思是交意气相投的朋友,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启示我们慎交友,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9. 鹤壁市博物馆开设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同学们在培训班学习讲解员礼仪,近距离走进文物、了解文物、解说文物。开设“小小讲解员”礼仪课程的原因在于( )
①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②文明有礼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③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④文明有礼是获得名利的根本途径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①③:开设“小小讲解员”礼仪课程的原因在于文明有礼的重要性,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①③说法正确;
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②错误;
④:根本途径的说法太绝对,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0. 游客种某强在八达岭长城游玩时,用钥匙在城墙内侧刻划名字,最终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5日、罚款200元的处罚,并被列入不文明旅游“黑名单”。这一案例说明( )
①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②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③不讲文明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④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底线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
①④:游客种某强在八达岭长城游玩时,用钥匙在城墙内侧刻划名字,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行为的底线,行政违法行为要受到行政制裁,①④说法正确;
②: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②与题意不符;
③:“就会”说法太绝对,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1. 下列表格中的案例与违法类别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
A:马某因在家无聊拔打110谎报警情,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错误;
B:王某未经他人允许,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广告宣传等商业活动,属于民事违法行为,B错误;
C:小王因饲养的宠物狗经常扰民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C错误;
D:李某因醉酒驾驶小型普通客车被判处拘役2个月,违反刑法,受到刑罚处罚,是刑事违法行为,D正确;
故本题选D。
12. 任学习《做守法的公民》这一课时,同学们就相关学习内容展开讨论。以下同学的观点你支持的是( )
A. 小颖: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B. 小楠:拘役是刑罚中附加刑的一种
C. 小阳: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D. 小玲: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法不可违、预防犯罪。
D:根据所学知识,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故D符合题意;
A: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故A错误;
B:拘役是刑罚中主刑的一种,故B错误;
C: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是犯罪行为,故C错误;
故本题选D。
13. 对未成年人来说,之所以将“见义勇为”转为“见义智为”,这是因为( )
①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②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不成熟
③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不是未成年人的责任
④未成年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
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善用法律。
②④:根据所学,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因此,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据此,②④正确;
①:未成年人应做到“见义智为”,①不符合题意;
③: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4. 14岁的初中生小明在父母离异后随妈妈生活,后来妈妈下岗了,小明的爸爸原来每月支付给他的生活费一也无故停付了,母子俩生活陷人困境,小明面临辍学的严重后果。为此,小明可采取的正确做法有( )
①外出打工,自食其力②通过向居委会或妇联反映情况,寻求帮助
③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律武器维权④申请法律援助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依法维权。
②③④:题干中小明应学会依法维权,可以申请法律援助,通过向居委会或妇联反映情况,寻求帮助;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利用法律武器维权,②③④说法正确;
①:不能辍学,应履行受教育的义务,①错误;
故本题选B。
15.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图示反映二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
ABCD:按照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违法包含犯罪,D说法正确,ABC错误;
故本题选D。
16. 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孝敬父一母;作为学生,我们应当遵守学校纪律、刻苦求知;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主要说明( )
A.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B. 社会角色总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
D. 人的责任都是来源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角色与责任。
C:作为子女、作为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作为中华儿女有着不同的责任,说明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C说法正确;
AB: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AB与题意不符;
D:“都是”说法太绝对,D错误;
故本题选C。
17. 对下列行为点评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B. ①②C. ②④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尊重他人、文明有礼、敬畏规则、诚信。
①:对同桌的疑惑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要积极关注和重视他人,①正确;
②:打餐后对食堂阿姨说声“谢谢”,用语文明,是文明有礼的表现,②正确;
③: 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没有敬畏规则,③错误;
④:考试时如约给同桌传答案,是作弊行为,是违背诚信原则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8. 国庆假期,小鹤同爸爸妈妈外出旅游,在车站候车室看到如图的场景。
请你联系规则和自由的相关知识,对图中这位男士打电话的行为进行辨别与分析。
【答案】①该男士的行为是错误的,在候车室大声打电话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②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大声打电话没有正确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违反社会公德,破坏了公共秩序,是错误的。③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良好的公共交通秩序是人们安全出行的保障。④因此,在公共场所打电话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遵守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发白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自觉遵守规则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详解】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
观点:一名男子在车站候车室大声接打电话,还理直气壮地认为打电话是他的自由;
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该男子的行为是错误的;
论据①:在候车室大声打电话的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德,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论据②: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论据③:在公共场所打电话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遵守社会公德;遵守规则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9. 【争当志愿者养成亲社会行为】
八年级(1)班计划在周末开展志愿者活动,同学有针对活动项目展开讨论:
活动一:义卖捐赠活动将平时闲置的文具、图书、玩具等物品进行义卖,筹集款项捐赠给农村贫困儿童。
活动二:科技助老活动走进社区,指导老年人学会操作智能手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1)假如你也参加了此次志愿者活动,你将会付出哪些代价?获得哪些回报?
(2)作为本次志愿者活动一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两点即可)
【答案】(1)①代价: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等。②回报:主要是精神方面,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人的尊重和赞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际交往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高等。
(2)①尊重他人,热情大方。②态度谦和,文明有礼。③团队精神,合作意识。④较强的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精神等。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无私奉献精神、尊重他人、文明有礼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
【小问1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义卖捐赠活动将平时闲置的文具、图书、玩具等物品进行义卖;指导老年人学会操作智能手机→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可能因为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等;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无私奉献精神、尊重他人、文明有礼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义卖捐赠活动将平时闲置的文具、图书、玩具等物品进行义卖;指导老年人学会操作智能手机→尊重他人,态度谦和,文明有礼,团队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20. 【分析案例警钟长鸣]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构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竞拦路枪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枪劫罪被判利。
认真分析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陈某的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
(2)分析陈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原因。(两点即可)
(3)为了吸取陈某的教训,预防违法犯罪,请你向同学们提几条合理化建议。(两点即可)
【答案】(1)①一般违法行为:经常偷窃,被公安机关拘留。②犯罪行为:伙同“朋友”拦路抢劫。
(2)①沾染了不良习气。②交友不慎。③自我控制力不强。④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较低等。
(3)①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解析】
【分析】考点考查: 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小问1详解】
小问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一般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较轻,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经常偷窃,被公安机关拘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犯罪行为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犯罪行为触犯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会受到刑罚处罚→ 伙同“朋友”拦路抢劫。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2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是中学生,需要运用预防违法犯罪的有关知识,从结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沾染了不良习气;交友不慎。
关键词②: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构留→自我控制力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道德素质较低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预防违法犯罪,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21. 【打造诚信校园你我共同行动】
国以诚立心,人以诚立身二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作为一种价位理念,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运行规则,是社会进步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打造诚信校园,你校团委开展了“打造诚信校园,做诚信中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下面是八年级(1)班设计的部分活动内容,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加这一活动,希望你能有所收获:
(1)同学们首先准备对校园的不诚信行为展开调查,你将采取哪些调查方法?(两种即可)
(2)调杳结束后,你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请你列出两种校园不诚信行为。
(3)有人说“诚信是金,诚信无价”,请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两点即可)
(4)针对校园出现的不诚信行为,为打造诚信校园,请你向同学们发出倡议。(两点即可)
【答案】(1)①问卷调查。②走访。③座谈会等。
(2)①考试作弊。②抄袭作业。③向老师说谎。④答应同学的事不兑现等。
(3)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③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4)①树立诚信意识,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②珍惜自己的诚信记录。③积极参与共建诚信校园的各项活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从小事做起,例如诚信考试、不说谎话、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兑现等。⑤对于身边的不诚信行为,要敢于批评指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校园的不诚信行为展开调查的调查方法,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作答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列出两种校园不诚信行为,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诚信的重要性,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在诚信方面怎么做,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回答。选项
案例
违法行为
A
马某因在家无聊拔打110谎报警情,被公安机关拘留5日
刑事违法行为
B
王某未经他人允许,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广告宣传等商业活动
行政违法行为
C
小王因饲养的宠物狗经常扰民被公安机关子以警告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
D
李某因醉酒驾驶小型普通客车被判处拘役2个月
刑事违法行为
序号
行为
点评
①
对同桌的疑惑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尊重他人
②
打餐后对食堂阿姨说声“谢谢”
文明有礼
③
车辆少或者没有车的时候可以闯红灯
敬畏规则
④
考试时如约给同桌传答案
诚实守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7,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部分学校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成年人是特殊保护的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9,湖北省黄石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图漫画说明, 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鹤壁市淇滨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试卷,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