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物境”名句,一个个逼真如画,历历在目,令人有“处身于境”、目悦神怡之美感。
    所谓“事意境”,也叫“事境”,就是以事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叙事诗、咏史诗和写人诗中多有此类意境,此外古典戏曲、小说和散文中也往往有此类佳作。事境有大有小,有时一句诗就是一个事境,如“少小离家老大回”“风雪夜归人”“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时一首诗是一个事境,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和《卖炭翁》。事境的审美特点是“近”,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所以才能获得“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所谓“情意境”,也叫“情境”,就是以“情”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抒情诗、抒情小赋、抒情散文和音乐、戏曲中多有此类意境。在古典诗歌中,有直抒其情成境者。如赵嘏《忆山阳》:“折柳城边起暮愁,可怜春色独怀忧,伤心正叹人间事,回首多惭江上鸥。”金圣叹评云:“看他四七二十八字,中间杂用‘愁’字、‘怜’字、‘忧’字、‘伤’字、‘叹’字、‘惭’字, 凡若干悲苦字成诗,知先生怀忧,真有甚深者也?”但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而成境者。如汉乐府《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又如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李白是写情境的圣手,他有许多这方面的名句,诸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在李白笔下,风、水、月皆成为情的化身,而又是那样亲切自然,尽情尽理,真是大家风范。
    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如果说“情境”的审美特点是求“美”的话,那么“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都是直言其理的名句,还有借景言理的,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金圣叹评云:“他何曾是作诗,真是直上直下放眼恣看,看见道理却是如此。”什么“道理”呢?就是“黄鹤” 飞了,“昔人”去了,甚至他们早都死了,而“楼”还存在着。生命是有限的,空的,只有“楼”是无限的,实的。所以,感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便是这首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通过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等时空意象表现出来的。前者所举名句,或理,或意,都浸泡在浓郁的感情里;后者所举的“道理”则隐含在意象之中。所以朱光潜先生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
    (选自古风《意境探微》)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B.“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
    C.“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特殊手法的作用,旨在表明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可见意境的形成不一定借助特殊的艺术手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境”讲究的是逼真如画,历历在目,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
    B.《长恨歌》体现了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C.抒情诗、抒情小赋和抒情散文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理意境”观点的一项是( )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5、杜甫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崔颢有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上诗句中境与象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意大利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疣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岗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薄暮时分穿过市区,有三条通往医院的路。两条沿着运河,可是太长,所以人们总是走过横跨运河的桥,到医院去。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走,随你挑选。其中一座上面有个卖炒栗子的女人。站在她的炭火前周身暖和,炒栗子放在口袋里,好一会都是热乎乎的。医院很古老,也很幽美。一进大门就是个庭院,穿过去,对面又有一扇门,出去就到医院了。葬礼的仪式时常从院子里开始。老医院对面有几幢新造的砖砌房屋。每天下午,我们在那里相聚,坐在将为我们治好病的手术椅里,大家彬彬有礼,互相关心地问是什么病。
    医生走到我的手术椅旁说:“战前,你最喜欢什么?玩球吗?”
    “不错,踢足球。”我说。
    “好,”他说,“你会重新踢足球的,肯定比以前踢得更好。”
    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疗器能使膝关节弯曲得像骑三轮自行车那样灵活。可是眼下还不能弯,医疗器转到膝关节时便倾斜,不灵了。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检查他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医生回到后面的诊所里,拿来一张照片,上面拍着一只萎缩的手,几乎同少校的一样小,那是整形之前照的,经过治疗后就显得大一点了。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
    “工伤。”医生回答。
    “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
    “你该有信心了吧?”
    “不。”少校答道。
    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结婚了吗?”少校问我。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只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她过世后三天内,少校没上医院。之后,当他照常来就诊时,军服的袖子上多了一块黑纱。那时,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有删改)
    [注]本文的写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医生对“我”说,“我”可以重新踢球,他的意思是“我”的腿经过治疗会痊愈,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
    B.少校经常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暗示“我”不是意大利人,此时“我”身处在异乡意大利,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
    C.“我”一直追问为什么“不应该结婚”,少校的反应却有些反常,这种不近情理的言行表现出少校内心的极度悲愤。
    D.“别叫我少校先生”表明少校厌恶少校的身份,这是因为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他极度厌恶战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暗示了“我们”负伤不能再上战场,为后文写在医院发生的故事做铺垫。
    B.小说对店门外挂着的动物的描写,渲染了阴郁的氛围,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揭示了小说反对战争的主题。
    C.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视角聚焦医院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更简洁集中,且故事更真实。
    D.“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小说对这一细节的描写意在表明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8、“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9、小说用较多篇幅描写少校的语言,这样写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①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②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①醯壶酱甀:醋瓶子或酱罐子。②漓然:流动的样子。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画相应位置。
    周赖大国之义A得君臣B父子相保也C愿献九鼎D不识大国E何途之F从而致G之齐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秦国兵临城下索要九鼎的要求,周君忧心忡忡,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主动请求为周君去齐国借兵救援。
    B.颜率为了让齐国发兵救援东周,承诺将九鼎送给齐国,齐王权衡再三后,派遣五万大军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C.当齐王准备向周君索要九鼎,让东周兑现诺言时,周君忧心忡忡,颜率再次请求出使齐国,并为周君解除了忧患。
    D.颜率见到齐王之后,先表示东周甘愿把九鼎献给齐王,然后又极力陈说运送九鼎的难处,最终打消了齐王的念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2)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14、颜率前往齐国借兵和让齐国放弃九鼎,分别采用了怎样的劝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秋夜偶书
    赵师秀
    此生谩与蠹鱼同①,白发难收纸上功。
    辅嗣易行无汉学②,玄晖诗变有唐风③。
    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
    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④。
    【注】①蠹鱼:蛀蚀书籍衣服的小虫。②辅嗣:三国时代经学家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③玄晖:南朝诗人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④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辞赋著作和正统儒学思想留名后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蠹鱼”和“白发”分别运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勤于读书却老而无功的感慨。
    B.颔联用典,在“无汉学”与“有唐风”的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对谢朓文学成就的仰慕之情。
    C.“夜长灯烬挑频落”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都写了“灯烬”,但表现的意趣并不相同。
    D.颈联描写秋虫的鸣叫声,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烘托出诗人在深秋长夜勉力苦读的形象。
    16、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比喻,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2)《赤壁赋》中苏子劝客时,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非己勿贪,对万物不要强求强取的豁达态度。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一个宁静的清晨,我独自漫步在河边的小道上微风拂过,带来一丝丝清凉,吹散了城市的喧嚣。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青山。偶尔有几只小鸟飞过,歌声婉转动人,仿佛是大自然在为这宁静的时刻增添了一抹乐曲。我沐浴在这宁静的氛围中,心情也变得宁静而平和。
    18、将文本中“喧嚣”和“青山”用更适合和更唯美的词替换。
    19、请描述片段中的环境氛围如何影响了你的情感和思绪。结合其中的意象和描写手法,谈谈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宁静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请用简练的语言进行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元杂剧广泛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折射出那一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题材极为丰富。其中,不少以爱情为主题的剧本让人①______,广泛流传。例如《曲江池》《倩女离魂》等,都属于选择女主角主唱的旦本戏,显得细腻,可以充分表现恋爱的情绪,动人心弦,这种安排是适宜的。但②______的是,作为爱情另一方的男人陷于配角地位,没有主唱的部分,就显得被动而无力。《西厢记》使张生和莺莺都作为主角,都有曲可唱,都有戏可演,使观众充分看到张生热烈追求的一方面,也看到莺莺对于张生热情的反应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面面俱到。红娘为主角之间的辅助角色,为相国女儿展示爱情所必需,活泼生动。《西厢记》所再现的生活面是完整的,没有遗漏。以情节而论,《西厢记》故事并不比《曲江池》等曲折复杂,不是③______,跌宕起伏那种,假如以四折一楔的一本杂剧的基本结构来写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董西厢的创造,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必须采纳五本长剧,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而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又加强了剧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西厢记》的结构作为文艺理论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个定律的证明。
    20、请在文章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22、请根据语段内容和元杂剧的基础知识,将下面《西厢记》艺术创新图空缺处补充完整。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人崇尚自由,然而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由自主而不越轨,人生才大有空间。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B.“这一比喻的意思是象生于境,没有境就没有象”错误,结合“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可知。故选B。
    2、答案:D
    解析:D.“‘情’‘理’在同一诗作中不能兼而有之”错误,诗歌“还有借景言理的”,“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赤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它绝不说抽象地未受情感饱和的理”。故选D。
    3、答案:C
    解析:所谓“理意境”,也叫“理境”,就是以“理”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理境”的审美特点则是求“真”。玄言诗、哲理诗、议论散文、寓言、写意画中多有此类意境。A项主要是描绘景物。故选A。
    4、答案:材料一的第三段首先指出“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然后点明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这是西方英美意象派的看法,接着作者举出了中国古诗中大量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是错误的。
    解析:在材料一的第三段中,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接着指出“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这就阐明了作者认为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这是西方英美意象派的看法,而中国古典诗歌并不符合这种理论。接着作者举出中国古诗中大量的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比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的意境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从而得出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是错误的这一结论。整段文字论证过程环环相扣,论据充分有力,充分表现了文章论证的严密性。
    5、答案: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写了木叶和江水意象,无边的空间,无尽的时间,因空间的寥阔、时间的绵亘而易悲凉为悲壮;“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通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意境。②“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描写了黄鹤、白云、千载等意象。诗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这些意象,让人感到生命是有限的,空的;通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交融,为读者营造了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意境。
    解析: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所以解答此题,应首先将四句诗中的“象”找出来。所谓“象”,就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难找出“昔人、黄鹤、楼、白云、此地、千载”就是其所描绘的“象”。而这些“象”的结合,则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读者产生了“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境,所以此处的境是对具体的“象”的升华,给了读者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
    6、答案:C
    解析:A.“这让‘我’对腿的康复充满信心”错。从选文来看,医疗器是刚问世的,其疗效还不得而知,“我”对腿的康复并没有因为医生的话而充满信心。B.“这就是小说标题‘在异乡’的全部内涵”错。标题“在异乡”的内涵丰富,不仅指“我”在异乡意大利,还蕴含着负伤战士远离炮火连天的战场,以及我们因战争负伤而远离正常生活等内涵。C.正确。D.“他的妻子因战争耽误治疗而死”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的”。故选C。
    7、答案:D
    解析:D.“少校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错。根据前文“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而并非“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故选D。
    8、答案:①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
    解析:①由少校同医生的对话,“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谁都不信这玩艺儿。有一天,少校甚至说,这些东西全是胡闹。那时,那种医疗器刚问世,我们正好去做试验品。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可知,医生展示疗效的照片,针对工伤而非枪伤,少校对这种治疗没有信心。医疗器刚刚问世,少校认为自己只是去做试验品。因此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②由“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可知,他残废后才结婚,他对新生活尚存一丝希望。③由“这真是白痴想出的花样,他说‘纸上谈兵,跟任何理论一样。’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医院的墙上已经挂起镶着大镜框的照片,拍着各种病例在治疗前后的不同形状。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知,少校负伤,内心苦闷,去医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④由“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可知,即便注定将失去一切,不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少校的这一信念也促使他按时上医院。
    9、答案: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都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
    解析:①充分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如“少校用一只好手拿着照片,十分仔细地瞧着,问道:‘是枪伤吗?’‘工伤。’医生回答。“很有意思,很有意思。’少校说着便把照片递还给医生。‘你该有信心了吧?’‘不。’少校答道”“‘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直接表达出了少校对治疗不抱希望的心态,失去妻子后的恼怒、痛苦,以及对战争的厌恶。②推动情节发展。如“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等处,通过少校的语言,交代医生诊治患者,少校丧妻等情节,使小说情节丰富完整。③)揭示小说主题。“‘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少校与“我”的对话,表现出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绝望,揭示了反对战争的主题。
    10、答案:ACD
    解析:句意: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赖大国之义”为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君臣父子相保”共同作“得”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得君臣父子相保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在“也”后断开。故选ACD。
    11、答案:C
    解析:C.“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错误,“弊邑”是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齐王权衡再三后”错误。文中“大悦”一词,说明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故选B。
    13、答案:(1)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解析:①“存”,保全;“厚”,尊贵的;“愿”,希望;“图”,考虑。译文: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②“纵”,即使;“何途之从”,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从何途”;“窃”,私下里。译文: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
    14、答案:①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②让齐国放弃九鼎:畏之以难。
    解析:由“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可知,“美名”“厚宝”二词表明颜率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由“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可知,颜率说运送九鼎人力多,无路可行,表明通过“畏之以难”,让齐国放弃九鼎。
    15、答案:B
    解析:B.“褒贬对比”错,颔联王弼注解的《易》流布天下,一扫寻章摘句的汉代儒学;谢朓创造了“永明体”这种新诗体之后,才有了唐人的诗歌。这显然均为对王弼、谢朓的褒扬。故选B。
    16、答案:①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超然。诗人不以老朋友天赐的福禄和尊贵的地位为意。②对先贤的仰慕之情。诗人希望自己能有扬雄那样的文学建树。③对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为实现理想,诗人虽已白发年老却依然长夜苦读,勤学不辍。
    解析:尾联“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意为:有多少老友曾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他们才华横溢,却失意寂寞,就像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扬雄,让人忍不住为他们叹息。尾联写几人天禄犹叹扬雄。上句中,诗人由自己而联想到友人大多未有入仕的机会,或者只是沉沦下僚,又有几人获得了朝廷优厚的俸禄和尊贵的地位呢?表现了诗人不以旧交天赐的福禄和尊贵的地位为意,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超然。扬雄,汉代大辞赋家晚年闭门著述,历来为人感叹。下句中,诗人运用扬雄的典故,希望自己能有扬雄那样的文学建树,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仰慕之情。结合“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分析,诗人在赞汉代扬雄晚年著述的同时,也表示虽然自己已经白发年老,却依然长夜苦读,勤学不辍,表达了诗人为实现理想,对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17、答案:(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18、答案:纷扰;山峦
    解析:喧嚣: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单指环境。纷扰:混乱;骚动不安。既指环境,也指内心的感受。“喧嚣”贬义倾向更明显,相对“喧嚣”,“纷扰”内涵更能丰富,更符合城市复杂的人文环境。故可用“纷扰”替换“喧嚣”青山:长满绿植的山。山峦:连绵不绝的山峰。而这比较,“青山”显得单调,而“山峦”则更富有立体感,和文中美丽的自然环境更搭配。故可用“山峦”替换“青山”。
    19、答案:这个环境氛围让我感到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情感被沉淀,思绪变得清晰。明镜般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让我感受到宁静和宽广,仿佛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小鸟的倩影和婉转的歌声勾勒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仿佛大自然为我展示了一幅清新的生活图景。在这宁静之美中,我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自然的宁静和平和,成为了人们内心的一种寄托。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对我来说,就是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的时间,与大自然亲近,用简单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我会选择去公园、山间、水边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远离各种干扰,让内心得到净化和舒展。
    解析:文段描写了一个优美、祥和、没有一丝世俗纷扰的图画般的自然环境,其中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儿啁啾,风儿轻拂,这一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从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影响读者,涤荡心灵,陶冶情操。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情感被沉淀,思绪变得清晰。在这宁静之美中,人不由领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灵魂的归宿。自然的宁静和平和,可以减除当代人内心的浮躁和焦虑,从而成为了人们内心的一种寄托。而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的时间,与大自然亲近,用简单的方式感受生活的美好。各类自然美景都可以起到相关的作用。可以是公园、山间、水边,可以是田野、树林。或散步,或远足,或露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远离各种干扰,让内心得到净化和舒展。
    20、答案:①赞不绝口;②美中不足;③一波三折
    解析:①语境是表明元杂剧的剧本好,让人称赞,可填“赞不绝口”。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②根据“作为爱情另一方的男人陷于配角地位,没有主唱的部分,就显得被动而无力”可知是表明元杂剧还有一些不足,可填“美中不足”。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③根据“不是跌宕起伏那种”可知是结构并非曲折起伏的,可填“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后形容文章结构曲折起伏,也比喻事情进行中阻碍、变化很多。
    21、答案:修改为:而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使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又丰富了剧本的内容。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中途易辙,句子的主语是“长本戏的形式”,中途转换成“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应修改为“使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搭配不当,“加强”与“内容”动宾搭配不当,应修改为“丰富”。修改为:而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使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又丰富了剧本的内容。
    22、答案:(1)三角主唱(多角都唱);(2)四折一楔子(一本杂剧);(3)反作用(或:丰富)
    解析:根据“而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使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又丰富了剧本的内容”,可分析出第一处是指内容上的“三个角色分别主唱”,故可填“三角主唱”或者“多角都唱”;根据“假如以四折一楔的一本杂剧的基本结构来写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董西厢的创造,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必须采纳五本长剧,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可看出实现了“一本杂剧”到“五本长剧”的转变,故第二处可填“四折一楔子”或者“一本杂剧”;根据“我们可以把《西厢记》的结构作为文艺理论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个定律的证明”,可看出图中“结构”反作用于“内容”,故第三处可填“反作用”。
    23、答案:
    自律者强,自由者智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因为它懂得在河道的约束中驰骋,才能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自由洒脱。“大鹏一日同风起”,是因为它深知在“六月息”的律动中翱翔,才可以达到“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无拘无束。乔布斯曾说:“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我说:自律者强,自由者智。以自律为光,方可照亮自由之路。
    山川自律,秋水如诗。林木自律,春风不辞。自由快乐之人,必是敬畏法度之人;敬畏法度之人,多是严以自律之人。
    若非自律之举,何来自由之身?且不必说“锥刺股”自律读书,成就“约从散横,以抑强秦”的“纵横自如”挂相印的苏秦;也不说“闻鸡起舞”刻苦练剑,“以复中原,望风响应”的“中流豪迈”祖逖;最钦佩立下“诚、敬、静、谨、恒”五字箴言的曾文正。因为自律,尽管三十才“知立”,却最终一跃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成就了官场上的自如,生活上的洒脱。生活如同一朵玫瑰,一半花瓣代表一个梦想,唯有用自律之泉日日浇灌,才可盛开出自由的鲜花。
    “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自由潇洒随心意,梦里花前月下闲。懂得自律之人,才是行得自由之人。
    自由是一片天空、一片草地、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却只有以自律相辅,才有真正的诗和远方。如若没有杨绛女士几十如一日对自我的约束,怎能有一方小小的书桌前,先生清水涤心的纯净,心素如简的自由。若没有苏炳添多年一成不变的作息规律和自我要求,又怎会有赛场上一马当先的快意奔跑、风驰电掣的自由洒脱。自由是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子,素衣俭食,以自然法则自律身心,拒绝世俗繁华,开始搭建他自由的湖边小湖。唯有挟自律以遨游,才能抱自由而长终。
    胡适先生曾言,发展个性需有两个条件,一是自由的意志,二是负责任。朱元璋曾问诸臣:天下谁人最快活?只有大臣万钢的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深得其意。因为建构在自律基座上的自由,才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真正的自由。
    《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如美玉,历经过“千刀万剐”的自律,才能有完美无瑕的自由。“自律的,才是自由的。”愿你以自律为光,照亮自由的路,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自律中,感受“红雨随心翻作浪”的自由!
    解析:

    相关试卷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pdf、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pdf、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联合调研抽测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