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0104(共六组,附参考答案)
展开(一)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2)遂遣之 之: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
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
(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镒(yì):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②馆:这里指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田子为相
④孝子之事亲也
2.下列各句中“去”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
B.去后乃至
C.相委而去
D.子其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母曰:“子安得此金?”
4.甲文和乙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甲文的友人和乙文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选自《列子学射》)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
②不亦说乎
③温故而知新
④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2.请将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3.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非 独 射 也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
4.乙文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列子主动采用了甲文中的哪些学习方法?(至少两种,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昶①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沈,名其子曰浑,曰深,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②。’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五·王昶戒子书》)
【注释】①昶:音chǎng。②吾之于人,谁毁谁誉: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我对别人,不毁谤,不赞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
(2)年与时驰( )
(3)欲使汝曹顾名思义( )
(4)斯言信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君子之行 水陆草木之花
B.静以修身 不以物喜
C.为书戒之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
D.吾之于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4.【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五)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抓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④,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⑤能作此谋也!
(两文均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行室:农民临时搭盖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豕(shǐ):猪。④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⑤乌:哪里,怎么。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目似瞑,意暇甚 醉翁之意不在酒
B.顾野有麦场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屠自后断其股 股直不能屈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对【甲】文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B.“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动作表现了狼的狡黠;“意暇甚”“洞其中”等描写表现出狼的贪婪凶狠。
C.“顾”“奔倚”“弛担持刀”等一系列动作,表现出屠户在毫无退让的余地下选择与狼斗争的果敢坚决。
D.文章的情节依次设置为“遇狼一一惧狼一一御狼一一杀狼”,在情节中,展现出屠户身上复杂的性格。
3.将【甲】【乙】两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惟有小刀不盈寸。
4.说说【甲】文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5.【甲】【乙】两文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说明。
(六)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乙】
昔者曾子①处费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杆④逾⑤墙而走⑥。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费:鲁国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织布机的梭子。⑤逾:越过。⑥走:逃跑。
【丙】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①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数(shuò):多次。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种,也叫沐猴、猕猴、马猴。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处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其母尚织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与狗则远矣/亲贤臣,远小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3.乙文中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4.以上三则选文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哪句原文可以看成应对该问题的正确观点?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做?
附:参考答案
(一)
1.(1)趁、乘;(2)代词,指老人。
2.D
3.弟弟(你)要把他放走吗?
4.聪慧、才思敏捷 善良、富有同情心
5.《谢安怜翁》中体现了谢奕对幼年弟弟尊重、平等的态度,《咏雪》表现了谢安对孩子们毫不掩饰的赞赏态度。
(二)
1.①约定
②回头看
③做、担任
④侍奉
2.D
3.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②母亲问:“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
4.甲:做人要讲诚信。乙: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相同点: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三)
1.(1)按时 (2)“说”同“悦”,愉快 (3)学过的知识 (4)射中
2.(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2)所以,圣人不考察事物存亡的现状,而着重考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4.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习思考。
(四)
1. 增长 疾行,指迅速逝去 看 正确,可信,真实的 2.A
3.(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要想抵御寒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穿上厚重名贵的毛皮衣服,要想止息谤言,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提高自身的修养。
4.都告诫子侄要修养身心,培养品德。
(五)
1.C 2.B 3.(1)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2)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
4.启示:示例一: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示例二:要勇敢机智,有勇有谋。示例三:狼虽然贪婪凶恶,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5.甲乙两文都一线贯穿,结构严谨;两文都以小见大,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甲乙两文都先记叙故事,后揭示道理/先叙后议;两文都设置悬念,使事情节紧张曲折;两文都运用了人物描写,把屠户杀狼的惊险过程均描写得细腻生动,使人身临其境;都运用了生动传神的描写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两文都用了对比手法,将屠户与狼的形象做对比。
(六)
1.B 2.①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②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3.C 4.反映的是如何面对谣言的问题。正确观点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谣言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乱真,对当事人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要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对信息加以甄别,不要轻易相信谣言。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谣言的产生,但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对比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对比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共6页。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