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3.12
【说明】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分析题答案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某区域2021年6月1日8时的气压(单位:百帕)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四地即将经历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程的是( )
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
2. 甲、乙、丙、丁四地中,此时风速最大地点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西北风
【答案】1. A 2. C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读图分析,此时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即将经历大风、降温、降水等冷锋天气过程,A正确;乙地此时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B错误;丙地此时受低压中心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易出现阴雨天气,C错误;丁地此时位于高压脊附近,风力较大,天气晴朗,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等压线最为密集,此时风速最大;丁地的风向可以通过作图判断: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根据北半球近地面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可以得出其风向为东北风。故选C。
【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如图所示(北半球):
左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右图示意1950—2016年印度逐月洪涝频次、降水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夏季风控制时间最短的地区位于印度( )
A 东南部B. 西南部C. 东北部D. 西北部
4. 与6月份相比,9月份洪涝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平坦B. 气温较高C. 植被覆盖率较低D. 土壤湿度较大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印度西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0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日到10月15日之间,近4个月时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日前后,近4个月时间;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7月1日左右,退却时间在7月1日到9月15日之间,近2个半月时间;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6月1日前后,退却时间为10月15日前后,近4个半月时间。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短的地区为西北部。综上可知,D正确,ABC 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与6月份相比,9月份的地形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A错误;气温高可能导致冰雪融水增多,但该地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即洪涝灾害主要由降水造成的,与气温相关性不大,B错误;与6月份相比,9月份的植被覆盖率不会发生太过显著的变化,C错误;读图可知,印度自6月份进入雨季,降水丰沛,地表径流不断下渗使土壤湿度大,到了9月份降水总量虽然不大,但是由于土壤中水分含量接近饱和,大部分降水直接转化为地表径流,进而形成了洪水,D正确。故选 D。
【点睛】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岛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为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源于大陆的东北季风,降水稀少,夏季盛行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500毫米。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祖先,公元11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野生稻具有栽培稻已经消失的耐旱、耐寒、抗病等遗传基因,可用来改良水稻品种。我国在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划定了野生稻保护区。下图示意目前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野生稻分布北界向南移动,反映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化趋势是( )
A. 变暖B. 变湿C. 变干D. 变冷
6. 与图中其他地区的野生稻相比,东乡县野生稻具有的优良基因主要是( )
A. 耐寒B. 耐旱C. 抗病D. 抗风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水稻为喜温作物,公元11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表明此时长江流域适合野生稻生长,公元11世纪后野生稻分布北界向南移动,表明原来适合野生稻生长的长江流域热量条件变差,即变冷,D符合题意,排除A;野生稻分布北界向南移动,不能反映气候变湿和变干,排除BC。故选D。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众多野生稻分布地中,东乡县野生稻分布地纬度最高,曾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野生稻因气候变冷而消失的背景下,东乡县野生稻野生稻依然存在,表明东乡县野生稻具有的优良基因主要是耐寒,A符合题意;没有信息反应东乡县野生稻的优良基因是耐旱、 抗病、抗风,排除BCD。故选A。
【点睛】野生稻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近缘祖先种,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杂交育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价值。也可直接开发作为全株饲料稻或为培育优质全株饲料稻提供优良种质资源。
南流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入海口为强潮海岸,红树林快速生长。近几十年间,南流江流域的河砂开采量急剧上升,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但南流江三角洲地区岸线并未受到明显侵蚀。图示意2018年南流江流域采砂点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7. 南流江下游地区比上游地区采砂点更多,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 城镇众多,河砂需求量大B. 降水充沛,河流侵蚀较强
C. 支流较多,交通条件便利D. 地势平缓,泥沙沉积量大
8. 南流江三角洲地区岸线并没有受到明显侵蚀的原因是( )
①河砂开采导致输沙量少②大量红树林保护海岸线③潮流携带海洋泥沙沉积④河口三角洲基岩较坚硬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南流江下游地区比上游地区采砂点更多,主要在于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沉积,D正确,排除B;城镇众多河沙需求量大,对于采砂位置的影响较小,排除A;上游地区支流较多,排除C。故选D。
【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流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入海口为强潮海岸,海水运动强烈潮流携带海洋泥沙,使得本地区泥沙补给较多,同时,沿岸地区红树林快速生长,红树林保护海岸线,是沿海地区海岸线并没有遭受明显侵蚀,②③正确;河砂开采导致输沙量减少,会加剧岸线侵蚀,排除①;材料中未有体现河口三角洲基岩性质,排除④。故选B。
【点睛】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五个方面,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于本地,影响本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文要素。当某一要素发生变动时,其他要素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湖中92%的面积是没有水的干盐滩,在其断裂带上分布着大量溶塘,当地人称之为“翡翠湖”。图为察尔汗盐湖溶塘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9. 察尔汗盐湖干盐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①地壳差异抬升,形成湖盆②气候暖湿,水流汇聚③盐湖逐渐干涸,湖床裸露④气候干旱,水分蒸发
A. ①②④③B. ①③②④C. ③②④①D. ③④②①
10. 干盐滩上溶塘的直接补给水源主要是( )
A. 河流水B. 大气降水C. 地下水D. 冰川融水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干盐滩是湖水强烈蒸发后,水中溶解的盐分结晶析出积累而成。因此察尔汗盐湖干盐滩的形成过程为:地壳差异抬升,抬升幅度较小区域相对凹陷形成湖盆(①);气候暖湿化使大量降水、径流汇聚于湖盆形成湖泊(②);气候变干,湖水蒸发旺盛,入湖径流带来的盐分无排出通道在湖中积累,使湖水盐度增大,形成盐湖(④);湖水持续蒸发,盐湖逐渐干涸,盐分结晶析出沉积于湖床直至湖床裸露,形成干盐滩(③)。综上,其形成过程依次为①②④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溶塘主要分布在断裂带上的干盐滩,故地下水可通过裂隙向上运移补给给溶塘,C正确;干盐滩的地表没有水,不存在河流水补给,A错误;该湖所处地区气候干旱,干盐滩广布,故大气降水少,不是其直接补给水源,B错误;高山上的冰川融水主要通过下渗成为地下径流的方式到达该区域,但不能直接补给溶塘,D错误。故选C。
【点睛】盐湖盐类物质沉积与盐分物质来源、湖水不能通过径流流出而通过蒸发消耗、盐分过饱和并析出有关。
冰间湖是指在冬季达到结冰条件时仍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离岸风使新形成的薄冰不断向更远的海洋运动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白令海海域常出现多个冰间湖,它们对海冰与海水间的热量交换、海水盐度及海洋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图示意白令海频繁出现冰间湖的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1. 影响白令海出现冰间湖的主导风向是( )
A. 西北风B. 西南风C. 东北风D. 东南风
12. 与被海冰覆盖相比,冰间湖的出现会使该海域( )
A 海冰消融减慢B. 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C. 浮游生物减少D. 海水盐度急剧升高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离岸风使新形成的薄冰不断向更远的海洋运动是冰间湖形成的重要原因,结合图中纬度位置在60度左右,位于极地东风带,且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因此影响白令海峡出现冰间湖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冰间湖指冬季达到结冰条件时仍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与海冰覆盖相比,该水域气温较高,使海气相互作用增强,B正确;冰间湖无冰或仅有薄冰覆盖会加剧海冰消融,排除A;冰间湖气温较高,浮游生物较多,排除C;海水盐度不会出现明显变化,排除D。故选B。
【点睛】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五个方面,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于本地,影响本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文要素。当某一要素发生变动时,其他要素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冰川运动是冰川在重力作用下自源头向末端的移动。位于西部天山的科其喀尔巴西冰川,受全球变暖影响,年均运动速度降低;受冰川融化引起的底部润滑影响,运动速度季节变化较大。图示意2014~2020年科其喀尔巴西冰川年均运动速度变化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13. 全球变暖导致该冰川年均运动速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厚度减小B. 密度变大C. 体积增加D. 岩屑减少
14. 该冰川运动速度最快的季节是( )
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全球变暖会加速冰川融化,使其厚度减小、体积减小,使其所受重力作用变小,年均运动速度降低,A正确,C错误。密度、岩屑对于冰川年均运动速度的影响程度小于厚度和体积,B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冰川在夏季虽会因气温高消融变薄,但夏季冰温高,冰川表面消融强烈,大量冰川融水通过冰川裂隙流入冰川底部,底部润滑作用明显,进而冰川运动速度增大;降雨和融雪产生的水也可能与地表融水叠加,导致更大的融水输入,促使冰川底部滑动,从而影响冰川速度。因此该冰川运动速度最快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冰川运动是冰的变形、底部滑动和底部岩屑层运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冰川物质平衡、冰温、冰川的水力特征等密切相关。
铜藻是一种大型褐藻,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具有良好的固碳效应。某高校团队在浙江省枸杞岛岛礁周边海域进行铜藻生长态势实验研究,发现铜藻株高随水深变化明显。图示意枸杞岛位置及铜藻株高随水深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5. 枸杞岛周边铜藻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有( )
①营养物质丰富②潮流作用弱③海域水温适宜④海湾风浪小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16. 影响铜藻株高的主要因素是( )
A. 光照B. 海水盐度C. 洋流D. 海水密度
【答案】15. B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枸杞岛周边铜枣资源丰富主要原因在于本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适宜,同时,在河流入海口附近,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铜藻生长,①③正确;钱塘江入海口以及长江入海口地区潮流作用较强,风浪作用较强,排除②④。故选B。
【16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随着水深变化,铜藻植株高度逐渐降低,随着水深度增加,受太阳辐射影响越来越小,光照越来越弱,因此影响铜藻株高的主要因素在于光照,A正确;图中未有体现海水盐度,洋流以及海水密度对铜藻株高的影响,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空气、光照、土壤酸碱度、土壤微生物、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受洋流和信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中央山峰东南坡高地多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下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
(1)分别指出影响圣克鲁斯岛热季和凉季的主要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2)分别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热季气候和凉季云雾的影响。
【答案】(1)热季:赤道低气压带;凉季:东南信风带。
(2)对热季的影响: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对凉季云雾的影响:由于东南信风减弱、秘鲁寒流水温升高;高地云雾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圣克鲁斯岛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圣克鲁斯岛位于赤道以南,热季(1~5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凉季(6~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该地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小问2详解】
厄尔尼诺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展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异常减弱引起的。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导致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相较以往更长;由于该海域气温偏高,在热季上升气流更加显著,对流旺盛,导致降水增多,且对流运动引起的降水变率也更大。在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水汽不易到达该岛屿,且秘鲁寒流水温升高,海水温度高,不易形成逆温层,山地东南坡云雾减少。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凌汛是指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我国30多年的治理,严重荒漠化地区减少30%,沙漠植被覆盖度达到53%。沙漠地区进行生态恢复耗水量极大,为此当地政府提出“引凌入沙”生态修复项目,把黄河凌汛水引入沙漠,顺地势向东流进低洼地,让水患变水利。图示意“引凌入沙”项目范围。
(1)简述“引凌入沙”区域凌汛现象多发的条件。
(2)分析在库布齐沙漠西部实施“引凌入沙”的有利条件。
(3)简述“引凌入沙”进行生态恢复的益处。
【答案】(1)该河段黄河从低纬流向高纬;该河段冬季有结冰期。
(2)沙漠邻近黄河,引水距离短;沙漠低洼地地势较低,黄河凌汛水能实现自流;该河段凌汛多发,提供水源条件。
(3)减轻了黄河凌汛期的防洪压力;缓解当地生态水资源短缺;水分充足有利于植被生长,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库布齐沙漠“引凌入沙”生态修复项目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凌汛产生需两个条件:温度低于0℃,河流有结冰现象;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不同纬度的河段结冰、融冰速度不一样。“引凌入沙”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有结冰期;该黄河河段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于下游河段入冬时的封河期早于上游河段,初春时的开河期晚于上游河段,造成冰凌阻塞河流,水位明显上涨,形成凌汛现象。
【小问2详解】
“引凌入沙”是把黄河凌汛水引入沙漠,需考虑水源和水量、引水距离和自流条件等问题。由图文信息可知,沙漠邻近黄河,引水距离短;将黄河凌汛水顺地势向东流进地势较低的洼地,可实现黄河凌汛水自流;该河段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凌汛多发,凌汛水水源充足。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引凌入沙”主要是为当地沙漠地区进行生态恢复提供水源,因此可缓解当地干旱环境下生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水分充足有利于植被生长,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此外“引凌入沙”生态修复项目还可让水患变水利,即减少黄河凌汛期径流量,减轻防洪压力。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早更新世时期,佳(木斯)依(兰)分水岭两侧分布两条河流,①河向东流,②河向西流。后经构造运动,佳依分水岭进一步抬升,在流水作用下,河流水系发生演化,两河贯通,形成松花江现代水系格局。研究人员在位于松花江河谷阶地的荒山(采样点)进行沉积物采样,发现其沉积物厚度大且较连续,能直接揭示松花江水系演化过程。图左示意松花江局部水系演化,图右示意荒山(采样点)沉积物组成。
(1)简述I、Ⅱ时期荒山(采样点)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地和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总体变化特征。
(2)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I、Ⅱ时期荒山(采样点)沉积物粒径变化的原因。
(3)分析①、②河贯通的条件。
【答案】(1)佳依分水岭;粒径自下而上先变大后变小。
(2)佳依分水岭构造抬升,相对高差变大,河流流速变快,搬运能力增强,将较大砾石携带至荒山,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细变粗;随着荒山沉积物堆积,河床升高,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3)佳依分水岭构造抬升,两河向源头侵蚀加剧;佳依分水岭岩性疏松,易被侵蚀;两河距离较近;两河存在高差。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大西洋海雾频率分布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堆积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的核心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I、Ⅱ时期处于河流贯通前,②河向西流,位于②河河谷阶地的荒山(采样点)的沉积物其物质来源于②河上游即佳依分水岭;由图可知,自下而上I时期沉积物以粉砂为主,Ⅱ时期沉积物由含砾粗砂演变为中砂、粗砂再演变为黏土,因此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总体变化为自下而上先变大后变小。
【小问2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流水沉积物粒径变化与流速变化有关。其他条件一定时,某地流速变快,其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反之。由上题分析可知,I、Ⅱ时期处于河流贯通前且荒山(采样点)沉积粒径自下而上总体先变大(粗)后变小(细),即②河流在荒山(采样点)河段的流速先变快后变小。结合材料可知,佳依分水岭经构造抬升,相对高差变大,使②河流流速变快,搬运能力增强,将较大砾石携带至荒山沉积,沉积物粒径逐渐由细变粗;随着荒山沉积物不断堆积,河床升高、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的粒径逐渐由粗变细。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①②河流发生河流袭夺,使两河贯通。结合材料可知其形成条件是佳依分水岭经构造抬升,落差增大、两河流速加快,溯源侵蚀加剧,且佳依分水岭岩性疏松,易被侵蚀;两河距离较近,不断向源头侵蚀,最终切穿佳依分水岭。此外,①河流袭夺②河流,使②河流流向反转即流向①河流,说明两河存在高差,①河流总体海拔低于②河流。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分,共54分), D 4, 峨眉山桐梓虫生活的地理环境是, 此次地震最可能发生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该日所处月份最可能为, 该日, 控制甲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图中, 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