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30=60分)
    1. 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毛细血管壁;②红细胞;③血浆;④细胞内液;⑤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升高,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
    B. 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C.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 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而⑤中不含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H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人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没有CO2产生,B错误;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需要经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正确;
    D、③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⑤中含有少量小分子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2.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CO2、血红蛋白、组织液
    B. 淋巴液、唾液淀粉酶、载体蛋白
    C. 多巴胺、葡萄糖、Na+
    D. 肾上腺素、血液、D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主要是由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等细胞外液组成。研究表明,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输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 )、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
    【详解】A、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里面,不在内环境中,A错误;
    B、唾液淀粉酶是分泌到口腔内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
    C、 多巴胺、葡萄糖、Na+,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C正确;
    D 、DNA聚合酶属于胞内酶,D错误。
    故选C。
    3. 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和④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B. 溶菌酶、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中
    C. ①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细胞外液D. ①、②、③依次为血浆、淋巴液、组织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单箭头方向可判断:④为淋巴液,淋巴液起源于组织液,终止于血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相互交换,故②为组织液、①为血浆,③为细胞内液。
    【详解】AD、根据单箭头方向可判断:④为淋巴液,②为组织液、①为血浆,③为细胞内液,①(血浆)和④(淋巴液)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D错误;
    B、溶菌酶、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B正确;
    C、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细胞外液,C正确。
    故选D。
    4. 某同学在学习完人脑的高级功能一节内容后,绘制了如下表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短时记忆可能与某些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关,与海马区有关,A正确;
    B、言语区中若S区受损,则不能正常讲话;H区受损,不能听懂话,B正确;
    C、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等,C正确;
    D、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中,舌肌代表区在眼内肌的下方,D错误。
    故选D。
    5. 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 岛 B 细胞系统的活动都会增强,人表现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代谢加快 等应激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通常是相反的,不会出现同时增强的情况
    B.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在促进肝糖原分解的同时使汗腺分泌活动减弱
    C. 副交感神经-胰岛B 细胞系统的活动能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类物质的转运和利用
    D. 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的反应体现了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1、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紧张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2、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但根据题意“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都会增强,”可知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会出现同时增强的情况,A错误;
    B、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肾上腺素水平上升,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提高细胞代谢,产生更多能量,汗腺分泌活动增强,B错误;
    C、副交感神经-胰岛B细胞系统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合成和分泌量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C正确;
    D、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的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代谢加快等应激反应过程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该过程并未体现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调控,未体现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C。
    6.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形成的原因主要是K+内流
    B. bc段Na+内流,需要蛋白协助并消耗ATP
    C. c点膜内外Na+浓度相等,Na+通道关闭
    D. cd段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干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A、a电位是静息电位,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K+外流引起的,A错误;
    B、bc段是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阶段,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其内流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动作电位的产生是钠离子顺浓度梯度大量内流引起的,c点是动作电位的峰值,此时膜内外Na+浓度不相等,C错误;
    D、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此时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D。
    7. 荷兰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当乌鸦把烟头扔进容器后,装置上部就会掉落食物到圆台来奖励乌鸦的这种行为,多次训练之后,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扔进容器。下列对该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该过程中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B. 经过训练后,乌鸦见到烟头就扔进容器,属于条件反射
    C. 在该反射形成过程中,食物作为条件刺激起作用
    D. 乌鸦把烟头扔进容器后食物立即掉落,这一过程为强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类型: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详解】AB、结合题意可知,乌鸦经过多次训练之后见到烟头就叼取,扔进容器,即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AB正确;
    C、该反射形成过程中,食物作为非条件刺激,乌鸦见着食物就会去吃,烟头作为条件刺激,需要后天学习捡烟头,C错误;
    D、乌鸦把烟头扔进容器后食物立即掉落,这一过程为强化,目的是训练乌鸦形成把烟头扔进容器的动作,D正确。
    故选C。
    8. 下图为人体某器官中血液流动情况,①②表示物质,并且①促进或抑制②的产生,②产生后将释放到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器官为甲状腺,②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可患侏儒症
    B. 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可表示胰液
    C. 若该器官为肝脏,①可能是胰岛素,②可表示释放的葡萄糖
    D. 若该器官为性腺,②可表示性激素,化学本质为类固醇
    【答案】D
    【解析】
    【分析】1、性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器官,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性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若该器官为甲状腺,②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幼年缺乏易得呆小症,A错误;
    B、若该器官为胰腺,①可能是促胰液素,②不可能是胰液,胰液是通过导管释放到十二指肠,不到血液中,B错误;
    C、若为肝脏,①可能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水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释放到血液中,补充血糖,C错误;
    D、若该器官为性腺,②可表示性激素,化学本质为类固醇,D正确。
    故选D。
    9. 如图为受寒冷刺激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a、b和c表示人体内与激素分泌有关的结构,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刺激使激素①分泌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 a分泌②促进b分泌③,③促进c分泌①
    C. b与a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D. 幼年时激素③分泌过少会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为垂体,b是甲状腺,c为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c→①→a→②→b→③,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③→a或c,表示负反馈调节。
    【详解】A、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反射弧传至下丘脑参与构成的效应器,促进下丘脑增加激素①的分泌,该过程属于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A正确;
    B、a为垂体,b是甲状腺,c为下丘脑,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错误;
    C、a为垂体,b是甲状腺,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与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正确;
    D、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患者成年后身体矮小、智力低下,D正确。
    故选B。
    10. 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
    C. 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 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 a2,而使体温维持稳定,即此时产热等于散热,因而b1 > b2,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细胞中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 )
    ①树突状细胞②辅助性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B细胞⑤浆细胞⑥细胞毒性T细胞
    A. 三项B. 四项C. 五项D. 六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详解】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识别抗原,树突状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故②③④⑥能够识别抗原,故符合题意的有四项,C正确。
    故选C。
    12. 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B. ④③②②①
    C. ②①④①③D. ④③②①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这属于海鲜过敏,即④过敏反应;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这属于③免疫缺陷病;
    (3)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这属于②自身免疫病;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这属于②自身免疫病;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这属于①正常免疫。
    故选B。
    13. 如图表示抗原引起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B. 引起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
    C. 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该癌症患者体内可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D. 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浆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也会如病毒一样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反应。
    【详解】A、图中抗原呈递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抗原与受体蛋白结合后可通过胞吞进入树突状细胞,通过直接接触传递信息,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接受两个信号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才能快速增殖分化,B正确;
    C、将获得肿瘤抗原信息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到癌症患者体内,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机体产生相应记忆细胞,C正确;
    D、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增殖,D错误。
    故选D。
    14. 科学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如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都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能力
    B. 只要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结合,DC细胞即可发生分裂、分化
    C. 图中T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
    D. 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可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T细胞能识别DC细胞表面的抗原,这个过程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
    【详解】A、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不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能力,A错误;
    B、DC细胞是发现抗原的作用,不会分裂分化,B错误;
    C、图中T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错误;
    D、免疫调节也可以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如衰老损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自稳的功能,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15. 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分化形成E细胞
    B. 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C. 图中“某物质”最可能是淋巴因子
    D. 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M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记忆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效应T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B错误;
    C、图中T细胞分泌的“某物质”能够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最可能是淋巴因子,C正确;
    D、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侵入宿主细胞中之前,主要靠体液免疫对其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16. 下图为细胞免疫过程的部分图解,下列错误的是( )
    A. 抗原的识别与呈递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
    C. 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消灭病原体
    D. 记忆T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当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以后,可以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后,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此后,活化的免疫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没有机会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就会逐渐死亡。如果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详解】A、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抗原的识别与呈递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A正确;
    B、据图示可知,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裂解靶细胞并释放病原体,释放出的病原体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随后被其他免疫细胞降解和清除,C错误;
    D、记忆T细胞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因此二次免疫速度更快,效果更强,D正确。
    故选C。
    17. GR24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如图1的实验,将NAA和GR24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时间
    B. 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的GR24浓度对侧枝生长的影响不同
    C. 实验结果显示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D. 据实验推测GR24的作用可能是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2中GR24对侧枝长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的差别不明显,说明GR24对侧枝生长仅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只用NAA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但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只用NAA处理组和只用GR24处理组,由此可推知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详解】A、从图2可知,本实验的探究目的是所加植物激素的类型和培养时间对侧枝长度的影响,则自变量是植物激素的类型和培养时间,A错误;
    B、实验结果说明所加植物激素的类型和培养时间不同对侧枝生长的影响不同,该实验没有探究不同的GR24浓度对侧枝生长的影响,B错误;
    C、实验结果显示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D、GR24对侧枝生长仅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NAA为生长素类似物,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只用NAA处理组和只用GR24处理组,由此可知GR24能加强NAA的作用效果,据实验推测GR24 可能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从而使侧芽生长素过多来抑制侧枝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18. 将正常生长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图1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图,图3表示不同的激素处理方式与胚芽鞘生长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1中,曲线上的点A、B依次可对应根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
    B. 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是f~2f
    C. 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加等量的蒸馏水
    D. IAA和GA3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1中:B为根的远地测,A为根的近地侧,C为茎的近地侧,D为茎的远地测。图2中:g为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图3中:实验中不同的处理均会增加胚芽鞘的长度,且IAA和GA3的共同处理促进作用更明显。
    【详解】A、图1中,根对生长素敏感,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向地生长时,B生长速度快,是低浓度,为根的远地侧,A生长速度慢,是高浓度,为根的近地侧,A正确;
    B、在重力作用下,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若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2f,则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2f,且生长速度慢于近地侧,故小于f,B错误;
    C、图3中“?”的处理方式可以是不加激素或加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以观察不同激素的作用效果,C正确;
    D、根据IAA和GA3共同作用的促进作用高于二者单独作用可知,二者在促进胚芽鞘生长方面呈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19.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水稻抗倒伏效果
    B.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发芽后才能产生大量的α-淀粉酶
    C. 乙烯利在pH 小于 3.5时会分解释放出乙烯,从而达到催熟水果的效果
    D. 进行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实验时,需把插条浸泡在高浓度溶液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施用生长调节剂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的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在施用时,还要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等。
    【详解】A、矮壮素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因此,矮壮素可能是通过抑制赤霉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水稻抗倒伏效果,A正确;
    B、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即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的产生,进而降低了营养物质的消耗,B错误;
    C、乙烯利在pH<3.5时比较稳定,但随着溶液pH升高,它会分解释放出乙烯,乙烯具有催熟作用,C错误;
    D、进行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实验时,需把插条浸泡在适宜浓度的2,4–D溶液一段时间,浓度高会抑制插条生根,D错误。
    故选A。
    20. 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受到外源光信号和内源激素的共同调控,植物的光敏色素有两种类型,红光型(Pr)和远红光型(Pfr),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结合图中信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合图示推断,可以进入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是Pr
    B. 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二者协同促进细胞分裂
    C. 生长素的受体在细胞核内,而细胞分裂素和蓝光的受体都在细胞膜上
    D. 与光合色素相比,光敏色素在远红光的区域具有吸收光谱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细胞膜上分布着细胞分裂素受体和向光素。细胞分裂素受体与细胞分裂素结合后,将信息传递至细胞核内影响基因表达过程;向光素接受蓝光信号后,一方面影响叶绿体的状态和分布位置,另一方面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细胞质内还有光敏色素,其接受红光信号后,也可以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核内还有隐花色素和生长素受体,隐花色素也能接受蓝光信号影响基因表达,生长素受体与生长素结合后影响基因表达,综上所述,光、植物激素等环境因素可作为信息分子被受体接受并起作用,最终通过信息传递系统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进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
    【详解】A、从图中看出,Pr吸收红光后进入细胞核,由于Pr吸收红光后会转化为Pfr(远红光型),所以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的是Pfr,A错误;
    B、细胞分裂素与受体结合后,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而生长素与受体结合,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B错误;
    C、从图中看出,蓝光的受体有PHOT和隐花色素,隐花色素位于细胞核内,C错误;
    D、光合色素主要吸收可见光,而光敏色素在远红光的区域具有吸收光谱,D正确。
    故选D。
    21. 某地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调查范围为1平方千米,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了42只灰喜鹊,第二次捕获了36只,其中有标记的18只。已知灰喜鹊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减小,则该地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 )
    A. 小于84只/km2B. 大于84只/km2
    C. 小于21只/km2D. 大于21只/km2
    【答案】A
    【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会使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详解】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N/42=36/18,N=84, 灰喜鹊被捕获一次后,再次被捕获的概率减小,说明重捕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统计偏小,因此估算值会偏大,则该地灰喜鹊的种群密度为小于84只/km2,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 生态策略是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图示表示采用K对策和r对策的生物当年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东北虎属于K对策生物,一般个体大、数量少但存活率高
    B. 蛙属于r对策生物,在种群密度较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C. K对策种群数量低于X时,可能逐渐走向灭绝
    D. 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K对策生物比r对策生物占据优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由图分析可知,K对策物种的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当种群数量高于X时,种群数量可以回升到S,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K值。但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就会走向灭绝。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S而没有灭绝点,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形增长曲线。
    【详解】AC、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种群就会走向灭绝,对于濒危的K对策动物,其保护措施应以提高种群数量为主,AC正确;
    B、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蛙属于r对策生物,在种群密度较低时也能迅速回升,B正确;
    D、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与进化,r对策生物比K对策生物占据优势,D错误。
    故选D。
    23. 科研人员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农场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和T3时,田鼠种群数量相等
    B. T2后,种群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
    C. T4时,食物和天敌才是该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D. T1~T4期间,该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详解】A、T1和T3时,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相同,但田鼠数量不一定相等,A错误;
    B、T2后,种群增长速率>0,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结构不是衰退型,B错误;
    C、农场中空间等资源条件有限,食物和天敌始终是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而非T4后才开始制约,C错误;
    D、T1~T4期间,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变为0,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D正确。
    故选D。
    24. 下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3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 0→t5,B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
    C. 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 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 、t5时刻A、B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相同,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
    B、0→t5,B种群数量呈先下降再上升最后稳定不变,故0→t5,B种群不呈“S”形曲线增长,B错误;
    C、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t3→t5 ,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
    故选D。
    25. 调查是科学探究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调查方法的运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农田中某种昆虫卵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可以采用样方法
    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
    C. 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D.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可采用浸泡法或沾蘸法处理插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样方法多用于植物,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密度 ,蚜虫、跳蝻的密度等,要求调查目标不移动或者移动范围很小。
    2、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取样器取样法:适用于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抽样检测法:适用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研究。
    【详解】A、昆虫卵依附在某些结构上不移动,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物种的相对数量,B错误;
    C、酵母菌体积微小,数量庞大,不方便直接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C正确;
    D、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浓度低时采用浸泡法,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浓度高时采用沾蘸法处理插条,D正确。
    故选B。
    26. 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以相同方式利用同种资源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下表是某群落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生物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激烈
    B. 7年后乙种群可能会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相对稳定
    C. 在7年中,甲种群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
    D. 在7年中,甲、乙两种生物可能都在发生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不同种动物应遵循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原则,实验中需要将生物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使它们之间因争夺资源而进行斗争。
    【详解】A、生态位相似或相同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永久共存;若能够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则它们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因此竞争排斥原理说明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从而出现生态位的分化,A正确;
    B、淘汰甲后,乙的数量可能会出现一定增加,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表中数据只能反映两种群数量比值先增大后减少,不能反映甲种群是否增加,C错误;
    D、甲、乙两种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群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因此甲、乙两种生物都在发生进化,D正确。
    故选C。
    27. 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群落内部生物的特征对环境具有适应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适应荒漠干旱生境
    B. 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点
    C. 森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高
    D. 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生物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
    【详解】A、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暴多,荒漠的植被稀疏,植物种类贫乏,这里生长的植物十分耐旱,仙人掌的针状叶、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荒漠,A正确;
    B、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多数动物有快速奔跑的特点,B错误;
    C、森林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层现象明显,群落对光能、空间的利用率高,C正确;
    D、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稳定性较高,冻原植被和动物的丰富度较低,结构简单,且温度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较低,D正确。
    故选B。
    28. 盐城的稻-蟹共生农田是一种高效的立体生态农业,河蟹能除去稻田中的害虫、杂草,还能松动田泥,稻田能为河蟹提供饵料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蟹的生态位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B. 稻田高矮不一的水稻提高光能的利用,体现垂直结构
    C. 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水分和栖息地
    D. 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不属于群落的演替
    【答案】A
    【解析】
    【分析】1、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详解】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河蟹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就是其生态位,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个体在垂直方向上明显的分层现象,高矮不齐的水稻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影响稻田中植物垂直分层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动物的垂直分层与其栖息地有关,C错误;
    D、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为地将普通农田改造成稻-蟹共生农田就属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D错误。
    故选A。
    29. 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 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B.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 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为三种种间关系,其中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竞争,③表示互利共生。
    【详解】A、海葵和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二者数量变化平行,A正确;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正确;
    C、图中②为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C正确;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30. 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下图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的调查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C.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垂直分层
    D.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地区2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最先出现,且种类越来越多,接着出现灌木植物,最后出现乔木植物,物种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详解】A、分析题意,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20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由图可知,最先出现草本植物,接着出现灌木植物,最后出现乔木植物,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B正确;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错误;
    D、该地区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人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对肌群进行精确的调控来实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患者神经肌肉接头示意图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元未兴奋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可测得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表现是___,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___。突触前膜将Ach以___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
    (2)图示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___结构,兴奋经过该结构只能单向传递,原因是___。有机磷杀虫剂可以抑制___的活性,使中毒者的突触间隙积累大量的Ach,导致___神经末梢过度兴奋,瞳孔收缩。
    (3)ALS的发生及病情加重与补体C5(一种蛋白质)的激活相关。如图所示,患者体内的C5被激活后裂解为C5a和C5b,两者发挥的作用不同。
    ①据图分析,C5a与___结合后可激活___细胞,后者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导致ALS发生。
    ②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肌细胞破裂,原因是___。
    【答案】31. ①. 外正内负 ②. 钾离子外流 ③. 胞吐
    32. ①. 突触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③. 乙酰胆碱酯酶(AchE) ④. 副交感
    33. ①. C5aR1 ②. 巨噬细胞 ③. 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细胞破裂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小问1详解】
    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此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钾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引起膜外阳离子高于膜内;Ach是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胞吐可一次释放大量神经递质,加快兴奋的传递效率。
    【小问2详解】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据图分析,图示神经肌肉接头属于一种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据图可知,AchE能将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而有机磷杀虫剂(OPI)能抑制AchE活性,则导致突触间隙中的Ach分解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会积累Ach,导致副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使瞳孔收缩加剧。
    【小问3详解】
    ①据图可知,C5a能与受体C5aR1结合,进而激活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攻击运动神经元而致其损伤,导致ALS的发生。
    C5b与其他补体在突触后膜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引起Ca2+和Na+内流进入肌细胞,会增加肌细胞内的渗透压,导致肌细胞吸水增强,大量吸水会导致肌细胞破裂。
    32. 正常人肠道菌群有助于大脑发育以及功能和行为的形成。研究发现,社交行为异常的病人其肠道微生物也会发生变化。为探究肠道菌群影响行为的具体机制,科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社会行为属于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需要_________的参与才能完成。
    (2)科学家用抗生素处理正常小鼠,获得肠道菌群破坏的小鼠(ABX)。测量两种小鼠的社交行为和血清皮质酮(肾上腺皮质分泌)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可知,肠道菌群缺失可以_________小鼠的社交行为,其机制可能是_________。
    (3)为验证上述机制,科学家敲除了小鼠特定脑区的皮质酮受体,检测其社交行为,结果如图2。由此可知,皮质酮通过作用于_________,进而影响了小鼠的社交行为,判断依据是_________。进一步研究显示,敲除下丘脑区域的皮质酮受体,其结果与图2相反,其原因可能是皮质酮的产生受到_________轴的调控,敲除受体后,解除了_________。上述过程体现了_________和体液调节共同影响生命活动。
    (4)已知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可特异性杀灭肠道中特定类型的微生物。为进一步确定肠道菌群中哪类菌引起了上述效应,提出实验思路:_________。
    【答案】(1)大脑皮层
    (2) ①. 减少 ②. 通过增加皮质酮含量,从而降低了小鼠社交行为
    (3) ①. DG和BNST ②. 敲除DG和BNST脑区皮质酮受体后,加入皮质酮受体阻断剂后,社交行为均增加 ③.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④. 皮质酮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 ⑤. 神经调节
    (4)分别用上述抗生素处理正常小鼠,检测其皮质酮和社交行为变化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调节为分级调节。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其中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人体的激素调节存在着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人的社会行为属于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小问2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正常小鼠的社会行为强于肠道菌群破坏的小鼠(ABX小鼠),可判断肠道菌群缺失可减少小鼠的社交行为。由于正常小鼠体内的皮质酮含量低于ABX小鼠,故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皮质酮含量,可降低小鼠的社交行为。
    【小问3详解】
    分析题图可知,敲除DG脑区和BNST脑区的皮质酮受体,小鼠的社交行为超过正常小鼠,加入皮质酮受体阻断剂后,各组小鼠的社交行为均增加,可判断皮质酮通过作用于脑区的DG区和BNST区。
    皮质酮的产生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此调节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当敲除下丘脑区域的皮质酮受体后,皮质酮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被阻止,导致小鼠体内皮质酮含量增多,实验结果与图2相反。上述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影响生命活动。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确定肠道菌群中哪类菌引起了小鼠社会行为的改变,而氨苄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可特异性杀灭肠道中特定类型的微生物,因此实验思路为分别用上述抗生素处理正常小鼠,检测其皮质酮和社交行为变化,从而确定相应的菌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调节及相关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读题、审题掌握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并能合理解释。
    33. 春有“陌上柔桑破嫩芽”、夏有“木笔犹开第一花”、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冬有“凌寒独自开”,这些古诗生动地描述了植物生命活动响应四时的变化而作出的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NCYRC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大马士革玫瑰(Rsa Damascena,RD)“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时,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1、图2。
    由图1的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RD生根的影响。为探究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RD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_种培养基。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X、Y和Z三种浓度的甲对RD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
    (2)“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光信号对植物开花的调控非常重要,细胞内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的物质是_____,光信号使其空间结构改变,最终经信息传递系统传导至_____内,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促进花粉管生长的激素主要是_____。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NCYRC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和乙烯对RD叶片脱落影响,准备了若干长势和大小一致的外植体,均分为4组,分别将其基部插入不同培养皿的琼脂中,封严皿盖,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4组外植体叶柄的脱落情况,操作如图3培养皿中的NAA通过茎的输导组织进行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培养外植体时,封严培养Ⅲ的目的是_____。当茎端NAA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柄脱落,反之不脱落,据此推测4组外植体理论上叶柄脱落情况,由快到慢依次为_____(填标号)。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时,梅的根仍然可以向地、茎仍然可以背地生长,这是在重力的调节下形成的。目前,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机制的假说为_____。
    (5)综上所述,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受_____共同调控。
    【答案】(1) ①. 不能 ②. 4##四 ③. X>Y、X>Z,Y与Z之间大小关系不确定
    (2) ①. 光敏色素 ②. 细胞核 ③. 油菜素内酯
    (3) ①. 非极性 ②. 防止乙烯随空气扩散 ③. ②④③①
    (4)淀粉—平衡石假说
    (5)基因表达、激素和环境因素
    【解析】
    【分析】1、由图1可知,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为1至100μml/L时RD插条生根的数量大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RD插条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甲的浓度为10μml/L 和50μml/L时,激素类似物甲对RD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相同,说明促进RD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μml/L 和50μml/L之间。
    2、由图1可知,随着激素类似物乙浓度的增加,RD插条生根的数量逐渐减少,说明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植物生根的作用。
    3、由图2可知,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且三种浓度中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
    【小问1详解】
    图1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μml/L,RD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RD插条生根的影响;
    若要探究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4./RD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四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分别是①只含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甲,②只含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③同时含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6μm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④无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
    根据图2可知,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组的生长量,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RD茎段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且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根据激素类似物甲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可知X>Y,X>Z,但Y和Z之间浓度大小无法判断。
    【小问2详解】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收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处生物学效应;
    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小问3详解】
    由图3可知,NAA从培养皿通过茎的运输为非极性运输;
    培养外植体时,NAA的浓度较高是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促进叶片脱落,封严培养Ⅲ的目的是防止乙烯随空气扩散;
    当茎端NAA的浓度高于叶片端时,叶柄脱落,反之不脱落,②中的茎端生长素浓度高于①,①中的叶柄脱落率小于②,③和④之间有玻璃隔板,与琼脂等高,④中的NAA不会扩散至③,但④的NAA浓度较高,可促进④生成乙烯,乙烯是气体,可扩散作用于③,导致③中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①,④与②的外源NAA浓度相等,促进乙烯的合成量也相等,④的一部分乙烯作用③,所以②的叶柄脱落率大于④,故推测4组外植体理论上叶柄脱落情况,由快到慢依次为②④③①。
    【小问4详解】
    淀粉—平衡石假说是被普遍承认的一种解释重力对植物生长调节机制的假说。
    【小问5详解】
    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受基因表达、激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控,它们是相互作用、协调配合。
    34.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又称蓝藻)是露斯塔野鲏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图中a-e五个点中,前8年种群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点。
    (3)该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据图2分析选择的生物应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4)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图3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______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___________个。
    【答案】(1)偏高 (2) b
    (3) ①. 绿藻 ②. 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低
    (4) ①. 抽样检测法 ②. 12 ③. 2.4×108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大约5年开始下降,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是b点。
    分析图2:图2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分析可知,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小问2详解】
    由图1曲线可知,图1的a-e五个点中,a点λ>1,种群年龄组成是增长型,b点之前λ≥1,b点之后λ

    相关试卷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仪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荷兰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阶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