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展开1. 用下列物理量描述火车上行人的运动情况时,与参照物选择无关的是
A. 时间B. 速度C. 位置D. 路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解答:要描述行人的运动情况,就需要选择参照物.根据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的大小、位置的变化、运动路程的长度等方面的内容.
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点睛:判断物体运动情况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2.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当嫦娥四号从空中下降时,说嫦娥四号是运动的,所选参照物是( )
A. 嫦娥四号B. 月球表面
C. 嫦娥四号上的照相机D. 嫦娥四号上的计算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嫦娥四号从空中下降时,以嫦娥四号、嫦娥四号上的照相机、嫦娥四号上的计算机为参照物,嫦娥四号与它们之间均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对于月球表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说嫦娥四号是运动的,所选参照物是月球表面.
3. 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A. 所用时间为2.4hB. 所用时间为2.6h
C. 平均速度为48km/hD. 平均速度为50km/h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60km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60km的平均速度为40km/h.由得汽车行驶这120km用的时间分两段分别为
,
,
总时间为2.5h,平均速度为
,
选项C符合题意.
4. 做广播操时,操场上各年级的同学们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响度与( )
A. 发声体的振幅有关B. 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C. 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D.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还有用力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做广播操时,操场上各年级的同学们听到声音的强弱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正确选B.
5.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 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 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减弱噪声的作用
D. 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不相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
(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详解】A.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和减弱噪声的方法的理解,都属于基础知识。
6. “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小强的喊声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B. 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 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噪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小强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
C.每个人在说话时的音色是有区别的,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小明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7. 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
A. 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B. 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
C. 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D. 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应选D.
8.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①冰雪消融 ②积水干涸③滴水成冰 ④霜满枝头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积水干枯是由液体变为气态,需要吸热;滴水成冰是由液体变为固态,需要放热,霜满枝头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故选D。
9. 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手一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 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
B. 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 加快了水面空气流动,提高了水温,也可能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 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的速度;热风机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手周围空气的流动速度,经过风吹后,手上水的表面积也增大了。
故选C。
10. 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 )
A 杯中液态氮放热
B. 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 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D. 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液态氮的沸点很低,很容易沸腾,在沸腾时会从奶浆中吸收大量的热,但温度会保持在﹣196℃不变,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成小冰晶附在杯的外壁上,故应选C.
11. 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A. 只能验证猜想1
B. 只能验证猜想2
C. 既能验证猜想1,也能验证猜想2
D. 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
只说明酒精温度低于手的温度,但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可能有两个因素:可能是由于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故不能验证猜1或猜想2,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B. 有风的天气,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
C. 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D.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低于0℃
【答案】D
【解析】
【分析】(1)固态的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现象;
(2)液体蒸发是吸热过程;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3)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4)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详解】A、衣服里的冰升华成了水蒸气,所以冰冻的衣服干了,故A不合题意.
B、有风的天气,空气流动快,加快了人身上水的蒸发速度,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所以使人感觉格外冷,故B不合题意.
C、潮湿的夏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取出的可乐瓶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故C不合题意.
D、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故D符合题意.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及其吸热、放热情况的分析能力,以及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19题3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13. 在201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步伐整齐的三军仪仗队中的任意两个战士都是相对________的;在训练中某战士用了2 min行进了约150 m,则该战士的行进速度约为________m/s.
【答案】 ①. 静止 ②. 1.25
【解析】
【详解】(1)步伐整齐的三军仪仗队中的任意两个战士,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都是相对静止的。
(2)由可得,该战士的行进速度约为。
14. 今年的“五一”假期,小丽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乘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如果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__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是__的.(两空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 ①. 静止 ②. 运动
【解析】
【详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研究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时,一般选定一个参照物,参照物就是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研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否有位置的变化,如果位置变化,则被研究的物体为运动,若位置不变化,则说明这一被研究的物体为静止.小丽同学和她的妈妈一起乘观光车在长沙橘子洲头游玩,如果以观光车为参照物,小丽同学和观光车之间没有位置移动,因此小丽是静止的,如果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小丽同学与路旁的树木之间有位置变化,因此小丽是运动的.
15. 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都会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答案】 ①. 外表面 ②. 内表面
【解析】
【详解】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会变成小水珠,这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成为液化;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取决于车内外空气温度的高低,当车内温度高附着在内表面,如车外温度高就附着在外表面.夏天,空调车内温度低于外部温度,外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空调车内温度高于外部,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16. 卓玛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________ cm,测得这枚硬币的直径是 ________ cm.
【答案】 ①. 0.1 ②. 1.50
【解析】
【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2]右端三角板直角顶点对应的刻度值是6.00cm,左端三角板直角顶点对应的刻度值是7.50cm,则两个三角板直角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为:
L=7.50cm−6.00cm=1.50cm,
即硬币的直径为1.50cm.
17. 如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制冷剂在冰箱外冷凝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此过程________(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答案】 ①. 汽化 ②. 液化 ③. 放热
【解析】
【详解】[1]由本题图可图知,液态制冷剂进入冷冻室,从冷冻室出来时变成了气态制冷剂,因此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了汽化,汽化要吸收热量;
[2][3]制冷剂在冰箱外冷凝管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此过程需要放热.
18. 泸西县积极在公路两旁栽风景树,大量的树木可以在_______(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安静.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__________产生的.
【答案】 ①. 传播过程中 ②. 振动
【解析】
【详解】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大量的树木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19. 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是温度计的一段截面图,读数是__℃,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由此判断该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 ①. 热胀冷缩 ②. -3 ③. 晶体
【解析】
【详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图示温度计为寒暑表,故温度计读数为-3℃;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故该物质为晶体.
三、实验与探究题(20题6分,21题8分,22题10分,共24分)
20.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斜面、小车、长刻度尺、录像机等,研究“斜面上运动的物体,运动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在斜面一侧沿斜面方向固定一长刻度尺,刻度为0的位置在上方,并将该位置作为释放小车的位置。打开录像机的录像功能,并面向刻度尺录像。通过播放视频可以确定小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1)视频显示,小车从0刻度处运动到0.20 m刻度处,用时1 s,该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
(2)通过视频查找出小车5次的位置,小车从开始运动到各个位置的路程s和对应时间t如下表所示,表中第三行数据为对应时间的平方: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小车运动的s-t2图象___________;
②经分析可得,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时,小车运动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0.2 ②. ③.
【解析】
【详解】(1)[1]由题意可知,小车从0刻度处运动到0.20m刻度处,用时1s,该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2)①[2]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描点法在坐标纸上作出小车运动的s-t2图象,如图所示:
(3)②[3]由上面的s-t2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运动时,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成正比,设s与t2的关系式为
将第二次的数据代入公式,即
则小车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的平方t2的关系式是
21.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在烧瓶中加入200g水,加热并从90℃开始记录温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1)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
(2)水沸腾时,瓶口不断冒出“白气”,该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__;
(3)完成实验后,移走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时,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如图乙所示,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是因为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变 ②. 液化 ③.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解析】
【详解】(1)[1]由表格数据知,从第五次实验开始,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开始沸腾,所以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2]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3)[3]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这是从瓶内向外抽气,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看到水重新沸腾。
22. 一天饭后,小明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很想知道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料种类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1)实验目的:_____.
(2)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_____各一块,足够的水.
(3)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质量相同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_____,将现象记入表中.
(4)结论:_____.
(5)应用: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透,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_____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答案】 ①. 探究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其布料之间的关系 ②. 涤纶、麻、棉 ③. 杯中所剩下的水量 ④. 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 ⑤. 棉质
【解析】
【详解】(1)实验目的:探究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其布料之间的关系;
(2)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涤纶、麻、棉各一块,足够的水;
(3)三个烧杯中倒入质量相同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因三块布料吸水多少不易比较,故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杯中所剩下的水量,将现象记入表中;
(4)分析记录数据表格可以观察到: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系,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
(5)因为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因此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渍,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棉质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四、综合运用题(23题6分,24题8分,25题10分,共24分)
23. 喜羊羊发现后方100m处的灰太郎正以15m/s的速度向自己猛追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m.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的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答案】10 m/s.
【解析】
【详解】∵,
∴灰太狼到达羊村的时间:
,
喜羊羊至少要用的速度是
24.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方向运动,其路程s跟时间t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
(1)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多少?
(2)两物体相遇后40s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答案】(1)2.4m/s;(2)144m
【解析】
【详解】解:(1)由图像知道,当s甲=60m时,t甲=25s,故甲的速度
(2)由图像知道,当s乙=60m时,乙运动的时间
t乙=25s﹣15s=10s
则乙的速度
40s内甲物体经过的路程
s甲′=v甲t甲′=2.4m/s×40s=96m
40s内乙物体经过的路程
s乙′=v乙t乙′=6m/s×40s=240m
两物体相遇后40s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
s=s乙′﹣s甲′=240m﹣96m=144m
答:(1)甲物体运动速度为2.4m/s;
(2)两物体相遇后40s两物体之间的距离为144m。
25.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最大速度≤25 km/h,质检员小华对某款电动自行车进行测试,沿水平直路从A出发骑行至D结束,如图所示。测试情况如表格所示。
(1)测试过程中,小华看到路旁的树木向西运动,她是以___________(填“自己”或“地面”)为参照物,此时她是向___________(填“东”或“西”)骑行;
(2)BC段,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多少?是否符合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关于最大速度的要求;( )
(3)从A到D全程,电动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大?( )
【答案】 ①. 自己 ②. 东 ③. 24 km/h;符合 ④. 20 km/h
【解析】
【详解】(1)[1]树木相对于小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二者相对运动,所以小华看到路旁的树木运动,是以自己为参照物。
[2]因为小华向东运动,所以以小华为参照物,树木向西运动。
(2)[3]在BC段电动自行车的速度
符合新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关于最大速度的要求。
(3)[4]从A到D全程,总路程
s=0.6 km+4.8 km+0.6 km=6 km
总时间
t=0.05 h+0.2 h+0.05 h=0.3 h
全程电动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s/m
0
0.05
0.20
0.45
0.80
t/s
0
0.50
1.00
1.50
2.00
t2/s2
0
0.25
1.00
2.25
4.00
记录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温度/℃
90
92
94
95
98
98
98
路段
AB
BC
CD
路程/km
0.6
4.8
0.6
用时/h
0.05
0.2
0.05
速度特点
逐步加速
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
逐步减速
阻力特点
越来越大
恒为60 N
越来越小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物理试题,共5页。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1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郑州东枫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