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53份)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__小说阅读精准突破三艺术技巧鉴赏题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__小说阅读精准突破三艺术技巧鉴赏题,共11页。
“点析结合”答好小说技巧和语言题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
曹多勇
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
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
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
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
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
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
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德贵、牛,还有那只淹没水里的犁构成一幅温馨的田园画。但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这迹象是几缕混浊的泥丝,曲曲折折隐河边的水里摇曳流过。这几缕混浊的泥丝就是上游山水下来的前兆,就像暴风雨过来之前的一阵凉风。
牛饮饱水抬起头,润湿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贵问牛,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牛两眼盯着水面瞧着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瞧。德贵又问犁,你说俺们这地犁还是不犁?德贵问犁没见犁,这才弯腰伸手捞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这清脆的水滴声像是回答德贵的问话。德贵说还是犁说得对,不能害怕涨水淹河滩地,俺们就不种河滩地。
不知怎么的,德贵感觉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
这天上午,德贵犁过河滩地;这天下午,德贵耙过河滩地;这天挨傍晚,德贵撒开黄豆种。一天时间,这块河滩地就暄暄腾腾像块饼被德贵精心制作好,摆放在淮河边上。
然而,还没等德贵的锄伸进去,淮河的水便涨出来,德贵赤脚跑进黄豆地,眼前那些没顶的禾苗还使劲地举着枝叶在河水里挣扎。德贵站立的地方原本还是一处干地,河水舔舔地漫过脚面,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
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
腊月里天寒地冻,德贵这回出村没牵牛,没扯犁,只扛一把大扫帚。河滩地经河水反复浸泡几个月,晃晃荡荡地如铺展一地的嫩豆腐。这样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开犁。德贵扛的大扫帚是牛也是犁,德贵脱下鞋,“咔嚓”踩碎表层的薄冰走进去,冰泥一下没过小腿肚,德贵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种。
这一次撒的是荞麦。腊月天,只能种荞麦。
德贵毕竟是上岁数的人,又加两腿淤进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气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窝那里涌。德贵仍不罢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种子,而后再把荞麦种拍进泥水里。德贵知道停下手,这些拍碎的冰泥又会凝结起来。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即使长出芽,也会被冻死。但德贵仍是一点一点地种。
这天,德贵回家烧两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来。梦里的河滩地绿油油长满一地的好荞麦,长呀长呀一个劲地往上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年里多次耕种都颗粒无收的事实开篇,为下文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B.面对村人与家人的不理解,德贵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土地的那种深厚感情。
C.小说最后以德贵梦见地里长出了好荞麦结尾,这样的艺术处理既照应了题目,也增强了小说的温情意味与向上的力量。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
解析:分析鉴赏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在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中塑造德贵这一人物形象”错误,从文中“德贵却在这宁静貌似温顺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滥的迹象”“德贵往后退,骂河水,说俺是一棵会挪动的庄稼,你们想淹也淹不住”“就这么河水淹过种、种过淹,德贵从夏日里一口气赶进腊月天”“德贵还知道荞麦种在这样的冰泥里是长不出芽的……一点一点地种”可知,德贵已经习惯了淮河的泛滥和自然天气对自己耕作河滩地的影响,他坚持种河滩地体现出他的执着,其中人与自然之间虽有矛盾,但并不激烈。且“埋下了伏笔”错误,伏笔是对将要出现、发生在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预做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通常较隐蔽。而本文第一段则是对过去德贵种河滩地的情况的概述,交代了故事的大体面貌,所以这不是“伏笔”。
答案:A
2.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首先本题题目中已经强调了“人、牛、犁浑然一体”,题干问的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这就需要考生抓住这一关键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先从修辞的角度看,要明确写犁的时候使用了比喻,要抓住其中的喻体“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这一比喻实现了老人与犁的巧妙结合;再看写牛的时候,一“领”一“跟”,一“赶”一“牵”,牛与人都是“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人与牛合二为一,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再从画线句整体叙述逻辑来看,表面上分述“人、牛、犁”,实际上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注意答题思路清晰,要点明确。
答案:①写犁时运用比喻修辞,将犁的暗裂纹比作“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与犁的相似性,他们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②写牛时运用了拟人修辞,牛与人“懒懒散散的模样”巧妙地将牛与人的形象与精神状态合二为一。③从叙述逻辑上看,表面上是分述“人、牛、犁”,但是三者联系紧密:人因犁而佝,犁老而似人,牛因人而和。这三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3.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特定内容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此题应找到小说中德贵与牛、犁的对话的内容,不同的对话内容展示出人物不同的心理。从第七段德贵与犁、牛“饮水”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对牛与犁的了解,明白它们都需要喝水,表现了德贵对它们的疼惜;从第八段德贵喝水后“骂”犁与牛的话,可以看出他与牛、犁的深厚感情,从这样的嬉笑怒骂中可以看出德贵此时的轻松、愉快;从第十段德贵“问”牛与犁是否要犁地的对话,可以看出德贵希望有人肯定他的做法,最终他决定种河滩地,此时的他是痛快的。
答案:①德贵喝水前与犁、牛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德贵对犁与牛十分熟悉,有着充分的了解,表现了他对犁、牛的疼惜;②德贵喝几口水后“骂”犁与牛,从中可以看出他与犁、牛的深厚情感,表现了他此时的轻松愉快;③德贵喝水之后“问”牛与犁究竟犁不犁地,表现了他对得到他人理解的渴望以及下定决心犁地种地之后的痛快。
精准突破四 分析标题、主旨题
1.理解双关和象征的区别
2.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
3.分析标题作用“5角度”
4.四类常见的小说主旨
1.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2.解答标题意蕴理解题“3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索 画
相裕亭
是在饭桌上,还是在饭后朐园赏梅的茶会上,潘向余跟郝逸之说:“老郝,你给我开张画。”郝逸之记不清楚了。
之前,郝逸之只知道潘向余是盐政司里的一个什么官员,肚子挺大,穿着盐政司里那身笔挺的制服,衣角下面总会撅起一块空当,让人觉得那里会鼓进很多风,他会很冷。其实不然,潘向余是盐政司里的一个课长,夏天他穿着浮云流水一样的绸缎,冬天他有绵羊毛的长袍,耳朵上时而还会挂着两个毛茸茸的貂皮耳罩子,与他那张圆乎乎的胖脸混搭在一起,很像是一只大耳朵猫。
潘向余手中掌管着盐引,类似于当下的税务票据。同时,他还拥有缉拿倒卖私盐的权力,经常抓到一些倒卖私盐的小贩,游街示众。盐区人怕他、恨他、敬畏他。
郝逸之是个画家,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画画好,并用他的画换些银两养家糊口。所以,潘向余向他要画,郝逸之口头上应承下了,内心里却并不想给他画。
在盐区,向郝逸之求画的人很多。如果每个人要画都给,他郝逸之的画也就不值钱了。自古以来,画家压画,即答应给你画,多为逢场作戏,你只有把足额的银子塞到人家手上,对方才会为此心动。
此番,潘向余要画,郝逸之想拖一拖,等日子久了,对方忘记,也就拉倒了。没想到,潘向余还真当回事,事没过半月,便派人来取画,同时告诉郝逸之,他潘某家中餐厅的某个位置要挂他郝逸之的画。
这一来,郝逸之不得不画了。
但,郝逸之把画画好以后,依然没有把画顺顺当当地给他。其间,潘向余三番五次地派人来催画、看画、取画,郝逸之都说:“还在润色中。”
有一回,郝逸之把画面展开来,给取画的人看了。对方想拿走,郝逸之说:“题款还没有想好。”其实,那幅画在落笔时就有了“画题”。他之所以不想让对方拿走,是看来者两手空空。
在郝逸之看来,你潘向余不想掏钱买画,派人来取画时,带几盒茶点当作润笔费总是可以的吧。要知道,那时间他郝逸之一幅六尺整张的画作,可抵半亩良田的价儿。
郝逸之想等潘向余亲自上门取画。到时,看他本人怎么说。
可巧,这一天潘向余外出办事,路过郝逸之的住处时,前几天上门取画的那位随从告诉他:“郝画家就住在对面小楼上。”
潘向余猛一愣怔,想起郝逸之欠他一幅画,顺手一比画,如同到集市、街口捉拿倒卖私盐的小贩似的,说:“走,到他家看看去。”
还好,当天郝逸之正与夫人在阁楼里支弄过冬的煤炉子,看到潘向余大驾光临,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吩咐夫人给潘向余沏茶。潘向余说:“沏茶就不必了,我来看看我的画。”
郝逸之说:“画,早已经画好了,就等您潘课长来命名。”
随后,郝逸之在画案上将那幅画展开。画面上,五六只大螃蟹,装在一个古式典雅的青花瓷盘子里,乍一看,红彤彤的一片,怪喜庆。细看,其中有一只螃蟹侧着身子,露出半边蟹肚白,其蟹脐、蟹爪上毛茸茸的金线都勾勒出来了,可谓是“画中点睛”,生动有趣。
潘向余连声说:“好!”
郝逸之指着画,说:“听说您要挂在餐厅里的,我就给您画了这幅《满堂红》,不知潘课长意下如何?”
潘向余说:“好,就叫《满堂红》。”
接下来,郝逸之提笔落了题款,盖上印章。一幅完整的画,就这么交到潘向余的手上了。
郝逸之原以为此时潘向余会有所表示,没想到他卷起画作时,随口敷衍一句,说:“改天,我请你喝酒。”
这是郝逸之最不愿听到的话。
可潘向余在盐政司的位置上,吃、喝、卡、拿、要习惯了。他拿走郝逸之的那幅画,如同在街口的小摊上顺手捏两颗瓜子香香嘴一样,压根就没当回事。
郝逸之见状,顿感不爽。可他表面上还是装作很愉悦的样子,并顺着潘向余的话题说:“潘课长能喜欢我的画,我很荣幸,岂敢烦劳潘课长请酒。”
说话间,潘向余好像很忙似的,夹起画,拱手下楼。
郝逸之家楼梯是盘旋式的,两边摆放着各种玩物、挂件与字画。其中,有两幅挂画还是西方现代派的裸浴女。潘向余一边下楼,一边目不暇接地两边张望。
忽而,“咣”的一声脆响,一把青花瓷的茶壶在潘向余脚下跌碎。
刹那间,郝逸之顾不上身边是什么课长不课长了,他惊呼一声,说:“哎呀,我的壶……”随之,他弯腰去捡楼梯上的碎壶片。
潘向余驻足观望,只见他脚下的楼梯上,有两块大一点的碎片还在那儿一摇一摆地摇晃,但他并不知道那壶是怎么碎的。
郝逸之告诉他,是他腋下的画,碰到隔断上了。
潘向余一脸茫然,但他从郝逸之的神情里,看出那把壶似乎很珍贵。
郝逸之呢,看潘向余面露难色,反倒平静了,反过来安慰潘向余,说:“没事,没事!”
潘向余越听对方说“没事”,他越觉得这是个事儿。原想拿上画就走,没想到打碎了人家一件贵重的器物,尴尬之中,潘向余当即承诺:“好啦好啦,回头我派人送把好壶给你。”
果然,当天晚上,潘向余派人送来一把价格不菲的壶。而郝逸之跌碎的那把壶呢,原来是一把普通的壶,且壶底都掉了,摆在那儿,是给前来学画的顽童当参照物的。至于那把壶当天到底是怎么从隔断上掉下来跌碎的,这个话题,恐怕只有郝逸之自己知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潘向余是盐政司里颇有实权的官员,在他的眼里,跟郝逸之要一幅画那简直就是小事一桩。
B.郝逸之的《满堂红》这幅画并不寻常,螃蟹是横着走的,有暗讽潘向余利用权力横行霸道之意。
C.郝逸之对潘向余派来的人说“还在润色中”,主要是能拖则拖,直到潘向余亲自到访、给钱。
D.文中穿插了作者的一些评价语,如“吃、喝、卡、拿、要习惯了”,明显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直到潘向余亲自到访、给钱”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郝逸之想等潘向余亲自上门取画。到时,看他本人怎么说”,可见郝逸之对潘向余给不给钱是不确定的。
答案:C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肖像描写介绍潘向余,“肚子挺大”“圆乎乎的胖脸”,加上讲究的穿着,活画出一个地方官员形象。
B.小说刻画郝逸之时欲扬先抑,先写郝逸之屈服于潘向余,答应作画,后写郝逸之“智斗”潘向余,使得小说具有艺术张力。
C.“想起郝逸之欠他一幅画”,这里运用心理描写,一个“欠”字,活画出潘向余平时跟他人索要惯了形成的扭曲心态。
D.小说结尾补叙那把茶壶是给前来学画的顽童当参照物的,暗示茶壶跌碎是郝逸之有意为之,使得故事情节合理,结构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B项,“小说刻画郝逸之时欲扬先抑”错误。前面写郝逸之口头上答应为潘向余作画,这不能算是“抑”。郝逸之内心是不想为他作画的。小说中的郝逸之整体上可谓不卑不亢,既不想得罪潘向余,也不甘心白送他一幅画。
答案:B
3.小说以“索画”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情节安排上来看,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索画”展开,“索画”是小说的线索,串联情节,整个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从人物刻画上来看,文章以“索画”为题可凸显人物形象。“索”字突出潘向余的特点,刻画出人物形象——利用权力横行霸道。而与之周旋的画家郝逸之则是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与潘向余“斗智斗勇”。从主题揭示上来看,小说主题是对官场现状的揭露和讽刺。文章讲述盐政司官员潘向余“索画”这一故事意在引起我们的思考:以潘向余为代表的地方官吏凭借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中饱私囊,这种腐败现象需要惩治,官场恶习亟待解决。
答案:①从情节安排看,小说以“索画”为线索串联情节,故事主要围绕“索画”展开,一波三折。②从人物刻画看,以“索画”为题可凸显人物形象。小说围绕“索画”刻画出潘向余这一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地方官员形象,而与之周旋的画家郝逸之的形象也真实、生动起来。③从主题揭示看,小说通过盐政司官员“索画”的故事启发人们深思:地方官吏凭借手中的权力到处伸手、中饱私囊的现象需要惩治,官场生态亟待改变。
4.有人认为此小说的主人公是潘向余,有人认为是郝逸之,你认为呢?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潘向余。①小说的标题是“索画”,而索画者是潘向余,故事主要是围绕潘向余索画展开的。②潘向余是整个故事矛盾冲突的主角,虽然,郝逸之这个人物着墨很多,但他的活动是为了映衬潘向余的。③小说主题是对官场的揭露和讽刺,是通过以潘向余为代表的地方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来体现的,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可知潘向余是小说的主人公。
(示例二)我认为是郝逸之。①从情节来看,潘向余向郝逸之索画后,文中的几个主要情节都是围绕郝逸之展开的,包括郝逸之如何拖画再拖画,郝逸之展画、交画,而故事的核心情节是郝逸之“智斗”潘向余,郝逸之成了故事的中心人物。②从人物描写来看,潘向余的种种表现反衬了郝逸之的形象,凸显了他在强势的潘向余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③小说主题是对官场的揭露和讽刺,是通过郝逸之与潘向余“斗智斗勇”的行为去揭示的,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可知郝逸之是小说的主人公。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包括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
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谐音双关。如“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作意义双关。如“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夜”,表面上是夜晚,实指黑暗统治;“路”表面上是道路,实指革命征途
象征
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广大的抗日军民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标题类型
一般性作用
时间、地点、环境
①点明时间、地点;
②创设故事背景;
③渲染环境氛围
物件
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寄托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③揭示文章主旨;
④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⑤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人物
①突出人物形象或品质;
②暗示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事件
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问题
①寄托作者情感;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思考
角度
作用
情节
从标题与情节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不是小说的线索,是不是设置了悬念,是不是对情节的概括
人物
从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不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环境
从标题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氛围,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主题
从标题与主题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读者
从标题与读者的关系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解题技巧
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1)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2)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抓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2)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一现代文阅读Ⅰ__信息类文本阅读精准突破三辨逻辑观点判断题,共5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一现代文阅读Ⅰ__信息类文本阅读精准突破二理知识清题型答准论证分析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类简答题解题技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第一部分专题三现代文阅读Ⅱ__散文阅读精准突破一分析结构题题型三线索作用分析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线索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