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精品课件ppt
展开中 国 古 典 戏 剧 概 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基本形式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戏剧是指剧本文学。戏剧的组成要素:文学(剧本:强烈的戏剧冲突、集中性、语言精练和个性化)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唱腔)美术、雕塑(布景、灯光、舞台)舞蹈(动作、姿态)表演(中心要素)
(散曲+“科”+“白”)
元杂剧也叫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盛行于(元)代,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元杂剧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我国元代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有时也放在折与折之间,为了剧情的联络,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 旦、末、净、杂四类。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丑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
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宫调,即调式,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表示这本杂剧都用这个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元杂剧为中国文学史奉献出一笔极其丰厚的精神遗产。元杂剧作家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和纯熟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一大批旷世杰作,不仅使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底层社会,一生泡在勾栏、行院和书会中,和民间艺人、歌姬们打成一片,为他们创作、歌唱,深受底层民众喜爱,被称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 关于关汉卿的为人和个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自称自己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中有更透彻的自白: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四大家之首)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流行于元代的南戏四大奇书《拜月亭》 《白兔记》 《荆钗记》《杀狗记》
中国四大名剧 王实甫 -- 《西厢记》 汤显祖-- 《牡丹亭》 孔尚任-- 《桃花扇》 洪昇-- 《长生殿》
《窦娥冤》-元·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 《清忠谱》-清·李 玉《桃花扇》-清·孔尚任 《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 《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 昇 《雷峰塔》清·方成培
《救风尘》-元·关汉卿 《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 《中山狼》-明·康 海《墙头马上》-元·白 朴 《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 《绿牡丹》-明·吴 濂《玉簪记》-明·高 濂 《风筝误》-清·李 渔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朝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王朝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还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来在南宋地区的各族人民。四个等级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并且当时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伸冤,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在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豪强地主,都通过高利贷剥削。债户若满期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及妻室儿女便当做抵押品被抢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 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 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什么使她受冤?
各部分故事情节
交代了蔡婆的身份和幼年窦娥的命运。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讨债不成反而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招。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趁机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窦娥蒙冤,哭别蔡婆;罚下三誓,昭示清白。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窦娥托梦,控诉于父;申冤昭雪,惩恶扬善。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课文分为三个场景,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绑赴刑场⑴ [端正好] 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没来由”“不提防” 可见窦娥是冤枉的, 蒙冤受屈,无处伸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析绑赴刑场(2)【滚绣球】中窦娥对天地的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天地)。
绑赴刑场(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对于窦娥的深重冤情,天地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窦娥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滚绣球》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运用了呼告、对偶、对比等手法,具有高亢激昂、酣畅淋漓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窦娥满怀冤屈的极端怨愤之情,揭示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控诉的主题;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婆媳诀别(1)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屈招是怕婆婆受刑。 善良、至孝、牺牲精神 (2)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 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善良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
【典故】芸弘化碧、望帝啼鹃
【典故】飞霜六月因邹衍
【典故】东海曾经孝妇冤
誓愿实质:希望刑场上人立刻明白她的冤屈
誓愿实质:她希望自己的冤屈得到上天的反应
誓愿实质: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对围观者的惩罚;希望激起百姓反抗剥削压榨欺辱
窦娥临刑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她每一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
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三桩誓言逐一应验有什么作用?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证明窦娥无辜或令其他人相信窦娥,只有窦娥之死带来的超自然现象才有可能震惊人们,证明窦娥的无辜和冤屈。超自然现象的发生代表着“天”的帮助的回归。
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亢旱三年”是否有损窦娥善良的人设?
因其诅咒而受“亢旱三年”之苦的并不仅仅是官吏,而主要是楚州当地百姓。这是一种社会的“连带责任”或“集体责任”。从心理学上看,只有一个感到自己被整个社会冤屈和放逐的人才可能对社会有这种强烈抗拒和挑战,才会有这种愤世嫉俗。恰恰因为窦娥诅咒官吏,诅咒自然,乃至诅咒同胞,才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也更真实。因为不论这悲剧究竟是出于官吏的腐败、无能还是其他,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应当指望一个旧时代的、童媳出身的弱女子在这种生死关头有着,并始终保持着,苏格拉底死亡前的那种高度理性、冷静和博爱。在这种时刻,一个受了冤屈的普通人,一个急于求生却找不到任何求助对象的人,更可能受当时流行的民间观念及民间因果律的影响,指责一切她认为应当为自己的冤屈承担责任的人和物,包括指责这个社会。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根据原文,梳理窦娥性格特征。
1.善良勤劳、孝顺贤惠。为丈夫服孝,侍奉婆婆,不忍心婆婆受刑而屈打成招;赴法场的路上不愿让婆婆看见伤心绕后街走。2.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刚毅顽强。她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坚决抵制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张驴的父亲死后,对张驴的要挟毫不畏惧;在公堂上受审时,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3.敢于反抗、敢于抗争。赴法场受刑时,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行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但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①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
谈谈窦娥的千古奇冤从何而来?
③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
②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
④元代社会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
“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⑤窦天章典当窦娥做童养媳;丈夫的夭折;底层人必然的苦难,抗争必然的失败;窦娥善良的性格;围观者的麻木与无力
在这样一个没有道德、没有公理、没有光明的世界的迫害下,窦娥的毁灭是必然的,也因此激起了一切有识之士的深仇忧患与强烈不满,引起了他们维系纲常、端正人伦的强烈责任感。复兴道德教化,挽救社会颓风,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关汉卿的伟大,就在于把这种时代意识,艺术、审美化为尖锐无比的戏剧冲突,从而将他的忧患转化为观众的忧患,把他的不满转化为观众的不满。 ——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任何一位观众只要真正被悲剧人物的行动及其崇高精神所吸引,他一定会沿着悲剧作品所设置的方向将自己的思想情绪和道德判断倾注其中。当你在为之哀伤,为之悲痛的同时,你的思想情感就会出现一个瞬间超越的感觉。你就会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而且是使内在情感和整个精神状态受到净化的审美自由。悲剧审美价值的本质也就在于这种超越性。” ——李青春《文学价值引论》
1.让阅读者获得由“应该如此”到“竟然如此”的心理反差所导致的痛苦的独特情感体验,与剧本中主人公窦娥因追求目标被“毁灭”所产生的痛苦产生共鸣,萌发同情和悲悯情怀。
2.给予读者一种道德净化并获得一种道德判断的理性发现。 悲剧能够“唤起悲悯与畏惧(即痛苦感)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亚里士多德《诗学》
原作结局:窦娥的父亲窦天章中状元后,作为巡吏,到地方查案,窦娥鬼魂显灵,托梦父亲,最后洗雪了冤情。
就表现力而言,下面三种结局哪一种更好?择其一说说理由。
有人认为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最利于表现主题,于是让戏在高潮处(第三折)结束。
明代人叶宪祖改编《窦娥冤》为《金锁记》:窦娥丈夫并未夭折,而是赴京赶考途中落水被救。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窦娥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鲁迅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民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历史,妥协平和中庸的思想已成为浸透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一种主导性精神倾向,它禁锢和束缚着人们的心灵。
赞同结局一。团圆的结局固然可以满足观众的圆满心理,但是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和批判力。窦娥的冤屈在文中通过超自然现象来表示,她向天地的呼告得到了回应,这都是关汉卿表达的美好愿望,但现实中,窦娥的冤屈天地没法昭示,也不会好运到自己的父亲考取功名来为她昭雪,在蒙古贵族、官僚阶层、地主阶级和地痞流氓互相勾结,在底层人民麻木的逆来顺受的时代,没有人会替窦娥伸冤,更没有记得这样一个冤屈的人,她的死,死的那么不值一提,她的死,死得那么贱如草芥。她的死唤不醒任何良知,时间一久,连饭后谈资都已淡而无味。所以结局停在高潮部分,也只是借天地主持公道,若人心无公道,便永无公道,这才是悲剧的真相,残酷却真实,正因如此,也激励着我们心怀悲悯,坚守良知,追寻正义。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教学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知识卡片,元杂剧,故事梗概,课文探究,内容小结,主题归纳,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示范课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戏剧与戏剧文学,戏剧与戏曲,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套曲一宫调数曲子,元杂剧,知人论世,关马白郑,创作背景,梳理剧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4 窦娥冤(节选)课文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外末监斩官,净公人,正旦窦娥,卜儿蔡婆婆,细读明义,分析人物形象,品析语言特色,赏析艺术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