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2粮食安全(附解析)
展开1.对该省新型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关系解释合理的是( )
A.城镇化水平提高使农村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B.城镇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使粮食安全水平上升
C.粮食安全水平上升使城镇化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D.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可促使两者耦合协调度上升
2.为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该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
A.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
B.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
C.缩小城镇建成区面积
D.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大豆性喜暖,种子发芽适温为15~20℃,生长适温20~28℃,低于14℃不能开花;苗期和成熟期需水少,生长期需水多。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即两行玉米间作二到四行大豆。四川自贡市在“玉米+大豆”基础上,推出了“高粱+大豆”“柑橘+大豆”“蔬菜+大豆”等多种模式。“高粱+大豆”是高粱+春大豆和夏大豆,据统计高粱亩产为250至300千克,春播大豆亩产鲜毛豆750至800千克,夏播亩产鲜毛豆400至500千克,亩产值约6000元,比普通种植超过4000元。据此完成3~4题。
3.与黄淮海、西北地区相比,西南地区该模式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照B.热量
C.水分D.土壤
4.自贡市推行“玉米+大豆”等多种大豆种植模式,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粮食产量B.保障粮食安全
C.降低水土流失D.提高土地效益
生姜原产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不耐涝、抗旱能力较弱,宜选择坡地和稍阴凉的地块栽培。植株只能在无霜期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如果受霜冻根茎就会完全失去发芽能力,姜瘟对生姜生产危害较大。生姜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清明前后,我国南方以广东、浙江栽培较为普遍;北方栽培稍晚,一般在4~5月播种,以山东为主要产区。沂蒙山区老百姓成立生姜种植合作社,脱贫致富。据此完成5~6题。
5.山东地区生姜种植前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生姜,主要是为了( )
A.提前收获时间B.增加气候生长期
C.提高大气温度D.防霜冻危害
6.在播种初期,北方山前平原生姜大田里常见麦秸留田现象,且以东西向麦垄为优,主要原因是( )
①麦秸遮光,防强光照射
②阻挡强风,减少生姜倒伏
③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
④秸秆还田,提高土地肥力
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还是饲料的重要来源和许多工业品的原料。伴随着玉米产需变化,我国粮食政策也历经数次调整。下图示意2008~2022年我国玉米产业政策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2008~2016年,我国玉米( )
A.产需基本平衡B.价格比较稳定
C.严重依赖进口D.种植面积缩减
8.2022年,国家出台政策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主要目的是( )
A.避免乙醇浪费B.缩减玉米种植面积
C.促进氢能发展D.促进玉米产需平衡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提出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2021年11月3日,商务部发声“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粮食问题被推上了热搜。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下图示意2012~2020年我国粮食(谷类作物)产量走势。据此完成9~11题。
9.形成2012~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谷类作物)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兴修水利设施B.耕地面积扩大
C.加大科技投入D.流通体系完善
10.与2017年相比,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谷类作物)减少约371万吨,主要是因为我国( )
A.种植结构调整B.土壤肥力下降
C.气象灾害严重D.城镇化占用耕地
11.目前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居于高位,下列地区中粮食增产贡献最大的是( )
A.江汉平原B.成都平原
C.太湖平原D.三江平原
[答题区]
12.图1为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图2为“黄龙入海”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图1 图2
黄河含沙量巨大,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景观。近年来在中游地区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并在每年夏汛到来前利用小浪底等水利工程调水调沙,提高了下游行洪输沙能力。
(1)推测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小浪底工程建设对“黄龙入海”景观规模的影响。(4分)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在盐碱地特有品种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
(2)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说明建设“黄三角农高区”的意义。(10分)
胜利油田规模化推广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和封存。目前,已经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10万吨。图3为CCUS技术流程图(部分)。
图3
(3)概述胜利油田推广CCUS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6分)
热点02 粮食安全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综合指数越高,表示协调度越好,图中显示区域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时耦合协调度也增大,如果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则城镇化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协调度变差,A错。城镇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粮食安全水平不会上升,B错。城镇化用地规模迅速扩大会导致部分耕地被占用,粮食安全水平不会上升,由此可推测,粮食安全水平上升并不会使得城镇化用地规模迅速扩大,C错。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剩余劳动力可迁入城市从事其他产业,促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可促使两者耦合协调度上升,D正确。故选D。第2题,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化,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解放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提高,A正确。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缩小城镇建成区面积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B、C错。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不一定能够保证粮食安全,不利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提高,D错。故选A。
3~4.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与黄淮海、西北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而且“高粱+大豆”是高粱+春大豆和夏大豆,早春种植大豆,热量条件可以满足,黄淮海、西北地区春季气温较低,不适合种植春大豆,B正确;多阴雨天气,光照条件不如黄淮海、西北地区好,A错误;相对于热量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不是主要的,C、D错误。故选B。第4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即两行玉米间作二到四行大豆,若想增加粮食产量,可以全都种植玉米,A错误;复合种植,会减少粮食产量,B错误;自贡地区植被茂盛,水土流失现象不严重,C错误;根据统计高粱亩产为250至300千克,春播大豆亩产鲜毛豆750至800千克,夏播亩产鲜毛豆400至500千克,亩产值约6000元,比普通种植超过4000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由单一作物种植改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既发挥了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又扩大了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在同一地块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因此,自贡市推行“玉米+大豆”等多种大豆种植模式,主要目的是提高土地效益,D正确。故选D。
5~6.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种植前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生姜并不能提前收获时间,排除A。种植前催芽或用地膜栽培生姜,是为了提高地面温度,增加无霜期,增加气候生长期,B正确。地膜主要是提高地温并不能提高大气温度,排除C。当地在4~5月播种,因此主要不是防霜冻危害,排除D。故选B。第6题,东西向麦垄可遮挡来自南方的强光,①正确;我国早春风向为偏西风,东西向麦垄阻挡不了风,②错误;秸秆可减少太阳照射,减少蒸发,③正确;提高肥力应将秸秆打碎还田,④错误。故选C。
7~8.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从表中信息可知,2008年国家启动临时收储政策,目的是为保护种粮者利益,由国家收购,说明市场上玉米供大于求,产需失衡,玉米价格偏低,伤害了种植玉米的农民利益,A选项错误。2016年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因此2008~2016年间一直实行收储政策,玉米价格应该较为稳定,B选项正确。2008~2016年玉米供过于求,因此启动临时收储政策和调减种植面积,说明国内玉米种植供应充足,不会严重依赖进口,C选项错误。2016年调减了玉米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那2008~2016年间种植面积应该变化不大,种植面积缩减应该在2016年之后,D选项错误。故选B。第8题,粮食生产燃料乙醇,主要是由于国内能源需求量大,供应量不足,因此不会出现乙醇浪费情况,A选项错误。我国缩减玉米种植面积主要是由于玉米供过于求,而把玉米加工成乙醇燃料可以提高需求量,可以不用以政策形式来缩减玉米种植面积,也可增加农民收入,B选项错误。我国氢能使用较少,与乙醇燃料使用不矛盾,C选项错误。我国由于能源短缺,粮食生产燃料乙醇会使玉米需求量增大,玉米作为食物的供应量将减少,导致玉米产需不平衡,因此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可以促进玉米产需平衡,D选项正确。故选D。
9~11.答案:9.C 10.A 11.D
解析:第9题,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分析可知,2012~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四连增,主要是因为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且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得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出现四连增,故C正确;兴修水利设施,可以解决粮食种植的问题,但不是高产的原因,且水利设施我国早就已经开始建设,且成功布局,故A不选;材料显示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因此耕地面积扩大不是其产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故B不选;流通体系的完善只能是影响市场的变化,不是其主要原因,故D不选。答案选择C。第10题,阅读材料,“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可知,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库存较多的稻谷和玉米种植,扩大大豆种植,使得2018年粮食产量减少,故A正确;自2012年开始我国大力投入农业科技的发展,改善土壤的肥力,因此2018年减产主要原因不是土壤肥力下降,故B不选;目前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体系较为完善,故C错误;图中显示2018~2019年粮食产量再次增加,因此城市占用耕地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原因,故D不选。答案选择A。第11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地处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地广人稀,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多,但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粮食品种改良,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增产量大,故D正确。江汉平原、成都平原与太湖平原受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增产受限制,故A、B、C不选。答案选择D。
12.答案:(1)由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小浪底工程,“黄龙入海”的规模比之前小;但在小浪底调水调沙阶段,该景观规模会更大。
(2)通过改造盐碱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盐碱地质量;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到其他地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安全。
(3)生态: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暖。
经济:提高石油产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为达成碳中和做出贡献。
解析:(1)依据图文信息可知,“黄龙入海”景观的成因是由于黄河含沙量巨大,在入海口处黄色河水汇入蓝色海水时,形成的波涛汹涌的景观。发生“黄龙入海”的景象需要几个条件:一是来水量较大,方能形成“长龙”;二是含沙量较大,才能使黄河的颜色与海水的颜色明显区分;三是有潮汐的顶托、冲激,才能显出气势。由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黄河的含沙量减少,小浪底工程对下游的调蓄作用,使黄河汛期水量减少,使“黄龙入海”的规模比之前减小;但“每年夏汛到来前利用小浪底等水利工程调水调沙,提高了下游行洪输沙能力”,此期间“黄龙入海”景观规模会有一定的增加。(2)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有限,但盐碱地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广,利用难度大,粮食产量低。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创造的盐碱地治理新技术,实现了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不仅增加了耕地数量,而且提高盐碱地质量、产量;培育的适宜在盐碱地生长的特有品种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因此“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治理新技术及培育的优良品种对于我国其他盐碱地粮食产量的提高及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3)依据材料信息可知,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和封存”,可以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气候变暖。由CCUS技术流程图可知,将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实现地质利用的过程中,促进了石油、天然气的开采,提高了油气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整个CCUS项目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不仅增加就业机会,也有利于基础设施改善;CCUS项目示范效应,提高了企业环保意识,提升我国碳减排能力,为达成碳中和做出贡献。时间
政策内容
2008年
启动临时收储政策(为保护种粮者利益,由国家收购)
2016年
取消临时收储政策,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
2017年
提出适度发展粮食生产燃料乙醇
2020年
收紧玉米深加工项目审批,限制玉米燃料乙醇加工产能扩张
2022年
严格控制以玉米为燃料的乙醇加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8氢能产业(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8氢能产业(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氢能制取方式转变可以,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特点是,下列关于氢能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3服务业(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3服务业(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与传统住宿相比,共享住宿,推断甲社区附近的城市用地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1东数西算工程(附解析):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二篇常考热点增分专练热点01东数西算工程(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东数西算”工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