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满分:100;考试时间:75分钟
第1卷选择题(45分)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表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早期鱼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B. 乙丁甲丙C. 乙丙丁甲D. 丁丙乙甲
2. 乙化石形成时期( )
A. 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繁盛B. 出现爬行动物
C. 为重要的成矿期D. 联合古陆解体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是恐龙化石,恐龙出现在中生代;乙是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出现于古生代早期;丙是哺乳动物化石,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快速发展;丁是鱼类化石,鱼类出现于古生代中期。故图中四块化石中的动物按出现年代从早到晚排序为乙、丁、甲、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乙是三叶虫化石,形成于古生代早期,此时期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繁盛,A正确;爬行动物是晚古生代石炭纪开始出现,B错误;不同类型矿床成矿期不同﹐如岩浆矿床主要发育于前寒武纪,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是成煤的时期,C错误;中生代是构造运动剧烈而频繁的时代,联合古陆逐渐分裂、解体,D错误。故选A。
【点睛】化石是保存在沉积的沙土和岩石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利用化石可以推知岩层的相对年龄和古地理环境。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3. 火山是地球内部炽热的融熔状态的岩浆等物冲出地表面所形成的山,这些岩浆主要分布在( )
A. 地壳B. 上地幔C. 下地幔D. 地核
4. 有关岩浆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下而上明显减慢
5.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3. B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一般认为岩浆主要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并非地壳、下地幔、地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岩浆所在圈层为地幔,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A错误;该界面地震波横波与纵波都能穿过,B错误;莫霍面在大陆地区较厚,大洋地区较薄,C错误;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下而上明显减慢,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火山中喷出进入大气圈,而后落地进入水圈、生物圈,不断沉积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故其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
读某区域两个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10月8日14时M地风向为( )
A. 偏东风B. 偏西风C. 偏南风D. 偏北风
7. 下列四地中,20时风力明显加大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8. 与丙地相比,20时M地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 大,M地地面摩擦力较小B. 大,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C. 小,M地地面摩擦力较大D. 小,M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
【答案】6. C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结合10月8日14时图及所学知可知,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然后根据北半球向右偏转30°~45°可知,14时M地的风向为偏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比较两图可知,丙地等压线变得更为密集,故丙地风力明显加大,C正确。甲、乙、丁处等压线变得稀疏,所以风速减小,ABD错误。故选 C。
【8题详解】
读图可知,20时,M地和丙地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接近,BD错误;M地地处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小,风力大;丙地地处内陆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高空或近地面;第四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风速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不同季节湖泊面积变化巨大。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导致鄱阳湖水域面积大幅减小。下左图示意鄱阳湖位置,右图示意区域水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右图中水循环环节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蒸腾B. ②径流C. ③地下径流D. ⑤下渗
10.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使( )
A. 长江入海口蒸发量减少B. 鄱阳湖湖区下渗量增加
C. 长江流域地下径流增加D. 长江流域地表径流减少
11. 水循环带来的影响有( )
①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②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③改变大气成分使其适合生物呼吸
④促进鄱阳湖水体不断更新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9. D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①由海洋指向海洋上空,为海水蒸发,而不是植被蒸腾,A错。②由海洋上空指向陆地上空,为水汽输送,B错。③由地表指向海洋,为地表径流,C错。⑤由地面指向地下,为下渗,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降水减少,蒸发增大,长江流域地表径流减少,D正确。极端高温天气下,长江入海口蒸发量不会减少,A错。鄱阳湖湖区面积减小,其下渗量减少,B错。长江流域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C错。故选D。
【11题详解】
通过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同时,水循环(尤其是径流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通过海陆间循环,促进鄱阳湖水体不断更新,①②④正确。水循环对改变大气成分影响不大,③错。故选B。
【点睛】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水循环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能的开发方式是建造潮汐坝,涨潮时将海水储存在坝内,落潮时放出海水,用高、低潮位之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潮汐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B. 为不可再生资源C. 受天气影响大D. 发电日变化明显
13. 与风能相比,潮汐能的突出优势是( )
A. 更清洁B. 更稳定C. 选址更灵活D. 维护成本更低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据材料“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可知,潮汐能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月球、太阳的引力,A错误; 为可再生资源,B错误;受天气影响小,C错误;发电日变化明显,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潮汐的发生具有周期性,与风能相比,更稳定,B正确;潮汐能与风能都属于清洁能源,A错误;潮汐发电装置需要布局在地质条件适宜、潮汐能丰富且易开发的浅海、海湾或河口区,选址不灵活,C错误;潮汐发电装置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被侵蚀,维护成本更高,D错误。故选B。
【点睛】中国潮汐能的理论蕴藏量达到1.1亿千瓦,在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有很多能量密度较高,平均潮差4~5m,最大潮差7~8m。其中浙江、福建两省蕴藏量最大,约占全国的80.9%。我国的江厦潮汐实验电站,建于浙江省乐清湾北侧的江厦港,装机容量3200KW,于1980年正式投入运行。
我国在穴居时代就注意气候与居住的关系,随时代的发展逐渐发展为沿河而居。结合下图,完成问题。
14. 图中居民点和墓葬地分布主要位于
A. 河流左岸B. 河流右岸C. 河流侵蚀岸D. 河流沉积岸
15. 目前上海、伦敦等城市建设时正好与图中相反,主要考虑的是
A. 便于耕作B. 便于取水C. 水质较好D. 便于航运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中居民点和墓葬区的布局来看,都位于河流曲流处的沉积岸一侧,即凸岸一侧。(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凸岸主要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沉积岸河流流速较慢,土壤不断沉积,水质好,取水方便,便于农耕。故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居住,但因其水深,利于港口建设,发展航运便利。故D正确。故选D。
第2卷选择题(55分)
二、非选择题部分:4个小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电影《中国机长》改编自真实事件。2018年5月14日7:06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以800km/h的速度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9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用冻得发紫的双手迅速手动操作迫降,34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创造了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材料二: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物理特性主要包括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和降水,这一切均由太阳辐射这一原动力引起。化学特性则主要为空气的化学组成:低层大气层中氮、氧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二氧化碳约占0.033%,还有其他一些物质。
(1)写出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并描述其所在大气层的温度变化规律和运动特征。
(2)机舱挡风玻璃爆裂时,简述机舱外的气温和气压特点,并分析形成该气温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低层大气中二氧化碳虽然很少,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简述其作用。
【答案】(1)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显著,风、云、雨、雾、雪大都发生在这一层。
(2)气温低、气压低;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该处距地面远,获得热量少,气温低。
(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材料,调节地表温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电影《中国机长》为背景材料,涉及大气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纬度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为10-12千米,该飞机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时,高度为9800米,因此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物理特征是由于该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因此气温变化是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该层大气的温度是上冷下热,因此流的垂直运动是对流运动。由于该层大气集中了大气的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流又是以对流运动为主,因此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小问2详解】
该飞机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时,高度为9800米, 因此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由于该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机舱外的气温低。同时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因此机舱外的气压也低。由于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因此海拔越高处,受地面影响越小,获得地面的热量越少,因此气温低。
【小问3详解】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虽然很少,但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材料。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调节地表的温度。
17. 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一个珊瑚的世界。这里的珊瑚千姿百态,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树木和花朵状的。珊瑚栖息的水域颜色从白、青到蓝靛,绚丽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红、深玫瑰红、鲜黄、蓝相绿色,异常鲜艳。珊瑚的直径每年可增加1~3厘米,高度每年可增加1~25厘米。因珊瑚生长需要阳光,故只分布在水深150米内的水域内。
(1)(地理实践力)珊瑚为何分布在水深150米内水域内?
(2)(综合思维)水温随深度增加如何变化?
【答案】(1)珊瑚生长需要温暖的海水,而表层水温较高;150米以下水温较低,不适宜珊瑚生长。
(2)由于海洋的导热率低,表层海水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水温高,而随深度增加水温降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堡礁为材料,涉及海水温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因珊瑚生长需要阳光,故只分布在水深150米内的水域内。”可知,珊瑚的生长需要温暖的海水和光照条件,水深150米以内,海水温度较高,光照条件较好,适宜珊瑚的生长;水深150米以下,海水的温度较低,不适宜珊瑚的生长,分布较少。
【小问2详解】
表层海水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升温较快,底层海水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升温较慢,且海水导热率较低,垂直方向上海水热传递较慢,所以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水温降低。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原因。
(2)分析该地区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3)说明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石灰岩,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
(2)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地下水水源充足;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广布,岩层多裂隙,地下多溶洞,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3)地势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层发育薄,不利于耕种业发展;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易发生旱灾。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气候温暖湿润、可溶性岩石广泛分布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西南地区曾经为温暖的浅海环境,而且地壳稳定,经沉积作用形成了石灰岩,后来西南地区地壳整体抬升为陆地,石灰岩出露。因此,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广且厚度大、岩性纯度高且裂隙发育。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且降水总量大。
【小问2详解】
一般来说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好的地区都是降水丰富的,只是地表不容易汇水。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喀斯特地貌区地表起伏较大,受降水影响,易形成水土流失,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喀斯特地貌区岩层为易溶性岩石,多裂隙,易发育地下溶洞、暗河,地表水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
【小问3详解】
喀斯特地貌的土层比较薄,土壤肥力也比较低,一般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地表上有很多裂,容易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从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不利于农业生产;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受地势起伏大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甚至形成土壤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9.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到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的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该气候有何特征?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答案】(1)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前者全年高温多雨;后者终年高温、旱雨季节分明。
(3)存在。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热带雨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气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板根、茎花、巨叶植物以及植被茂密遮挡天空可知,该探险者游历的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中具有高大茂密的植被,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的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多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及终年高温、雨旱季分明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雨林为热带季雨林。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附近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故我国存在热带雨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地理原卷版docx、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地理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