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统编版,必修上册)(Word版附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测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3湖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内容好,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销售好。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诗》《书》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 .花力气、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 .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 .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 .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 .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D ."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3分)
A .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 .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 .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 .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5.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安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位于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局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蕊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之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如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洞修炼,并著《肘后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 .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D .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
7.下面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
B .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
C .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
D .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提供营养。
8.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4分)
9.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6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顾足下A之能B足以C自奋D愈之E所有F如前G所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16.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2)辛词善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仓促出兵北伐导致“____________”结局的典故,提醒南宋朝廷要引以为戒,吸取教训。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姚鼐和朋友在雪中登顶,看到“ , ” ,山顶风光明媚动人。
三、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胞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① :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薰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 ② ,小时候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笨蠢,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③ ,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了山起卖罐罐儿馍的梆子声。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立 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赳赳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底钱。嘉轩跷出厦屋门槛,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嘉轩解释说:“不该再吆偏食了,他俩大了。人说‘财东家惯骤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白叔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儿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①你的心真硬!”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街巷里的梆子声更加频繁地敲响,干散清脆的吆喝声也愈加洪亮:“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仙草从织布机上转过头说:“你去把那个卖馍客撵走,甭叫他对着门楼子吆喝了,引逗得娃们尽哭。”嘉轩反而笑说:“人家在街巷里吆喝,又没有钻到咱们院子里来吆喝,凭啥撵人家?吆喝着好,吆喝得马驹骡驹听见卖馍卖糖的梆子铃鼓响,就跟听见卖辣子的吆喝一样就好了。”仙草咬着嘴唇重复一遍婆婆的话:“②你真心硬!”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的意思与“今儿个算是最后一回”的意思相同,文中的说法好在哪里?试作分析。(4分)
请结合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效果。(3分)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意思类似而又有细微的差别,请结合其中加点的“真”字分析两个句子表意的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佚名)
⑤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唐▪王维)
以上是古代诗人关于家乡之思的诗句。上述诗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认真阅读诗句,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泄露真实的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一语文·全解全析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2023湖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记者:读书能对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魏玉山:邓小平同志曾经把书籍比喻为"精神食粮"。读书就是汲取精神营养。读书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技能,增长一个人的知识,增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能起到塑造作用。
黄志坚:读书,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群人,进而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交互和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文化内容爆炸式增长,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互联网特有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和诉诸感官的视听形态,无形中会助推喧嚣、多元、极化和圈层化的氛围。从这个角度讲,现代人读书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与书籍这一媒介形态深度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让人能沉静下来,更为理性、全面、有语境、有深度地去思考去认识自己与世界。可以说,一个爱好读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通常会是更加丰富多彩、更为理性客观的。
王蒙:除了读书,我几乎想象不出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能全面改善人的精神世界。就我自己而言,虽然读熟悉的书会很愉悦,但我也读一些自己看着费劲的书。比如文言文经典。在开始读《庄子》时,我起码有300字不认识,那我怎么读《庄子》?怎么写有关《庄子》的书?很简单,翻着《辞源》《辞海》,一边查一边研究。这样就把读书变成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记者:读书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王蒙:社会文明程度,会通过很多方面表现来,如人的礼仪行止,包括说话的方式、讨论问题的方法、对待他人观点的态度等等。一个社会读书多一些,文明程度也会相应高一些。
黄志坚: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它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本好书是照亮心灵的火炬,是引领社会的旗帜,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魏玉山;书籍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主要载体,读书是传承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书籍也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播的重要工具,读书是一个民族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的前提,全民阅读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群众基础与知识基础。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书算得上一本好书?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看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看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作为我个人,因为我是从事出版工作的,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应该是"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产品,就是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内容好,同时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销售好。
魏玉山:什么是好书,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如《水浒》《红楼梦》,在清代曾经是禁书,到当代成了经典。再往前追溯,《诗》《书》在秦朝时是禁书,经过汉儒的推崇,逐渐成了后世的经典。具体到当下,好书是因人而异的。对学者而言,知识广博、体系精深、论述深入的书是好书。对普通读者而言,内容丰富、语言通俗也是好书。对幼童而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就是好书。但凡一本书,能够为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提升文化的素养、提供心灵的抚慰、砥砺个人的精神,就是好书。
王蒙:我认为一本好书,要语言好、内容深刻,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高于常人。更为重要的是书的态度,要有大爱的态度、大公的情怀、负责任的心态,要有敬畏心、感恩心、谦卑心、谦让心。正如一个人有品质一样,书籍也有品质,这样的书就会让人爱读并得到一些启发。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黑塞不赞成年轻人在咖啡馆和舞池里消磨时光,认为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B .花力气、下功夫阅读杰作,常常不像阅读时髦读物那样适合口味、带有刺激,却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C .互联网迅猛发展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而读书能让读者沉静下来,深度思考,更能提高汲取知识的效率。
D .魏玉山、黄志坚、王蒙都认为读书不仅能使人增长知识,改善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 A 项黑塞只是否定"泡咖啡馆和在舞池中消磨时光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的观点,并非说只有"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才是接近真正的生活"。 C 项"更能提高级取知识的效率"错,原文是说"互联网飞速发展"使"知识汲取效率迅速提高"。 D 项只有黄志坚提到读书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读书太多可能有害,但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仍提倡人们阅读。
B .王蒙认为《庄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文言文经典,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费劲,但却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世界。
C .读书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则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创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D ."好看""有用"是读者评价书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出版者在出版图书时所极力追求的目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A项原文"尽管如此"的"如此"是指"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并不能等同于选项中的"黑塞认为尽管读书有害、会危害生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的一项是(3分)
A .读书会让人与人之间增加爱心与理解,增加智慧与理性,减少戾气,减少与人为恶的不良风气。
B .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对阅读的指导和推动力度,爱读书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C .许多学校致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数字阅读平台,推进数字化阅读发展,为学生阅读带来新体验。
D .互联网时代,媒体要注重深度思考、理智讨论,积极引导和推动网络媒体受众形成读书的意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念含义并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A 项属于"读书的社会意义"话题范围,其他三项各属于培养阅读习惯、搭建阅读平台、营造阅读氛围的举措。
4材料二是一篇访谈,请结合这则访谈的特点,谈谈拟定访谈提纲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答案】①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访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如材料二围绕"读书"提出了三个问题:读书对个人的影响,读书对社会的意义,判断是否是一本好书的标准。②各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性,逻辑要清晰。如材料二中前两个问题谈的是读书的意义,后一个问题是谈好书的标准,从个人到社会,从意义到标准。(4分,每点2分。各点概括特点1分,具体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回答本题要对拟定访谈提纲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如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设计访谈形式及访谈问句,问句不宜过多,避免低效率、诱导,采用开放性的表达方式等。可结合文本信息加以.理解分析。
5.学校图书馆要购买一批新书,向同学们征询购买建议。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购书建议。(6分)
【答案】①重视内容和品质:内容有吸引力,能给师生提供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积极影响;语言精美,内容深刻,观点新颖。②重视外在因素:作者和出版社的知名度,图书的质量和价格。③兼顾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科之间的需求不同,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的需求不同。(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探究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可根据材料二中访谈对象对好书的理解和学校的实际来拟写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2023甘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位于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锃,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局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蕊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之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如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崆峒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崆峒。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朝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崆峒山刻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洞修炼,并著《肘后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今天的重要影响。
B .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D .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登临崆峒,丰富了文章内容。
【答案】B
【解析】 A "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述错误。文章写平凉追溯历史,叙写今天,但没有将平凉的历史和平凉的今天进行对比。 C ."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述错误。根据第10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文章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与上文事例并列,不存在递进关系,都是论证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 D ."是为了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表述错误。根据第8~9段的内容和第10段中的"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可知,文章写崆峒山是为了表现平凉成为千古圣地。
7.下面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称作"平凉长剑"。
B .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
C .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
D .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墨客提供营养。
【答案】 B
【解析】根据第3段中的"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可知,选项表述缺少"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这一限制,所以"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表述错误。
8.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4分)
【答案】①用"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收束全文。(1分)②以问句结尾,表现平凉文化的神秘不可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感佩之情。(1分)③有力地突出平凉之地对中华文明的作用,指出平凉文化植根华夏文明,蕴藏着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深化了主题。(2分)
【解析】结构上,作为文章结尾,"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内容上,采用问句结尾,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以问的形式突出平凉文化的深厚、丰富、神秘,比一般陈述句更能表达作者对平凉文化的感佩之情;"基因密码"一词说明平凉文化根植于华夏,又在中华文明中作用重大,深化了文章主题。
9.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6分)
【答案】①文章融历史题材、考古资料、神话传说于一体,翔实、丰富地写出了平凉之地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2分)②文章选材典型,详写崆峒山,以点带面,通过写作为"道源圣地"的崆峒山,写出了平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2分)③文章着眼于平凉之地纵向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现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受其吸引而不断到来,在增加其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将这种文化不断地传承。(2分)
【解析】根据第2段中的"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是长征领袖的驻地"可知,文章选用历史题材,彰显平凉历史的厚重。根据第3段中的"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可知,文章选用考古史料。根据第6段"《帝王世纪》载:'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之足履之,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可知,文章选用了神话传说。综上分析可知,文章融历史题材、考古资料、神话传说于一体,翔实、丰富地写出了平凉之地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根据第8~9段的容和第10段中的"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可知,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道源圣地"崆峒山,选材典型,以点带面,写出了平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根据第2段和第8~10段的内容可知,文章从"春秋五霸时期"写到"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从"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崆峒""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崆峒山"写到"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崆峒",文章从古至今进行纵向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现平凉历史文化的厚重,也体现出文化传承的意义。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2023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顾足下A之能B足以C自奋D愈之E所有F如前G所陈。
【答案】BDF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答案】B
【解析】“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答案】D
【解析】“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达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师说》表达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答案】
(1)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
注意:“不齿”,不屑一提(并列);“乃”,竟然;“可怪”,令人奇怪。
(2)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
注意:“通”,通晓;“龃龉”,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
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保。(答对3点即可)
【解析】根据材料二概括得出。
【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二)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
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答案】D
【解析】两首诗都表达了忧愁。第一首从“多情多感仍多病”句即可以看出,第二首诗从“欲断哀弦”中即可看出。
16.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1分,解说诗句)。“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1分,解说诗句)。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1分,“宁静”或“空白”等),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1分,“侧面表现”),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1分,“回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创作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也常引入传说。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引用了《诗经·郑风》中的诗句,借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2)辛词善于用典,《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仓促出兵北伐导致“____________”结局的典故,提醒南宋朝廷要引以为戒,吸取教训。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姚鼐和朋友在雪中登顶,看到“ , ” ,山顶风光明媚动人。
【答案】
(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三、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胞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① :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薰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 ② ,小时候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笨蠢,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③ ,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
18.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②而是别人的不理解③也未必就一无是处(每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第①空,由"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及横线后的句子可知,填入的语句为"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第②空,由"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可知,应填入表示"别人的态度"方面的内容,即"而是别人的不理解";第③空,由"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可知,应填入表达"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也有优点"之类意思的句子,即"也未必就一无是处"。要注意字数限制。
19.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3分)
【答案】①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②被怀疑有智力问题。③被认为是故意"捣乱"。(每条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段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正确运用句式。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集中在第一段,注意句式要求是被动句。"研究表明……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即"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阅读很慢等",即"被怀疑有智力问题"。"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即"被认为是故意'捣乱'"。注意字数限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了山起卖罐罐儿馍的梆子声。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立 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赳赳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底钱。嘉轩跷出厦屋门槛,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嘉轩解释说:“不该再吆偏食了,他俩大了。人说‘财东家惯骤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白叔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嘉轩仍然不改口:“当断就断。算了,就从今儿个断起。”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①你的心真硬!”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街巷里的梆子声更加频繁地敲响,干散清脆的吆喝声也愈加洪亮:“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仙草从织布机上转过头说:“你去把那个卖馍客撵走,甭叫他对着门楼子吆喝了,引逗得娃们尽哭。”嘉轩反而笑说:“人家在街巷里吆喝,又没有钻到咱们院子里来吆喝,凭啥撵人家?吆喝着好,吆喝得马驹骡驹听见卖馍卖糖的梆子铃鼓响,就跟听见卖辣子的吆喝一样就好了。”仙草咬着嘴唇重复一遍婆婆的话:“②你真心硬!”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今儿个算是尾巴巴一回”的意思与“今儿个算是最后一回”的意思相同,文中的说法好在哪里?试作分析。(4分)
【答案】①“尾巴巴”体现比喻的修辞,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②“尾巴巴”运用叠词,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格外亲切,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尾巴巴”即指尾巴,此处把最后一次吃偏食比喻为尾巴,化抽象为具体,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尾巴巴”运用叠词,说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之美,听起来格外亲切,品起来满口生香,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请结合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效果。(3分)
【答案】①句中破折号所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的延长”。
②几个破折号连用,生动地再现了生意人悠扬婉转的吆喝声,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中破折号连接的是吆喝声,表示吆喝的声音延长了,所起的作用是“表示语音的延长”。
“罐罐儿馍——兔儿馍——石榴儿馍——卖咧——”,几个破折号连用,表明其间吆喝的内容的连贯性,生动地再现了生意人悠扬婉转的吆喝声,且极具代入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意思类似而又有细微的差别,请结合其中加点的“真”字分析两个句子表意的不同。(4分)
【答案】①第①句中的“真”修饰“硬”,表示“的确、实在”,突出“硬”的情况与程度。
②第②句中的“真”修饰“心硬”,表示“确实”,突出“你心硬”的事实,认可并强调了之前婆婆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作用的能力。
“你的心真硬”,“真”后接的是“硬”,表示心“的确、实在”的“硬”,突出的是心的“硬”的情况与程度,侧重“心”。
“你真心硬”中的“真”修饰“心硬”,表示“确实”,突出“你心硬”的事实,呼应“你的心真硬”,直接指向“人”,认可并强调了之前婆婆的看法,多了些不满的意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④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佚名)
⑤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唐▪王维)
以上是古代诗人关于家乡之思的诗句。上述诗句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认真阅读诗句,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泄露真实的姓名、校名等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道作文题对应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家乡文化生活”。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家乡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对“家乡”的理解,可以是具体的狭义的家乡(居住的市镇、乡村或社区),也可以是泛指或广义,比如与国家所代表的环境相似的地区,个人出生、生长、求学的地方,精神、情感寄托的所在。
作文题未限制文体,根据诗句引发的场景,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描摹和叙述家乡的人、物、景、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阐述对家乡的所思所感,还可以写成抒情类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怀恋、感恩等情愫。
参考立意或标题:
①月是故乡明 ②家乡风景独好
③树高千尺不忘根 ④带着故乡去远方
⑤家园将芜胡不归?⑥夜来幽梦忽还乡
⑦不如早还乡 ⑧一夜乡心处处同
⑨青春作伴好还乡
范文示例:
树高千尺不忘根
“到不了的都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故乡在游子落泪的起点,也是漂泊的终点。它给予每个人一段绵长的回忆,一个安置灵魂的地方,是一湾静水,泊着游子的思念和安全感。
在时间维度上,故乡承载着我们童年的岁月,成长的过往。在鲁迅的故乡里,它是百草园、是青石板、是十里水乡和那芦苇丛中社戏的咿咿呀呀。故乡太小,可能不过方圆几里;故乡又太大,大的可以盛下整个童年。因而,我们在审视故乡时,怎么不心生亲切呢?就像看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虽然稚嫩却又不失可爱一样。也许,故乡就像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和城市的喧嚣想必,它少言寡语,却让人难以忘怀。
在空间维度上,故乡是游子虽饱尝“天长路远魂飞苦”,却不愿舍弃的精神家园。那厚重的泥土中生长着“安土重迁”的观念,让我们在漂泊中一想到那生长于斯的土地就会有一分踏实;那古旧的祠堂缭绕着诸如“克勤克俭”祖训的遗香,让人在异乡也能顶天立地,写好一个“人”字;最难忘的,必是那故乡的灶台,烹饪出最故乡的味道,满足了羁旅之人舌尖上的相思。那个《晋书》里在洛阳做官的张翰,看到秋风乍起,生出“莼鲈之思”便挂冠而去。可见,在故乡面前,功名利禄,轻如毛羽。
时间如经,空间似纬,时空交织成故乡,给予每个人安全感。它让你在离开时放心,在漂泊时安心,在叶落归根之时静心。这种安全感,只能存在于故乡之土、羁旅之梦。
对于游子而言,回到故乡,就像回到精神的母体,可喧闹也可酣睡。那些叶落归根的人,返乡的意义,与其说是邂逅旧时风景人情,不如说是找回曾经的记忆、曾经的自己。西人将哲思编成斯芬克斯之迷,让你认识你自己;而故乡在此更进一步,让你我回到最初的模样,只可惜,这个谜底,很多人到了两鬓飞雪,才能幡然领悟。
故乡不离不弃,随时都在你回首的地方等着你。因此不管是何种选择,奔赴他乡亦或是留守故土,都是不负韶华,拼搏一生,都是把青春的赞歌献给祖国,将青春的色彩绘入历史画卷。就让我们燃烧岁月,青春飞扬,奔赴远方,照亮希望,驻足家乡,筑造梦“乡”。
1
2
3
6
7
11
12
15
B
A
A
B
B
B
D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全解全析统编版通用docx、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4单元统编版通用docx、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必修上册第14单元统编版通用docx、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参考答案统编版通用docx、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答题卡统编版通用docx、统编版通用必修上册1_4单元-02答题卡统编版通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新高考通用,必修上册)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全解全析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参考答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全解全析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A4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考试版A3测试范围统编版必修上册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参考答案统编版docx、高一语文期末模拟卷02答题卡统编版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