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拓展讲义: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展开学习目标
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学会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梳理
修辞格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特殊方法。又称为“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中学阶段掌握以下九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反复。
一、比喻。
【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
【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组成。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等。
例: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3.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作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二、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能说话会做人的动作,有思想、有感情。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三、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四、排比。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五、反复。
【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的修辞格。
【分类】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xx物的xx特点,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设问。
【定义】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例句】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情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七、反问。
【定义】即反诘或诘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情感,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八、对偶。
【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九、借代。
【定义】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的修辞格。
【例句】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专项练习
一、(2023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淅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
②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③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
④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投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
⑤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⑥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
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衷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⑧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看到了一个个“良梨村”在一片梨花开放中崛起的画面。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
⑨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1)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B.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本文的梨花则不然。
C.民宿外墙上农民画色彩鲜艳、生趣盎然,吸引“我”是因为画技高超不凡。
D.最后一段篇末点题,抒发了作者对梨花、对春天、对蓬勃生命的热爱之情。
(2)文章第①段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赏析修辞手法)
②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赏析加点词语)
(4)请简要分析第⑤段划波浪线句的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5)第⑧段“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我”看到了什么丰硕的果实?请结合文章主题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比手法)。先写最爱秋天的清凉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是为了引出下文人到中年开始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为了突出下文对春天的喜欢。
(3)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蜜蜂、昆虫在花丛中忙碌、热闹的场景,表现了梨花开得繁盛、开得热烈的特点,表达了村民们对梨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颤动”的意思是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文中准确地描写了梨花开得壮观、繁盛的情态。
(4)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虚写、想象),作者发挥想象,虚写了果实累累的画面,从侧面更强烈地突出眼前的花开得热烈,开得繁盛,开得壮观的特点。
(5)梨花是良梨村的经济支柱,带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梨花让“我”感受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蓬勃希望(乡村崛起的希望)。
【详解】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第⑦段“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可知,这幅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所以谈不上“画技高超不凡”;根据第⑦段“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可知,;而“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可知,吸引“我”的是老妇人望向的梨海;而非“民宿外墙上农民画”;理解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以及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淅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可知,作者先说自己喜欢秋天,年轻的作者偏执地认为春天不够“酷”;
根据第②段“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可分析出,作者再说自己“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
由此可知,此段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根据第①段“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淅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可知,作者把春天与秋天进行比较,还用了对比的手法;
而作者先写最爱秋天的清凉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是为了突出引出下文“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由此可知,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下文人到中年开始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为了突出下文对春天的喜欢。
(3)本题考查句中词语的赏析。
①:根据第③段“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中“蜜蜂跳舞”和“昆虫探头探脑”,运用了你认得修辞手法,“跳舞”和“探头探脑”分别赋予了蜜蜂和昆虫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昆虫在花丛中忙碌、热闹的场景;
根据第③段“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可知,梨花开得繁盛、开得热烈的特点;
根据第③段“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和“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可知,表达了村民们对梨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根据第⑦段“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可知,词语“颤动”的本义是:短促而频繁的振动;这里“颤动”是指梨花的状态;
根据第⑦段“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可知,“颤动”一词描述出了梨花开得壮观、繁盛的情态。
(4)本次考查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根据第⑤段划波浪线句“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中,“一树梨花”是眼前的实景,而“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中的“仿佛看到”可知,“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由此可知,此句用的写景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写或想象);
根据“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可知,这是作者想象到的果实累累的画面,由看梨花想到果实累累的画面,可分析出,用果实累累来侧面突出眼前的梨花开得热烈,开得繁盛,开得壮观的特点。
(5)本题考查结合文章主体对比分析语句的含义。
根据第⑥段“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可知,梨花带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是良梨村的经济支柱;
根据第⑧段“看到了一个个‘良梨村’在一片梨花开放中崛起的画面”,可知,梨花让“我”感受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蓬勃希望;
根据第⑧段“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可知,梨花开放,让“我”看到秋天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二、(2023春·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校联考期中)现代文阅读。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镌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我”自称有咽炎,①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②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小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应用重朗读,请简析理由。)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4)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 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 “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②“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3)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4)“抹、贴、按、写”是动作描写,“仔细”是神态描写,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加深。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联系第④段“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可概括为: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
联系第⑩段“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可概括为:“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①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联系第⑪段“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可知“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②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应根据句子中包含的感情来确定朗读的语气。“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中的“彼此“是指你我双方,这里是重点强调老师和学生已经心心相印了,写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已经融化了。所以朗读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因为重读起强调的作用。
(3)本题考查文章题目。
文中故事情节第④段中,“孩子们卖力的给我献计献策”他们给我的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选文第⑤至⑧段写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腊梅花;第⑨到⑩段写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的踏雪访梅。题目“芬芳的蜡梅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从选文第⑩⑪段中句子“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第⑫段“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可知,蜡梅花也象征着孩子们美丽的心灵;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孩子们的喜爱及对他们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外,这小小的蜡梅花代表了“我”与孩子们之间温暖的师生情谊;
初读文题“芬芳的蜡梅花”,不知围绕腊梅花讲述了哪些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联系“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可知“抹、贴、按、写”是动作描写,“仔细”是神态描写。由第③段“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可知,“恨”表明了班里的“捣蛋鬼”与老师在情感上有隔阂,写出“捣蛋鬼”对班集体的排斥与仇视;由第⑨段“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来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可知,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用力”“端端正正”说明小胖已经被“我”感化了,深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温情,表明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没有了隔阂,且越发深厚。
三、(2021秋·江西南昌·七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磨 石
包利民
总有一种声音在梦境深处响起,如细细的雨洒落大地,如轻轻的风吹过满树的叶子,那“沙沙”的响声从遥远处传来,常常让梦里一片温暖。我知道,那是磨石磨刀具的声音,曾经在成长的岁月中无数次响起,却又穿透如此漫长的光阴,落进我的梦里,落进我的心底。
那时的磨刀石还不是有多精美的,其实就是从外面捡来的可以适合磨刀的石头,略微打磨周整就可以了。每一家每一户都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我们更多地叫它们磨石,因为它们不仅可以用来磨各种刀具,还能磨许多东西。我家的那块磨石就很大,也是长条形,就在院子的仓房旁,挨着仓房门侧的那块大青石。
闲暇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会在磨石上磨镰刀或者铡刀等常用工具,磨的时候,要不停地在磨石上洒水,是为了降低刀具由于摩擦产生的高温,可以使刀具不变形。而磨东西最多的,就是姥爷,那块磨石也成了姥爷的最爱。
在晴好的每一天里,在没有活时,姥爷都会在磨石上细细地磨那些木匠工具。即使那些锛刨斧锯都已经很锋利,也依然磨得亮亮的。通常是在大磨石上先粗粗地磨一会儿,然后姥爷会拿出几块很小的细磨石,再细细地磨。常常是在午后,那沙沙的声音就会响起,那个时候,听着那熟悉的声音,竟会很安心,睡得无比踏实。可是在多年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午后,在睡梦中,猝然重逢之下,我竟从那美好的旧梦中惊醒。
那块石头由于长年的使用,上表面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平整,已经向下凹了很深,就像弯月的曲线。已不知姥爷守着它过了多久,石面上的工具已经换了不知多少茬,那一双粗糙的手与石面的细腻相对比,差距越来越大。姥爷就这样磨走了无数春去秋来,磨得秋霜纷飞染白了发,磨得腰身同石面一起渐弯。而那沙沙声音也在老宅里响了无数的日子,将时光漾起无数涟漪,虽如今远隔千里,却依然波荡着我的心弦。
有那么一个中午,睡下,却没有听到姥爷磨刀时的声音,一时竟是睡意全无。出去看,磨石仍摆放在仓房的门侧,七月的阳光在上面驻足,却是不见姥爷的身影。很是担心,怕姥爷受伤。在这块磨石上,他的手不知被割破了多少次,那双满是老茧的手,被那些磨得飞快的刀具轻易地划破。于是满村去寻,却见姥爷正在一户人家,对着一堆木头挥汗如雨。
姥爷把一个刨刃递给我,让我回去帮他磨一下。我很兴奋地跑回家,学着姥爷的样子,在石面上洒上水,便沙沙地磨起来。如此近地听着手下发出的声音,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切感。后来从乡下搬进城里,姥爷把磨石也带着,在城市的小院里,他也经常磨他那些再也用不到的木匠工具。声音如故,只是姥爷常常磨着磨着就停下来,身前的磨石亦默然,仿佛被无边的寂寞包围。
后来姥爷去世,又搬了几次家,那块磨石也不知失落在何处。可是那陪伴了我多年的声音,常在记忆深处响起,却从未在梦里出现。那沙沙的响声,就像轻快地脚步,只是一瞬间就跨过了无数时光。
又一个午后,再次于睡梦中听到熟悉的声音,醒来,那声音犹在耳畔。推窗看,小区里来了一个磨菜刀的老人,正在七月的阳光下,在一块磨石上,奋力地推动粗糙的双手。我找出了家里所有的刀具,就蹲在那里看老人磨,听那声音直入心灵,隔着那么遥远的岁月,又有了久违的宁静与安心。
(选自《北方新报》2014年10月20日)
3.说说“即使那些锛刨斧锯都已经很锋利,也依然磨得亮亮的”一句中“依然”的含义及其作用。
4.说说你对“在城市的小院里,他也经常磨他那些再也用不到的木匠工具”这句话的理解。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文章以“磨石”为题有什么好处?
7.文章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3.“依然”指仍旧,和以往一样。生动表现了姥爷对他的那些木匠木具的爱惜和呵护。
4.写出了姥爷对磨石和他那些木匠工具难以割舍的情感,也写出了姥爷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
5.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之快,表达了“我”对磨石声、对姥爷的怀念之情。
6.是行文的线索,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7.不可以。最后一段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删去后不仅没有以上作用,而且会使文章不够完整。
【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词语所在句子。“依然”这样做,说明锛刨斧锯都已经很锋利,不需要在磨石上继续打磨,但是姥爷还坚持这样做,由此可知姥爷对自己的木匠工具的喜爱。据此解答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的能力。来到城市后,姥爷不用帮别人做木工,不会再木头旁挥汗如雨,自然用不到这些木匠工具,姥爷还在磨它们,说明姥爷对它们感情深,它们是姥爷以前做工的用具,忘不了它们,是姥爷对过去生活的难忘,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5.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该句把“沙沙的声音”比作“轻快的脚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脚步的轻快,“一瞬间”更是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之快。联系上文提到的姥爷去世,自此“我”再也听不到磨刀的沙沙声,这句表达了对姥爷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及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看标题和内容之间的联系标题贯穿了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围绕着标题,作者主要写了回忆姥爷用磨石磨工具的情景,直到姥爷去世后,“我”把刀具交给小区的磨菜刀的老人。因为文章内容都和标题“磨石“有关,标题是文章的写作内容;标题和文章怀念的人姥爷有关,所以标题还暗示了对姥爷的怀念之情。据此解答即可。
7.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尾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尾段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考虑删去尾段后文章所受的影响。“听那声音直入心灵”与开头“那是磨石磨刀具的声音,曾经在成长的岁月中无数次响起,却又穿透如此漫长的光阴,落进我的梦里,落进我的心底”相照应,结构更加完整。而最后一段通过写“我”把家里的刀具交给磨菜刀的老人,自己蹲在那里听,表明了“我”对磨刀的声音的怀念,对逝世的姥爷的怀念,这一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四、(2022秋·七年级单元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朱成玉
①我的少年时光很短,最起码我自己这样认为。
②我说它短,是因为本该享受的少年时光,被我自己掐断了。
③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也因为我的倔强和高傲,中考的时候我只报了唯一的一个志愿,那就是重点高中。我对所有人说,重点高中是我的囊中之物。结果老天弄人,差三分而败北。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
④老师劝我复读,父母也劝,可是我哪里还有脸回到学校,除非让我戴上一个大大的面具,用来遮羞。
⑤我没有选择复读,而是走了另外一条坎坷的路——自学。
⑥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我的语文老师刘季夫知道后,让我加入他的文学社,鼓励我进行文学创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文学,一篇篇小文章经过他的修改,在当地的小报上发表,从此,我的文学之路开始了。虽然艰辛,却无比欣慰。最苦的时日里,在那个冷冷的西屋里头,我的手因为长时间拿笔,被冻成了馒头的形状。
⑦总是母亲起床做饭的时候,我睡下。像路遥一样,我的早晨,也永远都是从中午开始的。
⑧可是后来季夫老师生了病,文学社解散,我的世界一下子又暗了下去。
⑨母亲倒是支持我,她说,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吧。坚持,是母亲最本真的鼓励吧,没有一点煽情的意味。“不过,”母亲接着说,“买稿纸和邮票的钱要你自己去挣来。”
⑩是啊,不工作,一直这么靠父母养活,我心里也愧疚。于是我一咬牙,去了父亲的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白天工作,夜里写诗,靠着一种青春的激情,竟不觉得累。
⑪只是,我投出的稿子总是泥牛入海无消息,让我不禁有些动摇了。
⑫还是母亲,还是不带半点煽情味道地鼓励:“哪有那么容易成功的事儿,坚持住,总会有成果的。”
⑬我便选择继续坚持写下去。那个时候,我很喜欢看书,可是家里那几本书都已经读得稀烂,做的梦都是关于偷书的梦,梦见自己偷偷地潜入书店,把书店里的好书装了满满几麻袋偷走,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
⑭和母亲说起我的梦,母亲笑笑没说什么,周末的时候却领我去书店,让我挑喜欢的书。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悲惨世界》《复活》《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名著都是在那个时候与我抱了个满怀的,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忘我地走进小说的世界里。从雨果的《悲惨世界》中,我知道了原来人间还有那么巨大的苦难和不幸,人如果要作恶,可以恶到什么地步,而人如果决心行善,又能产生多么伟大的精神力量;从托尔斯泰的《复活》中,我学会了用解剖刀一般锋利的目光审视周围人们的道德,同时也用严格的尺度审视自己的心灵;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我感受到友谊的温馨、爱情的迷人和牵魂动魄、艺术的价值和力量……
⑮我的文学之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坚实了许多。
⑯又一次收到退稿的时候,我耷拉着脑袋,不敢面对母亲热切期望的眼神。正是年底的时候,母亲在灶台上给我们炒花生果,一边炒,一边对我说:“不急,你看这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儿才能熟呢!人不也一样吗?受些煎熬和苦楚,有啥大不了的!”
⑰我深有感触,是啊,有啥大不了的,我还偏不信我的文字变不了铅字!
⑱终于,一年后的某一天,我的文章发表了,而且还是在《散文》这样的大杂志上。母亲向我表示祝贺的方式一样没有半点煽情意味,只是递给我一把炒好的花生果。我剥了皮,吃了一个,真香,炒得恰到好处。
⑲这一次母亲没有说话,但我永远记住了母亲关于炒花生果的那一段妙语: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
⑳是啊,迷茫、困惑……什么都不要怕,要成长,要成熟,就得在生活的热锅里多翻几个个儿!
(有删改)
8.根据要求,品析下面的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1)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所有人的眼睛里都有一把嘲弄的匕首,纷纷刺向我,让我无处可逃。(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2)我不敢相信,吝啬的母亲为了鼓励我写作,竟然可以给我买那么多的书。(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的含意及其作用)
9.第⑥段画线句子“那时候的我经历着‘最落魄’的青春”,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10.文章标题“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有什么含义?
11.下面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末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凸显主题。
B.“睡梦中露出贪婪的微笑”,句中的“贪婪”是贬词褒用。
C.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刘季夫,是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恩师,正是因为有他的鼓励,在最苦的日子里,“我”的世界依旧明亮。
D.文中三处“没有一点(半点)煽情的意味”,都强调了母亲对“我”本真的鼓励,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
12.文中第⑬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写到了梦,请分析二者在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方面的异同点。
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魏巍《我的老师》)
【答案】
8.(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们的目光比作嘲弄的匕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三分之差而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后内心的自卑、痛楚和羞愧。
(2)“吝啬”是小气的意思,表明母亲生活的节俭,与“为我买那么多书”的“慷慨”形成对比,衬托出母亲为了帮“我”买书而甘心付出,突出母亲对“我”走文学创作之路的关心和支持。
9.在文中具体指的是“我”没能考上重点高中,羞愧复读而选择了自学这条坎坷的路。
10.表层含意:炒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儿才能炒熟。深层含意: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人要经受住煎熬和苦楚,在不断的磨炼中成长、成熟。
11.D
12.相同点:都是虚实结合,通过梦境寄托情感。
不同点:本文中写梦里偷书,是为了表达作者对读书的迫切渴望;材料中写梦里寻师,表达的是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解析】
8.此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题目给出了赏析的角度。(1)从修辞来赏析,赏析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浅层含义),表现了xx(深层含义)。①句将人们的目光比作嘲弄的匕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没能考上重点高中后的自卑和痛苦的心理。②句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吝啬”本义指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这里指平时生活的节俭的母亲,却为我买那么多书,“慷慨”与“节俭”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母亲为了帮我买书而不惜一切代价,突出母亲对我走文学创作之路的关心和支持。
9.考查词语的指代义。答题方法:一、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二、一般是往前找; 三、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从上文可以概括出:“我”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选择走了另外一条坎坷的路——自学。
10.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文章的标题,往往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浅层意思,也就是字面所告诉我们的意思,另一层是深层含义,也就是透过字面,我们所得出的道理和含义。本文的题目是:多翻几个个儿就熟了,在文章中的浅层意思很容易就能找到:炒花生果,要多翻几个个才能炒熟;深层含义为: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挫折,受得住煎熬和苦楚。要成长,要成熟,就得在生活中多磨练。
11.此题考查了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D分析错误,前文中第三处“没有半点煽情意味”并不是强调母亲对“我”的鼓励;而是因为“我”的文章发表了,母亲祝贺“我”。
12.本题考查不同文段的比较阅读。这两组材料一组是原文的一段材料,一组是魏巍《我的老师》的材料,相同点:都通过梦境来寄托情感,虚实结合。不同点:本文第(13)段通过梦境来表现自己对读书的迫切渴望;链接材料通过梦境来表达“我”对老师蔡芸芝先生的怀念。
拓展提升
一、(2023春·湖南湘西·七年级统考阶段练习)阅读文章《一树青春,一枝繁花》,完成后面小题
①十六岁,我读高二,教材上的字符像天书一样,男生女生聒噪喧嚣,这些,让我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过。盛夏的雨,下得没完没了,像逃脱云朵的珍珠义无反顾地扑向大地,碎裂在池塘里、树冠顶,也碎裂在我的心里。终于,那个雨后初霁的午后,几近歇斯底里的我选择了逃离。
②三天后,我已坐车到达长沙,不久就成为一间咖啡厅的服务员。新人都需要老员工来带,我的师傅是阿明,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却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三年的少年。阿明出身农村,完成义务教育后就开始像浮萍一样飘游在外,辗转于此,终是落了根。实际上,咖啡厅里的员工大都十七八岁,拥有野草一样难言的过往,从穿上工作服那刻起,生命模式就从“成长”切换成为“生存”。
③工作服很紧,衣领很高,扣上第一颗扣子,就喘不过气来。第一天上岗,我敞着领口,阿明看见,眉毛一挑,说那可不行,被主管看到,你今天就白干了。我一边委屈地扣着,一边想,以前班主任再严厉,也没在我们的校服穿法上这样挑刺。
④是的,我低估了这份唾手得来的工作给我带来的挑战。服务行业,卖的就是形象,我们在打扫、上菜、交流时都有着严格标准来约束,就连走路,都得优雅从容。我此前从未想到过,连刀叉的摆放都能有那么多讲究。私人企业,利益至上,一切量化,唯考核论。最惨烈的一天,还是来了。为一桌客人换烟缸,一不留神扬起一撮烟灰,不幸得到客人的投诉。在实习期内就被投诉,我开创了咖啡厅的先河。主管只允许难过不已的我去休息室平静一会儿。狭窄的室内,等待上晚班的同事正打着扑克牌。我刚关上门,被一声怒喝吓得一激灵。抬头就见下铺的同事凶狠地看着我,昨晚的蚊香,是不是你点的?我茫然地点头,他又连珠炮似地说下去,你知道吗,蚊香灰掉到我的床铺上了!我不欢迎你住我上铺,请另谋高就。一旁的同事纷纷侧目,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又继续打起了牌。
⑤那天晚上,主管的“逐客令”委婉却暗藏锋利。我走时,没人来送我,我坐在人山人海的街头。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有的步履悠闲,有的行色匆匆,他们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⑥我忽然很想念母亲,以及她烹的黄辣丁;我想念班主任,她批评我的话难听但不会暗藏锋利;我还想念同学,他们会骂我笨但不会意味深长地看着我,或请我另谋高就。那间种满紫罗兰的小小教室,漂泊在外的游子,真的开始想念你了。
⑦终于,在离家十九天后,我带着疲惫回到家乡,走时那天的云朵依然在天幕里波澜不惊,家中却已人间万年。母亲骤老许多,说话语无伦次,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看着餐桌上热气腾腾的黄辣丁,我紧紧地抱住了她。
⑧高三,我终于找到了那首动听的歌——《yesterday nce mre》。学习累了,静静听一次,那年站在咖啡厅里孤独遥望的少年,又清晰地跳动在眼前。
⑨高考后,一张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静静地躺在了我的信箱里,人生,开始向春暖花开处转弯。
⑩我也庆幸十六岁时曾远行,在天涯海角处认清了生命本该有的模样,让青春之树陡然开出一枝繁花。
(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
13.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14.结合文意,说说标题“一树青春,一树繁花”的含义。
1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盛夏的雨,下得没完没了,像逃脱云朵的珍珠义无反顾地扑向大地,碎裂在池塘里、树冠顶,也碎裂在我的心里。
16.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人生中这段焦躁叛逆的青春时光”的看法或感悟。
【链接材料】
私自回家几天来,我窝在床上不吃不喝,不知道明天后天是否还这样度过。因考试作弊通报批评,我如同深陷沼泽,不能自拔。“儿啊,你要记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不要误了最重要的事情。”爸爸语重心长的话像一缕清风驱散了我眼前的迷雾。快高考了,我明白,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了。我也明白,逃离只会离阳光更远。我长舒了一口气,勇敢地昂起头,踏上了教学楼宽大的台阶,然后,步入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脸安静。
删改自《青春的沼泽打马走过》
【答案】
13.高二的一个午后 头天上岗,遭到责备 孤独凄凉 回家,拥抱母亲
14.本文的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春比作一棵苍葱的树,预示拥有活力的青春,而“一枝繁花”是指历经青春的迷茫躁动之后,努力奋斗,最终有所收获。
15.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答对一种修辞即可),将盛夏的雨比作易碎的珍珠并将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倾盆大雨狂躁的声势,也反映出自己此时焦躁的内心世界,为下文逃离学校做出了铺垫。
16.看法:人生都会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美好的人与事;努力进取必将得到回报;明确世间并是不所有人都会理所应当的包容和帮助你。(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3.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①空,依据①段“终于,那个雨后初雾的午后,几近歇斯底里的我选择了逃离”可以提炼为“高二的一个午后”。
②空,依据“三天后”“第一天上岗,我散着领口,阿明看见,眉毛一挑,说那可不行,被主管看到,你今天就白干了。我一边委屈地扣着。一边想,以前班主任再严厉,也没在我们的校服穿法上这样挑刺”可以概括为:头天上岗,遭到责备。
③空,⑤段“那天晚上,主管就冷若冰霜地对我下了“逐客令”。我走时,没人来送我,我坐在人山人海的街头。静静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有的步履悠闲,有的行色匆匆,他们都从哪里未?要到哪里去?”可以概括为:孤独凄凉。
④空,依据⑦段“终于,在离家十九天后,我带着疲惫回到家乡,走时那天的云朵依然在天幕里波澜不惊,家中却已人间万年。母亲憔悴至极……看着餐来上热气腾腾的黄辣丁,我紧紧地抱住了她”可以概括为:我回家,紧紧拥抱母亲。
14.本题考查赏析题目。依据本文内容可知,本文的题目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青春经历比作一棵苍葱的树,具有活力和生机。
依据⑨段“我也庆幸十六岁时曾远行,在天涯海角处认清了生命本该有的模样,让青春之树陡然开出一枝繁花。”可知,作者的逃学打工经历可知,作者在经历了生活挫折后,获得了人生感悟,认清了生命本该有的模样,那就是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15.考查语句赏析。
依据“像逃脱云朵的珍珠义无反顾地扑向大地”可知,本句是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盛夏的雨比作易碎的珍珠,并把雨人格化,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大雨倾盆的景象。依据“终于,那个雨后初雾的午后,几近歇斯底里的我选择了逃离”“十六岁,我读高二,教材上的字数像天书一样,男生女生聒噪喧嚣,这些,让我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过。”可知,这反映出“我”此时焦躁的内心世界,为下文逃离学校做出了铺垫。
1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阅读感悟的能力。
依据①段“十六岁,我读高二,教材上的字数像天书一样,男生女生聒噪喧嚣,这些,让我每一天都在痛苦中度过”。“终于,那个雨后初雾的午后,几近歇斯底里的我选择了逃离。”可知,“生命本该有的模样”是指作为一个少年,可能出现焦躁、叛逆的青春经历;依据⑨段“我也庆幸十六岁时曾远行,在天涯海角处认清了生命本该有的模样,让青春之树陡然开出一枝繁花”可知,“生命本该有的模样”是指经历过生活挫折后,就会让一个人的青春“沸腾”,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感悟示例:每个人都会遭遇生活的挫折,但只要努力克服,积极进取,无惧困难,必将战胜困难,取得 回报,从而增强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力量。
二、(2023春·吉林松原·七年级统考期中)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长在地边的玉米
侯宏博
①三十多年前,我随父亲在乡下种地。种小麦,种豆子,也种玉米。播下种子,付出辛劳,土地总会给我们十倍百倍的回报。
②我家有一块田地,紧临着大路。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侥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了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chǔ)在地边。
③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问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④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买几袋倒卖的化肥。施肥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反正也收获不了几粒玉米,施肥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⑤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我感到疑惑,父亲难道是想用他手中的锄头扶起路边的这一行玉米吗?
⑥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⑦父亲咬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玉米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少了行人的踩踏,比往年都要松软。
⑧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jiē)秆。
⑨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⑩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样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⑪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时常遇到那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他们身处各自职业群体的边缘,平凡而又弱势,就像高空的臭氧层一样,抵御着最强的紫外线,守护着地球,却常常被忽略;就像一艘木船最底部的那块板子,长年浸泡在海水中,忍受着侵蚀,又最易被遗忘。
⑫然而,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会对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并尽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能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土地。
17.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第⑩段划线的句子。
(1)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
(2)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19.本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本学期,我们学过一文,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请写出题目和作者。
20.文章以“长在地边的玉米”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
17.很不解 用锄头松土、在根部培土、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让玉米抬头挺胸地成长。 抱怨、辩驳 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18.(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成熟时果实累累、玉米棒又大又重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地里玉米的喜爱及丰收的喜悦之情。(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路边玉米虽历经摧残,但仍努力地守护者田地里的庄稼,表达出对它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的赞美。
19.第一问示例:父亲吃苦耐劳、勤劳能干、善良、有爱心、替他人着想的人、公平正直、关爱弱小。第二问:台阶 李森祥
20.标题表面含义指长在地边被人践踏的玉米,深层含义是指生活中不被重视的弱小群体;表达了对弱小群体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关心、帮助弱小群体,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
【解析】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1)根据第④段中的“我很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可得此时“我”的态度是:很不解。
(2)根据第⑤段中的“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可得:用锄头松土、在根部培土、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让玉米抬头挺胸地成长。
(3)根据⑧段中“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得出此时“我”的态度是:辩驳,抱怨。
(4)根据第⑨段中的“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直接提炼可得。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第⑥段画线句子中“争相炫耀”把玉米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联系“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可知,此处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玉米成熟时玉米棒又大又重,果实累累的丰收情形。联系⑥段“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可知,在对比中用写人的词语来表现玉米,表现了作者对这些成熟的玉米的喜爱和丰收的喜悦心情。
(2)根据⑩段句子“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守护”一词,表示人的行为,用于形容“长在地边的玉米”,使用拟人修辞手法,“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生动形象地突出“长在地边的玉米”对土地的守护,表达作者对它们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问:根据第⑤段中的“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可知,父亲吃苦耐劳,辛勤的在地里劳作,照顾路边的玉米。从此处也可以看出父亲有爱心,关爱弱小。虽然路边的玉米几乎没有收成,但他也没有放弃这些玉米,精心照顾他们。
根据第③段中的“父亲反问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可知,父亲善良。不愿意为了保护玉米挖坑,导致摔倒了行为。
根据第⑨段中的“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可知,父亲公平正直。他能客观评价路边的玉米,不因它们几乎没有收成而放弃不管。
第二问:本学期,我们学过一文,也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父亲,即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要强、有志气,不甘落后的农民,是一个负责任和忠诚善良的人。文中的父亲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他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0.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题目的妙处。首先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理解。再从结构及主旨内容分析理解。
根据第②段句子“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可知,题目“长在地边的玉米”的表层含义就是字面的意思,指的是长在地边上的总是被人踩坏的玉米。
根据第⑪段“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也常常遇到‘长在地边的玉米’”及⑫段“然而,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会对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可知,“长在地边的玉米”有深层含义,指的是弱小的群体。
再根据第⑨段句子“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可知,这些“长在地边的玉米”的作用,作者以此为题,含蓄表达对这些弱小群体所做功效的赞美,表达要帮助弱小群体,对他们应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的愿望。
时间
情节
心情
①________
逃离学校,远走他乡
歇斯底里
三天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比委屈
半月后
受到投诉,被骂被逐
③________________
十九天后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疚悔恨
地边的玉米
父亲的言或行
我的态度
需要施肥
要求我多施肥
①__________
被人踩坏
②_________________
疑惑
成熟后
“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端直”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恍然大悟
专题06 拓展讲义:感官描写及其作用-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06 拓展讲义:感官描写及其作用-2024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06拓展讲义感官描写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docx、专题06拓展讲义感官描写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6 拓展讲义: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6 拓展讲义: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6拓展讲义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6拓展讲义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拓展讲义: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5 拓展讲义: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 (统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5拓展讲义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5拓展讲义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