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3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091087/0-170277010489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3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091087/0-170277010493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3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5091087/0-17027701049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88份)
-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多元的古代世界文明微专题2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新变化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三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微专题1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三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微专题2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试卷 0 次下载
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3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3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3.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近代文化的传承。
(2)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考向1 科技发展的影响
1.(2021·山东卷)1952年,美国有1 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 )
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
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解析:“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说明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则看到了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是在说电视的积极意义,但是题干中还有对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的表述,因而表述并不全面,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但并没有具体提到其对凝聚家庭关系的意义,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关于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答案:D
考向2 现代图书馆的特色
2.(2019·全国Ⅰ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解析:1954年中国的“一五”计划刚刚开始,而“一五”计划中的许多工业项目是苏联援助建立的,当时中国的建设者们迫切需要了解苏联情况,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俄文书刊借阅量大增的现象,据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当时科学研究尚未与国际前沿接轨,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故B项错误;当时借阅俄文书刊主要是为了学习苏联先进的工业技术,而不是反思苏联经验,故C项错误。
答案:D
考向3 文化多样性
3.(2023·浙江卷)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解析:据材料“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关注”可知,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交织,世界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双重特征,即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故选D项;A项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只能解释“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排除B项;材料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不涉及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全球化下应该怎么办,排除C项。
答案:D
1.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作用
(1)文物的历史作用。
①文物的史料作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②文物的证史作用。校正古史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③文物的补史作用。文物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于有记载的历史,则补充记载的缺失。
④文物的史料功能是运用文物史料,研究历史、以促进文化的发展。综合运用文物史料和文献史料,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发挥着文献资料所无法发挥的特殊作用。
(2)文物的借鉴作用。
①借鉴与发展的见证。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总体来说,其本身就是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②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③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如古代铜矿石的来源、产地对今天寻找矿石有价值。
(3)文物的教育作用。
①文物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教材。
②文物具有凝聚力。我国文物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③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2.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1)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全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3)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塑造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文物对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背景
20世纪科学理论的突破,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
内容
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
意义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原因
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表现
茶的外传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服饰变化
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的样式
中华民国建立后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传入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文化娱乐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学校教育的发展
中国
(1)近代大学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②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③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新中国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学校教育的发展
西方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基础。
(2)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3)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4)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西方印刷书
表现
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书的诞生
意义
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转变;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馆
世界图书馆
(1)亚述: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3)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
(1)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博物馆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1683年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1905年南通博物苑;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等。
作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古代文物收藏: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2)近现代立法保护。
①世界各国的立法保护: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②我国文物的立法保护: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世界遗产公约》
(1)时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2)宗旨: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内容: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4)意义、地位: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5)完善: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文化遗产: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文化遗产: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
(3)中国文化遗产: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被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三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微专题3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评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三专题十六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变革与社会生活微专题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新变化,共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