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湖南省202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化学答案+评分细则+命题报告+PPT
展开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共两大部分。第1-14题为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第15-18题为非选择题,共58分。
1.下列对相关事件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碳达峰”是指2030年前,CO₂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A项错误;陶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包含物理 变化,且烧制的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正确;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没有发生原电池反应,C项错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项错误。
湖南2023-2024学年11月份高三年级三联化学
2. 已知反应10Na+2NaNO₃=6Na₂O+N₂↑可用于制备氧化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B.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C.N₂的结构式:N=N
钠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1,其结构示意图为 , A项错误;中子数为10的O原子的质量数为18,B项正确;N₂的结构式为 ,C项错误;Na₂O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 D项错误。
3.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 g葡萄糖中含有的羟基数目为0.6NAB.1 ml 白磷 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6NAC.100 mL 0.1ml·L-1盐酸中含有的HCl分子数目为0.1NAD. 常温常压下,16 g CH₄ 与等体积的 Cl₂ 反应得到的 CH₃Cl分子数目为NA
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₆H₂O₆,18g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0.1ml,而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5个羟基,A 项错误;HCl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 HCl分子 ,C 项错误;在 CH₄ 与 Cl₂ 的反应中,甲烷中的氢原子逐一被取代,最终能得到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混合物,D项错误。
4. 布洛芬属于解热镇痛类抗炎药,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布洛芬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中含碳碳双键和羧基两种官能团B.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C. 分子中只存在1个手性碳原子D.1 ml 布洛芬最多可与4 ml H₂ 发生加成反应
分子中只含羧基一种官能团,A项错误;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B项错误;分子中连接甲基和羧基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C项正确;苯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羧基不能与H₂发生加成反应,1 ml该物质最多与3 ml H₂发生加成反应,D项错误。
5. 硫酸是化工生产中的“三酸”之一。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A.NH₄HSO₃溶液和NH₄HSO₄ 溶液反应:HSO3-+H+== SO₂↑+H₂O B.Ba(OH)₂ 溶液和少量NaHSO₄ 溶液反应:Ba²++SO42- == BaSO₄↓C.铁粉与稀硫酸反应:Fe+2H+ == Fe²+ +H₂↑D.硫化氢与硫酸铜溶液反应:Cu²+ + H₂S == CuS↓+2H+
亚硫酸是中强酸,亚硫酸氢铵电离出 HSO3-, 硫酸氢铵电离出H+,A项正确;氢氧化钡与硫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漏掉了水,B项错误;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C项正确;硫化铜难溶于稀硫酸,在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生成硫化铜和硫酸,D项正确。
6. 下列实验操作过程中不会形成配位键的是A.I₂溶于CCl₄ 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B.CuSO₄ 粉末溶于水形成蓝色的溶液C.将硫氰化铵溶液滴加到含 FeCl₃ 的溶液中检验 Fe³+D. 向AgNO₃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I ₂ 溶 于CCl₄ 中形成紫红色的溶液,紫红色是I₂的颜色,没有配位键的形成,A 项符合题意;CuSO₄粉末溶于水形成蓝色的溶液是因为H₂O 与 Cu²+ 间形成配位键,B 项不符合题意;检验Fe³+时 , Fe³+ 能与 SCN- 间形成配位键,C项不符合题意;向AgNO₃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可形成[Ag(NH₃)₂]+配离子,D 项不符合题意。
7.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制备漂白粉是用Cl₂ 与石灰乳反应,澄清石灰水浓度太低,A项错误;Na 与氧气加热生成Na₂O₂, B项错误;Na 与水反应,不能从 CuSO₄ 溶液中置换出 Cu,D项错误。
8. 五种短周期元素的某些性质如下表所示,其中W、Y、Z为同周期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与W之间形成的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B.元素的第一电离能:W>Y>ZC. 在X₂Z₂分子中,Z原子采用sp²杂化D.W 元素原子轨道以sp³杂化形成的单质是共价晶体
由表中数据可知,X为H、W为C、Y为N、Z为O、Q为Mg 。X 与 W 之间形成的分子可以是CH₄、 CH₂=CH₂ 等,不一定是正四面体结构,A项错误;因N的价层电子为2s²2p³稳定结构,难失去一个电子,故元素的第一电离能:N>O>C,B项错误;H—O—O—H中的O原子采用sp³杂化,C项错误;C元素原子轨道以sp³ 杂化形成的单质是金刚石,为共价晶体,D项正确。
9.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焰色试验时,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焰色呈紫色,能确定待测液中有K+,A 项不符合题意;淀粉- KI溶液变蓝说明生成I₂,I- 被氧化,能确定 Fe³+ 具有氧化性,B 项不符合题意;向 KBr 溶液中滴加几滴氯水,溶液变红棕色,能确定Cl₂ 将 Br-氧化为Br₂,Cl₂ 的氧化性比 Br₂强 ,C项不符合题意;滴加 KSCN 溶液,溶液不变红,说明溶液中无 Fe³+, 但不能说明铁粉中没有Fe₂O₃,Fe 过量可以还原 Fe³+ ,D 项符合题意。
10. 据《科学网》报道,我国科学家采用新技术实现绿色高效回收聚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二醇 难溶于水B.BHET 能发生水解、加成反应C.1 ml PET最多能消耗(2n-1)ml NaOHD.用酸性KMnO₄溶液可鉴别乙二醇和BHET
乙二醇含有羟基,易溶于水,A项错误;BHET含苯环,能发生加成反应,含酯基,能发生水解反应,B项正确;1 ml PET最多能消耗2n ml NaOH,C项错误;乙二醇、BHET都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D项错误。
11. 化合物T是一种用于合成药物的重要试剂,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已知X、Y、Z、M、N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元素,且分别位于四个周期,其中Y、Z不相邻,Y、Z、M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非金属性:Z>M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M>YC.Y 的最高价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D.N 与M 形成的简单二元化合物的水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由已知信息可推知,X 为H,Y 为C,Z 为O ,M为S,N为K。 非金属性:O>S,A项正确;硫酸酸性强于碳酸,B项正确;CO₂是酸性氧化物,C项正确;N与M形成的简单二元化合物是K₂S,因S2-水解,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D项错误。
12. 以煤渣(主要含Al₂O₃、Fe₂O₃、CaCO₃ 等)为原料制取CaCl₂ 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酸浸”前将煤渣粉碎有利于煤渣充分溶解在盐酸中B. “沉铝、铁”后滤液中大量存在Ca2+、NH₄+、Cl-、OH-C. 实验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D. “蒸氨”时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将煤渣粉碎后增大了反应物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A项正确;NH₄+与OH- 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实验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C项正确;“蒸氨”时反应相当于铵盐与碱的反应,D 项正确。
13. 下列对科学探究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CCl₄ 和Br₂均为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得出可用CCl₄萃取溴水中的Br₂ , A项正确;N₄ 为正四面体形分子,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结构,N—N键间的键角是60°,B项错误;Al₂O₃ 是共价晶体,AlCl₃ 是分子晶体,故 Al₂O₃ 比 AICl₃难转化成气态,C项错误; 主要形成分子内氢键, 形成分子间氢键,D项错误。
14. 某实验小组制取丙酸甲酯(沸点:79.7 ℃)的步骤:将丙酸、甲醇和浓硫酸置于三颈烧瓶中,在一定温度下充分反应并冷却后,加入5% Na₂CO₃ 溶液洗涤,分离出有机层。经无水MgSO₄干燥、蒸馏,得到产物。下列有关实验装置(部分夹持及加热装置略)的操作、评价或叙述正确的是
三颈烧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水剂和催化剂,A项错误;有机层在上层,水层在下层,分液时先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有机层,B项错误;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C项错误。
15.(16分)含氯消毒剂家族庞大、应用广泛,Cl₂ 、ClO₂、“84”消毒液等都是常见的含氯消毒剂。(1)①Cl2可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菌。Cl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对新制氯水进行光照并连接氯离子传感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Cl- 浓度变化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50 s 时,氯水中c(Cl-) 为 ml·L-1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已知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所示,某同学欲使用480 mL该消毒液,故用NaClO固体配制该消毒液。。
①配制过程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 ②需要用托盘天平称量 NaClO 固体的质量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①一种制备CIO₂ 的反应原理为 NaClO₃+Na₂SO₃+H₂SO₄→Na₂SO₄+ClO₂↑+H₂O(未配平),配平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标出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②为测定某ClO₂水溶液的浓度,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取该待测CIO₂溶液20.00 mL 于锥形瓶中,用稀硫酸调节溶液呈酸性,加入足量 KI 晶体充分反应,再逐滴加入0.1 ml·L-1 Na₂S₂O₃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₂S₂O₃ 溶液10.00 mL。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2ClO₂+10KI+4H₂SO₄ ===2KCl+5I₂+4K₂SO₄+4H₂O 、I₂+2Na₂S₂O₃==Na₂S₄O₆+2NaI。该溶液中 ClO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若加入 KI 晶体后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测得的 ClO2浓度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1)①Cl₂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₂+H₂O===HCl+HClO 。 ②光照氯水时HClO分解产生 Cl-, 由图示可知,50 s 时, 0.013 ml·L-1。(2)①480mL“84” 消毒液需要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 2 ml·L-1 ,m(NaClO)=c(NaClO)×0.5 L×74.5 g·ml-1=74.5 g或 m(NaC1O)=500 mL×1.19 g·cm-³×12.5%≈74.4 g。 c(ClO₂)=0.01 ml·L-1 。加入KI晶体后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会有部分I-被氧气氧化生成I₂,消耗更多的Na₂S₂O₃,使计算所得ClO₂的浓度偏高。
16. (12分)铜是常见的、用途广泛的金属元素之一。(1)基态Cu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是 (2)一价铜离子配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① 上述配合物中Cu(I)的配位数是 。②上述配合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③上述配合物中所含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3)常见的铜的氧化物有 CuO 和 Cu₂O 两种。已知:CuO 晶胞中O2-的位置如图1所示:两种晶胞中Cu+ 和 Cu²+ 的位置相同,其在晶胞侧视图中的位置相同(如图2)。假设两种晶胞的参数相同,CuO晶体的密度是ρ g·cm-3。
①CuO 晶胞中,铜离子的坐标参数是② Cu₂O 晶体的密度是 g·cm-3(用含ρ的代数式表示)。
(1)29号基态Cu 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¹04s1,故未成对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是4s。(2)①配合物中四个N原子与Cu(I)配位,配位数是4。②配合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CH₃,故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²、sp³杂化。③配合物中所含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H>Cu。
17. (16分)某同学根据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设计如图所示装置探究与验证锌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部分加热和夹持装置略)。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为制备氮气的装置,该制备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装置B中加入50.0 g 锌粉,通过分液漏斗加入浓硫酸,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产生该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仪器 b的名称是 。装置F在用酒精灯加热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N₂,目的是 。 (4)装置D中装有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装置F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假设不考虑装置C 对气体的影响,且通过装置F的气体全部参加反应,称量装置D和G的增重分别是19.2 g和5.4 g,则剩余锌的质量为 g。(5)装置H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若将装置 D中溶液换成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表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结合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可写出锌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仪器b为蒸馏烧瓶,通入氮气,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4)装置F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明反应产物有氢气,产物二氧化硫为0.3ml,结合装置G中水的增重得出水为0.3 ml,即氢气为0.3 ml,参与反应的锌为0.6 ml,故参与反应的锌为39.0 g,剩余的锌为11.0 g。(5)装置H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G中,避免对实验产生干扰。二氧化硫被酸性高 锰酸钾氧化成+6价的SO42-,本身被还原成 Mn²+,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配平即可。
18.(14分)研究碳、硫、氮的化合物间的反应,对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1)现向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N₂O5,一段时间后对容器中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其组分如下表:上述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I:2N₂O₅(g) 4NO₂(g)+O₂(g) △H₁=+56.8 kJ·ml-1反应Ⅱ:2N₂O₅(g) 2N₂O₄(g)+O₂(g) △H₂=-4.4 kJ·ml-1反应Ⅲ:2NO₂(g) N₂O₄(g) △H₃△H₃ = kJ·ml-l;该体系中 (填“吸收”或“放出”) kJ能量。。
(2)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小颗粒在催化剂存在下可将尾气中的 NO 还原为无害气体:2NO(g)+C(s) CO₂ (g)+N₂ (g) △H<0。该反应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填序号)。①该方法使用的催化剂对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百分数没有影响②若向体系中充入少量的 NO 气体,NO 的平衡转化率不变③当体系中压强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当体系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已知在气缸中还发生了如下反应:反应IV:SO₂(g)+NO₂ (g) NO(g)+SO₃ (g) △H4<0反应V:2SO₂(g)+2NO(g) N₂(g)+2SO₃(g) △H5<0现向某密闭容器中均充入等物质的量的SO₂(g) 和 NO₂(g),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测得气体的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a点时 NO₂(g)的转化率为50%,则:①a 点时 N₂ 的分压为 kPa,0~10 min 内 SO₂ (g)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kPa·min-1。②b点反应IV的平衡常数Kp的范围为 (Kp 为用分压计算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 1)由盖斯定律可知,反应Ⅲ=(反应Ⅱ-反应I)/2, 即△H₃ =(△H₂-△H₁)/2=-30.6 kJ·ml-1。此体系中,吸收热量 故体系最终吸收能量8.52-1.1=7.42 kJ。(2)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更多的分子成为活化分子,增加了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①错误;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充入少量的NO气体,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NO平衡转化率不变,②正确;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平衡时压强相同,所以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 达到平衡,③错误;碳是固体,平衡移动时气体质量会变化,密度增大,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④正确。(3)①容器中,10 min 时体系中各物质的分压如下表:故0~10 min内 SO₂(g)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4 kPa·min-1。② 反应IV在a点时 ,a点不是平衡点,b点是平衡点,反应程度更大,故Kp > 1.2。
2024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电化学高考分析与命题实践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电化学高考分析与命题实践课件,共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命题背景分析,命题案例,思维与方法模型,教学启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衡水金卷先享题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评讲课件,评分细则: 这是一份衡水金卷先享题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评讲课件,评分细则,文件包含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化学课件pptx、衡水金卷先享题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化学答案pdf、衡水金卷先享题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化学pdf、衡水金卷先享题2024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化学网评卡pdf、2024届新高考摸底联考化学评分细则doc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三化学专题训练 四大平衡常数 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3届高三化学专题训练 四大平衡常数 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交流与讨论,〖典例探究〗,〖考点探究〗,〖体验高考〗,模拟练习,1表达式,知识回顾,2影响因素,CuOH2,MgO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