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含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含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含解析)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B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以下对图片所示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考古发现大都以发现地命名B.元谋人生活的年代最为久远
    C.北京人遗址是材料最齐全的遗址D.山顶洞人过上了集体的生活
    2.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中央集权确立
    3.以下诗文与图中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
    A.五千年前天地浑,人文初祖始圣明B.堰遏都江浪,民怀太守恩
    C.薄天之下号寰区,大禹曾经治水馀D.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4.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这反映了当时( )
    A.周王室衰微B.井田制废除
    C.商业活动较为活跃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华夏文明,尽出河南B.中原文明,历史悠久
    C.青铜铸造,殷商巅峰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6.《甲骨文编》收录“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图),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据此可推知( )
    A.“六畜”最早出现在中国B.甲骨文是历史悠久的文字
    C.农耕发展促进“家”观念的形成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
    7.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8.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社会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国家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下列哪项可以作为促成这一时期社会转型根源的解释( )
    A.各国变法的进行B.铁犁牛耕的使用C.诸侯争霸的出现D.周王室的衰微
    9.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三幅地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分封制度趋于完善B.向大一统国家发展
    C.兼并战争连绵不断D.统一国家不断巩固
    10.《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中的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是( )
    A.秦穆公B.楚庄王C.齐桓公D.晋文公
    11.战国时“天下”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各家思想日益趋同B.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C.中央集权观念孕育D.统一成为共识
    1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适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便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其意在( )
    A.强调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同祖同宗B.表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领先世界
    C.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D.展示“一起向未来”的价值认同体系
    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这一举措( )
    A.巩固了商鞅变法的成果B.扩大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争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法家的法治思想得以实现
    14.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 )
    A.以黄老道家思想取代法家思想B.把封建剥削降到人民可以接受的程度
    C.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D.调整赋税制度
    15.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朔年间,“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说明推恩令( )
    A.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B.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C.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D.源于血缘亲情的考量
    16.《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平抑物价B.盐铁官营C.统一铸币D.休养生息
    17.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A.生产技术的进步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D.自然条件的优越
    18.《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涉猎)。”此记载反映了( )
    A.三国鼎立局面奠定B.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
    C.北方人口迁往江南D.西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9.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道“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
    20.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道的创立B.佛教传入中国
    C.甘英出使大秦D.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的同学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15分)
    【技术变革篇】
    材料一: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与前代相比得到较大发展。结合上述图片,请说出促进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制度变革篇】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2)结合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并概括指出商君变法的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3分)
    【百家争鸣篇】
    材料三:先哲: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公布数据目前我国已在154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在教育上提出什么主张?(2分)
    (5)汉武帝哪一措施使他的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6)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得到了发展和传承,请写出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2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个历史人物,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历史。(15分)
    【千古贤臣】
    材料一: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希望变法图强。一人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他主持的变法为秦以后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为秦以后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改革者是谁?他在政治方面确立了什么制度,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经济方面废除什么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军事方面实行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二:……又用一个大臣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2)为解决诸侯王权势过大问题,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汉武帝还接受了谁的建议,把什么学说立为正统思想?(3分)
    【千秋工程】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两个伟大工程?图二是哪位皇帝修建的?谁使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4分)
    【千载医学】
    材料四:他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的他是谁?被称为医圣的是谁?(2分)
    【千年感悟】
    (5)通过以上材料,你获得了哪些感悟?(2分)
    2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而后来由于(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
    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四: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1)材料一体现了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归纳西周实行该制度的作用。(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材料三中的“上”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措施?(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北方边境战争不断”采取的措施?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为了保证“西部贸易交流”在西部建立了哪一行政机构?该机构的建立有何作用?(3分)
    24.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15分)
    史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史料二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史料三 “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又诏革衣服之制改国姓为元氏,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史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史料二的“北语”指什么?这段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此外还有什么内容?(4分)
    (3)阅读史料三,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结合史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论述。(7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A.据图片中的“元谋”“北京”“山顶洞”可知早期考古发现的早期人类大都以发现地命名,故A选项正确;B.由图片中的牙齿化石、头盖骨化石、装饰物不能判断年代,故B选项错误;C.图片中只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不能推测北京人材料最齐全,故C选项错误;D.由“山顶洞人的装饰物”只能说明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不能判断他们过上了集体生活,故D选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表明这一时期出现了装饰的物品、手工艺品等,说明社会分化出现,B项正确;“象牙梳、象牙雕筒”“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黄帝故里”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远古传说,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族的祖先,被称为“人文始祖”,A项正确;B项对应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建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造福一方,排除B项;C项对应的是远古时代后期大禹治水,排除C项;D项对应的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学著作《史记》,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广泛通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活动较为活跃。故选C。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殷墟出土的排水管和青铜器”、“甲骨文”结合所学可知,均是商朝时期就存在的文明,体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故B正确;“尽出河南”太绝对,A错误;材料中只有亚长牛尊属青铜器,其他两项不属于,故C错误;一脉相承意指有继承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错误。故选:B。
    6.答案:C
    解析:A.“六畜”最早出现在中国,表述有误,排除。B.甲骨文是历史悠久的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C.据材料“家的甲骨文字形约二十种,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的抽象写法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在古代能够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可知,反映了农耕经济和家庭观念的关系,故C正确。D.中国农耕文明具有独特性,材料无法对比其他文明,排除。故选:C。
    7.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本质”,依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可知,地位高的人用鼎多,地位低的用鼎少,体现出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导致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也开始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自己的实力开始进行变法。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B项正确;各国变法的进行、诸侯争霸的出现与周王室的衰微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三幅地图及文字信息可知,这三幅地图反映的是从春秋战国的诸侯纷争到秦实现统一的过程,故这反映的趋势是向大一统国家发展,B项正确;此时是分封制度趋于崩溃瓦解,到秦朝时被郡县制取代,排除A项;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是春秋战国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不是不断巩固,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东方的一个大国,齐桓公在位时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变革军事,同时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号令其它的诸侯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的诸侯国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C项正确;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称霸晚于齐桓公,排除ABD项。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仁者无敌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都主张统一,这反映出当时统一趋势正在形成,统一成为诸子共识,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个学派相互影响,彼此批判,学习和吸收,但各个学派的区别明显,排除A项;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材料涉及各家的主张,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影响扩大,排除B项;材料各家提出统一观念,但没有涉及中央集权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据“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天适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便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可知,其意在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C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家国一体同祖同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领先世界、“一起向未来”的价值认同体系均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
    13.答案:C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的意义。A项不正确。商鞅变法是在秦孝公时期进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不正确。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争。D项不正确。秦统一六国是法家思想的一部分,但不能说法家的法治思想得以实现。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4.答案:C
    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C符合题意。故选:C。
    15.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中汉武帝时期“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被削弱,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主要强调西汉诸侯实力强大,未提及国家经济发展、思想控制、血缘亲情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
    1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可知,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设立了管理市场的大农官,以贵卖贱买来稳定物价、平抑物价,使政府参与市场交易,维护了社会经济稳定,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ABD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可知,材料体现了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A符合题意,CD也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材料没有体现:B材料没有体现环保意识的增强,排除BCD。故选:A。
    1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说明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鲜卑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ACD材料不能体现,故ACD三项错误。故选:B。
    1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由于战乱,纷纷内迁,与汉族人杂居。由材料“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可知,隋唐时期已经没有“五胡”的称谓,体现了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商业贸易繁荣、政治清明稳定以及中外交流频繁,故B,C,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A.张角创立太平道,太平道属于道教,与佛教无关,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建筑是洛阳白马寺,反映的是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载佛经进入洛阳,宣传佛教,B项正确。C.甘英出使大秦增进了中国人当时对中亚各国的了解,与佛教无关,排除C。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佛教无关,排除D。故选:B。
    21.答案:(1)铁器;牛耕。
    (2)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鼓励耕织;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4)核心思想:“仁”;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
    (5)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6)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荀子主张“礼治”)
    22.答案:(1)商鞅;政治:确立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军事:奖励军功。
    (2)主父偃;董仲舒;儒家。
    (3)图一都江堰;图二长城;秦始皇;李冰。
    (4)华佗;张仲景。
    (5)感悟: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传统文化等。
    23.答案:(1)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推恩;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4)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指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说明分封制的实行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或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各个诸侯国更是相互侵略,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表明了实行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说明主父偃的建议是“推恩”,即皇帝下载诸侯王将土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建立诸侯国。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说明颁布“推恩令”的原因是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4)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军事上采取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措施。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代表朝廷对西域进行有效的管辖,说明西域都护的设置的作用是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4.答案:(1)洛阳。原因:平城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洛阳相比较差;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为争取华夏正统地位;为加速汉化改革进程。
    (2)鲜卑语。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观点:北魏政权的衰落缘于“汉化”政策。论述: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的政策,这一政策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或经济文化交流),为陪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丧失勇武的精神,也学习了汉文化的一些糟粕,故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片面的,“汉化”政策的积极性大于消极性。
    解析:(1)由史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嘴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这反映的是迁都到平城。据所学知识,北魏的都城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据所知,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有,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为了摆脱北部少数民族对都城的威胁等。
    (2)史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改说汉话”的内容,其中“北语”是指鲜卑人原来使用的鲜卑语,“正音”是指汉语,改革要求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此外还规定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人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成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孝文帝“汉化”政策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增强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但“汉化”政策抛弃了自己民族的长处,使鲜卑族丧失勇武的精神,也学习汉文化的糟粕。故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片面的,“汉化”政策积极性大于消极性。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A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 A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B卷(含解析),共17页。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部编版期末达标测试卷A卷(含解析),共1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