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1.(2分)走进温馨的物理考场,我们手里答题时常用的圆珠笔长约14 ;在刚刚结束的校秋季运动会上,小明的100米成绩约为15 (填上合适的单位)
2.(2分)如图是飞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受油机速度为1080km/h,则加油机以地面和受油机为参照物的速度分别是 和 。
3.(2分)蝙蝠通常只是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是它从来不会撞到墙上、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 ,利用 原理来确认目标的位置。
4.(4分)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mm;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钢管的外径 cm,钢管壁的厚度是 mm。
5.(4分)如图所示,是声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音色相同的是图 。
6.(2分)百米赛跑时,如果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成得绩准确吗?若计时员用这种方法测某同学的赛跑成绩是12.21秒 秒。
7.(2分)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1 。
8.(4分)同学间可以通过同一平面镜看到彼此,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教室里各答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 。
9.(2分)有一束光沿与平面镜成40°角入射,当入射角增大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10.(4分)合肥园博园国庆期间隆重开放,小明同学和家人一起游玩园区,他配带的某款运动软件显示了他的运动配速为15min/km(图甲所示) ;图乙是题该软件某段时间记录的“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3分)一个物理学习小组的四位同学,学完速度后,对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长
C.物体的速度越大,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越大
D.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12.(3分)小芳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很多诗词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B.“池外轻雷池上雨”﹣﹣“轻”指音调低
C.“谁家玉笛暗飞声”﹣﹣“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描述声音频率高
13.(3分)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若两车相遇时,乙车距M点1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车行驶的速度比乙车行驶的速度大
C.M、N两点间的距离为30m
D.甲、乙两车的相对速度为1m/s
14.(3分)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m,平面镜CD高0.6m,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0.6m
C.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m
D.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m
15.(3分)为了减弱噪声,厦门地铁在紧邻居民区的轨道线上,采用有缓冲减震作用的钢弹簧浮置板铺设( )
A.都是从声源处减弱
B.都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C.前者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后者是从声源处减弱
D.前者是从声源处减弱,后者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16.(3分)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17.(3分)在大楼电梯的箱顶上用绳悬挂一个物体,电梯静止时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2,电梯在匀速上升过程中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3,则( )
A.t2>t1>t3B.t1=t2=t3C.t3>t1>t2D.t1>t2>t3
18.(3分)下列各种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小孔成像
B.打靶瞄准时,利用三点确定一条直线
C.猴子在水里看到自己
D.树荫中常有因太阳照射形成的明亮的小圆斑
19.(3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0.(3分)在进行100米赛跑时,甲同学到达终点时,乙同学恰好跑了90米。第二次比赛时,即甲同学跑110米,乙同学跑100米( )
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
C.同时到达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三、实验探究与作图题(21题作图题6分每小题3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8分计26分。)
21.(3分)如图所示,AB、CD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22.(3分)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23.(6分)在如图甲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甲中AB段的路程sAB= cm;
(2)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3)如图乙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程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24.(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该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中不能传声。该实验的实验方法是 。
25.(8分)如图甲所示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选取器材的要求是 ;
(2)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丙),则在玻璃板中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且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四、计算题(25题7分;26题9分,共计16分)
26.(7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求: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爷孙俩能够赶上的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7.(9分)一辆汽车某一时刻在峭壁前鸣笛,司机在4s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你根据所给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
(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1-3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计28分)
1.(2分)走进温馨的物理考场,我们手里答题时常用的圆珠笔长约14 cm ;在刚刚结束的校秋季运动会上,小明的100米成绩约为15 s (填上合适的单位)
【分析】首先要对题目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结合对生活实际的认识,填入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我们手里答题时常用的圆珠笔长约1.4dm=14cm;在刚刚结束的校秋季运动会上。
故答案为:cm;s。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入符合实际的单位即可。
2.(2分)如图是飞机在空中加油的情景。受油机速度为1080km/h,则加油机以地面和受油机为参照物的速度分别是 1080km/h 和 0 。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加油机与受油机相对静止,但它们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它们运动的方向相同,速度相同。
【解答】解:加油机以受油机为参考物,加油机是静止的;加油机与受油机运动的方向相同。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
故答案为:1080km/h,0。
【点评】本题的在解题时应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判断加油机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3.(2分)蝙蝠通常只是在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但是它从来不会撞到墙上、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 超声波 ,利用 回声定位 原理来确认目标的位置。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超声波的应用,即回声定位原理。蝙蝠发出超声波后,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解答】解:蝙蝠在飞行时能够发出超声波,超声波碰到蛾子,然后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对目标位置进行精确确认。
故答案为:超声波;回声定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的应用,即回声定位原理的了解和掌握。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分)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mm;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钢管的外径 1.30 cm,钢管壁的厚度是 2.9 mm。
【分析】本题考查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这是利用三角尺辅助法测量长度,看清左侧三角尺的直角对应的刻度作为起点,右侧三角尺的直角对应的刻度为终点,读出两数之差即为钢管外径;外径与内径之差再除以2即是钢管厚度。
【解答】解:(1)左侧三角尺直角对应的刻度尺上的刻度为6.50cm,右侧三角尺直角对应的刻度为7.80cm;
(2)所以钢管厚度为:(13mm﹣7.6mm)=2.9mm。
故答案为:4.30;2.9。
【点评】三角尺辅助测长度是测长度特殊方法的一种,要掌握方法和读数规则,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正好对准整刻线,填零占位。
5.(4分)如图所示,是声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图 甲、乙、丁 ,音色相同的是图 甲、丙、丁 。
【分析】(1)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波的疏密程度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从而说明音调的高低;
(2)响度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波形中,波的幅度大小表示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从而说明响度的大小;
(3)每个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声音的波形也是不同的。
【解答】解:(1)甲、乙、丁三图中,因此振动的频率相同;
(2)甲、乙、丙两图中,说明振幅相同;甲、丙、丁的波形相同。
故答案为:甲、乙、丁;甲、丙、丁。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音调和响度的掌握,知道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6.(2分)百米赛跑时,如果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成得绩准确吗?若计时员用这种方法测某同学的赛跑成绩是12.21秒 12.5 秒。
【分析】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这时运动员已经跑了一段时间才开始计时,所以测得的时间偏小;
少的时间刚好是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出少的时间,进而得出这位同学赛跑的真正成绩。
【解答】解: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不准确;
根据v=可知,
少的时间为t==≈0.29s,
这位同学赛跑的真正成绩t′=12.21s+0.29s=12.6s。
故答案为:不准确;12.5。
【点评】声音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能忽略声音的传播也需要时间,看到烟才是计时员计时较准确的时刻。
7.(2分)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1 8:3 。
【分析】根据两车间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速度之比。
【解答】解:已知两车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根据v=可知==×=×=。
故答案为:8:3。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速度之比,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
8.(4分)同学间可以通过同一平面镜看到彼此,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教室里各答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 漫反射 。
【分析】(1)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那说明这个物体反射的光线能向四面八方传播。这说明在这个物体上发生了漫反射的原因。
【解答】解: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教室里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电子白板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白板表面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故答案为:可逆;漫反射。
【点评】此题考查光的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还考查了漫反射现象,属于基础知识。
9.(2分)有一束光沿与平面镜成40°角入射,当入射角增大了1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120° 。
【分析】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解答。
【解答】解: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则入射角为90°﹣40°=50°。
当入射角增大10°时,则入射角变为50°+10°=6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故答案为:120°。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10.(4分)合肥园博园国庆期间隆重开放,小明同学和家人一起游玩园区,他配带的某款运动软件显示了他的运动配速为15min/km(图甲所示) 运动1km所用的时间为15min ;图乙是题该软件某段时间记录的“配速”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在t1、t2和t3三个时刻中,运动得最快的时刻是 t2 。
【分析】(1)“配速”是指运动1km所用的时间;
(2)由图乙中的信息,根据配速的定义结合公式v=进行分析。
【解答】解:他配带的某款运动软件显示了他的运动配速为15min/km,说明他运动1km所用的时间为15min;
配速是指通过每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此数值越小,根据v=;由图乙可知t2时刻的配速值最小,所以此时运动得最快。
故答案为:运动4km所用的时间为15min;t2。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对数据的分析和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计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3分)一个物理学习小组的四位同学,学完速度后,对速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越长
C.物体的速度越大,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越大
D.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解答】解:
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的速度越大,故A错误;
B、根据v=,可知时间相同时,运动的路程越长;
C、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就越大;
D、平直公路说明是直线运动,这并不能说明该汽车在一分钟内速度保持不变,后30s运动400米,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可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12.(3分)小芳在阅读古诗词时,发现很多诗词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B.“池外轻雷池上雨”﹣﹣“轻”指音调低
C.“谁家玉笛暗飞声”﹣﹣“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描述声音频率高
【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响度是人耳处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色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根据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声音。
【解答】解:
A、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故A正确;
B、“池外轻雷池上雨”,故B错误;
C、“玉笛飞声”中的“声”是由于笛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高声语”是指大声说话,不是频率高或音调高。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声学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各自包含的声学规律,注重了物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
13.(3分)甲车从M点、乙车从N点同时相向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若两车相遇时,乙车距M点10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B.甲车行驶的速度比乙车行驶的速度大
C.M、N两点间的距离为30m
D.甲、乙两车的相对速度为1m/s
【分析】两车的s﹣t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乙的速度;可再求出两车的相对速度;
两车相遇时,乙车距M点10米,即甲通过的路程10米,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相遇的时间和乙车通过的路程,进而得出M N两点间的距离s。
【解答】解:A、两车的s﹣t图像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故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由图像可知甲=6m时,t甲=6s;当s乙=4m时,t乙=3s;
则甲车的速度:v甲===1m/s,
乙车的速度:v乙===2m/s>v甲,故B错误;
C、相遇时,即甲通过的路程s甲′=10m,
则相遇的时间:t===10s,
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s乙′=v乙t=5m/s×10s=20m,甲车从M点,则M乙′+s甲′=20m+10m=30m,故C正确;
D、甲,乙两车的相对速度为:v=v乙+v甲=2m/s+1m/s=7m/s,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有关的知识和对图像的分析处理能力,从图像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运用速度的公式求出题目中的量。
14.(3分)如图所示,物体AB高1.6m,平面镜CD高0.6m,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该平面镜不能成完整的像
B.像高与平面镜的高相同,为0.6m
C.物体与像的距离为2m
D.像高与物体的高相同,为1.6m
【分析】物体在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等大、到平面镜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成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有关,与平面镜大小无关。
【解答】解:A、无论平面镜大小如何,只是有时我们看不到完整的像。
B、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不符合题意。
C、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等距。不符合题意。
D、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容易混淆的地方是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和平面镜大小无关。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3分)为了减弱噪声,厦门地铁在紧邻居民区的轨道线上,采用有缓冲减震作用的钢弹簧浮置板铺设( )
A.都是从声源处减弱
B.都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C.前者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后者是从声源处减弱
D.前者是从声源处减弱,后者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
厦门地铁在紧邻居民区的轨道线上,采用有缓冲减震作用的钢弹簧浮置板铺设;部分BRT路段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减弱噪声的途径,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16.(3分)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
A.上升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液面上升或下降,判断出反射点和反射光线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反射到光电转换接收器的光点与液面变化的关系。
【解答】解: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
由图可见,当反射到光电屏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上升的。
故选:A。
【点评】本题利用了镜面反射来解释分析液面变化导致光电屏接收点的变化,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17.(3分)在大楼电梯的箱顶上用绳悬挂一个物体,电梯静止时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1,电梯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2,电梯在匀速上升过程中剪断悬绳,物体下落至电梯底板所需时间为t3,则( )
A.t2>t1>t3B.t1=t2=t3C.t3>t1>t2D.t1>t2>t3
【分析】(1)当电梯静止时,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从电梯箱顶上下落到电梯底板,物体经过的路程是电梯的高度。
(2)当物体和电梯以一定的速度匀速下降时,物体从箱顶上脱落,电梯以速度v匀速下降,物体由于惯性也保持原来的速度v匀速下落,物体还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下落,物体和电梯的相对速度和电梯静止时的速度是相同的,物体和电梯底板相对距离也是电梯的高度。
【解答】解:(1)物体在静止的电梯里,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下落。
(2)物体和电梯一起匀速下降时,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下落,经过的相对的高度也是电梯的高度,由于物体所受力的作用相同,所以下落时间也相同,电梯在匀速上升过程中剪断悬绳。
故选:B。
【点评】电梯静止时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电梯匀速下落或上升时物体和电梯的相对速度是相同的,经过相同的距离,所以用时是相同的。
18.(3分)下列各种现象中,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A.小孔成像
B.打靶瞄准时,利用三点确定一条直线
C.猴子在水里看到自己
D.树荫中常有因太阳照射形成的明亮的小圆斑
【分析】在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
AD、小孔成像,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打靶瞄准时,利用的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C、猴子在水里看到自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19.(3分)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解答】解: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
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
故选:B。
【点评】此题就是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初中物理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应当掌握。
20.(3分)在进行100米赛跑时,甲同学到达终点时,乙同学恰好跑了90米。第二次比赛时,即甲同学跑110米,乙同学跑100米( )
A.甲先到达B.乙先到达
C.同时到达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分析】(1)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甲比乙提前10m到达终点,所以在相同时间里甲跑了100m,乙跑了90m,由速度公式即可求出甲与乙的速度;
(2)第二次甲跑了110m,乙跑了100m,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与乙的运动时间,然后判断谁先到达终点。
【解答】解:
根据第一次比赛情况可知:在相同时间t,甲跑了100m,根据v=
甲的速度v甲=,乙的速度v乙=;
第二次比赛时,甲跑了110m甲==1.1t,
乙跑了100m,乙所用时间t乙=≈8.11t,
由此可见:t甲<t乙,所以甲先到达终点;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赛跑时,用时少的跑的快。
三、实验探究与作图题(21题作图题6分每小题3分;22题6分,23题6分,24题8分计26分。)
21.(3分)如图所示,AB、CD是点光源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2)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
方法1:先过A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右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同理画出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方法2: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SC画出入射光线
【点评】本题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也可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图更方便。
22.(3分)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则镜面位置在SS′的中垂线上,作出镜面后,再找到入射点O,连接S′O并延长到B,则OB即为反射光线。
【解答】解:已知S'是S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则连接SS′,即为镜面,延长S′O就得到SA的反射光线OB
【点评】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出平面镜的位置,会根据反射定律准确找出反射光线。
23.(6分)在如图甲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甲中AB段的路程sAB= 40.0 cm;
(2)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25 cm/s;
(3)如图乙所示,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下滑,在它通过的路程AE分成相等的四段,v1、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v表示BE段的平均速度,则v1、v2与v的关系是 A 。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小车的位置读出AB段的路程;
(2)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3)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然后由速度公式v=比较速度大小。
【解答】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AB段的路程sAB=40.0cm;
(2)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cm/s;
(3)物体从光滑的斜面上下滑,物体运动的越来越快,所用时间越来越短;
由于sAB=sBC,tAB>tBC,由v8=,v2=,所以,v1<v6;故BC错误;
sBE=3sBC,tBE<3tBC,>,则v==>2;所以v1<v8<v,故A正确;
故选A。
故答案为:(1)40.0;(2)25。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实验的关键是正确读出小车不同阶段的路程和对应时间,再计算小车平均速度。
24.(6分)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桌子却几乎不动。为了使该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 在桌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桌面时纸屑上下跳动 ;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中不能传声。该实验的实验方法是 科学推理法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该实验采用的是转换法和科学推理法。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桌子却几乎不动,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放一些碎纸屑;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逐渐变小。该实验的实验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桌面上放一些碎纸屑;(3)科学推理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转换法和科学推理法在本实验中的应用。
25.(8分)如图甲所示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为了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选取器材的要求是 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
(2)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丙),则在玻璃板中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且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
【分析】(1)实验时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应该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2)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
(3)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1)实验时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应该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2)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才能看到像,不影响光的反射使得蜡烛成像;
(3)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当玻璃板较厚时,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4)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2)能,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四、计算题(25题7分;26题9分,共计16分)
26.(7分)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某天,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到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求:
(1)在交通正常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
(2)爷孙俩能够赶上的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分析】(1)由交通标志牌可得,到萍乡北站的路程和最快速度,利用v=求到萍乡北站最少时间,进而求出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据此选择车次;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所选车次到达南昌西所用时间及总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由图知,s=30km,由v=,驾车到萍乡北站所用的最少时间:
t===0.5h=30min,
他们3:20开车出发,到达萍乡北站的时间为8:50,
由于到站时火车G1346、G1692已出发,爷孙俩只能赶上G1482车次;
(2)根据列车时刻表可得,乘坐G1482到达南昌所用时间t′=10:31﹣9:11=6h20min=h,
总路程s′=240k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v′===180km/h。
答:(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爷孙俩最快能赶上G1482车次;
(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180km/h。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能从交通标志牌和列车时刻表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27.(9分)一辆汽车某一时刻在峭壁前鸣笛,司机在4s后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请你根据所给条件分别计算下列各小题:
(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求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分析】(1)首先求出从汽车到峭壁的时间,再根据s=vt求出汽车到峭壁的距离;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汽车以2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4s,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列方程求解。。
【解答】解:
(1)笛声从汽车到峭壁的时间:
t=×3s=2s,
如果汽车静止不动,由v=
s=vt=340m/s×2s=680m,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
由v=可得
s车=v车t=20m/s×4s=80m,
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s1,
则2s1=s车+s声,
则s1=(s车+s声)=(80m+1360m)=720m;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
在4s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80m,
这段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136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s1′,
则3s1′=s声﹣s车,
则s1′=(s声﹣s车)=(1360m﹣80m)=640m。
答:(1)如果汽车静止不动,求汽车到峭壁的距离为680m;
(2)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着峭壁开去,汽车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为720m;
(3)如果汽车以20m/s的速度远离峭壁开去,汽车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为640m。
【点评】用公式s=vt算出4s内汽车、声波的路程是本题的基本问题,建立声音走的路程、汽车走的路程与汽车鸣笛到山崖的距离的几何关系是本题的难点。利用回声测距,静的声源要做到熟练,不犯错误;动的声源要通过画草图建立距离上的几何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车次
萍乡北开
南昌西到
运行距离
G1346
08:38
09:40
240km
G1692
08:49
10:05
240km
G1482
09:11
10:31
240km
安徽省合肥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物理试卷,共2页。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4页。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教育集团中考物理三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琥珀中学教育集团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