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阶段综合实践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阶段综合实践 课件,共43页。
阶段综合实践1网络体系构建2核心素养探究(3)交通混乱。交通拥堵现象长期存在,其原因包括交通设施的发展远落后于城镇的发展水平,快速路、轻轨、地铁等快速交通设施明显不足等。道路分级不明确,引起交通混乱。(4)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转乘不便利等因素始终不能成为主导交通力量,促成大量私家车的使用,阻塞交通。居住地与工作地距离较远,形成上下班潮汐现象等。(5)环境品质下降。城中村改造现象普遍存在,改造过程中却没有预留城镇绿地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楼房,加上城镇绿化空间本身明显不足,造成城镇呼吸更为困难。(6)城镇绿化空间不足,交通绿化设计单一,住宅区绿化得不到重视,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下降。(7)土地使用浪费。由于城镇的扩张和无秩序发展,城区占用城郊大量农田,城镇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造成土地严重浪费。2.国内城镇空间布局的解决措施与建议(1)资源分配均衡化。首先要弱化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的地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城区,就显得美中不足。城市有一个合适的中心规模,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关键。但对于成熟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则应适当弱化城市中心的发展及地位。(2)建立分区中心,完善分区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行政分区;可以是以某种特色进行的分区,如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中提到的各种分区;可以是规模适中的组团,以组团分区或相邻几个社区组合进行分区。多中心共同发展可有效引导城镇经济的均衡发展。(3)优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而且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城镇的发展方向。一要保证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在区域内的生活需求。二要保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4)交通设计合理化。资源分配均衡,城镇布局合理,把工作、休闲、生活等功能进行均质化设计,从而大大缩短出行距离,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的拥堵现状,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优先公交、步行、自行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强调公交优先。(5)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城镇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改进城镇绿化环境的设计,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具体措施如下:一要考虑预留绿化用地。二要优化道路绿化带设计。三要保护景观绿地,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四要注重住宅区或住宅组团的绿化设计。五要注重建筑自身绿化作用的开发。(1)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图中(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2)若该城市要建一个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则该市场的最佳位置是(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答案 (1)A (2)B (3)D3地理技能培养1.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镇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镇用地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镇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镇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2.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根据图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镇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下图城镇化进程为a-c-d-b。(2)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城镇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大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城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5.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改善城镇环境;重视城镇绿化,保护城镇水域;加强城镇交通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建设,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产业等。(1)①为何种功能区?分析其区位因素。(2)图中③表示的是________,试分析其作用。答案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答案 (2)绿化带(隔离带) 减少噪声;美化环境;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等。(3)若②为批发市场,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何处适合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说明理由。(4)M处曾经布局火电厂,后迁至N处,简述其原因。答案 (3)甲处。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靠近批发市场。答案 (4)M处有煤矿,曾经布局火电厂是因为接近原料产地,利于降低成本;M处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火电厂易造成市区大气污染,而N处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交通便捷,故火电厂由M处迁至N处。4地理综合实践(3)医疗状况:只有一个小诊所。(4)耕地状况:人均耕地0.9亩,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栽培苹果等果树。(5)收入来源:外出务工、做小生意、养殖、务农等。(6)商店现状:全村共有商店12个。有4个位于村庄中部,3个位于村庄通往县城的公路旁,其余分布在村庄不同位置。4.问题设计(1)分析该村“空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析商店布局的特点及原因。(3)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成果展示] (1)村民收入少,经济收入单一;人均耕地少,人口压力大;医疗卫生条件差;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大量村民到城市务工和经商。(2)商店布局特点:主要位于村庄中部和公路边。原因:商店位于村庄中部,人口较多;商店位于公路旁,交通便利。(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破旧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差,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管理难度大等。本课结束
阶段综合实践1网络体系构建2核心素养探究(3)交通混乱。交通拥堵现象长期存在,其原因包括交通设施的发展远落后于城镇的发展水平,快速路、轻轨、地铁等快速交通设施明显不足等。道路分级不明确,引起交通混乱。(4)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转乘不便利等因素始终不能成为主导交通力量,促成大量私家车的使用,阻塞交通。居住地与工作地距离较远,形成上下班潮汐现象等。(5)环境品质下降。城中村改造现象普遍存在,改造过程中却没有预留城镇绿地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楼房,加上城镇绿化空间本身明显不足,造成城镇呼吸更为困难。(6)城镇绿化空间不足,交通绿化设计单一,住宅区绿化得不到重视,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镇居民生活品质明显下降。(7)土地使用浪费。由于城镇的扩张和无秩序发展,城区占用城郊大量农田,城镇却没有得到相应发展,造成土地严重浪费。2.国内城镇空间布局的解决措施与建议(1)资源分配均衡化。首先要弱化中心城市的城市中心的地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中心城区,就显得美中不足。城市有一个合适的中心规模,是城市发展初期的关键。但对于成熟的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已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则应适当弱化城市中心的发展及地位。(2)建立分区中心,完善分区功能。分区是指城镇中一定的区域,可以是行政分区;可以是以某种特色进行的分区,如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中提到的各种分区;可以是规模适中的组团,以组团分区或相邻几个社区组合进行分区。多中心共同发展可有效引导城镇经济的均衡发展。(3)优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基础建设(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而且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功能分区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城镇的发展方向。一要保证完整配套的基础设施,满足人们在区域内的生活需求。二要保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注重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4)交通设计合理化。资源分配均衡,城镇布局合理,把工作、休闲、生活等功能进行均质化设计,从而大大缩短出行距离,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的拥堵现状,对于我国建设低碳城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优先公交、步行、自行车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强调公交优先。(5)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城镇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改进城镇绿化环境的设计,以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具体措施如下:一要考虑预留绿化用地。二要优化道路绿化带设计。三要保护景观绿地,严禁以任何理由占用。四要注重住宅区或住宅组团的绿化设计。五要注重建筑自身绿化作用的开发。(1)该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应位于图中(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2)若该城市要建一个专业性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则该市场的最佳位置是( )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答案 (1)A (2)B (3)D3地理技能培养1.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镇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镇用地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镇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镇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目不断增加;城镇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2.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根据图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镇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下图城镇化进程为a-c-d-b。(2)根据城镇人口比例,判断城镇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镇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镇人口数量增大B.城镇用地规模扩大C.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大D.城镇交通网日益完善(2)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区交通拥堵 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城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5.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改善城镇环境;重视城镇绿化,保护城镇水域;加强城镇交通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建设,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因地制宜发展城镇产业等。(1)①为何种功能区?分析其区位因素。(2)图中③表示的是________,试分析其作用。答案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答案 (2)绿化带(隔离带) 减少噪声;美化环境;吸烟滞尘;调节气候等。(3)若②为批发市场,则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何处适合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说明理由。(4)M处曾经布局火电厂,后迁至N处,简述其原因。答案 (3)甲处。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廉;靠近批发市场。答案 (4)M处有煤矿,曾经布局火电厂是因为接近原料产地,利于降低成本;M处靠近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火电厂易造成市区大气污染,而N处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交通便捷,故火电厂由M处迁至N处。4地理综合实践(3)医疗状况:只有一个小诊所。(4)耕地状况:人均耕地0.9亩,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栽培苹果等果树。(5)收入来源:外出务工、做小生意、养殖、务农等。(6)商店现状:全村共有商店12个。有4个位于村庄中部,3个位于村庄通往县城的公路旁,其余分布在村庄不同位置。4.问题设计(1)分析该村“空心化”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析商店布局的特点及原因。(3)分析该村形成“空心化”的不利影响。[成果展示] (1)村民收入少,经济收入单一;人均耕地少,人口压力大;医疗卫生条件差;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使大量村民到城市务工和经商。(2)商店布局特点:主要位于村庄中部和公路边。原因:商店位于村庄中部,人口较多;商店位于公路旁,交通便利。(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村内旧房破旧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内环境卫生差,影响村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管理难度大等。本课结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