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共9页。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附件1(导学案):课题:§4.2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 组第 号 组内评价并签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 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温线。 3、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学习过程 【学习新课】第一环节:答疑解惑1、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气温的单位记作_________,读成___________。一天气温观测一般为_________次。2、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课本第72页) 3、气温日变化(读右图,完成三个问题)(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3)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气温日较差)4、运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气温年变化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学以致用:读右图“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完成下列问题读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2)读出最冷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3)计算该城市气温年较差。(4)一年中,该城市气温的特点是什么? 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气温年较差______。(5)该城市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该城市气温在一年内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小组互动:读图4-9、4-10、4-11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4-9,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 ,最寒冷的大洲是 ,除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 ,世界平均气温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逐渐 (升高、降低)。 (2)观察北半球10°C等温线,在亚洲的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 (南、北)凸出,说明此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 (高、低)。 (3)读图4-10、4-11,一年当中,北半球 月平均气温高, 月平均气温低,南半球 (相同、相反)。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相比,夏季陆地气温 (高于、低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 (高于、低于)海洋气温。师生互动:根据(1)(2)(3)题,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①从纬度位置看: ②从海拔高度看: ③从海陆位置看: 附件2(课堂反馈练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课堂反馈练习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 A. 亚洲 B. 大洋洲 C. 南美洲 D. 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 A. 亚洲 B. 欧洲 C. 南极洲 D. 北美洲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 ) A. 日出前后 B. 正午时分 C. 日落前后 D. 午后2时4.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 A. 33℃ B. 23℃ C. 20℃ D.17℃ 5.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 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 逐渐递减。(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以上。(3)观察北半球10°C等温线,在亚洲的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 等温线向 (南、北)凸出,说明此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 (高、 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 (弯曲、平直),是由于南半球的 (海洋、陆地)面积更大,气温变化小。本课选自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本课教材包括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5个内容。本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和“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这两条“标准”所对应的重点一是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气候直方图)。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图是一项比较综合的技能,应做到学习和练习过程步骤和循序渐进地进行。重点二是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运用气温分布图,加以分析归纳。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本人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学习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变化(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这一部分是教材第5部分“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中的气温知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共三部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相对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本节课体现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教材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图像”与“活动”有机地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绘图、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此新课标教育理念,本节制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 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温线。 3、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过程和方法:1、通过导学案讲练结合,小组活动进行的知识交流与学习,提高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生活的关系。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阅读并思考一些问题。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本校进行导学案辅助教学)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开设的《科学》中对气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气温变化和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形成。教学重点和难点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导学案的预热,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课堂中注意整合知识,突出知识的条理性,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利用气温曲线图加以分析气温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同时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加以归纳,达到思维间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环境设计和学生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1、学生准备:学生导学案(课堂间发放,每生一份)2、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PPT (2)制作微课视频:“气温的分布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的预热,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整个评价过程由学生完成,更突出了学习主动性。利用微课视频学习,突破重点知识,可以全面性促进每位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学困生可以借用宁德地理微课学习群的平台,重复地观看视频,达到理解知识。)板书设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空气的温度 用温度计测量,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变化 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 二、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在通过学生导学案的预热,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在设计上整合知识,突出知识的条理性。教法运用:为了使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与创新,达到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目的,本节课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析图,对于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导入新课(2分钟) 问题导入:在寒冷的冬天,早晨骑车上学的同学,感觉双手特别冻,你们会采用什么办法取暖?谈感受,探方法,进而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多媒体幻灯片1通过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情绪气温的日变化(9分钟)【过渡】用力搓双手、放嘴边呼气等等取暖方法,说明任何物种都有其温度,那么我们一起学习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与分布。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组长当场分发导学案。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完成:测量气温的工具、单位、用温度计读数值、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掌握计算气温日较差的方法。 师生用多媒体加以小结。教师加以评价,并根据情况有效的调节课堂。 活动1:自主完成导学案一“答疑解惑”中第1、2、3题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多媒体展示加以配合幻灯片2“学习目标”幻灯片3“气温的变化”幻灯片4、5、6“气温的日变化”通过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师生互动复习巩固掌握气温的日变化相关知识。预设:气温的测量,学生可能回答“百叶箱”,教师应加以解释。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何时,学生可能认为12时(正午),教师应让其明确是14时左右,还有最低值一般来说出现在“日出前后”。判读气温日变化图示的注意技巧等。【过渡】通过学习了解气温一天中的变化,接着我们一起学习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变化(1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绘图应注意点。活动2:学生小组交流,绘制气温曲线图。多媒体展示加以配合幻灯片7“绘制气温曲线图” 运用绘制图表,鼓励学生动手,同时进行图文转换的过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组员展示:绘制过程中注意点 1、各月气温值应对应左侧纵坐标的数值,特别温度值的正负数;2、各点一般标在月份中间;3、用平滑的曲线连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年变化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进行读图、析图学习。教师巡视,同小组交流。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幻灯片8、9、10“气温的年变化、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运用图文结合,既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以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交际能力。 预设:气温的表述方法,常用的词语有高温、炎热、温和、凉爽、寒冷、严寒、酷寒等,应用数值加以对应记忆。气温>15℃0℃∽15℃0℃∽-15℃-15℃∽-25℃<-25℃描述用词高温(炎热)温和(冬)凉爽(夏)寒冷严寒酷寒 应用气温曲线图,进行南北半球的判定,波峰型为北半球,波谷型为南半球;或者7、8月气温最高为北半球。气温分布(15分钟)【过渡】了解了某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那么世界各地气温分布又如何呢?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地图,进行读图、析图学习,完成导学案中第二环节“学习新知”。教师巡视,同小组交流。播放微课视频“气温的分布特点”学生读课本4-9、4-10、4-11地图,完成活动4“学习新知”,采用小组互动形式观看微课视频微课视频“气温的分布特点”幻灯片11“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①从纬度位置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③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延伸思考(学以致用):读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观察南、北半球0℃和10℃两条等温线的形状,哪个半球等温线较平直些?为什么?课堂反馈练习(4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加以讲评。学生课中练习反馈。学生课堂自我等级(A、B、C)评价课堂反馈练习幻灯片12进一步全面巩固课堂知识,促进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反思、总结本节教学设计采用导学案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很直观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四个活动、两大环节(答疑解惑——学习新知)、课堂反馈练习评价,活动设计任务明确,一环扣一环活动,知识环环链接的过程,学生在每个小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轻松突破重难点,学完后即评价,这种在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作为中学地理学习的重点篇,本课很好的提高了学生自学、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快乐和成功,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本节课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利于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学生对导学案的应用习惯,教师课前搜集并制作精美课件和微课视频,采用贴近学生的学法和教法。形成性评价点评教师: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余爱惠 本节课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采用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种方法,直观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导学案中,课堂设计四个活动、两大环节(答疑解惑——学习新知)、课堂反馈练习评价,活动任务明确,环环相扣,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突破重难点,当堂评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最新的亮点在于微课课件的使用,能在较短时间内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分析使用《世界气温分布图》。时间(月)123456气温(℃)-20-16-651420时间(月)789101112气温(℃)2421146-6-16气温>15℃0℃∽15℃0℃∽-15℃-15℃∽-25℃<-25℃描述用词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附件1(导学案):课题:§4.2 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 组第 号 组内评价并签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 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温线。 3、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学习过程 【学习新课】第一环节:答疑解惑1、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__________,气温的单位记作_________,读成___________。一天气温观测一般为_________次。2、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课本第72页) 3、气温日变化(读右图,完成三个问题)(1)气温最高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2)气温最低值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3)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是多少?(气温日较差)4、运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气温年变化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学以致用:读右图“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完成下列问题读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2)读出最冷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3)计算该城市气温年较差。(4)一年中,该城市气温的特点是什么? 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气温年较差______。(5)该城市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该城市气温在一年内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小组互动:读图4-9、4-10、4-11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4-9,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 ,最寒冷的大洲是 ,除南极洲以外,寒冷区域最大的大洲是 ,世界平均气温分布从低纬向高纬逐渐 (升高、降低)。 (2)观察北半球10°C等温线,在亚洲的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等温线向 (南、北)凸出,说明此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 (高、低)。 (3)读图4-10、4-11,一年当中,北半球 月平均气温高, 月平均气温低,南半球 (相同、相反)。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相比,夏季陆地气温 (高于、低于)海洋气温,冬季陆地气温 (高于、低于)海洋气温。师生互动:根据(1)(2)(3)题,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①从纬度位置看: ②从海拔高度看: ③从海陆位置看: 附件2(课堂反馈练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课堂反馈练习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1.世界上最热的大陆是( ) A. 亚洲 B. 大洋洲 C. 南美洲 D. 非洲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 ) A. 亚洲 B. 欧洲 C. 南极洲 D. 北美洲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 ) A. 日出前后 B. 正午时分 C. 日落前后 D. 午后2时4.某地7月均温20℃,1月均温为-3℃,该地的气温年较差为( ) A. 33℃ B. 23℃ C. 20℃ D.17℃ 5.关于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纬度,高山高原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地区 B. 夏季,同纬度的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C. 7月,世界气温最高的地区是赤道穿过的地区 D. 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6.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度向 逐渐递减。(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 ℃以上。(3)观察北半球10°C等温线,在亚洲的青藏高原地区出现一个巨大的拐弯,使得 等温线向 (南、北)凸出,说明此处气温比同纬度地区 (高、 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 (弯曲、平直),是由于南半球的 (海洋、陆地)面积更大,气温变化小。本课选自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本课教材包括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主要降水类型、世界降水的分布和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5个内容。本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和“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这两条“标准”所对应的重点一是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气候直方图)。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图是一项比较综合的技能,应做到学习和练习过程步骤和循序渐进地进行。重点二是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运用气温分布图,加以分析归纳。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本人对教材内容加以调整,学习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变化(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这一部分是教材第5部分“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中的气温知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共三部分,这样做有利于形成相对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本节课体现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教材内容处理的基本模式是“图像”与“活动”有机地配合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绘图、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本节(课)教学目标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此新课标教育理念,本节制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温的含义、表示。 2、知道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的测定方法及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温线。 3、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过程和方法:1、通过导学案讲练结合,小组活动进行的知识交流与学习,提高分析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学会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的意义及其生活的关系。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阅读并思考一些问题。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本校进行导学案辅助教学)常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在小组中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开设的《科学》中对气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气温变化和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其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形成。教学重点和难点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1、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通过导学案的预热,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课堂中注意整合知识,突出知识的条理性,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利用气温曲线图加以分析气温分布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同时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加以归纳,达到思维间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环境设计和学生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1、学生准备:学生导学案(课堂间发放,每生一份)2、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气温的变化与分布·PPT (2)制作微课视频:“气温的分布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的预热,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整个评价过程由学生完成,更突出了学习主动性。利用微课视频学习,突破重点知识,可以全面性促进每位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学困生可以借用宁德地理微课学习群的平台,重复地观看视频,达到理解知识。)板书设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一、气温的变化 1、气温:空气的温度 用温度计测量,用摄氏度(℃)表示 2、气温的变化 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 二、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在通过学生导学案的预热,根据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以及搜集到的地理信息来理解文中的理论知识;在设计上整合知识,突出知识的条理性。教法运用:为了使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与创新,达到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的目的,本节课采用了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析图,对于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导入新课(2分钟) 问题导入:在寒冷的冬天,早晨骑车上学的同学,感觉双手特别冻,你们会采用什么办法取暖?谈感受,探方法,进而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多媒体幻灯片1通过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情绪气温的日变化(9分钟)【过渡】用力搓双手、放嘴边呼气等等取暖方法,说明任何物种都有其温度,那么我们一起学习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与分布。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71,组长当场分发导学案。引导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完成:测量气温的工具、单位、用温度计读数值、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掌握计算气温日较差的方法。 师生用多媒体加以小结。教师加以评价,并根据情况有效的调节课堂。 活动1:自主完成导学案一“答疑解惑”中第1、2、3题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多媒体展示加以配合幻灯片2“学习目标”幻灯片3“气温的变化”幻灯片4、5、6“气温的日变化”通过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师生互动复习巩固掌握气温的日变化相关知识。预设:气温的测量,学生可能回答“百叶箱”,教师应加以解释。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何时,学生可能认为12时(正午),教师应让其明确是14时左右,还有最低值一般来说出现在“日出前后”。判读气温日变化图示的注意技巧等。【过渡】通过学习了解气温一天中的变化,接着我们一起学习气温的年变化。气温的年变化(1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绘图应注意点。活动2:学生小组交流,绘制气温曲线图。多媒体展示加以配合幻灯片7“绘制气温曲线图” 运用绘制图表,鼓励学生动手,同时进行图文转换的过程,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组员展示:绘制过程中注意点 1、各月气温值应对应左侧纵坐标的数值,特别温度值的正负数;2、各点一般标在月份中间;3、用平滑的曲线连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年变化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进行读图、析图学习。教师巡视,同小组交流。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幻灯片8、9、10“气温的年变化、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运用图文结合,既能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以交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交际能力。 预设:气温的表述方法,常用的词语有高温、炎热、温和、凉爽、寒冷、严寒、酷寒等,应用数值加以对应记忆。气温>15℃0℃∽15℃0℃∽-15℃-15℃∽-25℃<-25℃描述用词高温(炎热)温和(冬)凉爽(夏)寒冷严寒酷寒 应用气温曲线图,进行南北半球的判定,波峰型为北半球,波谷型为南半球;或者7、8月气温最高为北半球。气温分布(15分钟)【过渡】了解了某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那么世界各地气温分布又如何呢?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地图,进行读图、析图学习,完成导学案中第二环节“学习新知”。教师巡视,同小组交流。播放微课视频“气温的分布特点”学生读课本4-9、4-10、4-11地图,完成活动4“学习新知”,采用小组互动形式观看微课视频微课视频“气温的分布特点”幻灯片11“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通过角色的扮演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①从纬度位置看: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拔高度看: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 ③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范围内,海洋与陆地气温不相同。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延伸思考(学以致用):读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第72页,图4—9“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观察南、北半球0℃和10℃两条等温线的形状,哪个半球等温线较平直些?为什么?课堂反馈练习(4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加以讲评。学生课中练习反馈。学生课堂自我等级(A、B、C)评价课堂反馈练习幻灯片12进一步全面巩固课堂知识,促进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反思、总结本节教学设计采用导学案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种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很直观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四个活动、两大环节(答疑解惑——学习新知)、课堂反馈练习评价,活动设计任务明确,一环扣一环活动,知识环环链接的过程,学生在每个小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的学习,轻松突破重难点,学完后即评价,这种在过程中评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作为中学地理学习的重点篇,本课很好的提高了学生自学、交流、合作、探究等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快乐和成功,课堂气氛和谐、轻松。本节课感触最深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利于探究问题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学生对导学案的应用习惯,教师课前搜集并制作精美课件和微课视频,采用贴近学生的学法和教法。形成性评价点评教师:福建省宁德市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余爱惠 本节课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采用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三种方法,直观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导学案中,课堂设计四个活动、两大环节(答疑解惑——学习新知)、课堂反馈练习评价,活动任务明确,环环相扣,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突破重难点,当堂评价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最新的亮点在于微课课件的使用,能在较短时间内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分析使用《世界气温分布图》。时间(月)123456气温(℃)-20-16-651420时间(月)789101112气温(℃)2421146-6-16气温>15℃0℃∽15℃0℃∽-15℃-15℃∽-25℃<-25℃描述用词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