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远古之时,先民生存环境恶劣,认知能力低下,需要大自然的恩赐、群体首领与英雄的护佑才能得以生存。于是,先民把日月山川、动植物等万物和群体首领与英雄进行神化,由此产生了神话。
最为人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俊生日月等创世神话,伏羲画卦、神农尝草、轩辕造物、尧舜禅让、鲧禹治水等始祖神话,共工斗诸神、蚩尤战黄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英雄神话,百物发明、绝地天通、女丑曝日等文化神话,龙凤牛羊狗枫树等图腾神话,日月山川草木鸟兽等自然神话,以及三身国、无肠国、不死民等域外神话。与系统严密、源流清晰的西方神话不同,中国古代神话朴素、片段地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灾害、护佑人类的主题,引导规范着先民的生产生活,这与早期中国地理位置、大陆文化、农耕文明特征相一致。
由于古代神话世代口口相传的特征,加上民族迁徙、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等因素,中国古代神话也随时代而流变。神话流变有着鲜明的历史化特征。作为中原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夏商周王权,为了王权的统治需要从神话中寻找先祖,于是禹、契、后稷分别成了夏、商、周的始祖。“神祖合一”在与天帝取得联系的同时,也淡化了大神们的神性,使众多的大神变成了人类始祖、人间帝王、文明创造者等,并步入历史文化殿堂。汉初司马迁在《史记》开篇讲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历史功绩与血缘承继,使五帝系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形成了民族的血缘之本与共同历史,奠定了华夏民族发展的根基。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认可。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炎黄为祖宗并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燧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羲画卦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鳜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材料二:
大卫·普曼斯的哈佛教授称赞中国的神话优于西洋神话,中国神话能代表中国人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与自然斗争。报道说,这位教授引用的是钻木取火、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故事。教授重视老子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神对人不怀好意,人只有靠自己,不能靠神,他认为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
请恕直言,中国古代神话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哈佛教授所举的这几个例子,钻木取火、大禹治水不能算是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最后的结局是人类失败了……说到神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人并不认为上古时期的洪水泛滥是神要灭绝人类,神并未扰乱人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各地不能团结,神也并未派一个美女提着一箱子灾难【注】下嫁人间。而且中国古代神话没有建立一个有系统的天界,缺少神与神的斗争。这都是想象力不足的证明。(摘编自王鼎钧《中国神话大检阅》)
【注】一箱子灾难,指潘多拉魔盒。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神话诞生于人类原始蒙昧时代,其中有生存环境恶劣的因素,也有先民认知水平低下、无法解释宇宙万象的因素。
B.中国流传的各类神话的呈现特征,与早期中国地理位置、大陆文化、农耕文明特征保持着一致,反映了先民的思想观念。
C.龙以其超自然力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各族图腾中突显而出,得到公认,为融合凝聚各族起到了文化核心和纽带作用。
D.“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哈佛教授重视老子这句话,并用这句话归结了中国上古时期神话的产生来由。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的第二段与最后一段遥相呼应,前者介绍神话本身,后者概说神话的精神内涵,行文严谨周密。
B.材料二的第二段中省略的部分可能是说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类神话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构架宏大的故事,只能仓促结尾。
C.两则材料都认为西方神话系统较严密,而中国神话系统性没那么强。
D.两则材料的情感立场有明显的不同:材料一在祖先认同的前提下对中国神话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材料二则基本否定了中国神话。
3.下列能证明中国神话流变具有历史化特征的一项是(3 分)
A.有的大神被逐出神坛,有的大神被创造出来,如帝俊被后世遗忘,帝喾跻身于五帝之列;有的大神被妖魔化,如共工、蚩尤等成了传统文化中的恶神。
B.女丑曝日、后稷农耕、刑天断首等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衍化出了天穿节、接姑姑等习俗。
C.神话受到神仙方术的浸染表现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仙话色彩,如不死国、不死药等。
D.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神话宣传教义,以灵魂不灭、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为内容的死而复生、鬼魂、地狱神话应运而生。
4.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阐述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特点。(4 分)
5.德国思想家谢林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法庭上 契诃夫
县城有一幢深棕色的房子,平时,地方自治局执行处、调解法官会审法庭以及掌管农务、酒类专卖、军事的衙门和其他许多衙门,轮流在那儿开会。这一天,地方法院分院巡回到此,在那所房子里开庭审案。
这所房子好比营房,旧得快要坍了,里里外外一点也没有舒适的影子。甚至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它也好像被浓重的阴影覆盖着。看起来也真奇怪,那班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在自己家里往往因为屋里有一点淡淡的煤烟味就大吵大闹,如今在这儿,通气窗嗡嗡地响,冒烟的蜡烛发散着刺鼻的气味,污黑的墙壁老是挂着水珠,他们反倒满不在乎了。
地方法院九点多钟开庭。审讯毫不迟延地进行,结案很快。人们的动作、发言、灾难、真情、假话也一闪而过……下午两点钟,庭长宣布审问“农民尼古拉·哈尔拉莫夫被控杀害妻子”一案。
被告事先已经押来,这时候往被告席走去。他是个高大壮实的农民,身后跟着一个矮小孱弱的兵,荷着枪。
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
旁听席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害臊。
庭长还不算老,脸容极为疲倦,眼睛近视,坐在圈椅上纹丝不动,把手掌放在额头旁边,仿佛在挡住阳光,不让它照到眼睛似的。
副检察官是个丰满而福泰的黑发男子,戴着金边眼镜,坐着不动,好比一尊塑像。他偶尔往椅背上一靠,冷漠地瞧着前面出神。
辩护人那年轻的脸上没有别的表情,只有呆板而冷漠的烦闷,这样的表情只有那些每天必须坐在同一个地方,看见同样的脸和同样的墙的职员们才会有。
被告先是焦躁不安地对着袖口嗽喉咙,脸色煞白。他呆板而恭敬地瞧着法官们的制服,瞧着陪审员们疲乏的脸。原先他关在监狱里,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如今他倒十分放心了。
庭长懒洋洋地转动着舌头问道:“被告,您承认六月九日傍晚犯了杀害妻子的罪行吗?”
“不承认,老爷。”被告站起来,回答说。
这以后法庭匆匆忙忙着手审问证人,一连审问了两个农妇、五个农民和一个调查过案情的乡村警察。他们的供词一模一样。他们供道:哈尔拉莫夫像大家一样,跟他的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六月九日太阳下山的时候,有人发现老太婆倒在前堂里,身旁一滩血里丢着一把斧子。大家就找尼古拉,可是他既不在家,也不在街上。大家跑遍所有的农舍和酒店,都没找到他。到第三天,他却在乡公所里出现,脸色苍白,衣服破烂,周身发抖。
“被告,”庭长对哈尔拉莫夫说,“您能向法庭说明一下发生凶杀案以后那两天您在什么地方吗?”
“我在野外走来走去。……什么也没吃,什么也没喝。……”
“如果您没杀人,那为什么躲起来呢?”
“我吓坏了。……我怕吃官司。……”
“哦。……好,坐下吧!”
最后一个受审的是给死去的老太婆验尸的县医师。庭长眯细眼睛瞧着他那身乌黑发亮的新衣服,瞧着他活动的嘴唇,不知怎的,却有个懒洋洋的想法在他头脑里自动冒出来了:“现在大家都穿短上衣,为什么他做了件长的呢?”
庭长身后传来皮靴慎重的响声,这是副检察官走到桌子这边来。
副检察官低下头凑着庭长的耳朵说:“这个柯烈依斯基办理的侦讯工作马虎得出奇。被告的亲哥哥他没审问,村长他也没审问,那所小屋的情形也没有写清楚,一点也看不懂。……”
法庭开始检查那把使老太婆死于非命的斧子。
“这不是我的斧子。”被告申明说。
“那么是谁的呢?”
“我不知道。……我没有斧子。……”
“庄稼人一天也不能没有斧子。您的邻居伊凡·季莫费伊奇跟您一块儿修理过雪橇,他供述这正好就是您的斧子。……”
“我不知道。不过,我敢当着上帝起誓,”哈尔拉莫夫往前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我敢当着真正的造物主起誓。”
“我以前什么时候有过斧子,现在可记不清了。以前倒真是有过那么一把,好像比它小一点,可是我的儿子普罗霍尔把它弄丢了。在他当兵的大约两年前,他去砍柴,跟伙伴们喝开了酒,就把它弄丢了。……”
“好,坐下吧!”
“我敢在上帝面前起誓!”他颧骨上泛起红晕,伸直脖子,继续说,“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我儿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音问道:“哪儿去了?”
这真是沉重的一刹那!……凡是法庭里的人,头脑里统统掠过同一个吓人的、令人无法相信的想法:这可能是不祥的巧合吧。人人都情愿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听错了。
“被告,同看押人讲话是不许可的。”庭长赶紧说。
谁也没看见押解兵的脸,恐怖像肉眼看不见的人,戴着面具,飞过法庭。民事执行吏悄悄离开位子站起来,踮起脚尖,张开胳膊,稳住身子,走出法庭去了。过了半分钟就传来兵士换岗所常有的那种脚步声和响声。
大家就都抬起头来,极力装得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做他们的工作。……(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那些风度优雅的检察官、委员、首席贵族,对深棕色房子内部恶劣的环境满不在乎,暗示了他们对于自身工作的态度。
B.法院开庭之后,审讯进行的速度很快,并非因为审讯人员的能力和效率,而是反映出相关人员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在审案。
C.被告原先一想起法庭的环境和审讯就提心吊胆,到了“法庭”临近受审之时反倒十分放心,是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法律公正的力量。
D.审判的过程中,庭长就“斧子”这一物证连续发问,被告反复回答“我不知道”却不被信任后,情绪明显激动,变得焦躁起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开头对“深棕色的房子”进行了描述,体现了阴森、破旧、压抑的特点,奠定了小说的基调,为下文的审判工作作铺垫。
B.在审判过程中,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副检察官发现侦讯工作中的疏漏,体现了他们二人对待案件的认真和细心。
C.文章借证人之口,交代被告和其他农民一样,跟“老太婆”相处得“不错”,只有喝多了酒才动手打她,此处起到反讽的效果。
D.本文叙述语言克制,没有愤怒,没有严厉的批判,叙述的是平常的情形和普通的事件,但正是这些日常工作突出了事件的戏剧性。
8.文中两次出现“押解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作用。(4 分)
9.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谎言,但是是庄严的谎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谎言”与“庄严”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节选自《墨子·非攻》)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情不知 A 其不义也 B 故书其言 C 以遗后世 D 若知其 E 不义也 F 夫奚说 G 书其不义 H 以遗后世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至于,指抵达、到达,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中的“至于”词义相同。
B.再拜,连拜两次,古代一种较重的礼节,与《鸿门宴》中“再拜奉大将军足下”的“再拜”含义相同。
C.非,文中指“认为……错误”,与现代汉语成语“文过饰非”中的“非”两者用法相同。
D.辩:分辨,辨别,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中的“辨”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输》中,墨子为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公输》中,墨子巧妙地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
C.《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
D.《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了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2)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
14.材料二题目“非攻”不能改为“非战”,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柑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新”“遍”二字写出柑叶的嫩绿与繁盛,点出诗人逐树观赏的兴致。
B.颔联“怜”“利”二字,形成对比,“不学”一词,足以看出诗人的态度。
C.颈联“几岁”“何人”,表明诗人百无聊赖,孤独落寞,只得关注柑橘树。
D.本诗语调平缓,语言浅淡,却意味深远,诗中隐含着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16.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十二章》中,曾子认为任重道远是“士”“弘毅”的原因,他又进一步阐述,“任重”是因为 ,“道远”是因为 。
(2)《礼记》的《大学之道》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该将加强个人修养作为根本的两句是: , 。
(3)先秦诸子的智慧历经千年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辉,比如《四章》中,对于自我夸耀的危害就有这样的真知灼见: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 A ?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 400 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 B ,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同时,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少,草类植物多。草原上的土壤厚度通常只有 20 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而 C 。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②野草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③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④草类植物经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19.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句子①中,将成语“耳熟能详”改为“耳濡目染”更符合语境。
B.句子②中,如果将两个“的”都删去,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C.句子③没有主语,要删去“使得”,让“物种”成为主语。
D.句子④中,必须将“经过”改为“通过”,句子才通顺。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示例一: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吠!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摘自鲁迅《狗的驳诘》)
示例二:
心理学的“三脚凳模型”来源于几何学中稳定、坚固、耐压的三角形,由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精神专注共同构建。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不过是身体冷静这一“凳子腿”较弱的体现;有学生自认能力不足,易气馁放弃,这就是思维自信方面较弱;还有学生在考试时无法集中或容易分散注意力,担心考差,则是精神不专注。学生可从自身最弱处入手,以此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变化,强化“三脚凳模型”,积极应对高考。
20.下列对示例一和示例二中加点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示例一中“像”,表示比较,“我”因为衣履破碎,与乞食者相比较,用于描述两者间的相似度。
B.示例一中“还”,与“终于”连用,表示没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增强语势,与“惭愧”照应。
C.示例二中“不过”,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有学生考前紧张,手足抖动”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D.示例二中“还”,表示“还有”,在前两个缺少“身体冷静”“思维自信”的学生思维基础上,
有额外的补充。
21.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写成“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奴”,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 分)
22.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有两处使用省略号的句子,请分别分析省略号在语境中作用。(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题为《凿》的漫画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要求: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C
2:D
3:A
4:(1)第②段是总一分一总式结构,先提出中国神话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想象力,然后结合第①段中哈佛教授的观点进行反驳论证,最后回扣观点。
(2)第②段采用了举例论证,举西方潘多拉下嫁人间的神话来说明中西方神话中神的不同立场。
5. ①共同的神话引导规范着先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②共同的神话使不同民族因对同一祖宗的认同而融合团结,有利于民族的壮大强盛;
③共同的神话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品格,引领着民族走向辉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为融合凝聚各族起到了文化核心和纽带作用”错,偷换概念。材料一是“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可见,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是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而不是龙本身。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材料二则基本否定了中国神话”错,根据材料二中“神对人不怀好意,人只有靠自己,不能靠神,他认为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中国人并不认为上古时期的洪水泛滥是神要灭绝人类,神并未扰乱人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各地不能团结,神也并未派一个美女提着一箱子灾难下嫁人间”分析,作者否定的是哈佛教授的观点,不是否定中国神话本身。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神话历史化是应政治、宗族等的需要对神话进行的修改、分解与加工,以促进民族融合。
A.体现的是历史化;
B.体现的是民俗化;
C.体现的是仙话化;
D.体现的是佛教化。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1)分析行文结构
由首句“中国古代神话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分析,首句先提出中国神话最大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想象力;
接着由“哈佛教授所举的这几个例子,钻木取火、大禹治水不能算是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最后的结局是人类失败了。……说到神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人并不认为上古时期的洪水泛滥是神要灭绝人类,神并未扰乱人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各地不能团结,神也并未派一个美女提着一箱子灾难下嫁人间。而且中国古代神话没有建立一个有系统的天界,缺少神与神的斗争”可知,这是反驳第一段中哈佛教授的观点——“神对人不怀好意,人只有靠自己,不能靠神,他认为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是在这种思想下产生的”;
由尾句“这都是想象力不足的证明”可知,这是总结,回扣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第②段采用总一分一总式结构。
(2)分析论证方法
由“神也并未派一个美女提着一箱子灾难下嫁人间。而且中国古代神话没有建立一个有系统的天界,缺少神与神的斗争。这都是想象力不足的证明”分析,还采用了举例论证,举西方潘多拉下嫁人间的神话来说明中西方神话中神的不同立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1)由“中国古代神话朴素、片段地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灾害、护佑人类的主题,引导规范着先民的生产生活,这与早期中国地理位置、大陆文化、农耕文明特征相一致”分析,共同的神话引导规范着先民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2)由“龙成为太昊伏羲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认可。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分析,共同的神话使不同民族因对同一祖宗的认同而融合团结,有利于民族的壮大强盛;
(3)由“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分析,共同的神话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滋养着民族的品格,引领着民族走向辉煌。
6:C
7:B
8:第一次出现:交代人物,使情节叙述宕开一笔;“枪掉下来”这一行为引起了笑声,为下文身份揭示和引发恐怖的情绪埋下伏笔;第二次出现:身份的揭示引起现场的惊恐,既在情节上突转,与前文相呼应,又激发读者思考,有利于主旨的揭示,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9:“谎言”是指小说的虚构性、言行的怪异性和情节的荒诞性:本应严肃的案件审理,公职人员却懒散应对;证人证词经不起推敲;对案件的侦讯和审理漏洞百出。
“庄严”是指小说反映了真实、严肃的社会问题:地方法院本是十分神圣庄严的地方,然而审案却敷衍、草率、荒唐;人命关天,本应严肃对待,而实际情形却是被告的死活被视为儿戏;小说意在揭露严肃而深刻的社会问题,然而却不能明确社会拯救的时代路径和办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是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法律公正的力量”分析错误。他是看到法官和检察官那敷衍的表情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严厉表情不同,感到有些放松,所以临近受审之时反倒十分放心。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体现了他们二人对待案件的认真和细心”分析错误。“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副检察官发现侦讯工作中的疏漏”反映法官和副检察官对案件的敷衍态度。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中两次出现“押解兵”,第一次写他的出场,“差不多就在被告席旁边,押解兵忽然脚底下绊一下,手里的枪掉下来,枪托猛地砸在膝盖上。旁听席上响起了轻微的笑声,这个兵满脸涨得通红,大概是因为砸痛了,或者因为自己笨手笨脚而害臊”,此处的押解兵形象孱弱,动作笨拙,“枪掉下来”这一行为引起了笑声,让小说对杀妻案的叙述宕开一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人们发出的笑声,则为下文揭示其是杀人犯的儿子的身份和引发人们恐怖的情绪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是在嫌疑犯证明自己没有斧子时,“‘要是您不相信,那就请您问我儿子普罗霍尔吧。普罗霍尔,斧子哪儿去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押解兵,忽然用粗声粗气的男低音问道:‘哪儿去了?’”,嫌疑犯直接对“押解兵”说话,揭示了“押解兵”是其儿子这一事实,身份的揭示引起现场的惊恐,在情节上突转,与前文相呼应。
同时,这一情节又激发读者思考,对于如此明显违反法律程序事实,难道庭审前法官以及检察官们都没有注意到吗?由此揭示出这些执法者敷衍行事、草菅人命的事实,有利于对文章主旨的揭示,起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谎言,但是是庄严的谎言。”这句话中“谎言”是指小说的虚构性、言行的怪异性和情节的荒诞性。本篇小说中就体现了小说是“谎言”这一特性。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并不是现实发生的事实,情节也充满荒诞性,审判人员对本应严肃的案件审理,表现出懒散、敷衍甚至荒唐的行为。押解犯人的押解兵竟然是犯人的儿子,还是重要的证人,这么重要情况审判人员居然不知道;证人证词经不起推敲;对案件的侦讯和审理漏洞百出。同时人物的言行也充满怪异,应该认真办案的人员根本不关心案件本身,庭长注意到县医师与众不同的穿着,与本案毫无关系;本应庄严而严肃的对待押解犯人的押解兵的表现让大家发笑。这些都证明了巴尔扎克所说的“小说是谎言”这一定性。
但这一“谎言”又用“庄严”来修饰,此处就要理解“庄严”的具体所指。“庄严”本指端庄而有威严;形容人庄重、严肃、严正。在此是指小说反映了真实、严肃的社会问题。本篇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当时的俄国社会落后腐败,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地方法院本是十分神圣庄严的地方,工作人员对待案件应该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才对,然而这个地方法院审案却敷衍、草率、荒唐,不提前将案件的相关事宜弄清楚,导致不知道押解兵是犯人的儿子,在开庭审理时副检察官才发现侦讯工作中的疏漏;人命关天,本应严肃对待,而实际情形却是被告的死活被视为儿戏。这些看似虚构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社会上上演,作者通过小说揭露出严肃而深刻的社会问题,体现出小说“庄严”的一面。
(【参考答案】
D 7.A
8.①郑小三儿认为门票代表着精神享受,音乐会是尊卑关系的分野,但是他希望通过“不卖票”这个选择去获取尊严和认同。②郑小三儿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而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让他睡着了。
9.(1)出其不意的情节发展(突转):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爱钱却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等情节在读者意料之外,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设置悬念:如开头郑小三儿没要女孩的钱,激发读者对后续情节的阅读期待;郑小三儿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3)冲突使人物鲜活:卖不卖票,郑小三儿内心强烈的冲突使得故事更饱满,也生动塑造了热衷追逐金钱利益,却也渴望获得尊严与认同的生意人的形象,进而使情节起伏饱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错。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的是郑小三儿对票能卖高价的志得意满,与向往成为明星无关。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对音乐的直接描写……”错。“音乐声中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不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客观上,郑小三儿只是个卖书的店主,不懂得欣赏音乐。由此可知,郑小三儿没有学历,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另一方面,此时此刻,一向以金钱为重的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故而“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主观上,“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郑小三儿认为门票代表着精神享受,是高尚的,是他所缺少的,他希望通过“不卖票”这个选择去获取尊严和认同。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故事情节、鉴赏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小说设置了多处出人意料的情节,如郑小三非常爱钱却最终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等一系列情节,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可知要点一: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使“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
小说叙述节奏紧张激烈,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一百九! ……’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由此可知,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小说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可以高价卖票却又选择听自己不懂的音乐,最终却“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呈现了真实的人性,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故事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两年里头,七户全搬了”“你真缺德——人家住了几十年了,末了还是让你撵了!”与后文“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形成情节的照应,凸显郑小三儿对金钱的贪欲;与结尾“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选择放弃两百美金的票钱,走进剧场形成对比,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凸显小说的主题。)
10:BDF(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译文: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11:C(C.“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文中的“非”是“认为……错误”,是意动用法,成语“文过饰非”中的“非”是“错误”的意思,因此两者用法不同。)
12:D(D.依据原文“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和公输盘的论争,先是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公输盘最终也无法胜过墨子,想到要杀掉墨子,墨子也想到这个结局,再进一步说出自己能胜的办法,使公输盘最终放弃了杀墨子和攻打宋国的想法。)
13:
(1)公输盘折服,技穷了,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我不说。”
(“诎”:屈服、折服;“所以”:用来……的办法;“距”:通“拒”,对抗,对付。每个采分点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
(“小”“大”:小的坏事,大的坏事(1分)。“非”:谴责(1分)。“誉”:称赞,赞誉(1分)。语句通顺1分。)
14:
①“战”有正义之战,也有非正义之战;“攻”是侵略,是不正义的战争;
②墨子反对对别的国家发动不正义的侵略战争,但支持保家卫国的正义性防御性战争;③在思想意识上要分辨“义”与“不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国。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就从齐国动身,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去见公输盘。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指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重您的力量杀掉他。”公输盘不高兴了。墨子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公输盘说:“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站起来,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说几句话。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懂得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不能说是忠诚。争论而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事理。”公输盘被说服了。
楚王说:“对呀!虽然是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用竹片当器械。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公输盘没有办法了,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将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不说。”楚王问是什么缘故,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若杀掉我,宋国便没人能守城了,就可以攻打了。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城的器械,在宋国城头上等候楚兵的入侵了。即使杀死我,也无法消灭我守御的办法。”楚王说:“好吧!我就不攻打宋国了。”
材料二: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对此,世上有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如果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辨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辨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15:答案:C。(百无聊赖错误。)
16:答案:
①对柑橘树喜爱之情。从“新”可见柑树青翠,“遍”可见柑树茂盛种得多,洋溢着诗人对柑树的喜爱。
②淡泊清高之情。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与屈原一样秉持高洁品行;用李衡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像李衡一样谋利,而是淡泊宁静。
③被贬的伤感、孤寂之情。颈联与尾联,想象几年后柑树开花,花香四溢,结出硕果,用果林的热闹长眠反衬诗人孤寂、落寞的境遇。
④自我调侃的旷达之情(或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尾联感伤自己也许迁谪的日子要很久,要在这里待到柑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果实味道。
17:参考答案:
(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18.①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 ②草对水分的需求较低 ③有厚厚的钙积层(6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19.D(A.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侧重于了解,不重在受到影响。B.删去第二个“的”对句子表达有影响。C.主语是“种子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
答案:
20.C
“不过”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跟“仅仅”相同。
21.“还不知道”表面看是谦虚,是“狗不如人”:狗不会因铜银、布绸、官民、主奴而区别待人。人是会的,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仗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而且以此为荣。实质上是说狗没有人那么势利,还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其实是“人不如狗”。此种表述,故作谦虚,语言幽默,突出强调了人的势利无耻,对人进行有力驳斥。
句中以四个“还不知道”的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排比,增强语势,内容铿锵有力,“我还不知道”表面是谦虚,实则就是“我可不像你”,语言幽默,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结尾意犹未了,耐人寻味。
故答案:
原文通过多个“还不知道”构成排比(反复),增强语势,将讽刺的语气推向高点。
②内容上突出了狗对人的驳斥话问,在人的面前,狗感到惭愧且不知道分别各种高低贵贱,衬托了人的势利无耻。
③语气上故作谦虚、揶揄,语言幽默。
22. “……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此处的省略号表示的内容为“还不知道”的东西,表明“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且慢!我们再谈谈。……”,此处省略号表示可能要谈的内容,谈什么,谈狗和人的不同,“狗不如人”谈人的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可是狗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的批判。省略号表语意未尽。
故答案:
①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作者此处用省略句,列举了“还不知道”的东西之多,展示了狗的惭愧之深和人的虚伪可恶。
②表语意未尽。此处是狗开口请人留下,话没说完,人就仓皇逃离。表现了人从狗的话中看到了自己的虚伪,不敢面对,不敢继续与狗对话,狗未尽的话语是对人虚伪、脆弱,不敢直面自己的批判。
23 .【审题指导】
漫画下半部分是粗嶙峋的岩石,上半部分是一个肌肉健硕、身形俊朗的汉子,他正手握锤凿专注地敲打雕琢下半身的岩石,让自己的完美形体经打磨逐渐显露出来。
漫画寓意关乎人如何趋向完善、日臻完美的思考。
立意可以有:人本非完美,其成熟源自稚嫩,其完美脱胎于不完美;人的发展要做出取舍,敢于舍去、去除累赘就会更接近完美;人要为自己找到好榜样,立个高标准,再不断磨砺自己,向其看齐;人的完善进步是自我打磨、自我剖析且充满痛苦艰辛的过程,需要忍痛坚持,永不言奔等等。
以“凿”达破,破后方立
最近,一幅名为《凿》的漫画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在画面中,一个下半身被泥土围困住的
雕塑正手握工具,好像准备将自己从士中“凿”出来。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如果他自己不动手去“凿”出自己,那他将永远被困在这。清楚了自己的认识,知道了哪些泥士我仍需要,哪些沙研我已不再需要,这才开始“凿”自己。
“凿”同样也需要工具和方法。古言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干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由此,合适且正确的工具方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凿”绝对不是蛮干的过程,我们在学习中了解方法,选取工具,借以完成自己的“凿”。方法好不好,用了才知道。运用掌握的方法试着先去掉周边不需要的泥士,看看是否有效而省力,再反馈加以调整修改。惟有这般,我们才可能以最少的气力凿出理想的自己。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白一点:“凿”字本身就带了一个“辛”宇,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力气活,而是需要有勇气“凿”我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如果因为害怕凿伤自己而不敢挥动锄头,那你的双腿将永远被困于一方;“今始之恒易,持之为难〞,倘若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凿完全部,也无法收获真正的自己。
古人有言:“不破不立”。这句话原指突破
之前固有的模式,我却想借以代指“凿”的过程和结果一一不凿不破,不破不立。惟有带着勇气和毅力,在学习、实践和反馈的过程中“凿”出每一下,才得以收获周身士圈的瓦解,于是可以真正站立在道路上,用自己的双脚走出那条独属自己的美丽之路。
漫画蕴涵的道理观照现实生活,进一步指出正视现实,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最后,对接生活,观照当下,从个体、群体、社会和国家的层面阐述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性。
立意:
1人本非完美,其成熟源自稚嫩,其完美脱胎于不完美。
2.人的发展要做出取舍,敢于舍去、去除累赘就会更接近完美。
3.人要为自己找到好榜样,立个高标准,再不断磨砺自己,向其看齐。
4.人的完善进步是自我打磨、自我剖析且充满痛苦艰辛的过程,需要忍痛坚持,永不言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优质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内蒙古自治区优质高中联考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德国思想家谢林说,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稳派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