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叙事视角与叙述人称 课件
展开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
小说的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不同的叙述视角决定了作品不同的构成方式,同时也决定了接受者不同的感受方式。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全知全觉。
特点: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描写不同时空场景,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对故事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了如指掌。
全知视角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节选自《边城》)
小说中对茶峒风俗、人物的介绍都是全知视角叙述。
效果: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朴素明晰,客观冷静,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深入人物内心,多角度地叙述事件,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
特点: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两者都可以用“我”来叙事。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节选《百合花》)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节选《孔乙己》)
1.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全面;2.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做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3.灵活地改变叙事角度,突破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4.有时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1.给读者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2.利于勾连故事,集中展现与自己相关情节,展示人物矛盾;3.便于抒发情感,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主题。
(2022年全国新高考2卷)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本文是借助“我”的视角行文
特点:叙述者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有悬念又耐人寻味。
惠安馆里有个疯女人,说是早年跟一个租房的男学生好上了,结果男学生被抓,过段时间发现自己有了身孕,躲出去生完,被她爸妈瞒着扔在了齐化门城根儿。人就疯了。小孩都怕那疯子,英子不怕,她觉得那女人笑得好看,知道她有个孩子叫“小桂子”,知道她叫“秀贞”不叫“疯子”。“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又在地上捡东西吃,又打人。”秀贞干干净净,不发疯不打人。英子听到秀贞哭,就拍拍她说:“我喜欢你。”“我也喜欢你。”(节选自《城南旧事》)
“一个孩子的眼眸,纯净的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送来一层梦幻般的明朗色彩。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观,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模样。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他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
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儿童视听下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从学校返回就一头扎进书斋,几乎一整天不出来。家人以为他是甚是了得的用功者。他本人也做出一副用功者的样子。实则并非家人所说的用功者。我时而蹑手蹑脚窥看他的书斋:他经常睡午觉,不时把口水淌在打开的书上。(节选自《我是猫》)
“猫的视角居于屋檐下方寸之间,善于蜷缩饭桶之上看人生变幻,这种视角下统称的“我辈”,表面上代表猫族,事实上是隐喻着日本自然主义下的文学视角保守而私密,缺乏大时代社会波澜壮阔的场景描述,缺乏直面现实的凌厉攻势,缺乏粗犷豪杰的大义凛然,这也是夏目漱石处于明治维新时代“我辈”中坚力量,却居于周边狭小环境,无所作为阴暗丑陋的苟活的现实视角。”
1.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
3.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4.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突出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3.外视角·动物视角·模拟练习
一匹马两个人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老头叫了一声:“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它在责备自己。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相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倒地上的。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它是个废物了。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晚结算了。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题目: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强化情感②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体验。③情感更细腻,突出了凄凉而温情的主旨。用“马”的视角表现,使老人的悲痛更加突出。马且如此,人何以堪。④“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题干: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2017年全国一卷《天嚣)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天嚣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 ” 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题干:分析本文叙事上的特征。(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呼兰河传(节选)萧 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颠。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
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桌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要吃一片吗?”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人称是区别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内还是局外的依据,第一人称(我)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你)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他)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人。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人称”有时是叠加的,有时是分开的,如“儿童视角”“事物视角”和人称就可以分开作答。
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他”/“他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
这种叙述人称比较自由,作者几乎成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人物内心的秘密,遥远的过去,未来的发展,叙述者都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进行叙述。
是叙述者站在“我”/“我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我”既是观察者,又是叙述者。
由于叙述者所叙的是自己亲身的所见、所闻、所历,读者读起来就会倍感真实、亲切,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
2.第一人称·课内链接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部分,在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第一人称“我”进行讲述故事;二是以“童年”的视角进行分析。请阅读小说,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1)分析小说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用。2)分析小说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利弊。
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作者更直观地抒发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认识。
“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1)分析小说以“我”为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用。
2)分析小说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利弊。
这种叙事角度也有它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人物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表现为年龄、性别、学识、性格、气质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叙事口吻或者格调与主人公身份错位,从而使小说的可信度不高。
用儿童这视角叙述,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只要“我”愿意,就可以随意吐露心声,即使有时候夸张了也会叫读者觉得是儿童率真的表现。本文的节选就是以“我”十岁时的经历为主,让读者见到了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人物既真实又饱满。
是叙述者站在“你”/“你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你”可以指代读者,也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
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
3.第二人称·高考链接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节选自2023年新课标1卷·陈村《给儿子》)
小说运用第二人称“你”,以一个当过知青的父亲对一个幻想中的儿子的叮嘱,汩汩地倾诉了自己对当年插队生活的无尽思念、无限深情,给人以十分亲切、十分感动的深刻印象。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节选自2022年新高考1卷语用题)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你”有以下用法:①第二人称。称呼,一般是指称呼说话的对方。②不明确指明的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任何一个;一般的一个。③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一个人。④每人;人人。A、D两项属于第二人称。B项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C项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意义相同,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故选 C项。
题干:“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玻璃》)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人称指示语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着明确的指示对象,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由于自身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会临时调整人称指示语,来表达自己对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强烈情感。
4.人称变换·教材链接
1.氓:故事开头,客观称呼。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子:恋爱时期,亲近之称,甜蜜恋爱中。
3.复关:以地名代指人名,看到一地便想起一人,恋爱缠绵期。
4.尔:你,两人婚事将成,很亲近。
5.士:对男子的统称,婚后感情有了隔阂。
题干: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2017年全国卷《窗子以外》)
①转“我”为“你”, “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 ,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 又使用了“我” ,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叙事顺序,叙事顺序·顺叙,叙事顺序·倒叙,倒叙有怎样的效果呢,国家大事,一件小事,叙事顺序·插叙,插叙有怎样的作用呢,叙事顺序·平叙,叙事节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赏析情节手法之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专题03 赏析情节手法之叙述人称、叙述视角(课件)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典题精讲,对点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谁来讲故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