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38792/0-17011913926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38792/0-1701191392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038792/0-1701191392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7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K-39 Cl-35.5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25.0分,1-5每题1分,6-15每题2分)
1. 下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 菜刀生锈、苹果腐烂
B. 风油精挥发、动植物呼吸作用
C. 粉笔折断、纸张燃烧
D. 植物光合作用、冰淇淋融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菜刀生锈、苹果腐烂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风油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动植物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粉笔折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冰淇淋融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2. 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氧化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空气、二氧化锰、氧气
B. 海水、氯酸钾、氢气
C. 氧化铁、锰酸钾、水
D. 硫酸铜、高锰酸钾、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更多免费优质滋元可 家 威杏 MXSJ663 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A、空气属于混合物,二氧化锰属于氧化物,氧气属于单质,选项A正确;
B、海水属于混合物,氯酸钾属于盐,但不是氧化物,氢气属于单质,选项B错误;
C、氧化铁属于纯净物,锰酸钾属于盐不是氧化物,水属于氧化物不是单质,选项C错误;
D、硫酸铜属于纯净物,高锰酸钾属于盐不是氧化物、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不是单质,选项D错误。故选A。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3. 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取液体药品 B. 滴加液体
C. 振荡试管 D. 加热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取用少量液体药品时需要用胶头滴管,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前需要将空气挤净,以免将空气挤入试剂,污染试剂,故该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B、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故该选项实验操作正确;
C、振荡可以使反应物充分反应,产生明显现象,便于观察,试管一般左右振荡,防止液体溅出,该实验操作是上下振荡试管,故该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D、酒精灯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夹角,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该实验操作中用内焰给试管加热,同时试管中的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该选项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择B。
4.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说明分子体积小质量轻
B.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C. 氧气和液氧都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湿衣服在燥热的夏天干得较快,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解释错误;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氧气和液氧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燥热的夏天干得较快,是因为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C。
5. 下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 不需要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就可以打开止水夹
B. 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C. 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D. 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
【答案】C
【解析】
【详解】A、集气瓶需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气体受热膨胀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C、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便不能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符合题意;
D、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21%
B. 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可燃性
C.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D. 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氧气21%,氮气78%,说法错误;
B、很多物质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和烟尘等,说法错误;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说法正确。
故选:D。
7. 火力发电厂用含硫煤发电过图中,硫元素发生了如下转化:S→SO2→H2SO3→H2SO4,其中硫元素没有出现的化合价是
A. 0B. +2C. +4D. +6
【答案】B
【解析】
【详解】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S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2=0,解得x=+4;H2SO3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设硫元素化合价为y,则1×2+y+(-2)×3=0,解得y=+4;H2SO4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设硫元素化合价为z,则1×2+z+(-2)×3=0,解得z=+6,故选B。
8. 某同学的笔记上记录了若干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 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雾
C.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A、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故A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故B错误;
C、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故D错误;
故选:A。
9. 实验室制氧气时,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A. 必须使用催化剂B. 必须用固体药品
C. 必须用含氧的物质作反应物D. 必须要加热
【答案】C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未使用催化剂,此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为液体,也可以制氧气,此选项错误;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制氧气必须用含氧的物质作反应物,此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制氧气时未加热,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0. 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2FeB. H2C. ND. He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Fe表示2个铁原子,不能表示元素,也不能表示物质,也不能表示1个原子,不符合题意;
B、该微粒可以表示氢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1个氢分子,也可以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该微粒可以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不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D、该微粒可以表示氦气这种物质,也可以表示氦元素,也可以表示1个氦原子,符合题意。
故选D。
11. 已知某纯净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关于该纯净物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含有碳、氢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C.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 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氢、氧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已知某纯净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该纯净物中一定含碳、氢元素,不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故C选项正确。
故选C。
12. 下列是化学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在实验室做有关氧气的性质的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是
A. 小周将盛有红热木炭的燃烧匙从瓶口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B. 小吴准备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的水未排完就停止收集
C. 小郑在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之前先用砂纸把铁丝打磨光亮
D. 小王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引燃细铁丝底端的木条后立即将其伸入集气瓶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周将盛有红热木炭的燃烧匙从瓶口往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有利于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不符合题意;
B、小吴准备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他未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就停下收集,在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可以防下高温熔融物溅洛,炸裂试管,不符合题意;
C、小郑在将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之前先用砂纸把铁丝打磨光亮,除去铁表面的金属氧化物,有利于铁的燃烧,不符合题意;
D、小王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引燃细铁丝底端的木条后立即将其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燃烧会消耗较多的氧气,不利于铁的燃烧,应该待木条快燃尽时伸入,符合题意。
故选D。
13. 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下图为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与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砷的原子序数为33B. 在化学反应中,砷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C. 一个砷原子的质量为74.92gD. 砷属于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一格左上角为原子序数,为33,正确。
B、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正确。
C、从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无法看出原子的质量,错误。
D、砷是石字旁,是非金属元素。砷原子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正确。
故选C。
14. 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关于该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发生改变B. 丙和丁都是化合物
C. 乙物质为化合物D. 丁物质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
B、丙是二氧化碳,丁是水,两者都是化合物,故B正确;
C、乙是氧气,氧气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C错误;
D、丁是水,物质由元素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D错误;
故选B。
15. 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A. 阴离子带负电,则带负电的微粒一定是阴离子
B.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只是原子的重新结合,因而物质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C. 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则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 不纯的可燃性气体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验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阴离子带负电,但是带负电的微粒不一定是阴离子,如电子,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故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但是物质的种类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化合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但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如空气中含N、O、C、H等元素,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可燃性气体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在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先验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6.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2个氮气分子______;
(2)5个镁离子 ______;
(3)保持氩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______;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组成物质的化学式 ______;
(5)标出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答案】16. 2N2
17. 5Mg2+ 18. Ar
19. Al2O3 20.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
【小问2详解】
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5个镁离子表示为:5Mg2+;
【小问3详解】
氩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由氩原子构成,所以保持氩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氩原子,符号为:Ar;
【小问4详解】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Al2O3;
【小问5详解】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符号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氯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17. 如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回答: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②与C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3)A、B、C、D属于同种元素的是(填字母,下同)______;
(4)B、C、D三种粒子与A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
(5)A和B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______。
【答案】(1)40.08
(2)CaCl2 (3)BC
(4)B (5)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小问2详解】
②为钙元素,C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2+8+8=18,表示氯离子,②与C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钙,钙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氯化钙的化学式为CaCl2;
【小问3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BC的质子数相同都是17,属于同种元素;
【小问4详解】
D质子数=18,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D为氩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故x=8;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中B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7,所以与A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
【小问5详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和B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核电荷数不同)。
18.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某实验小组从某条河中取了水样,先加入少量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如图所示进行过滤:
①图示实验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
②若进行完该操作后,发现得到的混合物仍旧浑浊,其原因之一可是 ______。
(2)我国有关部门规定,自来水厂经过净化后进入用户的饮用水含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839年虎门销烟采用的方法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下列图标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酒泉市第二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