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第2节从化石燃料中获取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煤的干馏与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与有机高分子材料课时作业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乙醇课时作业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乙酸课时作业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3章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第3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3课时糖类油脂和蛋白质课时作业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末质量检测卷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试卷 0 次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中质量检测卷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展开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已确定第116号元素Lv的名称为钅立,关于核素 eq \\al(\s\up1(293),\s\d1(116)) L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为116
B.中子数为177
C.核外电子数为116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3
2.
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Z元素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一定是一种强酸
B.在三种元素形成的简单氢化物中,Y的简单氢化物最稳定
C.三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X>Y>Z
D.Z的单质与Fe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
3.
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
D.含T的盐溶液一定能电离出T的阳离子
4.如右表是元素周期表主族元素的一部分。短周期元素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Y单质可在空气中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
B.W的最高价氧化物能溶于烧碱溶液
C.Z的氧化物只有一种
D.X的最高正价是+5价
5.X、Y、Z、W为四种短周期元素,有关这四种元素的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 )
A.X与W形成XW4时,各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B.1 ml W的单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为2 ml
C.0.3 ml Cu分别与足量HYO3稀溶液和H2ZO4稀溶液反应均产生0.2 ml气体
D.Y的简单氢化物与W的简单氢化物反应的产物只含有共价键
6.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l N2(g)和NA个O2(g)反应放出的能量为180 kJ
B.1 ml N2(g)和1 ml O2(g)具有总能量小于2 ml NO(g)具有的总能量
C.物质断键成原子吸收的能量越低表示物质越稳定
D.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7.下表物质与其所含化学键类型、所属化合物类型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8.
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指针指向N,由此判断M、N、P可能分别是( )
A.锌、铜、稀硫酸
B.铜、铁、稀盐酸
C.银、锌、硝酸银溶液
D.锌、铁、硝酸铁溶液
9.少量铁片与100 mL 0.01 ml·L-1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
①加H2O;②加KNO3溶液;③滴入几滴浓盐酸;④加入少量铁粉;⑤加NaCl溶液;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⑦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⑧改用10 mL 0.1 ml·L-1盐酸
A.③④⑥⑦⑧B.③⑤⑧
C.③⑦⑧D.①⑥⑦
10.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2B(g)⇌zC(g)+2D(g),在2 L的密闭容器中把4 ml A和2 ml B混合,2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1.6 ml C,又测得反应速率v(D)=0.2 ml·L-1·min-1。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z=4
B.B的转化率是40%
C.A的平衡浓度是1.4 ml·L-1
D.平衡时气体压强是原来的1.2倍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科学家已获得了气态N4分子,其结构为正四面体(如图所示)。已知断裂1 ml N—N键吸收167 kJ能量,断裂1 ml N≡N键吸收942 kJ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4属于新型化合物
B.1 ml N4转化为N2时要吸收882 kJ能量
C.N4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
D.N4转化为N2的过程中没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12.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实验装置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
由此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a>b>c>d B.d>a>b>c C.b>c>d>a D.a>b>d>c
13.
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l·L-1
B.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79 ml·L-1·s-1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0%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14.下列对可逆反应4NH3(g)+5O2(g)⇌4NO(g)+6H2O(g)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l NO的同时,消耗x m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
15.
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B.若图甲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说明Fe3+一定比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好
C.用图乙所示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可测定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及反应时间
D.为检查图乙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仪器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
16.(1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下表所列的是五种短周期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已知铍的原子半径为0.089 nm)。
(1)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3)D、E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________(填化学式)。
(4)上述七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5)以C为材料制成的容器不能贮存强碱溶液,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碲(52Te)的某化合物是常用的VCR光盘记录材料之一,可在激光照射下发生化学或物理的性能改变而记录、储存信号。推测碲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则碲元素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为________(填字母)。
A.单质碲在常温下是固体 B.Cl2通入H2Te溶液中不发生反应
C.H2Te不如HI稳定 D.H2TeO4的酸性比H2SO4的弱
17.
(10分)化学实验探究小组在293 K、1大气压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绘制如图: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时,X的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状态时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
a.v(X)∶v(Y)=1∶1
b.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
c.测得X、Y、Z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2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用Y表示的正反应速率v正(Y)与用Z表示的逆反应速率v逆(Z)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措施可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
a.使用新研发的催化剂 b.使容器的体积变至1 L
c.改变温度至273 K d.充入一定量Z
18.(10分)
图1
Ⅰ.化学小组某次实验活动中按照老师的要求设计原电池装置如图1。
(1)若a电极材料为碳、b溶液为FeCl3溶液,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有3.2 g负极材料溶解时,转移的电子为________ ml。
(2)若a电极材料为铁、b溶液为浓硝酸,电流表的指针也会偏转,则电子的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填电极材料,下同),溶液中的NO eq \\al(\s\up1(-),\s\d1(3)) 向________极移动。
(3)氢氧燃料电池已用于航天飞机。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图3
图4
Ⅱ.已知H—H键、N—H键、N≡N键的键能分别为436 kJ·ml-1、391 kJ·ml-1、946 kJ·ml-1,如图3是合成氨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4)若有1 ml NH3生成,可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____ kJ;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图4________表示(填“甲”或“乙”)。
19.(14分)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为了从海带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苯,一种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有机溶剂,可用作萃取剂):
请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灼烧海带时,除需要三脚架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 (填字母)。
A.烧杯 B.坩埚 C.表面皿
D.泥三角 E.酒精灯 F.干燥器
(2)步骤③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步骤⑥的目的是从含碘苯溶液中分离出单质碘和回收苯,该步骤的实验操作名称是 。
(3)步骤⑤是萃取、分液,某学生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种检验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是否还含有单质碘的简单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之间的反应来探究“改变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如下:
(1)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 (填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1= ,T1= ;通过实验 可探究出温度的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若t1<8,则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实验B中数据计算,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KMnO4)≈ (保留一位小数)。
(3)该反应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且MnO eq \\al(\s\up1(-),\s\d1(4)) 被还原为Mn2+,写出相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的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上述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并认为造成此种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粒子对KMnO4与草酸的反应有某种特殊的作用,则该作用是 ,相应的粒子最可能是 (填粒子符号)。
期中质量检测卷
1.答案:D
解析:第116号元素Lv的原子序数为116,A项正确;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3-116=177,B项正确;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116,C项正确;293代表该原子的质量数,数值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Y是O,X是N,Z是S。S的氧化物有SO2和SO3,其中SO2对应的水化物是H2SO3,H2SO3是弱酸,A错误。同一周期中,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越稳定,Y的非金属性强于X,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
3.答案:D
解析:由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确定T、Q、W为第3周期元素,R为第2周期元素,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则T为Al,故Q为Si,W为S,R为N。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非金属性N>Si,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简单氢化物越稳定,故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N>Si,A正确;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Si
4.答案:C
解析:短周期元素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2倍,则最外层电子数为4,由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W为Si,则Z为C、X为P、Y为S。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2SO4,H2SO4属于强酸,故A正确;Si的最高价氧化物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能溶于烧碱溶液,故B正确;碳的氧化物有CO、CO2,故C错误;磷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磷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5价,故D正确。
5.答案:A
解析:由题表中的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的数据判定,X、Y的原子半径小于Z、W,所以X、Y位于第2周期,根据化合价判断X为C,Y为N,同理得Z为S,W为Cl。C和Cl形成的四氯化碳的各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A项正确;1ml氯气参加反应时未必转移2ml电子,如与冷的NaOH溶液的反应只转移1ml电子,B项错误;铜与稀硫酸不反应,C项错误;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产物是氯化铵,氯化铵不仅含共价键,还含有离子键,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图中数据可知,1mlN2参加反应时吸收的能量为946kJ+498kJ-2×632kJ=180kJ,即1mlN2(g)和NA个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A项错误;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1mlN2(g)和1ml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lNO(g)具有的总能量,B项正确;物质断键成原子吸收的能量越低表示物质越不稳定,C项错误;反应吸热还是放热与条件无关,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MgCl2中只存在Mg2+与Cl-之间的离子键,两个氯原子之间不存在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A错误;CO2中只含C、O之间的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HCl中只含H—Cl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NaOH中含Na+与OH-之间的离子键和O—H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
8.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M棒变粗,N棒变细,则N棒作负极、M棒作正极。锌、铜、稀硫酸形成的原电池中,M(锌)作负极,A错误;铜、铁、稀盐酸形成的原电池中,N(铁)作负极,失去电子,质量减小,M(铜)作正极,但其表面生成H2,质量不变,B错误;银、锌、硝酸银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M(银)作正极,溶液中的Ag+转化为Ag时在M上析出,其质量增大,N(锌)是负极,锌失去电子,质量减小,C正确;锌、铁、硝酸铁溶液形成的原电池中,M(锌)作负极,锌失去电子,质量减小,D错误
9.答案:C
解析:①加水,稀释了盐酸,故反应速率变慢;②加硝酸钾溶液相当于加入硝酸,铁与硝酸反应不生成氢气;③加几滴浓盐酸,H+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铁片少量,完全反应,产生H2的量不变;④加入铁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增多;⑤加氯化钠溶液,相当于稀释盐酸,故反应速率变慢;⑥滴加硫酸铜溶液,铁把铜置换出来,形成原电池,故反应速率加快,但与盐酸反应的铁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减少;⑦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产生氢气的量不变;⑧改用浓度大的盐酸,反应速率加快,产生氢气的量不变;据以上分析,③⑦⑧符合题意。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v(D)=0.2ml·L-1·min-1,v(C)=eq \f(1.6ml,2L×2min)=0.4ml·L-1·min-1,则z=eq \f(0.4,0.2)×2=4,A正确;由题中数据可列三段式:
3A(g)+2B(g)⇌4C(g)+2D(g)
起始(ml)4200
变化(ml)
平衡(ml)
B的转化率=eq \f(0.8ml,2ml)×100%=40%,B正确;A的平衡浓度为2.8ml÷2L=1.4ml·L-1,C正确;温度和体积一定,气体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平衡时气体压强是原来的eq \f(2.8+1.2+1.6+0.8,4+2)=eq \f(16,15)倍,D错误。
11.答案:C
解析:N4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N4为单质,A项错误;1mlN4气体中含有6mlN—N键,可生成2mlN2,形成2mlN≡N键,则1mlN4气体转化为N2时,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为6×167kJ=1002kJ,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2×942kJ=1884kJ,反应放热,放出的热量为1884kJ-1002kJ=882kJ,B项错误;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键,根据题图可知,该分子中只存在N—N非极性键,C项正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N4转化为N2是化学变化,所以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①中形成原电池,a极质量减少,b极质量增加,则a为负极,b为正极,金属的活动性:a>b;②中没有形成原电池,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金属的活动性:b>c;③中形成原电池,d极溶解,c极有气泡产生,d是负极,c是正极,金属的活动性:d>c;④中形成原电池,电流从a极流向d极,说明a为正极,d为负极,金属的活动性:d>a。综上所述,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d>a>b>c,故选B。
13.答案:BC
解析: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eq \f(1.2ml-0.41ml,2L)=0.395ml·L-1,故A错误;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eq \f(\f(1.58ml,2L),10s)=0.079ml·L-1·s-1,故B正确;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eq \f(1.0ml-0.21ml,1.0ml)×100%=79.0%,故C正确;由题图可知,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10s时,Δn(X)=0.79ml,Δn(Y)=0.79ml,Δn(Z)=1.58ml,则Δn(X)∶Δn(Y)∶Δn(Z)=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故D错误。
14.答案:AC
解析:4v正(O2)=5v逆(NO),不同物质表示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xmlNO的同时,消耗xmlNH3,都表示反应正向进行,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B项错误;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NH3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C项正确;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3v正(NH3)=2v正(H2O),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反应速率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A项正确;若题图甲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①>②,则能够说明FeCl3比CuSO4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但FeCl3和CuSO4中阴、阳离子均不相同,不能确定是Fe3+和Cu2+起催化作用,B项错误;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表示,需要测定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及反应时间,C项正确;关闭A仪器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若气密性不好,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活塞不能回到原位,D项正确。
16.答案:(1)第3周期ⅢA族 (2)
(3)H2S
解析:短周期元素中,D、F的化合价都为-2,均处于第ⅥA族,D的化合价可为+6且原子半径:D>F,故D为S,F为O;E的化合价为-1,原子半径大于O,故E为Cl;B、C化合价分别为+2、+3,分别处于第ⅡA族、第ⅢA族,原子半径:B>C>D,故B为Mg、C为Al;A的化合价为+1,处于第ⅠA族,原子半径小于O,故A为H;G的化合价为+5、-3,处于第ⅤA族,原子半径小于Cl,则G为N。(1)C为A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3周期ⅢA族。(2)B为Mg,原子结构示意图为。(3)由于非金属性:S
(2)0.0395ml·L-1·s-1 (3)b
(4)2v正(Y)=v逆(Z) (5)abd
解析:(1)由图像可以看出X、Y的物质的量减小,Z的物质的量增多,则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与化学计量数之比呈正比,则有X∶Y∶Z=(1.20ml-0.41ml)∶(1.0ml-0.21ml)∶1.58ml=1∶1∶2,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2)反应开始到平衡所用时间是10s,X的反应速率为v(X)=eq \f(\f(1.20ml-0.41ml,2L),10s)=0.0395ml·L-1·s-1。(3)发生反应为X(g)+Y(g)⇌2Z(g),当X与Y的反应速率之比为1∶1时,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混合气体中X的浓度保持不变,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则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X、Y、Z的分子数之比即浓度之比为1∶1∶2,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发生变化,则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容器的体积和气体的质量在反应过程中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也不能确定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4)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Y、Z的化学计量数之比=1∶2,则用Y表示的正反应速率v(正)与用Z表示的逆反应速率v(逆)的关系为2v正(Y)=v逆(Z)。(5)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可知,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体积改变至1L是压缩容器的体积,相当于增大浓度,所以速率会加快,故b正确;温度降低,速率减慢,故c错误;充入一定量Z,使Z的浓度增大,随着反应逆向进行,X、Y的浓度也会增大,所以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故d正确。
18.答案:Ⅰ.(1)Fe3++e-===Fe2+ 0.1
(2)铜(Cu) 铁(Fe) 铜(Cu)
(3)2H2O+O2+4e-===4OH-
Ⅱ.(4)放出 46 甲
解析:Ⅰ.(1)若a电极材料为碳、b溶液为FeCl3溶液,由于电极活动性Cu>C,Cu为负极,C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溶液中的Fe3+获得电子,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由于Cu为+2价金属,每1mlCu反应,转移2ml电子,n(Cu)=3.2g÷64g·ml-1=0.05ml,所以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为n(e-)=2n(Cu)=0.1ml。(2)若a电极材料为铁、另一个电极为Cu,b溶液为浓硝酸,由于Fe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现象,所以Fe为正极,Cu为负极,电子由负极Cu流向正极Fe;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阴离子NO eq \\al(\s\up1(-),\s\d1(3)) 向负极Cu电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Fe电极移动。(3)氢氧燃料电池在碱性电解质溶液中,正极上O2获得电子变为OH-,电极反应式为2H2O+O2+4e-===4OH-。
Ⅱ.(4)由于H—H键、N—H键、N≡N键的键能分别为436kJ·ml-1、391kJ·ml-1、946kJ·ml-1,N2与H2反应产生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eq \f(1,2)N2(g)+eq \f(3,2)H2(g)⇌NH3(g) ΔH=946kJ·ml-1×eq \f(1,2)+436kJ·ml-1×eq \f(3,2)-391kJ·ml-1×3=-46kJ·ml-1,说明若有1mlNH3生成,可放出热量46kJ;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能量高,因此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可用图甲表示。
19.答案:(1)BDE
(2)过滤 蒸馏
(3)苯与水互不相溶,苯与碘不反应,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4)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如果变蓝,说明还有单质碘)
解析:(1)灼烧固体物质一般使用(瓷)坩埚,而坩埚加热需要用泥三脚支撑,然后放在三脚架上,三脚架下面放酒精灯,故选B、D、E。(2)将悬浊液分离为残渣和含碘离子溶液应选择过滤的方法;将苯和碘分离,应用的是两者的沸点不同,即用蒸馏的方法。(3)根据萃取剂的选择原理及题给信息可知选择苯作萃取剂的原因是苯和水互不相溶,苯与碘不反应,碘在苯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4)若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中含有单质碘,则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会变蓝,可以取少量提取碘后的水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淀粉溶液,观察是否出现蓝色。
20.答案:(1)浓度 1 293 B、C
(2)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其他合理说法也对) 8.3×10-4ml·L-1·s-1
(3)2MnO eq \\al(\s\up1(-),\s\d1(4)) +5H2C2O4+6H+===2Mn2++10CO2↑+8H2O
(4)催化作用 Mn2+
解析:(1)分析题表中数据知,本实验是探究浓度、温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探究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要确保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相同。A、B两组实验,探究草酸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温度应相同,T1=293;为使A、B两组实验中KMnO4的浓度相同,则溶液总体积均应为6mL,故V1=1。C组温度与另外两组不同,加水量与B组相同,故实验B、C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V2=3。(2)由题表中A、B两组实验数据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利用实验B中数据计算,v(KMnO4)=0.02ml·L-1×2×10-3L÷(6×10-3L)÷8s≈8.3×10-4ml·L-1·s-1。(4)由题图知,反应中存在化学反应速率突然增大的过程,这表明反应中生成的某种粒子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结合反应前后溶液成分可知,该粒子最可能是Mn2+。
元素
X
Y
Z
W
原子半径(nm)
0.077
0.070
0.106
0.099
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
+4
+5
-2
-1
选项
A
B
C
D
物质
MgCl2
CO2
HCl
NaOH
所含化学键类型
离子键、共价键
共价键
离子键
离子键、共价键
所属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少,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泡产生,
c极无明显变化
d极溶解,
c极有气泡产生
电流从a极
流向d极
元素代号
A
B
C
D
E
F
G
原子半径/nm
0.030
0.160
0.143
0.106
0.099
0.066
0.070
主要化合价
+1
+2
+3
+6、-2
-1
-2
+5、-3
实验
实验温度/K
参加反应的物质
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时
所需时间/s
KMnO4溶液(含硫酸)
H2C2O4溶液
H2O
V/mL
c/ml·L-1
V/mL
c/ml·L-1
V/mL
A
293
2
0.02
4
0.1
0
t1
B
T1
2
0.02
3
0.1
V1
8
C
313
2
0.02
V2
0.1
1
t2
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末质量检测卷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末质量检测卷鲁科版必修第二册,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末质量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末质量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中质量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这是一份2023版新教材高中化学期中质量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