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37596/1-17011695546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37596/1-17011695546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37596/1-17011695547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37596/0-17011695024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37596/0-17011695025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5037596/0-17011695025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古诗鉴赏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解答分析: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错误: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学生往往着重于“思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落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艺术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一)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二)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三)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借代;(4)拟人;(5)夸张;(6)双关;(7)对偶;(8)用典。另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行 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 炼字型、诗眼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七种模式: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第八种模式:炼句型
提问方法:这句诗好在哪里?
提问变体: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简析这句诗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第九种模式:分析构思型
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步骤:①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②概括诗句描绘的内容。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第十一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
第十二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解答技巧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
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习题过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选出下列选项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而是以茶当酒,可见两人比较生疏,是第一次见面。
B.“竹炉汤沸火初红”一句,主客围炉品茶清谈,共同的语言和雅兴,让诗人的心情也是炉火般的温暖。
C.第三、四句运用了衬托手法:因有梅花的陪衬,窗前月才别有一番韵味。
D.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意境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2.读这首诗却发现“寒夜无寒”,请简要分析“寒夜无寒”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某同学在默写“海日生残夜”时,将“生”字误写为“升”,请你帮他分析为什么不能这样写,以加深他的印象。
4.“诗言志,歌咏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6.《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自选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文中画线句概括写出了的景象。
10.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无一句直接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作品更动人。
B.“小桥流水人家”写沿途所见的温馨景物,此景使游子内心的悲凉一扫而空。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使一个不畏劳苦、长途奔波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的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1.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本诗所展示的画面。
1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3.试概括前两诗句塑造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写法。
1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用自己的话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景。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17.古人写诗特别注重炼字,通过反复斟酌推敲,以期达到一字见精神之妙。请说说甲诗中的“斗”和乙诗中的“惊”的妙处。
18.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说说两首诗的异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登车盖亭
蔡确①
纸屏②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③,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中进士,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中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诗,这是第三首。②纸屏:纸糊的屏风。③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后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不觉独笑。
19.下列对“手倦抛书午梦长”所体现的诗人生活情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百无聊赖B.闲适安逸C.困顿疲倦D.飘零孤苦
20.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竹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
B.诗人“莞然成独笑”,显然是在“午梦长”中有的妙悟,从而领悟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
C.“数声渔笛在沧浪”表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D.此诗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感情抒发方式相同,都是直接抒情。
2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箭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渲染出一片农家丰收的欢乐氛围,一个“足”字道出了村民们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善良。
B.颔联描绘了山间一路美景,不仅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还蕴含着令人振奋的人生哲理。
C.颈联描摹了村民欢天喜地迎接“春社”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山西村古朴、淳厚的民风。
D.尾联写出了山西村宁静、皎洁的月色让诗人流连忘返,还想再次赏月访友,夜游山西村。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注释】①过:拜访。②轩:窗户。③圃:菜园。④桑麻:这里借指庄稼。⑤就:走近,这里引申指品赏。
22.请你阅读以上两首诗歌,选出赏析正确的一项( )
A.甲诗颈联写乡俗民事,作者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简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的陋习,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B.甲诗的颔联与“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两句,蕴含的哲理和表达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C.乙诗中“绿树”“合”“青山”“斜”等词,写出了乡村平静淡然的风景,“鸡黍”“场圃”“桑麻”等词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D.乙诗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文笔浓郁而生动,意境深远而富有哲理。
23.请结合诗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谈谈你对“莫笑”和“足”字的理解。
24.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相同之处。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对话。
上洛桥①
李益
金谷园②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注释]①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大唐盛世时,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玩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②金谷园即西晋富豪石崇德园林别墅。
小语:我发现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了金谷园遗址所见之景,描绘的是 (季节)的景象,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比喻金谷园中摆动的柳条,形象地表现了金谷园中的景象。
小文:是的,这首诗的前两句比喻用得很妙,本诗的三四两句则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一个“独”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6.【甲】诗中诗人为什么“怆然而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27.【甲】【乙】两首诗都是登高望远之作,但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注释】①为了寻找革命道路,1904年秋瑾赴日留学,该词为赴日不久的作品。②金瓯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③作雄行:指女扮男装。④龙泉:宝剑名。
28.请你阅读以上两首诗歌,选出赏析正确的一项( )
A.【甲】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B.【甲】诗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烘托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C.【乙】词中,“闲来海外见知音”中“闲”字,隐隐流露出作者日本之行的闲散心绪。
D.【乙】词中,作者有感于清朝帝国已经岌岌可危、风雨飘摇,借此词作表达内心的悲苦之情。
29.《木兰诗》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结合全诗说说诗中详写和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
30.根据【甲】【乙】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说说两位主人公形象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是指王昌龄。
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就更显得荒远;【乙】诗中,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杨花落尽子规啼”“回乐烽前沙似雪”“不知何处吹芦管”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3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3.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和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望岳》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fū)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诗歌。
34.关于两首诗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B.两首诗写景细腻,画面感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C.《望岳》中诗人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D.《春望》围绕“望”字展开,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
35.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岳》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
B.《望岳》中诗人最终登顶泰山俯望齐鲁大地,表现了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C.《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D.《春望》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36.阅读材料二,说一说其中内容对你阅读理解古诗有何帮助。
37.下面这首诗中的“水”“月”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客发苕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8.下列选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B.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C.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可见作者报效祖国的忠心。
D.第四句写诗人很快就从从自我伤感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虽然没有主人欣赏,但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39.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①嗾(sǒu):这里是“使”的意思。
(1)“试上高楼清入骨”一句中的“清”在诗中理解为
(2)本诗中“岂如春色嗾人狂”与刘禹锡《秋词(其一)》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1.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有什么妙处?
42.这首诗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3.请你任选一种这首诗运用的写作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5.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和第二句中的“龙标”都是指作者被贬官的地名。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D.诗歌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3)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唐•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释】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47.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特点)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情绪。
(2)前两句描绘“沙似雪”“月如霜”的景象,有何作用?
48.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杨花、子规象征什么?写杨花和子规有何作用?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9.巴女谣
(唐)于鹄
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
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诗是有声画,请描绘这首诗歌其中一个画面,说说诗人蕴含的感情。
50.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小语品读诗文后,设计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帮助她补全下表的空白处。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写出了迎接春社活动热闹的场景,描摹了南宋时期淳朴的农村风俗画卷。
C.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可以乘月色闲游,与老农亲切絮语,夜访村民的意愿。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2.请说说颔联后来衍生的意义。
53.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夜喜雨
[唐]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
D.诗人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2)诗题为《春夜喜雨》,在诗篇中“春”“夜”“雨”都有了,但“喜”字却没有出现。请仔细读原诗,揣摩体味,说一说诗人是怎样抒发对春雨的“喜”的感情的。
阅读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4.可怜夜半虚前席中的“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5.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书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B.此诗是一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在于体现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蓄,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
56.诗歌题为“秋夜喜遇王处士”,全诗无一“喜”字却处处可见“喜”,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喜”的表现。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唐]王绩
北场②芸藿③罢,东皋④刈⑤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注释】①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②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③芸藿(huò):锄豆。④东皋(gā):房舍东边的田地。⑤刈(yì):割。
5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由眼前 的情景而产生想象;《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白居易由在邯郸客栈中过节的情景而产生想象。
(2)两诗中,李商隐和白居易虽所处的时间、环境有所不同,但抒发了相同的情感,两诗都表达了诗人的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5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的迷茫,烘托一种朦胧氛围,为下文铺垫。
B.诗中描绘了秦淮河迷蒙清冷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诗人暗讽她的幼稚无知,抒发了自己忧世的感概。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讽刺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
59.“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表达什么意思,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漫漫”巧用叠词,以离乡路程之远,表现诗人旅途奔波劳苦。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用夸张的手法再现诗人泪眼滂沱的情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中“逢”字,点题的同时交代与返京使者的不期而遇。
D.本诗语言华丽巧妙,含蓄凝练地描写了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真实而感人。
61.“传语报平安”传递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节选)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6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表明诗人对农家用浑浊的酒招待自己,有点失望。但“鸡豚”待客,又看到了他们的热情,表达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山重水复”反衬“柳暗花明”,“疑无路”反衬“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又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
C.颈联运用对偶,描写了农人欢天喜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朴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留恋之情。
63.颔联写景的同时富含哲理,你会在什么情境下运用这一佳句,为什么?
阅读《已亥杂诗》,完成下面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4.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下面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 )
A. B.
选择: 理由:
65.下列诗文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66.甲诗中的“钟”“割”二字是古诗中炼字的典范,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7.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作用。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④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⑤。
【注释】①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②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③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④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⑤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68.根据全诗内容,填入诗中□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B.来C.映D.绿
69.这首诗与《望岳》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7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雁及人,伤感自己年迈力衰,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
B.首联开篇点题,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与范仲淹“衡阳雁去”四字意思相同。
C.颔联和颈联描写归雁一双双,一只只往北飞去,很少栖息,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心情。
D.尾联说大雁传书原来是句空话,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问问家乡薇草采了没有,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农事的关心。
7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客中夜坐
〔明〕袁凯
落叶萧萧淮水长,故园归路更微茫。
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72.下列与本诗感情基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观沧海》B.《秋词(其一)》C.《江南逢李龟年》D.《天净沙·秋思》
73.诗歌中描写“新雁”和“雨”两处景物,从全诗来看,有何用意?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①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②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③高。
注释:①九日:重阳节,有在鬓发插菊花的习俗。②秋香:菊花。③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74.诗歌第三句中“湿”“满”两字表现了菊花 、的特点。
75.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委婉训斥王孙公子“菊和蓬蒿不分”。
B.诗歌第二句是说菊到了重阳节,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
C.“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出了秋天早晨的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D.全诗以菊花喻人,赋予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品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送①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刘裴二人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此前诗人已写一首同题五言律诗,是为“重送”。
7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客散”二字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诗人与友人的分别。
B.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有情。
C.三、四句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D.全诗写眼前景,道离别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77.“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第二句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写商女“犹唱后庭花”做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深切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忧时伤世之慨。
79.品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游张园①
【宋】戴复古
乳鸭②池塘水浅深③,熟梅天气④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①张园:张姓主人的园林。②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③水浅深:水或浅或深。④熟梅天气:梅子已经成熟的季节。
8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夏天第一次游览张园的情景。
B.这首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
C.第二句中的“半”字用得精妙,准确地写出了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
D.诗人“醉”不仅是因为饮酒,更是因为陶醉于园内美好的景象。
8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词 刘禹锡①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②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注】①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写了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②縠文,是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8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二两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描写了瀼西之景。
B.“江上朱楼新雨晴”中的“朱楼”一语双关,既指朱红色楼,也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
C.“瀼西春水縠文生”中的一个“生”字,写出了和风送暖,瀼西春水泛起细微的波纹。
D.诗歌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写人,全诗有声有色,动静配合。
83.“桥东桥西好杨柳”中的“好”字用得妙在何处?
84.请阅读下面两首诗,借助关键词,理解诗歌,并参与交流。
【注释】①兴化寺园亭:唐文宗时,权臣裴度任中书令,大兴土木盖私人园林,修成这座有水池亭阁的憩园:②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春季节令。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幕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85.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往西市买了鞍鞋,去南市买了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请你说服他。
86.后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出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诗歌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①叶正稀。
所嗟②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注释:①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驿亭举行送别宴会,于此送别。②嗟:感叹。相传这首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七岁女孩所作。
8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
8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9.假如你就是七岁女孩送别的兄长,请给她留一句话以表惜别之情。
90.小文找到两首写稚子的诗歌,他想把它们都放入“稚子聪慧”版块,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蒿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南宋]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②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注]①怪生:怪不得。②掬:捧。
9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曲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行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92.这两首诗中、等意象可以表示秋季。
93.两诗中都有声音,《天净沙·秋思》从一词感觉到,《秋行》从一词听到。
94.两首诗都是写秋的,请分别概括其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①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沧江③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①断雁:孤雁,失群之准。此为失群孤雁的鸣叫声,警:惊醒。②侵晓:破晓。③沧江:泛指江。
95.下面对这首诗表达的感情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B.流离之苦与思乡之情。
C.自我排遣与自得其乐之情。D.孤独的忧愤之情。
96.对全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旅宿》,显见其为羁旅怀乡之作。
B.“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C.颈联实写旅宿思愁哀怨,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D.尾联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97.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这两首词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8.对以上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岀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B.《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二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C.《晚春》一反晚春迟暮之感,诗人体物入微,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万紫千红之春光,寥寥几笔,使人耳目一新。
D.《晚春》一诗“杨花榆荚”因“无才思”,无法为“晚春”添色,只能像飞雪一般失落的漫天遍野地飘舞。
99.韩愈这两首写春天的诗,运用了什么相同表现手法,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等意象,营造了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表达的情感上相似,请加以分析。【甲】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甲】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过①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②面场圃③,把酒话桑麻④。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⑤菊花。
【甲】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乙】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①
清末·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②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③。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④壁上鸣。
摘抄
批注
诗句
内容
赏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①
“僵卧”、“孤村”点明了诗人年迈凄凉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将尽,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
这两句诗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②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③之情。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野老歌
【唐·张籍】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甲)题兴化寺园亭①
[唐]贾岛
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乙)落花
[宋]朱淑真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②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同学甲:甲诗中“千家”与“一池”形成(填写修辞手法,1分),产生矛盾,揭示统治阶级的本性。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矛盾呢?
同学乙:“不载桃李种蔷薇”,园林中的蔷薇是华而不实的东西,秋风起,没有为人民带来果腹的食物,只留下满庭荆棘。
同学甲:我推断此诗是咏史诗,主旨是。
同学乙:乙诗则用“”和“”两个字突出时间的紧迫,环境的恶劣。当横风狂雨满怀妒意向弱花袭来时,它们在作者眼中便成为世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娇嫩鲜活的花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同学甲:后两句“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同学乙:“花”“树”在古人眼中,原来有着如此厚重的象征意味。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意象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组合,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意象之美】:
【色彩之妙】:作者用“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交杂相错,使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说明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记叙文阅读-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文件包含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原卷版docx、期末模拟金卷B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专项演练+模拟金卷统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