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潮”悄然兴起,并刮起强烈风暴。在天猫上搜索“国潮”,会出现各种贴着“国潮”标签的服装;在微博上搜索“国潮”,会找到上千个起名“国潮”的博主。可见“国潮”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尽管“国潮”如此火爆,但人们对“国潮”的定义却莫衷一是。有人把“国潮”理解为“中国本土设计师及主理人创立的潮流品牌”,所以网络上大量以“国潮”为关键词的文章讨论的仅仅是时尚潮牌,理解相对片面。还有人认为“国潮”是以品牌为载体,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个性的张扬及其对时尚的追求。又是对传统文化自然回归而产生的一种流行现象。它相对全面地概括了“国潮”所包含的基本要素:中国、品牌、潮流和文化。
“国潮”的字面释义虽简单明了,但其内涵却丰富多维。从表现形式看,“国潮”既可以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复古中国风,也可以是展现国际潮流的创新中国风。中国元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巧妙结合,形成灿烂多姿的时尚潮流。从载体看,“国潮”既有以实物产品为载体的中国创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现象为载体的中国文化之潮流,比如汉服文化的兴起等。从影响范围看,不仅本土的时尚品牌纷纷爆红,而且其他领域的国产品牌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不仅华为、李宁等中国新制造在国际社会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且许多中华老字号也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
现在,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制造不缺少高质量的产品,不缺少创新能力,也不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缺少的是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过,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
“潮”,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国潮”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的热度生产劣质产品,影响了国货声誉;一些行业的品牌跟风模仿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水平依然有待提升。
(摘编自姚林青《“国潮”热何以形成》)
材料二:
“国潮”,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
“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是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在血脉中流淌,由内而外涌现甚或喷射而出的心理倾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文化,一旦有效有形地彰显出来,足以激发众多个体共鸣,也足以让品牌符号更为鲜活,更显价值,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国潮”产品作为国粹文化的可视载体,除了在外在形式上有活泼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将真情实感真正融入了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时空转换力。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论是时间脉络上文化气质的变化,还是以某种单一形式为载体的文化演变,如戏曲、刺绣、古董等,有无限空间等待我们去了解与挖掘。我们要以虔诚与敬畏的态度,精巧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将其在“国潮”上表现出来,其中无疑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消费观念因人不同,存在多元化、个性化。自然,一千个人眼里也会有一千种“国潮”,但中国“国潮”产品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不可动摇。那就是,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皈依于其中,并得到普遍的认同认可。中国“国潮”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浩浩荡荡的中国“国潮”,是中国心灵、中国灵感与中国文化的交汇与交响,既然来了,就如嘹亮的中国歌谣,众口同声,和合有序,抑扬顿挫,有致有情,势不可挡。
(摘编自程应峰(国潮,文化自信的光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国潮”风起云涌,已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年轻人追逐的潮流,也是商家营销的卖点。
B.“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人们认可的时尚,不是舶来品。
C.中国制造行业虽然还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但是仍然有高质量和创新型的产品,它的潜力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
D.中华优秀文化可以依托中国“国潮”产品发扬光大,而后者也会因前者的附着面产生更好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国潮”产品涉及范围很广,既可以是复古型的,又可以是创新型的;既可以是中国新制造,又可以是中华老字号。
B.虽然“国潮”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但传统文化与这种时尚潮流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在“国潮”品牌产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C.“国潮”热虽然仍而临着一些问题,但也给中国带来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D.“国潮”不一定是来自国外,它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自然面然衍生出来的。要做好“国潮”产品,可以加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
B.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C.中国本土品牌“国潮”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品牌中,用年轻化的形象演绎中式情怀,引领潮流营销,纷纷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D.现在不管是淘宝、京东还是拼多多,抑或是其他一些平台,都在抢滩“小镇青年”市场,三线及以下消费市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国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硝烟下的流泉
符浩勇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未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
“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
“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
“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
“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
“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
“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
“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
“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
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
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
(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6.下列对小说相关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苏“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和“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等内容凸显战场缺水断粮形势严峻。
B.老苏和白连长精彩的对话描写,表现了老苏对敌我双方形势的精细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
C.“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说明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
D.“连里怕敌人在烟里施放细菌”,把两包马蹄牌S国烟送到团部去化验的举动表现了我军不信任对方,行事过度谨慎的风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一线串珠,情节紧紧围绕“硝烟下的流泉”这个线索展开,不蔓不枝,结构严谨,文脉清晰,中心突出。
B.小说将主人公老苏置于与白连长的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中,通过描摹他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C.小说开头对前沿阵地供应中断和汲水困难的叙述,为下文人物出场和情节展开做铺垫,后面白连长拾废罐头盒试探敌人的情节与之呼应,表现汲水难度的确很大。
D.小说结尾互送香烟的情节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同时也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体现小说体裁独特的艺术魅力。
8.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硝烟下的流泉”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注】①比: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又名《南华经》,书中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D.《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D.文本(三)中的“诚意”,即人们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诚于中,形于外”就是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14.在文本(二)中,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
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
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
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
16.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
(2)《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来思考宇宙和人生,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有人认为,一节只有几十分钟的太空课“算不了什么”,其实不然。一堂看似寻常的授课,实际上却是准备时间久、备课成本大、技术攻关难、风险系数高的复杂工程。
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这是因为,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
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课,点燃的就有可能是 ① 的梦想。授课期间,孩子们 ② 地向航天员老师提问:“太空中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吗?”“在空间站中氧气和水是如何循环的?”“在太空中睡觉会飘来飘去吗?”可以说,梦想的引擎一经点燃,就能释放无可比拟的力量。
太空课堂的 ③ ,背后是中国航天的欣欣向荣。从“嫦娥奔月”到“祝融取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每一次腾空而起,是一个国家民族坚持不懈的进步,也是一代代航天人前后相续的脚步。以太空授课的方式,我们把底气、志气、骨气和中国梦、航天梦播洒,昂扬在胸中、心里,把知识技能印进脑海里,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中国身影,浩瀚太空的探索里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足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中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以往,这句话总用来形容中国人的“种菜情结”。当下语境中的种菜,已不是长辈的专属, ① 。
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时尚性是当今阳台种菜的第一位。“今天,你种菜了吗?”成了都市流行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 ② ,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阳台种菜”是一种精神寄托,种下的是“希望”,盛开的是“诗与远方”之芬芳。因为有了阳台种菜,庸常的生活也多了许多期待。
当然,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 ,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B.“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C.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D.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这是一个全民刷屏的时代,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外卖、刷直播、刷票房、刷流量……有人说,我刷的是快捷生活;有人说,我刷的是存在感;还有人说,我刷的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B 2.D 3.D
4.①对比论证。将“国潮”和一般的潮流对比,指出前者具有独特文化元素,内涵丰富;而后者仅仅是那些与年轻人有关联 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内涵较窄。
②举例论证。列举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等例子,证明“国潮”站位高、舞台广,给人们带来惊喜。
5.①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经济成功转型。
②国人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转向了注重品质消费。
③中国“国潮”产品和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相切合,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民族文化有了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到了充分提升。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国潮’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二原文是说“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就是‘中国风+中国潮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国潮’不一定是来自国外”错误。材料二原文是说“‘国潮’,不是什么舶来品,是新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潮流”,“不是什么舶来品”,即“国潮”应该是中国本土创造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国潮”彰显了文化自信。
A.表达的是众多“国潮”品牌带给我们的惊喜,体现了文化自信。
B.表达的是“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体现了文化自信。
C.表达的是中国本土品牌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于创新品牌之中,体现了文化自信。
D.表达的是“国潮”销售平台抢占消费市场,与文化自信无关。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中,将“国潮”和一般的潮流对比,“它是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被广大民众认可的时尚。它与国家和民族所传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及其相关的人、物、技、艺等息息相关,它不同于一般的潮流,即那些仅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指出“国潮”具有独特文化元素,内涵丰富;而“一般的潮流”仅仅是那些与年轻人有关联的物质消费品或流行文化艺术,内涵较窄。可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从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国潮’产品站位高,舞台广。不难发现,除了大红大紫的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还有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正在给我们带来一波又一波令人梦牵魂萦的惊喜”可知,列举了故宫文创IP、国际时装大秀上的李宁、许许多多“国潮”品牌跨界合作等例子,证明“国潮”站位高,舞台广,给人们带来惊喜。可见,使用了“例证法”或“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国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动因。‘国潮’热标志着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已经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速度’正在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经济在转型中实现了成功起跳”分析可知,中国综合国力得到巨大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高品质国货赢得了市场,中国制造进军全球中高端产业链,中国经济成功转型。
由材料一“‘国潮’的兴起,是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偏好,转向注重品质消费的必然结果”分析可知,国人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中国人从满足温饱、看重产品的实际使用效果的消费转向了注重品质消费。
由材料一“‘国潮’不仅可以用年轻人的语言诠释古老文化赋予现代的美感,也可以表现为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的创意。‘国潮’热展现的是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的积极心理状态,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材料二“中国‘国潮’产品以美好的品质,切合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它凸显了消费者内在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分析可知,中国“国潮”产品和新时代年轻人的内在需求相切合,人们对国家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民族文化有了高度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到了充分提升。
B 7.B
8.①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苏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②侧面描写。通过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③细节描写。用特征鲜明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④情节设计上的反复手法的运用,文中“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及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的反复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
9.①“硝烟”指战场上的战火(答代指战争亦可),“流泉”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②“硝烟”和“流泉”形成对比,战场缺水严重,战士取水迫切,战场紧张死寂,流泉自由奔流;③暗示老苏的重要性,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以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给死寂的战场带来转机;④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硝烟下的流泉却在关键时刻唤醒了敌我双方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引起人们对战争深层次的反思。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
A.“缺水断粮形势严峻”有误,小说开头只提及断水,没说断粮,后来老苏冒险通过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送萝卜,说明粮食没断;
C.“老苏通过赠送物资才达成不经谈判而停火汲水的默契”错误,应当是基于老苏的勇敢和对战场人性的洞察,以及他的大胆细致和冒险精神,才达成了这种默契,互送香烟只是对老苏预判的睿智的证明;
D.“行事过度谨慎”解读有误,应是表现我军行事谨慎小心考虑周全的优良品质。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冲突”错误,白连长反对老苏汲水是担心老苏的安全,老苏与白连长的争辩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最后白连长觉得老苏说得有道理,同意他去试一试。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让我试试吧!”“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等可知,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
由“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可知,运用侧面描写,用敌人惊呆的神态衬托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
由“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可知,运用细节描写,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
由“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可知,运用反复手法,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这篇小说以物象“流泉”作为标题,且将“流泉”置于“硝烟”的背景下,所以这里的“流泉”不仅指敌我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的一股清泉,且在残酷激烈的战争背景下,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和深层的主旨义:流泉自由地奔流与战场的胶着死寂构成鲜明对比,敌我双方困守战场,他们向往活力与自由,所以流泉象征着活力与自由;
老苏这个典型人物是通过流泉这一物象得以突显的,在敌我双方生死之际,老苏用他的灵活、智慧打破僵局,表现出老苏的灵动智慧勇敢的品质,所以流泉又是灵动智慧勇敢的象征;
流泉在关键时刻滋养生命救护生命,因汲泉水互送香烟的情节还体现了对对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与战争毁灭生命摧毁人性又构成鲜明对比,从而主题就凸显出来了。
D 11.A 12.B
13.(1)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厌恶)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
14.①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
②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
③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排除AB;“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主谓宾结构完整,故可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中 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12.B.“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结合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分析,孟子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事”,行事;“几成”,几近成功;“慎”,谨慎;“败事”,失败的事。
(2)“好”,喜好,喜爱;前一个“恶”,缺点;“美”,优点;“鲜”,少。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知:政策生产方面应该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
由“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可知: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
参考译文:
(一)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以“不教”的方式来教,(通过)恢复、弥补众人的过错(来让人们知道如何正确行事),来辅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二)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三)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节选自《礼记•大学》)
C
16.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
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首: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
第二首:本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不要矜夸武力,表达了反战之意。前四句写边塞秋景,作者刻意描写肃杀悲凉的秋景是为下文反对战争做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后四句写久戍边塞的将士,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自古以来,试图通过沙场拼杀来封侯拜将的男儿数不胜数,诗人们也热衷于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然而,绝大数人的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所以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诗人对“幽并客”并无贬意,反而隐约可见对献身沙场的壮士的惋惜之情。最后劝勉少年莫学游侠儿自恃武力,炫耀紫骝马善于驰骋,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
17.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矣、始、已。
①多姿多彩、壮志凌云、生机勃勃。②接连不断、接二连三、连续不断。③精彩纷呈、异彩纷呈、新颖别致。
19.我们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
20.①设问。自问自答,强调太空课的意义在于播洒航空梦的种子。
②比喻。把航空梦比作能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抽象的航天梦想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地表达了航天梦想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此处修饰“梦想”,可选词语较多,例如“多姿多彩”“壮志凌云”“生机勃勃”等。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壮志凌云:形容理想宏伟远大。生机勃勃: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
②根据孩子们的提问“太空中看到的风景有什么不同吗?”“在空间站中氧气和水是如何循环的?”“在太空中睡觉会飘来飘去吗?”可知,可用“接连不断”“接二连三”“连续不断”等修饰“提问”。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形容接连不断。连续不断: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指长时间地持续,且紧密连接。
③此处修饰“太空课堂”可用“精彩纷呈”“异彩纷呈”“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异彩纷呈: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新事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的奇特事物。新颖别致:形容精巧,精致的事物或与众不同的想法或方式等。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底气、志气、骨气”不能与“播洒”搭配;应为“底气、志气、骨气”搭配“昂扬在胸中”,“航天梦、中国梦”搭配“撒播到心里”;
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中国梦”在后,应为“航天梦、中国梦”。
可改为“我们把底气、志气、骨气昂扬在胸中,把航天梦、中国梦播撒到心里”。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既然如此,为何要大费周章”是问,“这是因为……”是答,自问自答,属于设问。突出强调太空课的意义在于播洒航空梦的种子,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有些东西一旦在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发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句中“有些东西”指航空梦,这句话把航空梦比作能生根发芽的种子,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航天梦想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性。
D
22.①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 ②能让人缓解压力 ③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代词的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的“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
A.“你”是特指,指周萍。
B.“你”是特指,指祥林嫂。
C.“你”是特指,指水生。
D.“你”是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对应上文“已不是”,下文应用“而是”,结合下一段首句“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时尚性是当今阳台种菜的第一位”可知,此处是说“种菜已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故此处可填“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
第②处,上文说“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下文“放松身心”则是压力得到缓解的结果,故此处应填“能让人缓解压力”。
第③处,上文说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是应解决好邻里关系问题,故此处可填“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
23.略。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河溪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