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3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楼数敏 审题人: 时间:2023年10月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仲)”《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焉!”(《阳贷》)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译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C.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不断发展。
    D.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 )
    A.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孟子)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
    D.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C 2. D 3. C
    4. 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不是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 “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停留过的每一站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关照自然,齐物逍遥,物我两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误。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意味着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仍然有消极因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思是以能使人民生活安逸的道理去役使百姓,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抱怨。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B.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C.意思为做善事,就会心气和平,而且一天天显示出美好;行欺诈,就会费尽心机,反而一天天显示出笨拙。这句格言谈做好事和做坏事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作好事使人日益快乐安宁,弄虚作假使人心神日益劳苦不安。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
    D.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讲宇宙不停,属于自然规律;人应该效法天地,即人的做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开头第一段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核心,然后点明“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
    第二段讲人们片面认识道家的无为,然后点明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分别以道家的庄子学派何老子学派为代表。
    第三段讲韩非的观点,即“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明确观点“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段讲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
    第五段得出结论“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第六段讲“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第七段讲“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道两家也有一致认同的思想观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兼济天下”,同时救济各个方面。使天下民众、万物都受到恩惠和帮助。是儒家的有为。
    “独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是道家的无为。
    “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结合“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分析,“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从古至今,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说法,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如苏轼,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表现为独善其身的“无为”。
    以陶渊明、李白为例,只要意思表述基本符合人物事迹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抱 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还是个男胎。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也真作脸,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婆婆这样,娘家妈也不能落后啊。她是七趟八趟来“催生”,每次至少带来八个食盒。娘家妈带来的东西越多,婆婆越觉得这是有意羞辱人;婆婆越加紧张罗吃食,娘家妈越觉得女儿的嘴亏。这样一竞争,少奶奶可得其所哉,连嘴犄角都吃烂了。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
    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手术二字虽听着耳生,可是猜也猜着了,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掏是行不开的。
    “我的孙子得养出来!”
    娘家妈急了:“我签字行不行?”
    王老太太对亲家母的话似乎特别的注意:“我的儿媳妇!你算哪道?”
    “那么你不要孙子了?”
    果然有效,她半天没言语。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叫她躺着招待客人,不必起来就是了。”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这是受什么洋刑罚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大夫说。“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
    好吧。先把孙子抱走。回家好办三天呀。“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谁给小孩奶吃呢?”大夫问。
    “雇奶妈子!”王老太太完全胜利。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铺垫。
    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淡化悲剧意味,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7.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 老舍的作品“笑中带泪”,请以本文为例,分析“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6. C 7. 不能。
    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没有娘家妈和婆婆的无节制喂养,媳妇也不会胎大难产;没有娘家妈妈的坚持,媳妇送不到医院,后面的情节也无法展开。
    ②衬托主要人物。用妈妈对女儿的真心疼爱衬托了主要人物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
    ③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环境。两位母亲都固执己见,思想保守,不信任医院,构成人物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
    8. ①矛盾冲突的情节。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思考,理性、文明、秩序、医学,与传统男女有别观念的对撞,体现了国民的愚昧与守旧;
    ②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王老太太等人在内的荒诞言行(生不出孩子只知烧香拜佛)、愚昧思想(如手术是手竖起来要开刀问斩),观念与事实的悖逆,充满喜剧性的同时显出愚昧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作者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引人深思。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淡化悲剧意义”分析有误。喜剧写悲剧并不能淡化悲剧内核,而是更显其悲。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作用的分析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否多余。从问题的设置上就可看出,“娘家妈妈”这个角色不是多余的,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没有娘家妈和婆婆的无节制喂养,媳妇也不会胎大难产,“婆婆这样,娘家妈也不能落后啊。她是七趟八趟来“催生”,每次至少带来八个食盒”。有王老太太只想要孙子,不顾儿媳死活时,娘家妈妈“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娘家妈妈的反对,女儿也就去不了医院,也就没有后面事情的发生了。
    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娘家妈妈对女儿和婆婆对儿媳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从中可以看出娘家妈妈真心疼爱女儿,婆婆只想要孙子,冷漠自私。
    同时,这两人有共同之处,就是她们开始都强烈反对送女儿或儿媳妇上医院,“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婆婆将西医称为“二毛子”,娘家妈甚至请了尼姑来念催生咒。两人都固执己见,愚昧落后,思想保守。这两个人物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代表,暗示当时社会环境就是这样,人们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又固执己见。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所谓“笑中带泪”,就是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内核。本文恰恰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在情节设置上,作者将文明与愚昧的矛盾冲突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医生来了。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这些情节的设置,让王老太太与现代医学产生冲突,引人发笑的同时令人思考,理性、文明、秩序、医学,与传统男女有别观念的对撞,体现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中国国民的愚昧与守旧。
    其次,小说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等荒诞与愚昧表现中国国民的不开化。如“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等思想行为,都表现出王老太太的愚昧。而“手术二字虽听着耳生,可是猜也猜着了,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王老太太对“手术”一词的理解,透露出其无知,这样的处理,表现出观念与事实的悖逆,充满喜剧性的同时显出愚昧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最后,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独具特色。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如“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儿媳妇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眨眼睛能小产、吃人脑子,都是夸张,令人忍俊不禁。而“手术二字虽听着耳生,可是猜也猜着了,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则是运用联想;“王老太太心里仿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运用比喻修辞等,这些手法的运用对达成小说的幽默效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益,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B. 自贼者也 贼:伤害
    C. 为学者日益 益:好处D. 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 属:聚集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为而无以为 人而不仁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C. 而其钓莫钓 其皆出于此乎D. 不足以取天下 作《师说》以贻之
    11. 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 止,吾止也B.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D. 其坚不能自举也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14.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答案】9. C 10. D 11. B 12. D 13. C
    14. (1)这不是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在同乡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2)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
    (3)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益”此处作动词,解释为“增加”。句意:“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就,表顺承。/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
    B.结构助词,的。/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人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人有这四种发端。
    C.代词,他。/副词,表推测,大概。句意:但他的样子似钓非钓。/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D.都是连词,来,表目的。句意:那便无法得到天下了。/写了《师说》来送给他。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为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文王于臧观”。句意:周文王来到臧地观游。
    A.判断句,“也”表句末判断。句意: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B.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C.定语后置句,“者”为标志,正常语序为“有可以一终身行之者言”。句意: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D.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坚不能举自也”。句意: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
    “三年”是一个时间状语,独立存在,前后应断开,排除AC;
    “文王观于国”是状语后置句,之间不可断开,应在“国”后断,“则”为连词,引出后边内容,一般前边断开,所以排除B。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错误。应该是“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老人早上还接受文王的指令,晚上就逃走了,“遁”是“逃”的意思。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内交”,结交;“要”,博取、求取。
    (2)“寓”,托付;“于”,介词,给;“庶几”,差不多;“瘳”,本义为“疾病消失了”,译成“安定”。
    (3)“克”,约束;“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
    参考译文:
    (甲)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旨在每天增进知见,“为道者”重在日渐减损执著;减损再减损,直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的境地,无所造作无所执著便能无入不自得,顺着自然常道,安宁无事。若是生事扰民,那便无法得到天下了。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周文王来到臧地观游,只见一位老者在垂钓,但他的样子似钓非钓。他不是那种手拿钓竿的钓法,却经常见他这样钓。文王很想请他来参议国政,又担心大臣和父兄们心里不服;转念还是想放弃这打算,却又不忍心百姓失去天赐的机会。于是第二天召见属下大夫说:“昨夜寡人梦见一位贤良之士,面色焦黑满脸胡须,骑着毛色斑驳的马且马蹄半边是红色,口里念着号令:‘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众大夫吃惊地说:“这是先祖君王啊。”文王便说:“要不还是占个卦来决定吧。”众大夫说:“既然是先王的托命,大王就不用多虑,又何必占卦呢。”于是乎迎请臧地老者前来面授国政。随后典章法规无一更改,也没发布什么偏颇的政令。三年后,文王观察国政,文武士人自行解散了朋党,年长的官员也不再自诩有德,不合规的量具也不敢擅自流入四方境内。文武人士解散朋党,说明大家崇尚同心;年长的官员不树德,说明开始同德务实,不合规的量具不敢入境,说明四方诸侯不再有二心。为此文王拜臧老为大国师,以臣下之礼问道:“此政可以推广全天下么?”臧地老者默不作声,漫不经心地走开了,早上接的令当晚就隐遁了,终身再无消息。
    (节选自《庄子》)
    (二)课内文言文选择(本题共3小题,6分)
    15.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言:言语
    迩之事父案围 迩:近
    B.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C 物或恶之 物:事物
    复众人之过 复:重复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物或恶之”意思是“人们厌恶这些行为”,“物”翻译成“人们”;“复众人之过”意思是“补救众人所犯过错”,“复”翻译成“弥补”。
    A.“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意思是“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言”翻译成“字”。
    B.正确。
    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意思是“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劝”翻译为“鼓励”。
    故选C。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使……整齐有序)②请事斯语矣(实践)③当察乱何自起(应当)④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⑤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⑥自伐者无功(夸耀)⑦请问其目(事物最重要的部分)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美好的)⑨故有道者不处(相处)⑩致知在格物(推究)⑪君子喻于义(知晓)⑫复众人之所过(再,又)
    A. ②③⑤⑥⑦⑨⑩B. ①④⑦⑧⑨⑪⑫
    C. ①②④⑤⑧⑩⑪D. ③④⑥⑧⑩⑪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③“当”,通“尝”,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那里产生。
    ⑦“目”,条目、细则。句意:请问为仁的条目与细则。
    ⑨“处”,为,做。句意:所以通晓天道的人是决不会这样做的。
    ⑫“复”,弥补。句意:弥补众人经常犯的过错。
    ①②④⑤⑧⑩⑪全正确。
    故选C。
    17.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字聃,“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由父亲或尊长取定的,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对自己称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某种志趣或情感。
    B.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C.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 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家”;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叫作‘家’”错误,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国”,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地方,叫“家”。
    故选D。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物二首
    白居易
    青松高百尺,绿蕙低数寸。 椿寿八千春,槿花不经宿。
    同生大块间,长短各有分。 中间复何有,冉冉孤生竹。
    长者不可退,短者不可进。 竹身三年老,竹色四时绿。
    若用此理推,穷通两无闷。 虽谢椿有馀,犹胜槿不足。
    18. 对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绿蕙低数寸”的意思是绿蕙高度比青松矮了数寸。
    B. “同生大块间”的“大块”是天地宇宙自然的意思。
    C. “冉冉孤生竹”的“冉冉”表现了竹叶的柔弱下垂。
    D. “虽谢椿有馀”的意思是竹树虽然比不上椿树长寿。
    19. 两首诗虽然都题为“齐物”,但是两首诗歌所表现的道理并不完全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8. A 19. 第一首借助青松和绿蕙的长短是天定的,有命数的,不可改变的,来类比联想到人生的通达和困顿也是天定的,没有苦恼,表达作者知天命的观点;第二首借助竹没有椿树长寿却比槿花长寿,来表达作者知足的观点。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绿蕙高度比青松矮了数寸”错误,这句话是分别叙述青松高百尺,而绿蕙只有数寸低,并不是绿蕙比青松矮了数寸。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第一首,开篇就说,青松有百尺高,绿蕙却只有几寸矮,以此得出道理,即使同样生长在大自然中,长短高矮都各自已注定,长得高的不能变矮,长得矮的也不能变的更高,最终得出结论“若用此理推,穷通两无闷”,按照这个道理来推论,那么无论是处境困顿还是通达都不需要苦闷烦恼,因为这一切都是上天早已注定的,从而表达作者知天命的观点。
    第二首,尽管开篇也是以长寿之椿与短寿之槿花引起,其目的却不是为了说明命运天定的道理,而是再提出一个“竹”的意象,说“竹”虽然比不上椿树长寿,却又比槿花活得更久,虽然比上不足但也比下有余,应该要知足常乐,表达作者知足常乐的观点。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
    (2)在《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4)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食无求饱 ②. 居无求安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致知在格物 ⑥. 物格而后知至 ⑦. 慎终如始 ⑧. 则无败事
    【解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人山人海。戏场里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耳濡目染,会唱戏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瘾,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不论是《长坂坡》《火焰驹》,还是《窦娥冤》《铡美案》,只要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籁,令听者如痴如醉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内心的愁苦消散在粗犷、朴实的秦腔中。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犷而质朴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任何时候,当生活的重担压在人们身上的时候,总需要找到一些宣泄的出口,秦腔应该就是这样,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就有多么疯狂的呐喊。开着拖拉机奔跑在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贾平凹曾说:“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21.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
    B. 第二段中的“不论”一词也可改为“不管”。
    C. “羌笛何须怨杨柳”与第三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 最后一段第一处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22. 画横线处的句子连用两个“只有也只能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答案】21. B 22. ①“只有”意为单一,表明“秦川”戏曲的匮乏;“只能有”意为唯一,表明“秦腔”是唯一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
    ②两个连用,构成一种强调,进一步凸显了秦腔对于秦地及秦人的重要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及关联词语的能力。
    A.“表示递进”说法错误。第一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C.“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揪心裂肠的唱腔熨平了心中的皱纹”运用的是拟物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熨平”形容“唱腔”,是拟物,用“皱纹”来比喻内心的愁苦,是比喻。
    D.“应该放在后引号内”说法错误。该处引号内的内容是间接引用,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外。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只有”和“只能有”的含义,“只有”解释为仅有,强调的是单一性,表明“八百里秦川”戏曲种类的匮乏;“只能有”强调的是唯一性,表明“秦腔”是唯一可以适应“秦川”地域特征和百姓的戏曲。
    “只有也只能有”这两个含义相似的词语连用,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强调的是秦腔对于秦地的重要性;“八百里秦川劳作的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能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凸显的是秦腔对于秦人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楹联,与一般楹联一样,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观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①___________:或凄婉如悲秋箫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意境上的恬静幽远。“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风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去遐想,去幽思,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②____________。“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惋,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③_____________。“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
    23.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24. “红学”爱好者李明同学买了一套《红楼梦》的对联,结果不小心将其中一些的顺序打乱了,请你根据“不同的题写处所”和对联的有关常识,帮他进行整理。
    ①春恨秋悲皆自惹 ②杜若香飘明月洲 ③吟成豆蔻才犹艳 ④琼浆满泛玻璃盏
    ⑤赤子苍头同感戴 ⑥幽窗棋罢指犹凉 ⑦勋业有光昭日月 ⑧嫩寒锁梦因春冷
    (1)第5回,秦氏房内《海棠春睡》联:___________________,芳气袭人是酒香。
    (2)第5回,薄命司的门联:___________________,花容月貌为谁妍。
    (3)第17回,贾宝玉题潇湘馆景联:宝鼎茶闲烟尚绿,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7回,贾宝玉拟蘅芜院的景联:___________________,睡足荼蘼梦亦香。
    (5)第18回,元妃题大观园正殿的门联:天地启宏慈,___________________;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上面五副对联空缺部分的序号分别为: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
    【答案】23. ①. ①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或:风格也多姿多彩) ②. ②情感上的凄婉悲怆(或;情感上的忧郁哀婉,情感上的哀婉惆怅等) ③. ③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或;又以它的寓意耐人寻味,又以它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等)
    24 ①. ⑧ ②. ① ③. ⑥ ④. ③ ⑤. ⑤
    【解析】
    【分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面说到因题写处所不同,内容包罗万象,而后面又列举了楹联的很多风格,所以应填“风格上亦呈现出绚丽多姿的特点”。
    第二处,后文所举的太虚幻境宫门联,让人感到凄楚、惆怅与哀婉,让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这里面体现出《红楼梦》楹联情感的凄婉悲怆的特点,所以应填“情感上的凄婉悲怆”。
    第三处,这里要体现《红楼梦》楹联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的特点,并且所填的句子要和“既”相搭配,所以可填“又以它的智慧耐人寻味”。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对对联的把握能力。
    (1)因为是《海棠春睡》联,所以要体现海棠花的特征,并且要注意“春”这一季节,所以选“嫩寒锁梦因春冷”。
    (2)是“薄命司”的门联,所以要体现“薄命”这一悲情,并且从对仗的角度来看,“春恨秋悲”对“花容月貌”,“皆自惹”对“为谁妍”,对仗工整。
    (3)题的是潇湘馆的景联,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这里紧扣了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
    (4)题的是蘅芜院的景联,豆蔻、荼靡都是带有香味的灌木,所以可以放到同一联中,并且“艳”和“香”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的茂盛。
    (5)这是元妃省亲时题在大观园正殿的门联,歌颂皇恩浩荡。“赤子”指小孩子,“苍头”指老人。本句指所有人都对皇恩感恩戴德。并且从对仗的角度看,这一句和“九州万国被恩荣”对仗较工整。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的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答案】例文:
    青山见我应如是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没错,世界是物质的,君子作为万物之灵,主宰世界,自然使物,又如何能被物使?
    《贺新郎》中有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大自然何其雄伟,世事何其繁复,古往今来多少人沉迷其中,挣不脱物的束缚。物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名利,古人熙熙,皆为利来;今人攘攘,皆为物往。自然,跳出红尘见青山者很多,但有“青山见我”胸怀的又有多少?“青山见我”是对跳出世尘的脱俗,是对驾驭物质的决心。
    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君子被物使”也非空穴来风,毕竟物是生命的基础。但若是执著于物,这物便没有了价值,正如孟子曰:“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方面,最看得开的要属李白了,谁说人生就要拖着沉重的脚步在世间踏遍?推翻物的束缚,抖落一身花雨,只放白鹿青崖间,青山见到了李白的洒脱,白鹿见到了李白飘逸,于是便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在与洒脱。
    抖落物的束缚之后,君子如何将物归于自己掌下?很简单,“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为借托万物,成就自身。印度圣雄甘地,曾见一蝎子落于水中,便伸手去救,却被蝎子蜇了,他再次伸手去救,又被蜇了,别人问他为何蝎子如此待他,他仍然以德报怨,甘地回答:“为什么要让蝎子的世界观来影响我的世界观?”甘地没有被外物所影响,着眼于自身,反而运用外物的不利成就了自身的伟大,只因他善于掌握并运用物的规律,此可谓善假于物也。
    故“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但能与物天人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豆子放入热水,脱去水份,变得异常坚硬;胡萝卜放入热水,立刻就被软化了;只有咖啡放入热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这便是物我相融,在艰苦的环境中,有人使自己变得坚硬,融断一切与外界的接触,有人屈服于环境,被物所使,只有与物相融,以我观物,并以物观我之人,才能最好地生存。宋代文豪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这才是君子之道。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与物相融,天人合一。“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我观云不动,云与我俱东,我观山妩媚,山观我如是。故君子固穷,君了固喜。反观当今世人,吹点寒风,便要生要死,浮夸如斯。青山一直在,孰与吾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五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提出“物”始终是个话题。第二三四句话分别引用了庄子、管子和苏轼的话来阐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句话总结上文: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但不可滞留于物。
    可见,三者的话都是在探讨“物”与“我”之关系。庄子、管子的话中要注意一个关键词“物”“使”,“物”“使”是支配,也可理解为利用。苏轼的话中要注意“寓”和“留”的区别,前者寄托,后者留滞。寄托于物只是投射,留滞于物则是为物所役使。三句话都是指向一个意思:人不该成为“物”的仆役,人应该驾驭外物,让外物“臣服”于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适应外物。这里要弄清“物”的概念:“物”是外物,是“我”以外的世界,是与“我”相对的,可以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可以是“我”存在的参照,亦可以是“我”追逐的目标、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自然景物、工具器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如名声、思想、权力等。君子(可大而化之指人)要能够支配和利用万物,而非被万物役使和束缚:要善于驾驭物,不能成为物的奴隶,被外物裹挟得失去自我;不执迷于占有,抱持审美的生活态度,其实天地之间,无一物可占有,抱着体验欣赏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文体是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物”为“我”所用,但“我”不会为“物”所役,然后分析其好处和作用,最后阐述如何做到“物”为“我”所用,但“我”又不会为“物”所役。也可以运用正反对比式结构,单纯阐述“物”为“我”所用,但“我”不会为“物”所役。还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单纯就如何做到来论述。
    立意:
    1.要善于驾驭物,不能成为物的奴隶。
    2.不执迷于占有“物”,要抱持审美的生活态度。
    3.心意寓于物可怡情,心意滞于物却移情。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浙江省义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12月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青岩书院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青岩书院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课内知识检测,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义乌市义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