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x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3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1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2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03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而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材料二: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
    C. 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
    D.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B. “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
    C. 《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的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
    D. 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巧言令色,鲜矣仁。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 民无信不立。
    4. 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D
    4. 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的文学意味。
    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5. 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视自己与众生一体”错,与原文“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
    C.“转而正色道歉”错,原文“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中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
    D.“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信息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见选项表述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详细的神态描写”错,原文说的是“《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论点和论据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
    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
    C.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
    D.强调诚信的重要性,没有体现语言的文学性。
    ABC均出自《论语》,且强调文学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
    由材料一结尾三段“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得出答案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由材料二开头段“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得出答案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概括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材料一第一段“言必信,行必果”使用了对偶,材料一第二段“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材料一第三段“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材料二第二段“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③注重在不同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他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老刘表演戏剧的动作及平时爱“哼哼”的行为,表明老刘对父亲唱戏的印象深刻。
    B. 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 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先写老刘唱戏,再写老刘父亲的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富有波澜。
    B. 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
    C. “冷森森的铡刀”“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等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犯错后产生的惊惧之感。
    D. 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效果。
    8. 有评论认为,老刘父亲是文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请简要分析老刘父亲的形象特点。
    9. 小说以“下跪何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痴迷戏剧,老刘父亲将戏剧唱得金声玉振、气吞山河。②为人豁达,他免费担任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什么活都干,活得心安愉悦。③正直无私,他言传身教,教育儿子“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9. ①从读者角度看,小说以问题作为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小说情节内容上看,“下跪何人”是老刘梦中父亲扮演的包龙图的一句问话,小说写老刘从小爱看戏,父亲以戏教他做人道理,在公司哼戏被蒙骗错签合同,又因梦境中极具震撼力的问话幡然醒悟,小说标题与情节相呼应,形象可感。③从主题上看,老刘因戏明理,戏词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以“下跪何人”为题,揭示了人要勇于承担错误、改正错误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分析不当,唱词体现了老刘良心未泯,他因犯了错而想到包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中“倒叙”分析不当,这是在正常的叙述中插入过去的内容,应是插叙。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可知,老刘父亲痴迷戏剧,将戏剧唱得金声玉振、气吞山河。
    从文中“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员……”“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等内容可知,老刘父亲为人豁达,他免费担任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什么活都干,活得心安愉悦。
    从文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可知,老刘父亲正直无私,他言传身教,教育儿子“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
    (1)从读者角度看
    “下跪何人”是一个问句,作者以“下跪何人”这一问题作为小说的标题,读者一定项知道到底何人因何下跪,所以,该标题起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2)从小说情节内容上看
    根据“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下跪何人’”“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分析,“下跪何人”是老刘梦中父亲扮演的包龙图的一句问话,小说写老刘从小爱看戏,父亲以戏教他做人道理,在公司哼戏被蒙骗错签合同,又因梦境中极具震撼力的问话幡然醒悟,小说标题与情节相呼应,形象可感。
    (3)从主题上看
    根据“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下跪何人’”“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分析,老刘因戏明理,戏词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以“下跪何人”为题,揭示了人要勇于承担错误、改正错误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臣之投杼也
    B.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B. “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含义不同。
    C. “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的“三鼓”意思相同。
    D. “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益”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武王野心勃勃,觊觎周王室,想死后可以永垂不朽。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
    B. 曾参的母亲最初并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杀人,但因为不断有人前来报信,才最终相信并惊恐万分地“投杼逾墙”而逃。
    C. 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 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14. 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
    (2)明天再让我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14. ①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②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
    ③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
    句中“臣”作“信”的宾语,两者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D。
    “恐”与后文“王为臣之投杼”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穷”:走投无路。句意: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穷”:穷尽。句意: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可见,两句的“穷”含义不同。
    C.正确。句意: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句意: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D.“含义相同”错误。“益”:增加。句意: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益”:好处。句意: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那这件事劳烦您。可见,两句的“益”含义不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当即决定,任命甘茂为先锋,向寿为副使,进攻三川,征伐韩国”错误。秦武王没有立即决策,而是先让甘茂出使魏国,创造有利于伐韩的外交形势。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听”,同意;“愿”,希望;“尽以(之)为子功”,省略句。
    (2)“鼓”,击鼓;“而”,如果;“下”,攻下;“郭”,外城,城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可知,在秦王打算攻击韩国时,甘茂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
    从“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可知,甘茂审时度势,怕秦王反悔,举出曾子的例子,从而让秦王与自己盟誓,防止秦武王反悔。
    从“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可知,在最初遭到韩军的坚决抵抗后,甘茂没有退缩,而是顶住压力,将自己的私财加入公赏中,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倗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郢①二首(其二)
    陆 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②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③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后毁于兵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 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 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 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16. 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的昔盛今衰(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尾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与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表述错误。“天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但表述重点应在下一句: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至于很多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中,让分析尾联的景物形象和意蕴作用,结合诗歌尾联可以看出:尾联通过“废城”“霜露”“荆榛”等意象,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意蕴:诗歌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孤独。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要责任,应树立远大理想,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答案】 ①. 质胜文则野 ②. 文胜质则史 ③. 高堂明镜悲白发 ④. 朝如青丝暮成雪 ⑤.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⑥. 任重而道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野、暮、士、弘、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 ① 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 ② 。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 ③ 。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
    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君”,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词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 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18. ①取而代之 ②司空见惯 ③如虎添翼
    19. ①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②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③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
    20. 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成“暴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和上文中的“奴隶”相呼应,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此处语境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故应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代替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第②处,结合前文“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可知,此处语境是指这样的图景已是非常常见,不觉得奇怪,故此处应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怪。
    第③处,此处语境是指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又增加了新援助,故此处应用“如虎添翼”。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本领或援助,能力更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
    “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中“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中“但”“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
    “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中“又”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
    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手机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
    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行为甚至命运,所以“暴君”这一比喻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但有传言说,西瓜放一夜,就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导致腹泻,甚至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那么, ① ?隔夜西瓜是否影响健康,取决于西瓜上滋生的细菌是否有致病性。导致食物中毒主要是食用了被致病菌或其分泌毒素污染的食物造成的。
    生活中, ② ,包括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而这些细菌在西瓜里很难独立存活。所以,使用干净的刀具和案板切西瓜,之后再包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就不容易被致病菌污染了。如果切过肉类的刀用来切西瓜, ③ ,过夜后,就不宜再吃。
    21. 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B. 此印章法匠心独具,不失为大家风范。
    C.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凝心聚力才能办大事。
    D. 下午孙主任带领大家参观了新校区。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 C 22. ①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呢?
    ②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很多种
    ③就有可能使西瓜被刀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指众人、大伙儿。
    A.“大家”指世家望族;
    B.“大家”指行家;
    C.“大家”指众人、大伙儿;
    D.“大家”特指在场的人员。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到有传闻说隔夜西瓜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会影响健康,而后文说到隔夜西瓜影响健康的原因,所以本处提出了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这一疑问,可填“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呢”。
    ②后文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品种,而这些细菌在西瓜上很难独立存活,照应了前文“甚至食物中毒”这一内容,所以可填“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很多种”。
    ③本处是一种假设,即切过肉类的刀用来切西瓜,而这样的话,过夜后,西瓜就不宜再吃了,因为切过肉类的刀就可能被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可填“就有可能使西瓜被刀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人民网
    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孟子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新学年教室里张贴了以上三则标语,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三则标语谈的是立志与践行的问题。第一则标语通过“望远”与“致远”这两个结果,阐述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第二则标语意思是人贵在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理想,若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将一事无成。这是阐述立志的重要性,不树立远大的志向就难以甚至不能成功。第三则标语意思是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这是阐述学习要脚踏实地,积极行动,逐步积累。由此可见,材料引导青年学子思考立志与践行的问题。青年学子应当树立远大志向,明确理想目标,脚踏实地,积极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为理想目标而奋斗。
    对此,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结构,从立志到实践,逐层深入展开论述。比如,首先可以谈论“立志”,或直接论述志向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或步步深入,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立志的内涵;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立志的意义;随后,反观现实中“躺平”的现象,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立志的具体做法,正反对比论证。此后,在过渡转换后说明立志更要实践,说明我们树立志向后,应该从最实际、最可行的小目标开始,不断地为之努力,并不断地实现它、超越它,这样才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材料第三句话,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立意:
    1.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2.既要“望远”,也要“致远”。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一语文试卷定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docx、高一语文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卷docx、高二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