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第1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第2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
    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做盗贼
    C.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辞让:谦逊推让
    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B.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C.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文中即指孔子。
    B.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C.乡党,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选文中指同乡。
    D.四海,指天下,多将五湖四海联系,喻指全国各地。如“六王毕,四海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认为只要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浩然之气就会疲软。
    B.告子把义看成心外之物,孟子也认为必须把义看成心外之物,要培养它,记住它。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执政者把善心推及到政治上,则天下大治。
    D.孟子提出人有“四端”,这四种萌芽,正好比人有手足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②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8.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那么孟子对于人的后天学习持什么态度?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群而不党义
    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惊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
    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
    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言也夫。
    (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
    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党”之义A 近私也B公则为和C为周D在朝E可以收同寅F协恭之美G在野可以释H惊世骇俗之嫌。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截然不同,与《六国论》中“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的“判”字词义相同。
    B.恶,行恶事,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恶其声而然也”的“恶”字词义不相同。
    C.邪,指奸邪之人,“邪曲之害公也”的“邪”表示品行不正的小人,两者用法相同。
    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贾生、靳尚四人党而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也不值得与他们谈群而不党。
    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
    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
    (2)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①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②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③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激:用戽(hù)斗抽水。②耆:同“嗜”。③伪:通“为”,人为,指人的后天行为。
    13.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水信A无分于东西B无分于上C下乎D人性之善E也F犹水之G就H下也。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兼词,“之乎”的合音,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用法相同。
    B.长,敬爱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的“长”意思不同。
    C.爱,疼爱,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中的“爱”意思不同。
    D.辞让,谦让,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的“辞让”意思相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水”作比喻,孟子反驳告子的观点时,也运用了“水”作比喻。
    B.孟子认为,人会做坏事,也是因为他的本性受到了外在形势的影响,为了表达这一观点,他运用了类比论证。
    C.孟子认为,狗的本性、牛的本性和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这一观点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也有表述。
    D.荀子认为,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会导致灾难;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义的引导。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2)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17.对于人的本性,告子、孟子、荀子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二、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一个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做事要勤勉,说话要谨慎,还要去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里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两句是: , 。
    (2)《大学之道》中“ , ”两句话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主次、先后次序,明白了这一点,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三、选择类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恶其声而然也”与“若火之始然”两句中的“然”含义不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20.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四章》)
    C.凿户牖以为室(《四章》)
    D.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
    参考答案:
    1.B 2.C 3.(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2)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4.D 5.A 6.B 7.①宋国有一个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把它拔高些的人,十分疲倦地回去,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 8.孟子同样认为人要注重后天学习。从“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可见,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也是一样。
    9.BDG 10.A 11.B 12.(1)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
    (2)后世君子如果把放下党争作为本心,而不把建立私党作为要事,那么一旦入朝为官就会神色严肃地立于朝堂,一旦离开朝堂为民就会闭门谢客,韬光养晦。
    13.BDF 14.A 15.C 16.(1)就好像那些白色的东西,我说它们是白的,是因为它们的外表是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2)因循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仪制度和仪节就丧失了。 17.①告子认为,人的本性不分善恶,是天生的。②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发自人的内心。③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行为是通过后天努力达到的。
    18.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19.B
    20.B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时练习,共7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