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曰,唐代岑参诗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这些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 )
A.依赖生产力发展B.呈现一体化趋势C.具有多元性特征D.体现兼容的特色
2.有学者在评价古代某一思想家时说:“(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高法律的社会地位,糅合礼治与法治于一体,在政治理论层面突破礼主法辅的传统礼治模式,主张隆礼重法。”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 )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董仲舒
3.下表反映了秦统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现的次数。这可用于研究秦朝( )
A.皇权专制统治具有一定随意性B.奉行以法治国的理念
C.政治体制的建设仍需不断完善D.坚持中央集权的原则
4.元朔二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汉武帝此举( )
A.实现了对西域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B.解除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威胁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北魏孝文帝“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为“四姓”,将之尊为汉士族中首屈一指的高门。同时又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与汉族中的“四姓”门第相当,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孝文帝此举旨在( )
A.限制鲜卑贵族特权B.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革
C.维护北魏政治统治D.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交融
6.下表是《礼记》与魏晋时期天师道《老君说一百八十戒》部分内容的比较。由此可知,魏晋时期( )
A.儒学走向了世俗化转型之路B.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思想出现了一定的融合D.儒道殊途同归并无本质上分歧
7.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曰:“(安史之乱后)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使得藩镇官员的职权多于郡县官员,俸禄高于“台省之官”。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成
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8.唐太宗时,下令将尚书省的细碎事情交给仆射(行尚书令职权)之下的左右丞处理,“唯大事应奏者乃关仆射”。唐太宗此举( )
A.进一步丰富了选官制度B.明确了三省的职能分工
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利于强化封建皇权专制
9.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该画将周昉的“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的画风深刻地展现出来。这一作品折射出唐代( )
A.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B.艺术审美与时代潮流的统一
C.不同民族的民俗交融D.女性觉醒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10.唐代岑参诗云:“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至宋代,世人多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一变化( )
A.反映出北宋边疆安定的现状B.深受“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
C.表明科举制度的程序已完善D.说明宋代集权统治得到加强
11.宋仁宗统治时期(1022~1063年),大臣富弼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九赡军,军可谓多矣,财可谓耗矣。”这反映出当时( )
A.藩镇割据局面成为严重社会危害B.对外扩张战争频繁
C.“冗兵”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D.国家军事实力强大
12.辽国建立后,践行“蕃(藩)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的理念,“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由此可知,辽( )
A.保留女真民族特色B.沿用了猛安谋克制
C.照搬汉族典章制度D.实行因俗而治政策
13.《元史》记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各类政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其官员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人组成,通过共同开会处理各类事务。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
A.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B.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C.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D.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4.宋代乡民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或可租佃土地转化为契约下的佃农,或可转为小手工业者,或可流入城市做手工业作坊及服务性行业中的雇佣劳动者。这反映出宋代( )
A.社会阶层分化出现缓和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止
C.社会等级观念开始淡化D.社会经济生活较为活跃
15.泉州为我国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大港,往来地区包括今天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乃至埃及、东非和地中海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宋元时期( )
A.海上丝绸之路兴盛B.海洋探索不断进行
C.航海技术进步明显D.全球航路得以建立
16.洁白无瑕、轻薄透气的棉花,向人们提供了舒适柔和的棉织衣物,满足了人们御寒保暖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多样化的消费选择。如需了解棉花在元朝的种植情况,可以翻阅( )
A.《王祯农书》B.《史记·食货志》C.《齐民要术》D.《新唐书·地理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6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9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9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战国秦汉、唐宋这两个商业高潮期。《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也写道“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反映出传统“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认知的破除。中国古代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下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逐渐从封闭格局走向了开放格局,其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此外,南方商业性城市及大小经济型市镇、各类草市的发展也尤为明显。“钱帛兼行”虽然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但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铸五铢钱,既满足了第一个商业高潮的现实需要,也推动了第二次商业高潮的持续发展。至第二次高潮期,不仅出现了飞钱这种最早的汇兑业,还出现了柜坊这种最早的金融贮存、保管业和金融信贷业,甚至货币的形式也出现了新变化,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唐宋这两次商业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突破的表现。(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古代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摘编自杨文英《浅谈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交融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滁州市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2.A 3.B 4.D 5.C 6.C 7.A 8.D 9.B 10.B 11.C 12.D 13.B
14.D 15.A 16.A
17.(1)特点: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注重礼乐秩序;追求社会和谐;坚持以民为本。(9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宋代理学的理论来源更加多元;走向了哲学化的发展之路(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更加重视伦理道德。(6分)认识:儒学的发展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儒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仍起到深刻的影响;儒学在改革中发展,在融汇中创新。(3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共同原因: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抑商政策出现一定松弛。(6分,任答两点即可)
(2)限制因素:自然经济始终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主体;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发展强化;“重农抑商”思想根植于传统社会。(6分,任答两点即可)表现:长途运输业(贩运)得到发展;城市的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逐渐破除;商业性市镇和草市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实现统一并发展出纸币;出现了古代金融业。(6分,任答两点即可)
19.示例:
论题: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分)
阐述:中华民族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融入华夏族;秦汉时期,政府不断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加强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通过和亲、会盟、册封等方式,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推动统治疆域不断拓展,使各民族间往来更加密切;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通过经济互市、文化学习、政治借鉴等形式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统一后,通过设立行省、宣政院等机构,对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也更趋稳固。(10分)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程。(3分)
(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仁/孝
良/文
礼
诛/灭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
2
4
1
10
9
3
15
10
《礼记》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垫藏虫物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叔嫂不通问
第164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第157~159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若入它处,必先问其国所禁忌;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皖东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滁州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论述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等九校联盟考试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