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6)语文试卷(含解析)
展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香草美人----中国文人的妾妇心理
张秀敏①虽说王逸在其《楚辞章句•离骚序》中对“香草美人”进行了解析,但是对于“香草美人”的理解是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只用一句“男人说女人话”对“香草美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虽然这种说法不十分精确贴切,但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种艺术手法所具有的特点。令人疑惑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并不只是个人行为,却是极为常见的,“香草美人”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继屈原之后备受文人喜爱。许多文人都进入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以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②先秦文学中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便以盛装的女性盼望男性的欢爱来隐喻对君王恩遇的期待,其核心便是弃妇衍生的闺怨情结。在《离骚》中“借男女以喻君臣”:“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在这里屈原自比为女子,因为佩戴香草而加罪,众多女流嫉妒自己美丽的双眉,而对自己造谣中伤。这些诗句,都是以女性口吻所作,即“男人说女人话”,从女子心理角度出发,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③周乐诗曾列举屈原、宋玉、曹植、辛弃疾诗词中男人说女人话的许多例子,关于辛弃疾,他说:“即以豪放风格见长的辛弃疾也有如许忸怩的词章:‘长门事,准拟佳期误,娥眉曾有人妒’(《摸鱼儿》)”。周乐诗从理论上说明:“自拟闺中少妇娇媚幽怨的诗词,频频出现在男性作家的笔下,当我们进入封建等级社会秩序时可以发现,因为他们受到王权统治中心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处境使他们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④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呢?这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有关系的。父子、男女、君臣是维系家庭、家族和国家的基本社会关系。但父子之间是血缘关系,君臣、男女之间是非血缘关系,因而在主从关系上产生了相似性:男女是家庭的君臣,君臣是国中的男女。班昭在《女诫》中云:(女人)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这样,男性诗文中君臣之遇的关系,便与表现男女感情的各式主题形成对应意义:渴望报效 ----相思;怀才不遇--美人迟暮;为臣王重用--宠幸;受冷落--薄情;遭排挤打击--弃妇。男性作家在君臣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与女性在夫妻关系中被统治受压抑的处境相同,所以易于通感。男性作家作为男性,在强大的社会秩序中,能找准的位置就只能是统治压抑之下的女性的位置。(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作为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备受文人喜爱,但是人们对于它的理解不尽相同。
B.闻一多先生对“香草美人”的“男人说女人话”的解释比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的解析更为准确。
C.屈原香草美人的话语系统对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
D.“男人说女人话”就是自喻为女子,来抒发作者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闻一多对“香草美人”的解释为“男人说女人话”,文章便是围绕着这一观点展开分析的。
B.文章提出“男人说女人话”的观点后,分别选用了屈原《离骚》和辛弃疾《摸鱼儿》的例子加以佐证分析。
C.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这种“男人说女人话”现象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
D.在作者看来“香草美人”既是带有特殊隐喻的意象,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比兴手法。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闻一多先生“男人说女人话”的解读,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仅为一家之言,还值得商榷。
B.屈原在《离骚》中自喻为女子,实际是“借男女以喻君臣”,抒发不得楚怀王恩遇的苦闷与无奈。
C.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所以他们在社会秩序中只能对应女性位置,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
D.男女与君臣的主仆关系非血缘关系,相似性源自君臣、夫妻等组成的二元对立的统治与被统治的等级压迫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 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 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 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 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中,传统文化深邃与厚重,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B.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从材料二可知,传统艺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就会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这种直播形式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
D.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______
A.材料一的第一段,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说明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B.材料一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 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 --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3) 《归园田居》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审美、娱乐、情感沟通等多重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电视剧作品的艺术性越高,对观众 ______的影响也越大。“注水剧”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______。试想,一部正常收视率为2%的电视剧,收看人群就有2600多万人,一集电视剧45分钟,如果注水部分有10分钟,那浪费的时间就是2.6亿分钟,注水部分越长,被浪费的个人时间和公共资源就越多。对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来说,( )提振一时,贻害无穷。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让电视剧越来越难以黏住观众,电视整体收视情况必然______。
国际上,减少剧集、保证单集精彩度已成为电视剧产业的共识。日剧的长度是 10-12集,英剧更少,一般一年一季,一季3-9集。相比这两个国家,美剧的剧集往往较长,但由于竞争激烈,如果收视率不好,会立马遭遇“被砍”命运,这使得美剧制作追求______。我国电视剧产业环境有自己的特点,但说到底, 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上”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注水剧”不啻是一剂鸦片,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它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
B.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不啻是一剂鸦片
C.“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不啻是一剂鸦片
D.“注水剧”会对双方的品牌和信誉造成危害,不啻是一剂鸦片,对总体收视状况本来已经令人苦恼的播出方来说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B.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C.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扎扎实实用“干货”和“硬货”赢得观众。
D.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好作品说话,要取得国产电视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就必须挤干“水分”,用“干货”和“硬货”扎扎实实赢得观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① ______ 。最早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此之前,伊尹、周公、孔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逐渐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② ______ ,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但是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③ ______ 。自此之后,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请你从以下几位作家和作品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大致相同。
人物:曹操苏轼陶渊明屈原刘兰芝
示例:苏轼——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遇见”,也许遇见一本书,启迪你人生的方向;也许遇见一朵花,带给你沁人欢喜;也许遇见一只鸟,留给你莫名的难过;也许遇见一个人,带给你些许的温暖……遇见是一种阅历,遇见是一种缘分,遇见是一种幸福。
请以“遇见你, 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A、C、C
【解析】(1)B.“更为准确”错,原文第一段只是说“闻一多先生只用一句‘男人说女人话’对‘香草美人’进行了简单明了的解释”,并未比较二者谁更准确,无中生有;C.“后世文人都借女性的角度来进行诗词创作”错,原文第一段为“许多文人”,扩大范围;D.“这实际就是一种弃妇闺怨”错,原文第二段为“其核心便是弃妇衍生的闺怨情结”,闺怨情结不等同于闺怨,偷换概念。
(2)C.“原因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结构”错,以偏概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和封建伦理结构有关,也与封建等级社会秩序中王权的压抑有关,见原文第三段“当我们进入封建等级社会秩序时可以发现,因为他们受到王权统治中心的压抑,这种压抑的处境使他们被贬入以女性作为象征的客体地位,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3)C.因果倒置,“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是结果的表现,见原文第三段“因而男性作家被迫使用受压抑的女性话语”。
4~5.【答案】B、C
6. ①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②从深邃和厚重方角度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③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去迎合。
【解析】(1)A.“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的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从形变变成了神变”;C.“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无中生有;D.“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的说法错误,田青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见材料三“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2)A.“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以偏概全,还有“故宫”,见材料一第一段。B.理解错误,“梵文”不是德国的语言,是印度语言,材料一原文为“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D.“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理解错误,材料三原文是“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3)材料一中“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材料二借助二胡直播和古筝直播受欢迎来说明传承传统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材料三中“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7.【答案】B
8.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②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9.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10.【答案】B
11.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
【解析】(1)B.“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错,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牵强。
(2)“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诗人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草木繁盛,环境清幽,有环境的恬静之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表现出拥有心灵宁静之乐;“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把酒言欢,表现出其躬亲耕作、自食其力之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表现出纵情想象、沉醉书卷之乐。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12.【答案】【小题1】夙兴夜寐,靡有朝夕
【小题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小题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3~15.【答案】B、C、B
【解析】(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中的“潜”与“默”暗示这种影响是看不到的,无形的;“耳濡目染”则是可见可闻的,“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濡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句中指电视剧对人的无形的影响,选用“潜移默化”;
不容置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不容忽视:不应该轻视,要重视。句中指对负面影响要重视,选用“不容忽视”;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雪上加霜: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句中指电视整体收视情况会越来越糟糕,选用“雪上加霜”;
精雕细琢:比喻做事情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精雕细琢是过程,精益求精是态度。句中指态度,选用“精益求精”。
故选:B。
(2)注意句子前后的语境,“对电视剧制作方和播出方来说”后面的句子要指出双方的关系,排除A、B;根据“提振一时,贻害无穷”的结果,承接“不啻是一剂鸦片”最恰当。
故选:C。
(3)A.语序不当,“扎扎实实”应放在“用”前面;
C.成分残缺,第二句缺少主语,应为“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D.成分残缺,第二句缺少主语,应为“国产电视剧要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语序不当,“扎扎实实”应放在“用”前面。
故选:B。
16.【答案】①还因为它有教育功能;
②只认识到“俭”是美德;
③还认为“俭”可以养“德”。
【解析】语段分析了尚俭作为美德的作用。第一空根据上文语境“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确定横线处必然有关联词语“还(更、而且)因为”,再联系后文“最早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可见话题为“教育”,确定空处应该有“教育功能”,以便照应“经济价值”。第二空根据上文“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确定“可以说前人”后面应该填入“只认识到‘俭’是美德”,以照应后文“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第三空根据上文“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首先确定横线处必然有关联词语“还”,在从上下文“自此之后,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的信息里确定空处应该有“认为俭可以养德”之类的内容,据以上信息确定答案即可。
17.【答案】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徐志摩——生命就是一个星辉斑斓的梦,只有轻轻地来悄悄地去,才会让梦长留。
桑地亚哥——生命就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只有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
巴金——生命就是一只黑夜里追寻光明的小舟,只有以爱为桨,才能拥抱明天的太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目的是考查学生灵活使用各种句式、表情达意的能力。仿句要仿形式,句式结构一致,手法修辞相同。仿句要仿写内容,语意切合语境,情感色彩统一。需要联想寻找相关材料,语言得体简明连贯。本题要求从四位作家或文学人物中,任选两位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对生命的理解。
18.【答案】略A.耳濡目染
不容置疑
日薄西山
精雕细琢
B.潜移默化
不容忽视
雪上加霜
精益求精
C.耳濡目染
不容忽视
日薄西山
精益求精
D.潜移默化
不容置疑
雪上加霜
精雕细琢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3)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3)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3)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3)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4)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桐城市某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4)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线上支付——享受更加专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