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 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 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 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 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 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选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
    C. 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 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高度。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
    A.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抛江中,愤然投江而死。
    C. 《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D.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4. 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答案】1. B 2. C 3. B
    4. ①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或“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或“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
    ②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或“多缺乏斗争意识”);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或“积极摆脱宿命,自己掌控命运”)。
    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或“多是弱者”);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或“多是强者”)。
    ④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5. ①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娘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可知“不是剧烈的冲突”不等同于“淡化冲突”。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崇高”于文无据;
    B.以偏概全。由“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可知,“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只是中国悲剧人物的普遍选择,并非一致选择;
    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可知选项断章取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选项表述成立的限定条件应是“中国古代悲剧”。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依据原文 “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可知“克己思维模式”指个人认同并服从群体或社会的群体本位思维模式,杜十娘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特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依据原文“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有时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②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
    依据原文“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
    ③依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依据原文“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多是强者。
    ④依据原文“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依据原文“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依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⑪——“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⑫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⑬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⑭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台湾作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⑤段“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意在写出在台湾很少见到梅花。
    B. 文章第⑥段写梅花既习惯于严寒酷冷,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生长,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
    C. 文章第⑩段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
    D. 题目中的“天香第一枝”指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及其美好品质的喜爱,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 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 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 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8. 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9. 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答案】6. B 7. B
    8. 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②然后写到国父纪念馆访梅;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9. 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错误,并非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而是说明梅花适应能力强。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形成对比”错误,只是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唤醒了我的记忆,从而回忆了“记忆里的梅花”,并无对比之意。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1段“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
    第2—7段,“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
    第8—10段,“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
    最后四段,“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回到现实,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结合“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可知,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
    结合“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可知,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
    结合“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等可知,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可知,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结合“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可知,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
    结合“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可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
    (一)(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噴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
    B. 袒免,古代丧礼,凡是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袒衣免冠,以示哀思。
    C. 危言,文中指危险的言论,其中“危”与成语“危言谠论”的“危”意思不同。
    D. 进,指出仕,做官,与《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进”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晏子的答辞,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而下,尤为精警动人。
    B. 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C. 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是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D. 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又不忘君臣之礼,敢于冒着被崔杼杀害的危险,依礼入崔家哭吊一番,以此表达臣子私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无勇”者邪?
    14. 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材料二中司马迁如此仰慕晏子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0. ADG 11. C 12. C
    13. (1)如果君主为了自己私利而死,为了自己私利而逃亡,如果不是他亲近喜爱的人,谁能担当这样的责任?
    (2)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
    14. ①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
    ②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
    ③晏子厉行节俭,严于律己,处事秉公办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
    “吾”作主语,“读”作谓语,“《晏子春秋》”作宾语,故应在A处停顿;
    “其言之”作主语,“详”作谓语,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故应在D停顿;
    “既”作状语,“见”作谓语,“其著书”作宾语,故应在G处停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口实,指俸禄。“岂为其口实”,句意:难道是为了俸禄?
    口实,也可指话柄、借口。“贻人口实”,意思: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B.正确。
    C.错误。两个“危言”意思相同,都指正直的言论。
    “即危言”,句意:他就正直的言论来回答。
    “危言谠论”,句意:正直的言论。
    D.正确。
    “进思尽忠”,句意: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
    “进不入以离尤兮”,句意: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所用,又遭到指责啊。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错误,晏子只是预料到齐庄公“不免于难”,但究竟谁会杀死他,晏子并不知道;而且“吾亦无死矣”是说自己不再是齐庄公的臣子,不用陪着他去死了,并不是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如果;“私昵”,亲近喜爱;“孰”,谁;“任”,担当、担任。
    (2)“方”,当,在;“成礼”,行礼完毕;“去”,离开;“岂……邪”,固定句式,难道……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可知,他冒犯君主的威严依然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
    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可知,当晏子趴在齐庄公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这件事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
    从“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可总结出晏子生活节俭,从“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可总结出他正直直言,处事秉公办理。由此概括出: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晏子是齐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都被采纳,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都会赏赐给他爵位,增加他的封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就收回他的一些爵位和封邑。爵位和封邑都被收走后,晏子就退出朝堂,坐上车子,长吁短叹,最终又笑了。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多次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怜悯我们的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跟随的人说:“(您要)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殉死呢?”跟随的人又说:“逃往国外吗?”晏子说:“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往国外呢?”跟随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我们的君主死了,回到哪里去呢?给百姓当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欺凌百姓?是为了掌管国家。给君主当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俸禄?是为了保住国家。所以,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为君主殉死;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逃往国外,那么臣子就为君主逃往国外。如果君主为了自己而死,为了自己而逃亡,如果不是他宠爱的人,谁能跟他一起承担这样的祸患?况且别人明明有君主却把君主杀了,我为什么却要为君主殉死?又为什么要为君主逃往国外?但是我又将回到哪里去呢?”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为君主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足以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勋。我难道是个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着去死呢?”说完就脱掉外衣左袖,露出左臂,摘掉帽子,用白布缠头,坐在地上,头靠着齐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向齐庄公跳脚号哭了几声,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
    文本二:
    晏平仲,名婴,是菜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被齐国百姓看重。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后,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他的妻妾不穿丝制的衣裳。他在朝廷时,君主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没有说到的事,他就秉公办理。当君主有道义的时候,就服从命令去行事;没有道义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凭借着这样的行为,他连续三朝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所以就编写了他的传记。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拿着鞭子驾车,也是我高兴而仰慕的事啊。
    (二)(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任洛阳丞请告①一首
    韦应物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
    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家园杜陵②下,千岁心氛氲。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注】①请告,请求休假。唐制,职事官请假百日,即合停官。②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用“木”作喻,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本性与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交代了自己“请告”的原因。
    B. 诗人“折腰非吾事”的态度,与李白“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慷慨愤激之情。
    C.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两句,描写初春雪后的静美与生机,嵩山高大巍峨,洛河一带已有春天的气息。
    D. 全诗内容清晰,先写自己做人为官的立场和态度,后半部分实写了诗人回到家乡杜陵后耕耘漫步的隐居生活。
    16. 历来人们多认为“陶韦诗风相似”,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这一看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两首诗都是五言古体诗。
    ②语言风格都质朴简洁。
    ③在选择意象上有相似之处。
    ④都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后半部分实写了诗人回到家乡杜陵后耕耘漫步的隐居生活”错误,联系本诗的题目和注释①可知,本诗是请求休假,本诗的后半部分是诗人想象回到家乡后后的隐居生活,属于虚写。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诗歌体裁的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古体诗。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从韦诗的“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和陶诗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等处可知,这两首诗的语言质朴简洁,通俗易懂。
    从选择意象的角度看,从韦诗的“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和陶诗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处可知,这两首诗都善于写景,在选择意象上多用“鱼”“鸟”树木等描写隐逸生活。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看,从韦诗的“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和陶诗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处可知,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同学打算明年毕业后去泰山游览,如果他想追随姚鼐登山足迹,那么你推荐他的登山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答案】 ①. 越中岭 ②. 复循西谷(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③.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④.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 莫春者 ⑥. 春服既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循、巅、莫、既。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孙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①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②他才感到现在腰板硬了一些。过去,③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④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了。当然,⑤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⑥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 A 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 B 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 C 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效果。
    【答案】18. A精神抖擞
    B家喻户晓(沸沸扬扬)
    C哭笑不得(出乎意料)
    19. (1)语句②,修改: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2)语句⑥,修改:“虽然”改为“可”或“但是”。 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
    20. 拟人手法。构成:用“沉浸”“吟唱”赋予村庄、东拉河人格特征。效果: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语境,此处作状语来形容如何“跳上新生活的马车”,根据后文“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可看出应填表示充满力量的精神状态,所以可填充“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强调有干劲,热情洋溢或行动中精神饱满的状态或气质。
    B处,根据语境“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 了”,可推断是说所有人都知道了或是大家纷纷议论,故填充“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C处,据语境,“叫人 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可看出是说人们对此感觉尴尬或意外,因此可填充“哭笑不得(出乎意料)”。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出乎意料: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是语句②语序不当,“才感到现在”中时间状语“现在”应放在前面,所以应改为“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二是语句⑥关联词语不当,分句“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应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应改为“可”或“但是”。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划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句子“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和“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用“沉浸”“吟唱”“疲倦”这些拟人化的词语,赋予村庄、东拉河以人格特征,显得生动、自然、形象。
    结合前句“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据此看出,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地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暴发危害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 ① 。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传入的。有意传入则是指 ② 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滨海湿地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藨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自然传入,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 ③ ,以致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加横线的地方都用到了引号,请简要分析二者用法上的不同。
    【答案】21. ①主要包括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 ②了观赏和改善环境 ③不易被发现和监测
    22. ①“今古奇观”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建校会”“建庙会”同时出现在双水村是奇怪而少见的事。②“绿色荒漠”的引号表示含义特殊,文中指的是滨海湿地被引进植物互花米草覆盖,其他生物面临生存危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传入的。有意传入则是指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植物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自然传入,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可知,主要介绍了外来入侵物种的三个传入方式,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主要包括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
    第二空,此处解释物种“有意传入”,需要填写人为引进物种的目的,引进物种有观赏的目的,再结合“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应填“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
    第三空,结合上句“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和下句“以致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可知,过程较为隐秘,所以不易被发现和监测,以致中后期造成严重灾害,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易被发现和监测”。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由原文“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可知,“今古奇观”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建校会”“建庙会”同时出现在双水村是奇怪而少见的事。
    结合“20世纪,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滨海湿地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藨草的生存空间”“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可知,“绿色荒漠”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文中指的是滨海湿地被引进植物互花米草覆盖,其他生物面临生存危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饭圈,原指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现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破圈,意思是某明星、某事件走红的热度不仅在自己的粉丝圈中传播,还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知晓。“破圈”这一词语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考古工作专业性很强,但经过一些人的巧妙构思设计,突破了自身的文化圈层,成为影视观众热捧的工作。再如,以前冰雪运动是个相对小众的圈子,随着冬奥会的临近以及冰雪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正在破圈走向大众化。破圈可以是对自己已有圈子的突破,也可以是让更多圈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圈子。
    “破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破圈
    世界是由无数的圈子组成的,有工作圈、学习圈、专业圈、家庭圈、朋友圈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秋水》,里面的河伯就是一个典型的圈中人。他主管着江河,在这个圈子中是老大。看到百川都归向自己,便自以为宽广博大,洋洋自得。有一天出了圈,到了大海,才发现河外有海,自身渺小。看来,囿于自己的圈子的确限制了自己的眼光啊。古人尚需破圈,今人怎能固守?
    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几乎都是不固守已有圈子的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一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行规律。关心社会科学的他始终关注圈外自然科学的发展,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科学对工业和人类发展的巨大革命影响。鲁迅本是学医的,然而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创作了影响中外的文学作品。他最初的想法也只是解决家人就医的问题,后来他毅然走出了这个圈子,因为他认识到医学只能救治人的身,不能救治人的心。屠呦呦是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人,她最重要的发明就是创制了青蒿素药物,拯救了无数疟疾的患者。她跨越两圈,从中药中收集了大量的方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炼有效成分,因为她看到了中医药学和现代医药科学紧密结合的美好前景。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长期封闭在一个圈子里,与别的圈子就会形成隔阂,如果我们自己对圈外再漠不关心,甚至躺在舒适的圈内怡然自得,那我们就会越来越孤陋寡闻,慢慢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时代需要我们破圈,时代需要我们身在校园,放眼社会。文科生应该多了解自然科学的新进展,不要以为读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就可以傲视别人;理科生也应多接受人文艺术的熏陶,不要轻视精神的熏陶对人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你看,教材也在鼓励我们破圈:社会调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就需要我们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观赏艺术也需要我们了解美的规律,探索美背后的科学因素。
    生活中没有空中楼阁,只要你生活在人类社会,你就不可能没有圈子,但圈子和圈子之间又不可能是彼此纯封闭的,你总要和别的圈子打交道。破圈并不是要抛弃原有的圈子,也不是仅仅为了让自己多几个爱好,而是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心灵空间,进而产生更有创造性的思维,增强自己服务社会的能量。破圈,某种程度上就是让自己的圈更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五句,关键词是“破圈”,写作的重点是“破圈”。
    第一句指出“饭圈”的原来的意思和现代发展的意思,第二句指出 “破圈”的意义,它指一件事走红的热度除了在自己的粉丝圈中传播,还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知晓。第三句是 “破圈”在现代的应用,接着四五两句举出“破圈”的两个例子,一个是考古工作突破了自身的文化圈层,成为影视观众热捧的工作,另一个是冰雪运动破圈走向大众化,第六句再次强调“破圈”,给考生提供思考。
    要求以“破圈”给你带来的启示写一篇文章。“破圈”的启示:可以指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圈子,跳出局限着自己的圈子,并不是一种局限,而是一种动力,是锻炼自己,是改变自己,是造就自己;“破圈”也可以是平常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困境,不妨运用“破圈”思维,学习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或者停下笔来,换一种思路,也许可以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效果;“破圈”还可以是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立意:
    1.“破圈”方能出彩。
    2. 破圈:“突破”与“吸引”。
    3. 不断破圈。
    4. 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河南省濮阳一高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