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湖北省荆州中学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湖北省荆州中学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本愿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而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者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适宽的静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頫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约在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变化,山水从宗教意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
B. 山水画折射出当时地主士大夫们的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
C. 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荣华富贵后,丘山溪壑、野店村居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寄托,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山水画走向成熟。
D. 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社会变异的直接反映,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尤以老庄和禅宗思想影响最为深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画分化为绘画艺术里的一个独立门类,有独立的审美对象,时间上应晚于宗教画。
B. 中国山水画着重抽象思维,即非客观世界,这与西方强调的客观世界迵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自然和自我并不对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合为一体的。
C. 隋代展于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山水画,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D. 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 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以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乞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
B.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C.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D.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
4. 材料一提及“欧洲风景画”,材料二提及“西方风景画”,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5. 游客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根据材料,请你解释形成这一艺术特点的原因。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将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类比,阐明两者的成熟都是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曲折反映;
②引出“风景”与“山水”的比较,指出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没有风景画。
5. ①中国山水画反映是士大夫阶层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画,不是写实的风景;
②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是人的精神的体现,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又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错误,原文是“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可见,是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了,不是“意图改变封建农村的意识形态”,选项曲解文意。
C.“门阀士族和地主士大夫……”错误,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不同于少数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由此可见,是士大夫,没有“门阀士族”。
D.“直接反映”错误,文中说的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便创始于此”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可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只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但不代表就是最古老的绘画,无法说明“古人那种不受约束的绘画风格”创始于此。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基本音调”是“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
A.“乞求无得”是归的原因,“满面风霜尘土气”是归的状态,由此可知,应是失意而归,一生偃蹇的遭遇写照。不合要求。
B.诗中写乡野孩童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怡然自适的状态,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
C.诗歌是以桂花喻人,没有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基本音调”的内涵不合。
D.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话题是中国山水画,提及“欧洲风景画”“西方风景画”应该是为阐述中国山水画服务。
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欧洲风景画”。由“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这是说欧洲风景画成熟与资本主义的原因,而“如”意思是“像”,“这”指的是前面所说的“中国山水画”,由此可见,“中国山水画”和“欧洲风景画”二者在成熟方面是有相近性的,二者放在一起构成类比;结合“这也正是为何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成熟于资本主义阶段一样”可知,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欧洲风景画”,它们的成熟都社会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
材料二第三段一开始提到“西方风景画”,“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接着下文说“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由此可知,因为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引出了下文“风景”和“山水”的比较,如“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以此说明古代中国只有山水画而没有风景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的原因,然后分点作答。
由材料一第二段“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念”,第三段“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可知,这些士大夫在山水画中所描述的画面是他们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的画面,与现实生活、场景是有距离的,并非写实。
由材料二“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可知,因为受到“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山水画体现的是人的精神,而非客观的地貌图像。
所以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吻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找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便翻了起来……
⑬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他的声音嘶亚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扑倒在地。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捭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⑰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⑱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⑲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来。
⑳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B. 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C. 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D. 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7. 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
B.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对理想的执着。
C. 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式的“卧薪尝胆”。
D. 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对应。
8. 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笑之……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
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归平静
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 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忠犬的待遇,反衬苏秦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②情节结构上: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③主题表现上:“忠犬”象征着苏秦对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暗示文章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分析错误。根据“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烦躁急迫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是他遭受挫折后不得已的选择”错,根据文章第二段“他就打定了主意”以及后文内容可知,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的选择。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给文章分层,让后再逐层分析归纳。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1-2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3-7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
第三层10-12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
第四层8-9、13-22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最终大彻大悟的过程;
文章这四个部分,都与苏秦“再造”的过程有关。总结归纳后,可以把苏秦“再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章1-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来,被亲人嘲笑导致温情的梦幻破裂而决定离家苦修,再造自己。可概括为:梦幻破裂,离家苦修。
第二阶段:文章3-7段以及第11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重新结庐成功。然后顿悟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即“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瓴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这之后他的内心变不再烦躁、急迫。可概括为:修筑草庐,重归平静。
第三阶段:文章8-22段,主要讲述了苏秦反复苦读,历经生死,终于大彻大悟的过程。可概括为: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主题表现上: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增加忠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忠”象征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尝胆,终于大彻大悟。所以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情节结构上:增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增加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增加忠犬陪伴的环节,以忠犬所受到的待遇“苏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来从侧面说明了苏秦内心的善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立,田单相之,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曰:“奈何?”曰:“嘉单之善,下今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立则杖锸,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B.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C.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D.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在文中是“趁机”之意,与《鸿门宴》中“不如因而善遇之”的“因”意思相同。
B. 狄是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有北狄、西戎、南蛮、东夷之说。
C. 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在文中是国家政权的代称。
D. 志,在文中是“标志”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单救助老人的行为引起襄王的猜疑,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想寻求贯珠者的帮助。
B. 从街头里巷百姓的话语,可以看出贯珠者以他独特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君臣危机。
C. 鲁仲子认为田单能破燕而不能下狄的原因,是田单的斗志和军队的士气已经今非昔比。
D. 听了鲁仲子的分析,田单第二天就巡视城墙,立于险境,亲自击鼓,是为了激励士气。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2)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14.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贯珠者的计谋。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田单有这些善行而大王赞扬他,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善行。
(2)(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下它。
14. 移花接木。把田单的善行“嫁接”到齐襄王的身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来日百官上朝,大王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自表示慰问,然后下令调查饥寒交迫的百姓,给以赈济。
“于庭”作“揖”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饥寒”作“百姓”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和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两个“因”均为“趁机”之意。句意:大王不如趁机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不如 趁机好好地招待他。
B.说法正确;
C.说法正确;
D.志,在文中是“记、记住”之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相同。句意:您是记得的啊/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A.“想寻求贯珠者的帮助”错,根据“左右顾无人”可以推知,襄王是担心有人听到自己的话,所以襄王呼唤贯珠者而询问,是担心他的话语被泄露,暗藏杀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是”,如此,这样;“善”,善行;“嘉”,赞扬;
(2)“谢”,辞别;“遂”,于是,就;“克”,攻克。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原文“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意思是田单有这些善行而大王赞扬他,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善行。听见老百姓都在谈论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得好啊!”所以,贯珠者的计谋是:把田单的善行“嫁接”到齐襄王的身上。也就是“移花接木”之计。
参考译文:
燕军攻齐,临淄被攻破。田单死守即墨,后来反击,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国都临淄,田单立太子为襄王,自居相位,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者赤足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僵坐在岸边的沙土上。田单看见老者身体寒冷,就脱下自己的皮裘送给老者。齐襄王憎恶田单这种行为,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莫非图谋我的王权?如果不先发制人,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说完,他猛然从自言自语中惊醒,警惕地左右察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唤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承认:“都听到了。”襄王杀意顿生,却故意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趁机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襄王说:“该怎么做?”那人说:“您可以发布诏令嘉奖田单的行为,并说:‘寡人担心百姓子民挨饿受冻,相国就分赐他们衣食;寡人关心百姓,相国也满腹忧心。相国这样做,正合寡人心意。’田单有这些善行而大王赞扬他,赞扬田单的善行,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善行。”襄王叹道:“好主意!”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表扬了他给贫民送衣的行为。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来日百官上朝,大王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自表示慰问,然后下令调查饥寒交迫的百姓,给以赈济。”襄王一一照办后,又派人到街头里巷打探民众的态度,听见老百姓都在谈论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得好啊!”
田单将要攻打狄,(出征之前)拜访鲁仲子。鲁仲子说:“您攻打狄,是不能攻克的啊。”田单说:“我凭借五里长的内城,七里长的外城(极言城小),被打败的兵卒,打败强大的燕国,恢复齐国疆土。(我)攻打狄却攻不下,为什么啊?”(田单)登上车没有告辞便离开了,于是去攻打狄。(田单攻狄)三个月却还没有攻下它。田单才担忧,问鲁仲子说:“您说我不能攻下狄,请让我听听您的说法。”鲁仲子说:“您在即墨的时候,坐着就编筐,站着就耕种,为士卒鼓气说:‘前进啊!国家要灭亡啦,我们的生命要丧失啦,国家、生命都要归于哪里呢!’在这个时候,您有为国战死的雄心,士卒们也舍生忘死。听到您的话,(士卒)没有不挥泪举臂积极求战的。这是您破燕的原因啊。如今您东面有夜邑丰厚的俸禄,西面有淄上彻夜的欢娱,(您是)黄金横在腰间,在淄、渑之间往来奔驰,(您现在)沉溺于生活的玩乐,却无为国战死的雄心,这是您不胜的原因啊。”田单说:“我有为国战死的雄心,您是记得的啊。”第二天(田单)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他)站在箭石纷飞的地方,抱着战鼓击鼓,狄人才被打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临窗独坐,思绪悠然,微风骤至,惊动诗人。
B. 颔联承接“思悠哉”,写诗人幻想故人穿过竹林来叩门拜访。
C. 颈联渲染了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D. 尾联“为拂绿琴埃”一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16. 这首诗以“微风”贯穿全篇,明写“微风”暗寓“友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对此作具体赏析。
【答案】15. B 16. 首联:诗人临窗独坐,微风骤至,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诗人疑是故人来,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以景写自己独坐无友的孤独寂寞。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绿琴上的尘埃,表达奏琴以慰知音的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的能力。
B.“幻想”说法错误,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诗人疑是故人来,而不是幻想故人来。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和感情的能力。
本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
首联写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
颔联写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流露出对友人的思念。
颈联写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尾联感叹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的云,既具有自然的物质属性,又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深要的文化意蕴。唐诗宋词中含有“云”的诗句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异日图将好景 ②. 归去凤池夸 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 只在此山中 ⑥. 云深不知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摧、事、颜、鉴、纤。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音乐,以艺术化的方式对党史国史进行记录,对红色精神进行阐释讴歌。对红色经典音乐的每次聆听和传唱,对个体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能够为我们继续前行提供__________的力量。例如《长征组歌》的10个部分描绘了完整的长征过程,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__________,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汇成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表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今天,哪怕对长征历史__________的人听了《长征组歌》,也会被旋律中闪动着的革命激情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感动。同样,红当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今天,很多地方和单位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唱红歌活动。一些年轻人可能不明白,为何要反复味唱红歌。红歌不同于其他歌曲,其蕴含着红色基因,承载着革命精神,( )。唱红歌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文娱活动,而是在跟历史对话。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眸中,一些红歌渐渐__________,成为经典。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 )
A. 源源不断 丝丝入扣 一无所知 深得人心
B. 源源不断 环环相扣 一无所知 深入人心
C. 源远流长 环环相扣 一窍不通 深入人心
D. 源远流长 丝丝入扣 一窍不通 深得人心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B. 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的桥梁,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C. 《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桥梁,是在用旋律对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D. 《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是在用音符为今人架设与历史对话,是在用旋律对于红色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却是对历史的大书写
B. 也许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却是大大书写了历史
C. 也许是对历史的大书写,却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
D. 也许是大大书写了历史,却少了些个体的小悲欢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①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文中用来修饰“力量”,应选“源源不断”。
第②空,丝丝入扣:纺织时,每条经线都要从扣齿间穿过,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环环相扣: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
文中用来形容《长征组歌》中很多的战斗生活场面,应选“环环相扣”。
第③空,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一窍不通: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文中指对“长征历史”的知晓,应选“一无所知”。
第④空,深得人心: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文中修饰的主体是“一些红歌”,表达的是对红歌的了解与喜爱,应选“深入人心”。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三:
①主客体不当,应将“红岩精神之于《红梅赞》”改为“《红梅赞》之于红岩精神”;
②成分残缺,应在“对话”后加上“的桥梁”,使之与“架设”搭配;
③介词使用不当,应改“对于”为“对”。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一句将红歌与其他歌曲对比,强调红歌高于其他歌曲之处,后一句先否定唱红歌是“简单的文娱活动”,再肯定唱红歌是“在跟历史对话”,因此,选填的内容要能体现出递进关系,排除C、D两项;“个体的小悲欢”与“大大书写了历史”形式不工整,排除B项。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社交焦虑的体验在成年人中不少见,___①___。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也是社交焦虑,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有的会哭闹,有的则是一声不吭。那些平时很活跃,但是到了陌生场合,由于紧张而一声不吭的孩子,就是因为焦虑而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自己就能好转,___②___,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___③___。
不过,家长可以适时加以引导,告诉孩子不要因为出现焦虑症状而特意回避应该做的事情,非要把症状消除后才正常生活。同时,家长也不能过于紧张,不要因为孩子有了焦虑症状而导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家长的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2. 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交焦虑”给出三点提醒。要求:每句不超过13个字。
【答案】21. ①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②不需要特别处理
③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
22. ①对孩子关注要有度;
②引导孩子正常面对生活;
③家长要避免自己出现焦虑问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前面说社交焦虑不是成年人的专利,接着说“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这显然也是社会焦虑,因为前面已经提到成年人的社交焦虑,故应填写“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第②处,结合前面“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和后面“不需要去特别处理,顺其自然就好”可知,此处是说这种生理性的焦虑到了一定年龄自己就能好转,故可填写“不需要特别处理”。
第③处,结合“焦虑症状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自己就能好转”“顺其自然就好”可知,如果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很可能适得其反,故可填写“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概括以及句式运用的能力。
首先分析三个语段,找到三个语段各自的中心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使用肯定陈述句进行概括。
第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说社交焦虑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引出第二句儿童的社交焦虑,后面是对儿童社交焦虑表现的分析,所以这一段是说儿童也会有社交焦虑。
第二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说多数孩子的焦虑到一定年龄会好转,不需要特别处理,第二句是说当孩子出现焦虑时家长过分关注会加重焦虑,所以这一段是说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要适度。
第三段,共三句话,第一句是说家长对孩子出现的焦虑症状要适时加以引导;第二句是家长不能过于紧张,要警惕自己会因孩子的焦虑而导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第三句是家长焦虑对孩子无益,所以这一段是说家长要避免自己出现焦虑。明确了这些内容,再用肯定句的句式进行概括即可。
故对“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社交焦虑”的可以提出三点提醒:①对孩子关注要有度;②引导孩子正常面对生活;③家长要避免自己出现焦虑问题。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人流沙河生前有一次回母校,写过一副对联:正当花朵年龄,君须有志;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
材料二:现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睡前抖音熬半宿,早上头条看世界,全家微信学养生,好友全刷拼多多。小视频用户调查显示,抖音上的用户90%都是24岁以下,这个年龄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会自律
自律,换而言之,就是严于律己。它是与监督相对立,更强调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一种意识。自律,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从严要求自己。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作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因此,我们就应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状况下都做到自律。
要想做到自律,首先要理解监督和自律的关系。监督意指被动地理解来自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规则和看管。而自律则是主观的,能动的适应。它们均能到达约束行为的目的,自然都是必要的。但相较之下,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和用心。就作用而言,监督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自律。
要真正做到自律,并不容易,它是自己与自己的约定和承诺。还需要做到很多。
先之,要从自身严格要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此刻我们所身处的世界真得很复杂。有无数的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的对待关系到我们的一生。来自网络的纷繁复杂的虚拟,来自现实无花八门的骗人把戏,我们的确很难应对。所以,自律就十分的重要。保正不做第一次就是一种拒绝,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再之,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德过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一个人的愚笨不在他的无知,而在他不知自己的无知。一个学会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知之明。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砸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坚决不为。我们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妨碍到别人,而不是只为了自身。
次之,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也不免会犯错误,而勇于改正会让他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人不羞于承认自己犯了过错,说明他变得更加豁达。中国自古就有谚语: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勇于认错不但是自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气度!
我们就应学会自律,学会做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律,我们才能够自尊自爱,只有自律,我们才能够自省自知,只有自律,我们才能够自立自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点:作文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中正当花朵年龄指青年学子,正值美好年华,君须有志,是对学子们的希望与鼓励,希望他们有高远的志向,又见课堂灯火,我已无缘,带有一种自己青春不再的遗憾,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同学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奋斗。第二则材料则是调查发现,抖音用户以青年人为主,或许在读书,或许刚刚进入社会,进入职场,这一句委婉的说明他们正直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沉溺于这类浅层次的娱乐中。两个材料一正一反,主旨明确,就是要告诉青年,在应该奋斗的年龄,不应该过度沉溺于娱乐,要有高远志向,强大的自控能力,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与工作上,这样才不会在年华老去之后而惋惜不已。
【立意】1.奋斗是人生的常态。
2.青年人要志存高远。
3.用自律成就自己。
4.尽吾力则无悔。
5.珍惜青春,严格自律。
【素材】1.斯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2.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3.张伯苓长期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果真如此,张伯苓再没吸过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宜荆荆随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宜荆荆随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荆荆宜三校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