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
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液
B. 血红蛋白、神经递质、生长激素、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稳态的维持只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三个系统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指细胞外液,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A错误;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
D、稳态的维持主要的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需要各个器官、系统协调合作,D错误。
故选C。
2. 某同学分别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B. 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 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D. 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所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其中清水组属于空白对照,缓冲液组属于标准对照,A正确;
B、加入HCl后,清水组的pH应该降低,所以图中清水组的结果不合理,B正确;
C、据图可知,缓冲液组的曲线比血浆组先下降,说明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缓冲液组,C错误;
D、从坐标曲线可以看出,当加入的HCl达到一定量后,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都不能继续维持pH的相对稳定,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C。
3. 如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填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可以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 内环境的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
D.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B表示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C、D表示温度、渗透压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出现下列情形,稳态会遭到破坏: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详解】A、由分析可知,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如酸碱度与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相关,C正确;
D、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B。
4. 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现在发现的神经递质都是蛋白质
B. 都能够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C. 由突触前膜释放,消耗能量
D. 神经递质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1、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类:兴奋型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兴奋型神经递质促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促使下一个神经元维持静息状态。
2、神经递质由上一个神经元通过胞吐释放,在突触间隙里扩散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使相应的离子通道打开。
【详解】A、神经递质化学本质不唯一,可能是蛋白质,可能是气体等,A错误;
B、兴奋型神经递质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B错误;
C、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即位于组织液,故会出现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C。
5.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D. 在发挥作用后,要立即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A、部分酶以及神经递质在细胞外起作用,A错误;
B、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要和特定的分子结合后起作用,B正确;
C、并非所有的激素和酶都是蛋白质,C错误;
D、酶发挥作用后不会被灭活,D错误。
故选B。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精神紧张时心跳会加快,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C. 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D.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胶质细胞,其数量比神经元数量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B正确;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C错误;
D、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其数量比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少的多,D错误。
故选B。
7. 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 )
A. 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B. 感受器、突触后膜、突触小体
C. 效应器、突触后膜、突触小体D. 感受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兴奋产生、传导、传递生理机制的理解。明确兴奋产生、传导、传递的生理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的膨大,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详解】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即产生电信号;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转变;再作用于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
8. 若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纤维上的传播方向。下列各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详解】AB、图A为“轴突-胞体"传递,图B为“轴突-树突”传递,A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题图所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D正确。
故选C。
9. 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服用生长激素,可治疗侏儒症
B. 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 激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直接参与靶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 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1、不同的激素化学本质不同 ①同醇类激素:性激素;②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③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在使用中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为消化酶会将其水解;而其他性质的激素则可以口服。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作为信号分子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3、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体内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详解】A、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服用生长激素后,会被消化系统消化水解成氨基酸,没法治疗侏儒症,A错误;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先天具备的,生下来就会的,是非条件反射,B错误;
C、激素随体液流向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调节靶细胞内的生理活动,C错误;
D、叩击膝盖下的韧带,会引起膝跳反射,兴奋在沿着反射弧传导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会有神经递质(化学物质)传递信息,D正确。
故选D。
10.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 抄笔记时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C. 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D. 记住某个验证码是感觉性记忆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听课时需要很多神经元的参与,而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的,即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
B、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的语言中枢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的躯体运动中枢的参与,B正确;
C、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听和说,因此,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参与,即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C正确;
D、临时记住某个验证码是注意之后产生的记忆,属于第一级记忆,D错误。
故选D。
【点睛】
11.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下丘脑中的某些部位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内脏运动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它属于传入神经
D. 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舒张,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之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错误;
B、下丘脑中的某些部位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正确;
C、内脏运动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它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
D、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对血管无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B。
12. 某同学从室温20℃的家中来到0℃户外的一小时内,其体温调节的情况将会是
A. 体温维持恒定不变B.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C. 毛细血管舒张以减少散热D. 可能会出现打寒颤的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从室温20℃的家中来到0℃户外的一小时内体温略有变化,A错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从室温20℃的来到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体温,B正确;寒冷环境中人的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热量散失,C错误;寒冷引起的打寒颤属非条件反射,D错误。
【点睛】学生对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理解不清
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13.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注入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与②对照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后能使胰腺分泌促胰液素
C. 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
D.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实验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①组的刺激部位为小肠肠腔,②组的刺激部位为静脉,A正确;
B、①与②对照说明盐酸刺激小肠后能使胰腺分泌胰液,B错误;
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小肠中神经的有无,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D正确。
故选B。
14. 医院在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一定量的CO2,以刺激有关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强。整个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
A. 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C. 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D. 内分泌调节和神经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详解】医院在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一定量的CO2,属于体液调节,二氧化碳刺激有关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快、加强,属于神经调节,因此,整个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方式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判断依据,再根据题意作答。
15. 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多次重复利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
B. 肾上腺素的分泌和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C. 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只能参与体液调节
D. 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神经元分泌的肾上腺素能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肾上腺素是兴奋性递质;肾上腺髓质也能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既能发挥激素的作用也能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
【详解】A.肾上腺素能使突触后膜兴奋,兴奋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A正确;
B.由于肾上腺素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故肾上腺素分泌与提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肾上腺素既是激素也是神经递质,既可以参与激素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C错误;
D.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维持肾上腺素含量的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A. ②⑤B. ④⑤C. ①②④⑤D. 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详解】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①正确;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③错误;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④正确;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⑤正确;
⑥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属于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⑥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 细胞毒性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C.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太强,A错误;
B、过敏反应主要进行的是体液免疫,因此B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B错误;
C、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所以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选D。
【点睛】
18. 下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
③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
A. ②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由图可知,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
【详解】①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①错误;
②细胞2是各种血细胞,其中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不消耗氧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②正确;
③液体c是组织液,其中可能含有激素,但不含消化酶,因为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③错误;
④细胞3是组织细胞,其种类最多,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正确。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9. 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 当人的手被针扎缩回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 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体温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
【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血糖变化)→C(胰岛)→D(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人手被针扎属于神经调节,通过A→B→E实现,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
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B(下丘脑)→C→D(抗利尿激素)→E(肾小管、集合管)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C错误;
D、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E(神经调节)来实现,体温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20. 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⑤是效应器,指肌肉或腺体,刺激②引起⑤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B. 分别电刺激②、④,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可验证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C.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及作用于突触后膜均需消耗ATP
D. 若乙为抑制性神经元,丙释放兴奋性递质后,乙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神经节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刺激②电流表偏转两次,刺激④电流表偏转一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而兴奋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详解】A、根据神经节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刺激②电流表偏转两次,刺激④电流表偏转一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而兴奋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丙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乙后,使乙的膜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效应器不仅仅是肌肉或腺体,而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21.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有昼夜节律性,晚上分泌多,白天分泌少。下图为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进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褪黑素的分泌存在着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B. 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C. 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松果体属于效应器
D. 熬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原因是长时间光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控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又反馈抑制下丘脑的活动,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详解】A、图示中褪黑素的分泌不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控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A错误;
B、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控制松果体分泌,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又反馈抑制下丘脑的活动,所以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人体生物钟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B正确;
C、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控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松果体属于效应器,C正确;
D、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熬夜导致长时间光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进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D正确;
故选A。
22. 对大鼠切除垂体和胰腺,随后进行单独使用生长激素、胰岛素,同时使用两种激素,观察大鼠生长情况,结果如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实验前切除胰腺和垂体是为了排除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动物生长的干扰
B. 器官切除、三次注射之间不应有时间间隔
C. 器官切除前与每次激素使用后的大鼠生长情况可以构成相互对照
D.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激素同时使用对大鼠生长具有相互增强效应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实验要控制无关变量,实验前切除胰腺和垂体是为了排除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动物生长的干扰,A正确;
B、为了验证它们的作用使科学结果更准确更科学,器官切除、三次注射之间应有时间间隔,B错误;
C、器官切除前与每次激素使用后的大鼠生长情况可以构成相互对照,C正确;
D、由图可知两种激素同时使用体重增加幅度较大,说明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睛】
23. 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一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切除正常小狗的垂体后,由垂体分泌的b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活动减弱,分泌的c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减少,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反馈给下丘脑,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进垂体分泌,故图中a含量升高,b、c含量降低,故选B。
24.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表示相关的免疫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b、d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Ⅰ可表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可表示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
C. 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 d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消灭抗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示可知,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靶细胞,d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
【详解】A、a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Ⅰ过程中有B细胞参与,可表示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Ⅱ过程中有。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可表示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B正确;
C、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使c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C错误
D、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而不是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且细胞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而不是细胞因子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B。
【点睛】
25.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 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C. 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器官可能是甲状腺、性腺、肾上腺
D. 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一定是下丘脑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
【详解】A、体液调节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A正确;
B、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B正确;
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靶器官甲状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C正确;
D、若靶细胞属于垂体,则分泌细胞可能是下丘脑细胞,也可能是甲状腺细胞、性腺细胞、肾上腺细胞等,D错误。
故选D。
26. 下图是人体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液、B液和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肝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填标号)。
(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______(填字母)液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3)剧烈运动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但是B液的pH仍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是因为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肝细胞周围显著增多的激素是______,肝细胞内显著增强的细胞代谢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内环境 ②. A和C
(2)A (3)
(4) ①. 胰岛素 ②. 合成肝糖原
【解析】
【分析】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利用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再渗回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间可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淋巴和组织液之间、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都是单向的,即组织液→淋巴→血浆,而不能倒流。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C表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肝脏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图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A和淋巴C。
【小问2详解】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图中A组织液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小问3详解】
剧烈运动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但是B液的pH仍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是因为有很多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 。
【小问4详解】
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作用之一是合成肝糖原。
27. 非洲猪瘟病毒(ASFV)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没有有效的疫苗。如图为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化合物,④~⑩代表某种细胞,其中⑩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细胞需要在__________中发育成熟。
(2)ASFV的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该靶细胞与图中细胞__________(填数字)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
(3)ASFV在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猪体内的细胞__________(填数字)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4)ASFV的致死率可达100%,这是因为ASFV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从而使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受到破坏。
(5)据报道,ASFV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属于__________。
【答案】(1) ①. 辅助性T细胞 ②. 胸腺
(2)⑩ (3)⑤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
(5)抗原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①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②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③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①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②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③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题图分析:图示为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抗体,③表示细胞因子,④表示辅助性T细胞,⑤表示B淋巴细胞,⑥表示浆细胞,⑦表示记忆B细胞,⑧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⑨表示记忆T细胞,⑩表示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
【小问1详解】
图中细胞④的名称是辅助性T细胞,该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而来,并运输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小问2详解】
ASFV的靶细胞是猪的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该靶细胞与图中细胞⑩树突状抗原呈递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理功能,都能起到呈递抗原的作用。
【小问3详解】
ASFV在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经过相关细胞的作用,猪体内的细胞⑤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进行体液免疫。
【小问4详解】
ASF的致死率可达100%,由于ASFV在吞噬细胞内寄生,其能够将猪体内大量的巨噬细胞破坏从而使得猪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均受到破坏,最终引起免疫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死亡。
【小问5详解】
据报道,ASFV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ASFV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在机体内均属于抗原,能刺激体内的淋巴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进而使人体具有了对抗病毒的能力。
【点睛】熟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图中的相关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疫苗的作用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8. 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奖赏、学习、情绪等大脑功能的调控,与人的“愉悦感”形成和各种上瘾行为有关。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多巴胺转运载体”回收。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为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分神经冲动传递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储存在人脑细胞突触前膜______内,释放后通过突触间隙,与下一个神经元上的______结合,此时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兴奋得以传递。
(2)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碍多巴胺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从而______(填“延长”或“缩短”)对脑的刺激,最终在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愉悦感。
(3)吸毒会打破生理上的均衡状态,研究发现,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____________的数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毒瘾才能真正解除。
【答案】(1) ① 突触小泡 ②. 特异性受体
(2) ①. 增加 ②. 延长 ③. 大脑皮层
(3) ①. 降低 ②. 受体蛋白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称为胞吐;多巴胺能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引起钠离子内流到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神经元兴奋;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人脑细胞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此时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使兴奋得以传递。
【小问2详解】
可卡因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运走使得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含量增加,延长了对脑的刺激,并在大脑皮层产生愉悦感。
【小问3详解】
由于机体能通过减少受体蛋白数量来缓解毒品刺激,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降低,所以吸毒成瘾者必须长期坚持强制戒毒,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数量恢复后,才能彻底解除毒瘾。
29. 为研究高脂饮食与肠道菌群及糖脂代谢的关系,进行如下试验:
(1)建立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
将20只大鼠随机平分为2组,分别饲喂高脂饲料(HFD组)和普通饲料(ND组)16周。
①检测空腹血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下表。
与ND组相比,HFD组____________________偏高,说明脂代谢紊乱,其他数据说明糖代谢紊乱,提示造模成功。
②检测粪便中4种典型细菌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HFD组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含量__________(增加∕减少)。
(2)探究肠道菌群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另取20只大鼠,喂以含_______________的饮用水杀灭肠道中原有细菌,建立肠道无菌大鼠模型。分别收集(1)试验结束时HFD组和ND组粪便,制备成粪菌液,分别移植到无菌大鼠体内,建立移植HFD肠菌组和移植ND肠菌组,均饲喂高脂饲料8周。检测空腹血相关生理指标,结果如下表。
该试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结果显示两组均发生糖脂代谢紊乱,组间差异说明高脂饮食大鼠的肠道菌群可__________(加剧∕缓解)高脂饮食条件下的糖脂代谢紊乱。
(3)基于本研究的结果,为了缓解糖脂代谢紊乱,请说明可以采取的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 ②. 减少
(2) ①. 抗生素 ②. 移植的肠道菌群 ③. 加剧
(3)避免高脂饮食或者设法增加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
【解析】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小问1详解】
①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类,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属于脂类,与ND组相比,HFD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说明脂代谢紊乱。
②据图可知,与ND组相比,HFD组粪便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相对含量减少,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相对含量增加。
【小问2详解】
抗生素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及生化代谢而产生抗菌作用,因此要想建立肠道无菌大鼠模型,需喂以含抗生素的饮用水杀灭肠道中原有细菌。据题意可知,本实验是探究肠道菌群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自变量为移植的肠道菌群(移植ND肠菌组和移植HFD肠菌组),因变量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的含量,据表格可知,与移植ND肠菌组相比,移植HFD肠菌组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的含量均较高,说明高脂饮食大鼠的肠道菌群可加剧高脂饮食条件下的糖脂代谢紊乱。
【小问3详解】组别
总胆固醇(mml∕L)
甘油三酯(mml∕L)
血糖(mml∕L)
胰岛素(mml∕L)
ND组
1.56
0.63
5.58
10.02
HFD组
2.59
1.65
7.28
15.11
组别
总胆固醇(mml∕L)
甘油三酯(mml∕L)
血糖(mml∕L)
胰岛素(mml∕L)
移植ND肠菌组
1.86
0.96
6.48
11.54
移植HFD肠菌组
2.21
1.28
6.94
13.68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天津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