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第3页
    还剩3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37页。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常见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C.设置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减小噪声
    D.一同学敲击课桌,另一同学耳朵贴在桌面上可分别听到从桌子、空气传来的两次声音
    2.(2分)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②“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③“遥招手”——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分)如图所示是某款智能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340m/s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播放音乐时,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4.(2分)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50
    2000

    100
    500
    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声音的响度大于乙声音的响度
    B.甲声音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乙声音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5.(2分)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的原理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汽化会放热
    C.一瓶水被冰箱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这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的原理
    6.(2分)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  )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浸入开水中
    C.放在阳光下晒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7.(2分)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C.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D.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汽化过程
    8.(2分)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有关“白气”是什么(  )

    A.它是小水珠,a处温度较低,a处较浓
    B.它是小水珠,b处温度较高,b处较浓
    C.它是水蒸气,a处温度较低,a处较浓
    D.它是水蒸气,b处温度较高,b处较浓
    9.(2分)目前家庭汽车越来越普及,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混合液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B.冬天排气管冒的“白气”,全部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空调制冷时,制冷剂凝华吸热、升华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汽化形成的小水滴
    10.(2分)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100℃
    B.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11.(2分)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播放节目的电视机屏幕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D.月亮、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太阳
    12.(2分)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  )
    A.可见光照相机 B.紫外光成像仪
    C.红外照相机 D.超声波成像仪
    13.(2分)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如图);②在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浓糖水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浓糖水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14.(2分)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
    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
    15.(2分)为了比较两种新型保温材料甲和乙的保温效果,将这两种保温材料分别做成形状、结构、厚度完全相同的保温筒,两保温筒内同时分别放置完全相同、温度均为80℃的恒温源,每隔10min测量一次两保温筒外表面A点和B点处的温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
    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也可以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
    C.本实验运用的方法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相同
    D.乙材料的保温效果比甲材料的保温效果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6.(5分)如图(a)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此时声音是通过    传入小明的耳中的。小明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当同伴再次用相同的力度敲击时,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的    (填声音的特性)变    (“大”、“小”、“不变”)了,说明    。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    m。(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7.(2分)用香樟树叶卷成圆筒,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就可吹响   (选填“树叶”或“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同一片叶子可以卷成小筒,也可卷成较大的筒,两者相比   (选填“较高”、“较低”或“相同”)。

    18.(4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的    性质来测定温度的,如图甲、乙、丙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为    ℃、   ℃、   ℃。

    19.(4分)生活中处处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在下列各空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嘴唇上的水发生了    现象。
    (2)舌尖上的美味离不开肉,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一块冻肉,过一会儿看到其表面有一层“白粉”   现象;
    (3)在浴室洗热水澡时发现卫生间里的玻璃镜面常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现象;
    (4)疫情期间,我们经常向双手喷洒酒精进行消毒,喷洒在手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   现象。
    20.(4分)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   (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21.(5分)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已沸腾,现将玻璃管插入试管并置于水槽的冷水中:
    (1)观察发现,烧瓶内的水量不断   ,试管中的水量不断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观察发现,甲温度计读数   ,乙温度计读数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由试管中的水量及乙温度示数变化情况,说明   。

    22.(4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刚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开水倒入杯中后,并能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是因为海波从水中   (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说明海波是一种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
    23.(2分)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变软,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    (物质变化名)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入表格中    物质制作的板材。
    物质
    熔点/℃

    1535

    1083

    660

    24.(3分)国庆夜晚,金鸡湖畔,路灯下的五星红旗红的耀眼,灯笼内置发光的白色LED灯。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    红光,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    光,其他色光被    。

    25.(3分)一些枪械上的瞄准器装有夜视仪,这利用的是   ;适当的   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和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上述两空均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可将光能转化为   能。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34分)
    26.(6分)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装置如图,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它决定着   的高低。如果示波器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   次。
    (3)通过步骤   和   可以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
    (4)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甲乙丙三个图所示,按照步骤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27.(7分)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锅或塑料等。目前(SenseID)已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手机解锁,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超声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超声波扫描能够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从而提供种更稳定、精确的认证方法。
    动物
    听觉范围
    海豚
    150Hz~150000Hz

    15Hz~50000Hz
    大象
    1Hz~20000Hz
    (1)表格中给出了三种动物的听觉范围,其中不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是    ,不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是    ;
    (2)SenseID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    ;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器
    C.渔船用声呐探测鱼群情况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3)SenseID系统置于手机内部,能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的特点;
    (4)SenseI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它模仿的是    ;
    A.大象
    B.蜘蛛
    C.蝙蝠
    D.人
    (5)某手机利用SenseID,从发出超声波至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用时间为:8×10﹣6s,已知超声波在手机材料中传播速度为900m/s,则SenseID系统到指纹的距离为    m。
    (6)SenseID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些位置指纹的大致形状   。

    28.(7分)如图所示,图甲、图乙分别是“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将这两个实验进行研究

    (1)如图甲所示,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应将    (选填“铁圈向下调”或“铁夹向上调”)。
    (2)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    。
    (3)小明开始实验时水量少了点,于是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反映小明在探究水沸腾实验时   (选填字母)。
    A、
    B、
    C、
    D、
    (4)完成图乙实验后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知,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    分钟。若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29.(7分)小雨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楼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    ,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    (单色光/复色光),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    (能/不能)看到彩色光带。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请由此分析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光。
    (2)如图乙所示,将红、绿、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如图丙所示,用一束绿色激光照射到一个白色气球表面,气球不易“射”破,气球很容易被“射”破,其中物理道理是    ;气球能被激光“射”破,说明了    。
    30.(7分)晴天正午,小健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    (合理/不合理)的;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个带孔的卡片,如图所示,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若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你选用    卡片;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健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    (可靠/不可靠)。
    (3)小健知道了光斑的成因后,又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他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1所示。小健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   

    (4)小健把针孔相机靠近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    (变大/变小/不变)。
    (5)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通过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像,通过大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像
    B.小孔形成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大孔形成的光斑与大孔的形状有关
    C.小孔和大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均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它们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常见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C.设置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减小噪声
    D.一同学敲击课桌,另一同学耳朵贴在桌面上可分别听到从桌子、空气传来的两次声音
    【分析】(1)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结构、材料等有关;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有关。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
    【解答】解:A、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计算距离,传递信息的;
    B、用大小不同的力,音叉振动幅度不同,故B错误;
    C、噪声监测装置只是监测噪声的,故C错误;
    D、人耳区别两次声音需要间隔0.1s以上,另一同学耳朵贴在桌面上,两次声音到达时间相差无几,所以感到只有一次声音。
    故选:A。
    【点评】本题是声现象的综合题,难度不大,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2分)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们在欣赏的时候,经常发现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②“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③“遥招手”——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④“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①“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的,故①错误;
    ②“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故②正确;
    ③“遥招手”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④“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对一首古诗的理解,考查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难度不大。
    3.(2分)如图所示是某款智能音箱,其智能语音控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交互方式点播歌曲、了解天气等,也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音箱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340m/s
    B.音箱靠扬声器纸盆的振动发出声音
    C.当接收“大点儿声”的指令后,纸盘振动加快
    D.播放音乐时,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分析】(1)声音在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A、声音在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人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以及声音的利用,是声学综合题。
    4.(2分)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监测器测出的甲、乙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50
    2000

    100
    500
    经对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声音的响度大于乙声音的响度
    B.甲声音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乙声音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分析】(1)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频率越高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3)从物理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不利于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解答】解:
    A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故A错误;
    C、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因不能确定甲,也不知道甲、学习和工作、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故选:B。
    【点评】此题涉及到声速、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5.(2分)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的原理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汽化会放热
    C.一瓶水被冰箱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这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北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的原理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A、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故A错误;
    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是由于酒精汽化吸热;
    C、由于从冰箱取出的一瓶水,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
    D、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凝固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2分)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  )

    A.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B.浸入开水中
    C.放在阳光下晒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考虑到温度对实验的影响,若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会导致碘的熔化和沸腾,升华实验无法进行。
    【解答】解: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故A不符合题意;
    CD、将被密封的碘颗粒放在阳光下晒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效果不明显、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碘升华实验方案的优化,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原理科学,还要保证实验易操作,现象明显。
    7.(2分)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B.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升华过程
    C.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D.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汽化过程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解:由图知:丙到甲吸热,乙到丙吸热,甲为气态;
    甲到乙是凝华过程,需要放热,会吸热,需要吸热,ABC错误。
    故选:D。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知道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存在的状态,并且知道物态变化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8.(2分)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有关“白气”是什么(  )

    A.它是小水珠,a处温度较低,a处较浓
    B.它是小水珠,b处温度较高,b处较浓
    C.它是水蒸气,a处温度较低,a处较浓
    D.它是水蒸气,b处温度较高,b处较浓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解答】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
    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也就不会出现“白气”,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掌握物态变化的本质以及液化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9.(2分)目前家庭汽车越来越普及,以下跟汽车有关的热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降低了混合液的凝固点,防止水结冰胀破水箱
    B.冬天排气管冒的“白气”,全部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C.空调制冷时,制冷剂凝华吸热、升华放热,将车内的“热”“搬”到车外
    D.汽车玻璃内表面起“雾”影响行车安全,是车内水蒸气汽化形成的小水滴
    【分析】(1)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
    (2)“白气”不是气,是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放热;液化的方法由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吸热;
    (4)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附着在内表面。
    【解答】解:A、汽车水箱中加入适量酒精能降低水的凝固点,故A正确;
    B、冬天排气管冒出的“白气”,故B错误;
    C、空调制冷时,发生汽化,在交换器内放热液化,故C错误;
    D、汽车玻璃起“雾”是车内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内表面。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体现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0.(2分)如图所示,在一敞口玻璃瓶甲里盛适量的水,使之能浮在一水槽中,按入槽内水中,并固定位置,对槽内水加热到沸腾时(  )

    A.甲、乙瓶内水温都不能达到100℃
    B.甲瓶内水沸腾,乙瓶内水不沸腾
    C.甲瓶内水不沸腾,乙瓶内水沸腾
    D.甲、乙瓶中水都不沸腾
    【分析】液体沸腾是有条件的,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甲瓶中的水与水槽中的水温度相同时没有温度差不能继续吸热,不能沸腾。乙瓶上端封闭,加热时瓶内水蒸气增加,气压变大,沸点增大,不能达到沸点。
    【解答】解:因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所以槽中水沸腾时温度是100℃。甲瓶中水从槽内水中吸热,这样甲瓶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甲瓶中的水就无法吸热;
    虽然乙瓶中水温同样可达到100℃,但乙瓶上端封闭,因为液体沸点随液面上气压的增大而增大.这样乙瓶中水温达不到沸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基础题目。
    11.(2分)下列都属于光源的一组是(  )
    A.太阳、月亮、播放节目的电视机屏幕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
    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
    D.月亮、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太阳
    【分析】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故分析四个选项中的物体是不是本身能发光即可判断。
    【解答】A、月亮自身不能发光,该组不全是光源;
    B、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自身不能发光,故B错误;
    C、恒星、点燃的蜡烛自身都能够发光,故C正确;
    D、正在放映的电影银幕,不是光源。
    故选:C。
    【点评】掌握光源的定义,我们看到很亮的物体不一定是光源,例如月亮、阳光下的小镜片,都不是光源,反射太阳光。
    12.(2分)绝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周围水温相同,然而,生活在海水中的月鱼,为证实这一点,可对水中月鱼进行拍照(  )
    A.可见光照相机 B.紫外光成像仪
    C.红外照相机 D.超声波成像仪
    【分析】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一切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
    【解答】解:由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明显,其体温比周围水温高,为了证实这一点,以达到对比的效果。
    故选:C。
    【点评】了解红外线的热效应,并能与实际的应用相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3.(2分)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如图);②在A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浓糖水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观察到光线又变直。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浓糖水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分析】由现象①可得,光在水中可以沿直线传播;由现象②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不均匀混合物中,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由现象③可得,光在水和海波的均匀混合物中光又沿直线传播;分析三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解:从①中我们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而②中的光线不再沿直线传播不同于①的是介质不再均匀,是由于经搅拌后,故可以得出。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实验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通过此题提高自己分析实验和解答实验的能力。
    14.(2分)小明同学在课外用直径不同的纸筒制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外筒左侧中央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点燃蜡烛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半透明纸上成的是整个蜡烛倒立的实像
    B.像的形状不是三角形,而是圆形的亮斑
    C.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像变大
    D.其他不变,仅移动内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缩小的像
    【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
    AB、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不是光斑,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所以,而不是整个蜡烛的实像。
    C、像的大小和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增大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并向右拉动内筒,则无法确定像变大还是变小;
    D、其他不变,当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大于物体与小孔的距离可成放大的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成像的物体是蜡烛,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15.(2分)为了比较两种新型保温材料甲和乙的保温效果,将这两种保温材料分别做成形状、结构、厚度完全相同的保温筒,两保温筒内同时分别放置完全相同、温度均为80℃的恒温源,每隔10min测量一次两保温筒外表面A点和B点处的温度,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
    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其它条件不变,也可以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
    C.本实验运用的方法和“探究声音的传播的条件”相同
    D.乙材料的保温效果比甲材料的保温效果好
    【分析】题目通过实验分析探究材料的保温性能,结合图像分析得出保温效果同时
    【解答】解:A、恒温源温度高。热量由恒温源通过保温材料向空气中传递,所以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
    B、如果把两保温筒内80℃的恒温源换成﹣18℃的恒温源,热量由空气通过保温材料向恒温源,所以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保温筒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表示保温效果;
    C、本实验主要运动控制变量法,所以C选项不正确;
    D、根据图像,所以保温效果好。
    故选C。
    【点评】选择题所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对科学探究能力和研究方法的考查,还考查学生对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
    16.(5分)如图(a)小明将衣架悬挂在细绳的中央,当同伴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此时声音是通过  空气 传入小明的耳中的。小明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b),当同伴再次用相同的力度敲击时,小明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的  响度 (填声音的特性)变  大 (“大”、“小”、“不变”)了,说明  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  510 m。(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液体和气体;
    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听到回声所用时间的一半,利用s=vt可求出小华离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小华用铅笔轻轻敲击衣架时,小明听到了声音;
    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到耳中的,说明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由题知小华的声音到达远处山崖所用的时间为t==5.5s,
    则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s=vt=340m/s×1.3s=510m。
    故答案为:空气;响度;大;510。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传播的理解和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17.(2分)用香樟树叶卷成圆筒,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就可吹响 空气柱 (选填“树叶”或“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同一片叶子可以卷成小筒,也可卷成较大的筒,两者相比 较高 (选填“较高”、“较低”或“相同”)。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的快慢叫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答】解:用香樟树叶卷成筒,把其中一端稍稍捏扁,卷成小筒时空气柱细,故小筒吹出的音调较高。
    故答案为:空气柱;较高。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明确吹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是关键。
    18.(4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测温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来测定温度的,如图甲、乙、丙所示,三支温度计的液柱示数分别为  ﹣14 ℃、 34 ℃、 36.5 ℃。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使用温度计前:首先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解:(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2)甲图中,温度计上一个大格(代表10℃)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最高处在两者之间,为﹣14℃;
    乙图中,温度计上一个大格(代表10℃)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显示的温度高于6℃;
    丙图中,温度计上一个大格(代表1℃)之间有10个小格,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5℃;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14;36.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原理和读数方法,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需要掌握。
    19.(4分)生活中处处有物态变化的现象,在下列各空中填物态变化名称。
    (1)夏天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粘”是因为嘴唇上的水发生了  凝固 现象。
    (2)舌尖上的美味离不开肉,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一块冻肉,过一会儿看到其表面有一层“白粉” 凝华 现象;
    (3)在浴室洗热水澡时发现卫生间里的玻璃镜面常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液化 现象;
    (4)疫情期间,我们经常向双手喷洒酒精进行消毒,喷洒在手上的酒精很快就变干 汽化 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1)吃冰棒时偶尔会有冰棒粘嘴唇的现象,是嘴唇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
    (2)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一块冻肉,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冻肉凝结成小冰晶,这一种凝华现象;
    (3)洗热水澡时,空气中热的水蒸气比较多,这是液化现象;
    (4)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即发生了汽化现象。
    故答案为:(1)凝固;(2)凝华;(4)汽化。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的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0.(4分)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 冷 (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 (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分析】(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
    (2)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立刻捡起残骸。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冷;汽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21.(5分)如图所示,烧瓶内的水已沸腾,现将玻璃管插入试管并置于水槽的冷水中:
    (1)观察发现,烧瓶内的水量不断 减少 ,试管中的水量不断 增加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观察发现,甲温度计读数 不变 ,乙温度计读数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由试管中的水量及乙温度示数变化情况,说明 气体液化放热 。

    【分析】(1)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需要继续吸热;
    (2)水蒸气遇冷液化,放出热量。
    【解答】解:
    (1)这个过程中烧瓶中的水不断沸腾,水变为水蒸气,所以烧杯中的水不断减少;
    (2)烧瓶内的水已沸腾,水沸腾后,所以甲温度计的示数不变,进入冷水槽中,由于液化放热;
    (3)试管中增加的水量,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因为气体液化过程中放热。
    故答案为:(1)减小;增加;升高。
    【点评】该题通过实验考查了液体沸腾的条件以及液化放热等知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物理道理。
    22.(4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刚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开水倒入杯中后,并能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是因为海波从水中 吸热 (填“吸热”或“放热”)发生了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说明海波是一种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48 ℃。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晶体由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解答】解:海波的熔点和凝固点为48℃,开水倒入杯中后,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48℃以下时,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是晶体。故答案为:吸热;晶体。
    【点评】物态变化问题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观察生活,本题也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23.(2分)在汽车行业,“热融紧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图所示;②螺钉尖端与板材表面摩擦生热,板材局部变软,③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  凝固 (物质变化名)牢牢套住螺钉,利用该技术,铜螺钉可以拧入表格中  铝 物质制作的板材。
    物质
    熔点/℃

    1535

    1083

    660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固;
    (2)根据铜、铁、铝的熔点分析。
    【解答】解:螺纹完全拧入板材后螺钉停止转动,板材局部的温度变低,牢牢套住螺钉;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铜的熔点为1083℃,铝的熔点低于铜的熔点,可以拧入铝物质制作的板材。
    故答案为:凝固;铝。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理解与应用,要注意学会比较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难度不大。
    24.(3分)国庆夜晚,金鸡湖畔,路灯下的五星红旗红的耀眼,灯笼内置发光的白色LED灯。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  反射 红光,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  红 光,其他色光被  吸收 。

    【分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解答】解:国旗看起来“红”是因为国旗表面反射红光,所以呈现红色;
    灯笼看起来“红”,是因为灯笼能透过红光。
    故答案为:反射;红;吸收。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不透明物体能反射与它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与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被物体吸收;透明物体能透过与它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与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被物体吸收,是一道基础题。
    25.(3分)一些枪械上的瞄准器装有夜视仪,这利用的是 红外线 ;适当的 紫外线 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和有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上述两空均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可将光能转化为 化学 能。
    【分析】(1)红外线的热作用比较强,制成热谱仪、夜视仪、电视遥控器等;
    (2)紫外线的作用有:①化学作用:消毒杀菌;②生理作用: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③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例如验钞机;
    (3)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解答】解:(1)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夜视仪;
    (2)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故答案为:红外线;紫外线。
    【点评】本题考查红外线以及紫外线的应用,光合作用能量的转化,难度不大。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34分)
    26.(6分)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装置如图,具体步骤如下:

    a.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b.不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c.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使用步骤b中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
    (2)改变钢尺伸出的长度,钢尺的振动快慢会改变,示波器的波形也会改变。可见,它决定着 音调 的高低。如果示波器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 3600 次。
    (3)通过步骤 a 和 b 可以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
    (4)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甲乙丙三个图所示,按照步骤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 B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分析】(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1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3)研究振幅和响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变;
    (4)根据三个实验步骤改变的因素,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解:
    (1)把长钢尺紧紧压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
    (2)频率是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发声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频率越低;所以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示波器波形显示声音的频率为60Hz,则此时钢尺在1分钟内振动的次数为:60次/s×60s=3600次。
    (3)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故选择步骤a和b。
    (4)实验步骤b增大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的振幅增大;步骤c缩短了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音调升高,正确顺序为乙、甲、丙。
    故答案为:(1)振动;(2)音调;(3)a;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等知识,以及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声音特征的因素,综合性强,难度不大。
    27.(7分)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锅或塑料等。目前(SenseID)已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手机解锁,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超声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超声波扫描能够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从而提供种更稳定、精确的认证方法。
    动物
    听觉范围
    海豚
    150Hz~150000Hz

    15Hz~50000Hz
    大象
    1Hz~20000Hz
    (1)表格中给出了三种动物的听觉范围,其中不能听到超声波的动物是  大象 ,不能听到次声波的动物是  海豚 ;
    (2)SenseID通过超声波获取指纹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类似的是  C ;
    A.超声波焊接器
    B.超声波清洗器
    C.渔船用声呐探测鱼群情况
    D.医生用超声波击碎结石
    (3)SenseID系统置于手机内部,能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较强的穿透能力 的特点;
    (4)SenseI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它模仿的是  C ;
    A.大象
    B.蜘蛛
    C.蝙蝠
    D.人
    (5)某手机利用SenseID,从发出超声波至接收到指纹反射的超声波,用时间为:8×10﹣6s,已知超声波在手机材料中传播速度为900m/s,则SenseID系统到指纹的距离为  3.6 m。
    (6)SenseID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这些位置指纹的大致形状 A 。

    【分析】(1)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3)超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4)SenseI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利用超声波;
    (5)先求出超声波到达指纹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距离的大小;
    (6)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距离越远,则接收到的超声波所用的时间越长。
    【解答】解:(1)人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为超声波;由图表看出大象听到声音的最大频率是20000Hz;海豚听到声音的最小频率是150Hz;
    (2)A、B、D都是通过超声波传递能量,故选C;
    (3)SenseID系统置于手机内部,能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
    (4)SenseID系统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利用超声波;故选C;
    (5)由公式v=得,s=vt,用时间为8×10﹣6s,所以超声波到指纹的时间为t=﹣6s=7×10﹣6s,超声波的速度900m/s﹣6s=8.0036m=3.6mm;
    (6)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则接收到的超声波所用的时间越长。
    故答案为:(1)大象;海豚;(3)较强的穿透能力;(5)3.6。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理解和应用。
    28.(7分)如图所示,图甲、图乙分别是“观察水的沸腾”和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明将这两个实验进行研究

    (1)如图甲所示,装置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 ,应将  铁夹向上调 (选填“铁圈向下调”或“铁夹向上调”)。
    (2)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  秒表 。
    (3)小明开始实验时水量少了点,于是在水沸腾后又往烧杯里加了一些冷水,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图中能反映小明在探究水沸腾实验时 B (选填字母)。
    A、
    B、
    C、
    D、
    (4)完成图乙实验后可知,冰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由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可知,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  6 分钟。若继续加热,当烧杯中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2)实验中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
    (3)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
    (4)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解答】解:(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在实验中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2)实验中需要记录时间,故两个实验装置用到的共同的测量工具有温度计和秒表;
    (3)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温度降低,水吸热温度上升,在此过程中,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B图像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
    (4)由图丙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故为晶体,故冰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用时6分钟;
    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试管中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与杯中水温度相同,所以不会沸腾。
    故答案为:(1)温度计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铁夹向上调;(3)B;6;不会。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的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9.(7分)小雨同学对光现象部分知识归纳总结如下:

    (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楼镜后,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个现象叫光的  光的色散 ,该现象说明了太阳光是  复色光 (单色光/复色光),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我们在光屏上将  不能 (能/不能)看到彩色光带。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请由此分析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是  绿 光。
    (2)如图乙所示,将红、绿、 蓝 三种色光以相同比例照在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3)如图丙所示,用一束绿色激光照射到一个白色气球表面,气球不易“射”破,气球很容易被“射”破,其中物理道理是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气球能被激光“射”破,说明了  光具有能量 。
    【分析】(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它的颜色的光,其它光被吸收;绿色植物会反射绿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3)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光具有能量。
    【解答】解:(1)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个现象叫光的色散。如果使用的是一块蓝色透明的三棱镜,光屏上只能呈现蓝色;
    万物生长靠太阳,绿色植物生长需要太阳,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
    (2)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处为蓝光;
    (3)把气球上被照亮的区域用颜料涂成黑色,黑球能够吸收所有色光,所以气球能被激光射破。
    故答案为:(1)光的色散;复色光;绿;(2)蓝;光具有能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的色散、光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知识。
    30.(7分)晴天正午,小健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  不合理 (合理/不合理)的;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个带孔的卡片,如图所示,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若让你在甲、乙、丙、丁四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你选用  丙 卡片;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健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  不可靠 (可靠/不可靠)。
    (3)小健知道了光斑的成因后,又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他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1所示。小健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 A 

    (4)小健把针孔相机靠近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  变大 (变大/变小/不变)。
    (5)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C 
    A.通过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像,通过大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像
    B.小孔形成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大孔形成的光斑与大孔的形状有关
    C.小孔和大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均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D.不管光斑是不是像,它们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分析】(1)知道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而在物体后面出现的光射不到的区域。
    (2)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3)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倒立的含义是指上下、左右均相反;
    (4)像的大小与物到孔的距离、孔到薄膜的距离有关;孔到薄膜的距离一定时,物到孔的距离越小,所成的像越大;反之,所成的像越小;
    (5)根据光斑和影子的形成原因分别分析各实验的结论即可判断。
    【解答】解:(1)猜想a是光斑是树叶的影子,因为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不合理。
    (2)①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保持树叶间空隙大小不变,观察光斑的形状;但乙卡片中由于孔太小,所以选择丙卡片来证实“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有关”。
    ②小健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而甲卡片孔的形状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时,改变孔的形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所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
    (3)物体上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下部,物体下部发出或反射的光经小孔后射到薄膜的上部,所成像上下和左右均相反;
    (4)小华把针孔相机靠近旗杆顶上的国旗,国旗与小孔间的距离逐渐变小;
    (5)图1实验说明:在光屏与小孔的距离相同的条件下,
    如果孔较小,通过孔形成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
    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图2与图6实验说明:在孔的形状一定的条件下,
    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近,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再是小孔成像现象,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如果光屏与小孔的距离较远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
    由上可知:A、B、D正确;
    小孔所形成的光斑,其大小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其大小与孔到地面的距离无关。
    故答案为:(1)不合理;(2)丙;(3)A;(5)C。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现象分析、小孔成像原因分析,重点是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应认真审题、根据题意获取所需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北郊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北郊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解答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北郊中学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共22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