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9.3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共10页。
声声慢(寻寻觅觅) 1.作者简介[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1129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作品] 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等,后期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武陵春·春晚》《念奴娇·春情》等。[评价]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开创了女词人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2.背景解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于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1.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枯萎,凋零。)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光景,状况。)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3)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概括得尽。)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2.一词多义(1)将eq \b\lc\{\rc\ (\a\vs4\al\co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调养),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动词,带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将领、带兵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副词,将要)))(2)自eq \b\lc\{\rc\ (\a\vs4\al\co1(独自怎生得黑(代词,自己),高祖自将兵击之(副词,亲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介词,从)))*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它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以寻常语入词;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倜傥有丈夫气。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3.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4.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意为缠束,引申为精练、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其特点主要是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任务活动一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鉴赏1: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_直抒胸臆_思考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思考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明确: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思考3:试分析叠词的作用明确: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_间接写愁:借景抒情_ 知识卡片 思考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思考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思考3:结合全词,说说如何理解“三杯两盏淡酒”一句中的“淡”字。明确: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的境况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补充】思考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怎样理解?“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明确:“雁过也”中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常常见到的(有说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雁相关),所以说“旧时相识”。“雁”是信使,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限凄凉。如今,丈夫已逝,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是人非,更感绝望和悲哀。思考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以乐衬哀——菊花繁盛衬托自己憔悴,心境悲凉。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及花儿已损,则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思考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①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②作用:这样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补充】思考7:古人写“愁”多化抽象为形象,如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声声慢》的结尾为什么不将“愁”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明确:独辟蹊径,不言愁如何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概括得尽,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巧妙又不落俗套。思考8: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明确: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总结: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鉴赏2:试找角度分析本词的艺术美(一)语言之美——妙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新颖,下半阕又有“点点滴滴”,全篇九个叠词十八叠字。从音韵学来看,“寻寻”为平声,作者情思忽起,心绪微扬;“觅觅”为入声,情思刚起,继而遽然收敛;“冷冷”为上声,音调稍有变化,自低而高;“清清”又回到平声,且接下来“凄凄”亦为平声,两个阴平连用,音韵绵长,形成不可断绝之势,将内心凄苦哀叹而出,却并非一泻千里,而是明显在控制。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十四个叠字既有引领下文的作用,也奠定了整篇词作的情感基调,具有统摄之效。(二)音乐之美——韵律和谐《声声慢》上下阕共97字,可谓是一字一顿,一字一泣。而从整体来看,音韵和谐,读来流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衬托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苦,给人一种幽咽婉转、循环往复之感。《声声慢》也多处运用双声叠韵词。比如“还寒”,因属于平声,可以适当延长,强调环境之冷清。其他如“两盏”“怎生”都增强了音乐美。(三)层次之美——构思巧妙全篇层次分明,虽然只是为了抒发愁,百字内却写了九个层次,开篇七组叠词,“寻寻觅觅”明写行为动作,暗写其精神之恍惚,词人并没有继续写寻觅什么,后面也没有交代寻觅结果。“冷冷清清”是第二层次,在寻觅过程中,词人渐渐感受到了冷清,一方面交代了秋天的环境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为由外而内的描写过渡,所以冷清既指环境氛围,又引出下面作者的心情。第三层次便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从个人写起,在行动中发现了环境状况,再从环境有感而发,返回内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心情凄惨悲戚该当如何呢?作者开始了第四层描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转为写景,一般称春天为乍暖还寒,但从全篇背景分析,词的开始应该是从某天早晨开始的,古人有饮扶头酒的习惯,便是在卯时。暖应指秋阳初升,寒则指晓寒秋露,能够感受出气候的微微变化,可见词人之细腻。第五层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失落怅惘之下,作者只好饮酒,至于是消愁还是为了清醒,已经无关紧要了。此处自古有异议,另一版本为“晚来风急”,笔者较为赞同,一来和前面饮酒相呼应,二来后面有“到黄昏”之语,可见描写的是词人一天到晚的生活状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第六层,鸿雁在古代便有传书表达思念之意,可如今大雁飞过,虽是旧相识,却无音信可传,独留作者斯人憔悴伤心。继而转至第七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盛开,只可惜自己形神憔悴,已无力无心去摘折。第八层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到晚,孤身独坐,度日如年,这种心绪很难用语言表达。本以为作者会就此停笔,却在结尾之前再次写景,第九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秋雨、黄昏,尽是悲凉凄苦之意象,一句话连用三个意象,既点明了时间和前面呼应,又借景加深了内心情感的抒发。最后以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言尽意不尽。纵观全词不难看出,词人有意借用赋的写法,在层次安排、布局构思上十分成功。(四)意境之美——情景交融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描写了很多意象,从选景的角度来看,她用一些常见意象,经过组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前人写秋,以秋凉、秋寒为主,作者却用的是“乍暖还寒”,足见其感情之细腻,生活之无聊,更烘托出了当时的精神状态。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相联系,通过酒的消愁作用敌不过风的添愁力量,把意蕴翻到了新高度。写秋菊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梧桐细雨虽无新意,但放在两个直声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任务活动二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思考: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作于早年,与《声声慢》一样写愁思,但二词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等均不相同,试加以分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①《声声慢》以愁作结,“愁”得厚重;《醉花阴》以愁发端,倾诉“闲愁”。《声声慢》一词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这种“愁”深广而厚重。《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倾忧泻愁,各种闲愁,特别是相思之愁笼罩在词人的心头。②“黄花”“酒”相似,“愁”之内涵迥异。《声声慢》中的“黄花”是枯萎凋落的花,隐含对生命逝去的哀叹,又和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吻合。《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把花与人联系起来,表达相思之苦。《声声慢》中,词人借酒浇愁,“酒”承载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醉花阴》中,“酒”是词人倾诉相思之苦的载体。③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黄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声慢》中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1.课内素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而是“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但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将就。她的词一如她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在做着真实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适用话题】“人生价值”“爱国情怀”“追寻”等。2.课外素材位卑未敢忘忧国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适用话题】 “责任”“爱国”“苦与乐”“谈幸福”等。辛弃疾求批评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一生佳作不断,广为后人传颂。其能在文坛取得如此成就绝对不是偶然,而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结果。1204年3月,辛弃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却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之后,立刻被当时的文人奉为神作,更有人把这篇作品谱上曲子吟唱。同年8月辛弃疾邀请友人吃饭,席间歌女就弹唱了这首词,在座者无不拍手称赞,认为完美无缺。辛弃疾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站起来说:“只要是作品就有缺陷,我希望大家给我的作品挑一挑毛病,这样才有利于我进步。”大家因为碍于情面都不肯说,只是一味称赞这是千古一词,辛弃疾一看大家都不批评,就说:“如果谁给我挑毛病,我就敬酒三杯,赠给他100两纹银。”这时候,岳飞的孙子岳珂站起来了,他说:“那我就斗胆提一个小意见,我认为你在词中用的典故太多,知道的人还好,不知道者对这首词理解起来很是吃力。”辛弃疾一想真是,这首词里借用的有杜甫的《登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等典故,确实让人费解。辛弃疾十分高兴地给岳珂鞠了一躬,继而兑现承诺。从此以后,辛弃疾的词用典故就很少了,读起来通俗易懂,更加精妙。映 衬《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的手法就是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用映衬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示例】 那天,我语文考了个满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得心花怒放。路旁的柳树好像在祝贺我,它微笑着,向我弯了弯腰。鸟儿也在我头上飞来飞去,好像在给我唱欢乐颂。我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畅快。花坛里百花齐放,娇艳多姿,不时闻到醉人的香气。小草生机盎然。我的脚下似乎踩着大风轮,没过多久,我已经飞到了家门口。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考点链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鉴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命题示范真题在线(2020·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题规范】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对以后美好生活进行展望。技法攻略步骤一: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步骤二: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步骤三: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课前预习夯实基础文意疏通“意象”与“意境”意象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生活图景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象意义意境淡酒象征“愁”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晚风渲染愁情过雁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黄花孤独愁情的寄托梧桐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细雨象征哀伤、愁思酒是“愁”的象征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素材积累人物速写学以致用聚焦高考题干要求审题重点(2019·天津卷)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7·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题干中有“情感”一词,要求“分析”;或问表达了“什么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 1.作者简介[生平]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1129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作品] 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等,后期有《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武陵春·春晚》《念奴娇·春情》等。[评价]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开创了女词人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2.背景解读《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逝于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1.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枯萎,凋零。)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光景,状况。)今义:一个挨一个地;次序。(3)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概括得尽。)今义:用在惊讶、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十分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不平常,很突出。2.一词多义(1)将eq \b\lc\{\rc\ (\a\vs4\al\co1(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调养),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动词,带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将领、带兵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副词,将要)))(2)自eq \b\lc\{\rc\ (\a\vs4\al\co1(独自怎生得黑(代词,自己),高祖自将兵击之(副词,亲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介词,从)))*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1.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它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以寻常语入词;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倜傥有丈夫气。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3.梧桐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4.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意为缠束,引申为精练、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其特点主要是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任务活动一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鉴赏1: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的?_直抒胸臆_思考1:找出直接写愁的词句?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思考2:这首词开头三句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词人心中哪些清愁哀怨?明确:①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词哀伤愁苦的基调。②“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的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词人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词人的心情之悲怆。思考3:试分析叠词的作用明确: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_间接写愁:借景抒情_ 知识卡片 思考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明确: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思考2:这些意象分别有何特殊意义?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思考3:结合全词,说说如何理解“三杯两盏淡酒”一句中的“淡”字。明确: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词人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词人晚年的境况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补充】思考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怎样理解?“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明确:“雁过也”中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常常见到的(有说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雁相关),所以说“旧时相识”。“雁”是信使,它让词人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词人心中的无限凄凉。如今,丈夫已逝,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是人非,更感绝望和悲哀。思考5:“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明确:“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以乐衬哀——菊花繁盛衬托自己憔悴,心境悲凉。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虽然人不摘花,花也当自萎;及花儿已损,则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出词人惜花将谢的情怀。思考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①一叶知秋,梧桐是哀愁的象征;秋雨绵绵,落在叶上,打在心上,雨也是哀伤、愁思的象征。这几句渲染了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气氛。②作用:这样的气氛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补充】思考7:古人写“愁”多化抽象为形象,如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煜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也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声声慢》的结尾为什么不将“愁”形象化地表现出来?明确:独辟蹊径,不言愁如何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概括得尽,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巧妙又不落俗套。思考8: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明确: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总结: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鉴赏2:试找角度分析本词的艺术美(一)语言之美——妙用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出奇新颖,下半阕又有“点点滴滴”,全篇九个叠词十八叠字。从音韵学来看,“寻寻”为平声,作者情思忽起,心绪微扬;“觅觅”为入声,情思刚起,继而遽然收敛;“冷冷”为上声,音调稍有变化,自低而高;“清清”又回到平声,且接下来“凄凄”亦为平声,两个阴平连用,音韵绵长,形成不可断绝之势,将内心凄苦哀叹而出,却并非一泻千里,而是明显在控制。从结构上来看,开篇十四个叠字既有引领下文的作用,也奠定了整篇词作的情感基调,具有统摄之效。(二)音乐之美——韵律和谐《声声慢》上下阕共97字,可谓是一字一顿,一字一泣。而从整体来看,音韵和谐,读来流畅,一方面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衬托了词人绵绵不尽的哀苦,给人一种幽咽婉转、循环往复之感。《声声慢》也多处运用双声叠韵词。比如“还寒”,因属于平声,可以适当延长,强调环境之冷清。其他如“两盏”“怎生”都增强了音乐美。(三)层次之美——构思巧妙全篇层次分明,虽然只是为了抒发愁,百字内却写了九个层次,开篇七组叠词,“寻寻觅觅”明写行为动作,暗写其精神之恍惚,词人并没有继续写寻觅什么,后面也没有交代寻觅结果。“冷冷清清”是第二层次,在寻觅过程中,词人渐渐感受到了冷清,一方面交代了秋天的环境背景,另一方面也是为由外而内的描写过渡,所以冷清既指环境氛围,又引出下面作者的心情。第三层次便是“凄凄惨惨戚戚”,词人从个人写起,在行动中发现了环境状况,再从环境有感而发,返回内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手法。心情凄惨悲戚该当如何呢?作者开始了第四层描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转为写景,一般称春天为乍暖还寒,但从全篇背景分析,词的开始应该是从某天早晨开始的,古人有饮扶头酒的习惯,便是在卯时。暖应指秋阳初升,寒则指晓寒秋露,能够感受出气候的微微变化,可见词人之细腻。第五层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失落怅惘之下,作者只好饮酒,至于是消愁还是为了清醒,已经无关紧要了。此处自古有异议,另一版本为“晚来风急”,笔者较为赞同,一来和前面饮酒相呼应,二来后面有“到黄昏”之语,可见描写的是词人一天到晚的生活状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第六层,鸿雁在古代便有传书表达思念之意,可如今大雁飞过,虽是旧相识,却无音信可传,独留作者斯人憔悴伤心。继而转至第七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盛开,只可惜自己形神憔悴,已无力无心去摘折。第八层写“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到晚,孤身独坐,度日如年,这种心绪很难用语言表达。本以为作者会就此停笔,却在结尾之前再次写景,第九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秋雨、黄昏,尽是悲凉凄苦之意象,一句话连用三个意象,既点明了时间和前面呼应,又借景加深了内心情感的抒发。最后以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言尽意不尽。纵观全词不难看出,词人有意借用赋的写法,在层次安排、布局构思上十分成功。(四)意境之美——情景交融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描写了很多意象,从选景的角度来看,她用一些常见意象,经过组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前人写秋,以秋凉、秋寒为主,作者却用的是“乍暖还寒”,足见其感情之细腻,生活之无聊,更烘托出了当时的精神状态。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相联系,通过酒的消愁作用敌不过风的添愁力量,把意蕴翻到了新高度。写秋菊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梧桐细雨虽无新意,但放在两个直声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任务活动二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对比阅读:思考: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作于早年,与《声声慢》一样写愁思,但二词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等均不相同,试加以分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①《声声慢》以愁作结,“愁”得厚重;《醉花阴》以愁发端,倾诉“闲愁”。《声声慢》一词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这种“愁”深广而厚重。《醉花阴》以愁发端,一开篇就倾忧泻愁,各种闲愁,特别是相思之愁笼罩在词人的心头。②“黄花”“酒”相似,“愁”之内涵迥异。《声声慢》中的“黄花”是枯萎凋落的花,隐含对生命逝去的哀叹,又和词人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吻合。《醉花阴》中的“黄花”有“暗香”,把花与人联系起来,表达相思之苦。《声声慢》中,词人借酒浇愁,“酒”承载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醉花阴》中,“酒”是词人倾诉相思之苦的载体。③两首词在意境方面也是不同的。《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黄花吐蕊时的清新、寂静的意境;而《声声慢》中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1.课内素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而是“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的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但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将就。她的词一如她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在做着真实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适用话题】“人生价值”“爱国情怀”“追寻”等。2.课外素材位卑未敢忘忧国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适用话题】 “责任”“爱国”“苦与乐”“谈幸福”等。辛弃疾求批评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一生佳作不断,广为后人传颂。其能在文坛取得如此成就绝对不是偶然,而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结果。1204年3月,辛弃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却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之后,立刻被当时的文人奉为神作,更有人把这篇作品谱上曲子吟唱。同年8月辛弃疾邀请友人吃饭,席间歌女就弹唱了这首词,在座者无不拍手称赞,认为完美无缺。辛弃疾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站起来说:“只要是作品就有缺陷,我希望大家给我的作品挑一挑毛病,这样才有利于我进步。”大家因为碍于情面都不肯说,只是一味称赞这是千古一词,辛弃疾一看大家都不批评,就说:“如果谁给我挑毛病,我就敬酒三杯,赠给他100两纹银。”这时候,岳飞的孙子岳珂站起来了,他说:“那我就斗胆提一个小意见,我认为你在词中用的典故太多,知道的人还好,不知道者对这首词理解起来很是吃力。”辛弃疾一想真是,这首词里借用的有杜甫的《登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等典故,确实让人费解。辛弃疾十分高兴地给岳珂鞠了一躬,继而兑现承诺。从此以后,辛弃疾的词用典故就很少了,读起来通俗易懂,更加精妙。映 衬《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这里塑造周瑜形象的手法就是映衬。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军,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映衬的表现技巧有关。用映衬的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示例】 那天,我语文考了个满分。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高兴得心花怒放。路旁的柳树好像在祝贺我,它微笑着,向我弯了弯腰。鸟儿也在我头上飞来飞去,好像在给我唱欢乐颂。我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凉爽、畅快。花坛里百花齐放,娇艳多姿,不时闻到醉人的香气。小草生机盎然。我的脚下似乎踩着大风轮,没过多久,我已经飞到了家门口。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考点链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鉴赏,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读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命题示范真题在线(2020·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题规范】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对以后美好生活进行展望。技法攻略步骤一: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步骤二: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步骤三: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课前预习夯实基础文意疏通“意象”与“意境”意象寓“意”之“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生活图景与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象意义意境淡酒象征“愁”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愁苦的意境晚风渲染愁情过雁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黄花孤独愁情的寄托梧桐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细雨象征哀伤、愁思酒是“愁”的象征①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素材积累人物速写学以致用聚焦高考题干要求审题重点(2019·天津卷)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2018·江苏卷)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7·天津卷)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题干中有“情感”一词,要求“分析”;或问表达了“什么情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