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展开1.(2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之心。要探寻人类的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调查问卷
2.(2分)如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A.打制B.磨制C.烧制D.炼制
3.(2分)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 )
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
4.(2分)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A. 尧B. 黄帝C. 舜D. 大禹
5.(2分)195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窖穴,他们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可能是对哪一历史遗址的考古( )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6.(2分)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 )
A.①B.②C.③D.④
7.(2分)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8.(2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与下列哪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
A.道家B.墨家C.法家D.兵家
9.(2分)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写道;“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 )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10.(2分)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11.(2分)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 )
A.河姆渡聚落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D.二里头宫殿
12.(2分)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层层分封君主专制D.郡国并行权力制衡
13.(2分)假如有一名秦朝的中央政府官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主要是负责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 )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
14.(2分)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与这些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李斯B.赵高 秦二世
C.陈胜 吴广D.项羽 刘邦
15.(2分)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统治者采取了( )
A.约法三章政策B.君主专制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D.尊王攘夷政策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10分)阅读材料:
文物和遗迹是形象的历史。
材料一 下列是入选“邮票—国博专列”的部分文物。
材料二
(1)图1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图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称之为什么文字?请从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别阐述他们入选的理由。
(2)图3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联系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17.(10分)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城东片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之心。要探寻人类的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调查问卷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手资料。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解答】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考古发现的作用与地位。
2.(2分)如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A.打制B.磨制C.烧制D.炼制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刮削器。故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打制。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分)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 )
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知道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解答】依据材料“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几乎没有交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材料只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因此无法得出起源最早,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2分)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A. 尧B. 黄帝C. 舜D. 大禹
【分析】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知道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
【解答】据所学知,在“禅让”传说中,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2分)195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80多个藏粟的窖穴,他们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可能是对哪一历史遗址的考古( )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分析】本题考查半坡人,掌握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打猎,会制造彩陶和纺线、制衣。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6.(2分)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 )
A.①B.②C.③D.④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纷争,知道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
【解答】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分)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知道对法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解答】题干反映的是法家著作《韩非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以使臣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树立君主的权威。故对法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成书于战国。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2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与下列哪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
A.道家B.墨家C.法家D.兵家
【分析】本题考查首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的思想。
【解答】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属于辩证法的思想,辨证论治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相符;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加强中央集权等;兵家主张“知彼知己,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掌握首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
9.(2分)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写道;“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 )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知道题干中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解答】题干中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为开发山林。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分)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分析】本题考查都江堰,知道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解答】图片所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分洪、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灌溉。建成之后,被称为“天府之国”。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分)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 )
A.河姆渡聚落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D.二里头宫殿
【分析】本题考查良渚王城的相关史实。题干关键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解答】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共发现了136个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
12.(2分)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层层分封君主专制D.郡国并行权力制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的关键信息“‘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并正确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即地方集权于中央,故B符合题意,“各自为政,排除A,秦朝不再实行分封制;郡国并行,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3.(2分)假如有一名秦朝的中央政府官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主要是负责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 )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假如有一名秦朝的中央政府官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调查”及所学知识可得,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丞相掌管行政方面,排除A项,不符合题意;刺史是汉朝汉武帝时设立的监察制度中监察地方的官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4.(2分)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与这些词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秦始皇 李斯B.赵高 秦二世
C.陈胜 吴广D.项羽 刘邦
【分析】本题考查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
【解答】“楚汉之争”指的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占咸阳,不得侵犯百姓;“垓下之战”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战役。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楚汉之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2分)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统治者采取了( )
A.约法三章政策B.君主专制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D.尊王攘夷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汉初和北宋的统治政策。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解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约法三章政策是西汉建立之前的政策;君主专制政策与题干信息无关;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提出的口号。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10分)阅读材料:
文物和遗迹是形象的历史。
材料一 下列是入选“邮票—国博专列”的部分文物。
材料二
(1)图1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图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称之为什么文字?请从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别阐述他们入选的理由。
(2)图3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联系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甲骨文、干栏式房屋、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图1可知是司母戊鼎。根据图2可知是甲骨文,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的铸造,而且组织严密,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结合所学知识,图3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
(1)司母戊鼎;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干栏式建筑;农作物种植、磨制石器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甲骨文、干栏式房屋、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7.(10分)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及秦孝公用商鞅”可知,反映了商鞅变法,开阡陌”可得出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
(2)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史称“秦始皇”,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太尉,分别掌管行政,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制的实行。由图2可知。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天津市津南区南部学片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津南区南部学片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七年级历史docx、七年级历史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共19页。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共11页。